-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论部
- 分别功德论
分别功德论
云何念死得至涅槃。昔阿育王奉法精进。常供养五百众僧。于宫内四事无乏。兼外给五百乞食。阿练若复送五百人饷。就供养之。复于四城门中给诸穷乏。供养遂久财宝转减。时弟名修伽妒路。不信三尊。大臣耶舍。夫人善容。亦同不信。三人同心患王。数数谏曰。供养道士空竭国财。何用是为。王曰。汝好护口。夫士处世。所以斩身。由其恶言也。修伽妒路白王曰。此诸道士并是年少。肴膳恣口情欲炽盛。而处深宫妇女之间。岂可信乎。王答曰。道士制刑以法自防。节身守禁。不为色欲所屈也。修伽妒路。后出行猎。见有鹿群。中有一人张围捕之得人。问曰。汝是何人。曰我年八岁时失父母。迸在山中为鹿所乳。遂至于今。复问曰。鹿无乳时何所啖食。曰我随鹿啖草叶以自济命。又问曰。颇有欲意不。曰有。遂便将归。以状白王曰。此敢草人身形羸瘦。尚有欲情。况诸道士饮食恣口身体肥盛。岂无欲情乎。王心念曰。当何方便化此弟乎。即设权谋诈欲出游。大集人兵。严政出外。王盗还入隐而不现。王先与诸臣议。若我出后便举为王。诸臣即劝试著王服。诈佯不肯。诸臣曰。但作我等当著。即著天冠王服。咸称万岁。左右侍立。如圣王法。阿育王见其已定。便从外来。曰何如大王。弟见王惭赧莫知所如。阿育王曰。我暂出游。卿等云何便作此事。我铁轮不在那。何乃如此纵横耶。我杀汝斯须间耳。即命诸臣。收捡桎梏。蜜遣信白道人。善念此意。当来救请。正欲杀汝。念汝作王日浅未得恣意。今且假汝七日作王。如我王法群臣侍从。宫人妓女。饮食进御。恣意七日当就极法。即如教施行。虽满七日无心自欢。道人来请。持钵执锡诣王宫门。王问曰。道人何所欲也。曰欲乞死人。王曰。此罪人应死。不得乞道人。道人重曰。但乞道人。当使学道。王曰。问此人能学道不。道人即问。今乞汝作沙弥。能不。答曰。正使作奴犹当不却。况复沙弥。王曰。作道人难为审能不。道人法当粗衣恶食趣支形命行道而已。汝串优乐。何能堪此苦行耶。答曰。尚当死岂不堪苦行耶。王曰。若堪者听。使七日乞食。王令宫内。修伽妒路来乞时。与极恶食余残秽臭者。即使著弊衣造诸房乞食。处处皆得恶食。以免死之情重。甘心食恶食。满七日已。王见其无悔恨。即听为道。汝常言。道人闲乐多情难信。汝所乞食故在我宫内。犹尚精细。道人乞食又甚于此。所食如是。岂可有情欲乎。即付善念为沙门。王遣使至石室城。于彼城中行诸禅观。或在冢间。或在树下。时在冢间观死尸。夜见有饿鬼打一死尸。问曰。何以打此死尸耶。曰坐此尸困我如是。是以打之耳。道人曰。何以不打汝心。打此死尸。当复何益也。须臾顷复有一天。以天文陀罗花散于死尸。道人复问曰。何以散此臭尸为。答曰。我由此尸得生天上。此尸即是我之善友。故来散华报往昔恩耳。道人曰。何以不散华于汝心中。乃散此臭尸花为。夫善恶之本。皆心所为。汝等乃复舍本取其末耶。时修伽妒路自念。我从死得活。由是因缘当得解脱。于是观身念死。思惟分别解了无常苦空非身。即得罗汉。以是言之。念死者亦至涅槃。
分别功德论卷第三
分别功德论卷第四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如来所以广为四部各各说第一者。乃为将来末世遗法之中。或有四姓外学梵志。及四部弟子。共相是非。自称为尊。余人为卑。如是之辈不可称计。故豫防于未然。故开自足之路耳。今称拘邻为第一者。以其释种豪族。王简遣侍从劳苦功报。应叙是第一。又复初化受法。无能先者。亦是第一。善能劝导将养圣众。先受善来之称。复是第一。人中所归仰。遮加越为最。光明之中日为最。星宿中月为最。万川中海为最。四天王中提头赖为最。三十三天中释提桓为最。欲界六天中波旬以为最。色界十八天净居以为最。九十六部僧释僧以为最。九十六种道佛道为上最。拘邻比丘等五人中为最。以是言之。拘邻为第一。
优陀夷比丘劝导以为最。比丘皆劝导所以称最者。佛将还度本国。先遣现神变。与王相酬酢。一一解释。人所度不可计。故称劝导最也。摩诃昙比丘。利根捷疾。余比丘皆漏尽成神通。此比丘漏未尽以成神通。故称第一。
凡乘虚者皆以神足。此比丘能行空如履地。是善肘比丘之所能也。故称第一也。
目连神足默往异刹。婆破比丘神足陵虚。声振遐迩。能摄伏外道。故称第一。
牛脚比丘者。以二事不得居世间。何者。此比丘脚似牛甲。食饱则呞。以是二事不得居世。若外道梵志见其呞者。谓沙门食无时节。生诽谤心。是以佛遣上天。在善法讲堂坐禅定意。善觉比丘常为众僧。使至天上。佛涅槃后。迦叶鸣揵椎。大集众僧。命阿那律。遍观世界谁不来者。阿那律即观世界尽来。唯有桥洹比丘今在天上。即遣善觉命召使来。善觉到三十三天。见在善法讲堂入灭尽定。弹指觉之曰。世尊涅槃已十四日。迦叶集众。遣我相命。可下世间至众集所。桥洹答曰。世间已空。我去何为。不忍还世。欲取涅槃。即以衣钵付于善觉。还归众僧。便取涅槃。以是因缘。善处天上。故称第一。
善胜比丘者。本是贵族之子。初生之时。有自然金屣著足而生。父母珍之。为起三时殿。妓女娱乐不去左右。时妇睡眠。睹其白齿。身形虽妙但是骨耳。具观恶露森然毛竖。顾视宫宅犹似冢墓。惊走出户。二神迎接。问二神曰。今者委厄谁能为救。二神答曰。唯有世尊善能救厄。曰今为所在。答曰。近在祇洹。可从启请。寻光至佛头面礼足。佛因本心为演妙法。即时心开漏尽结解。以是因缘。善胜比丘恶露观第一。
优留毗迦叶所以称第一者。乃宿世以来弟兄三人。常有千弟子相随。今遇释迦文佛世。佛以十八变度迦叶千人。佛众得成。四事供养犹此而兴。以是言之。优留毗迦叶。能将护圣众供养第一也。
江迦叶所以称第一者。佛为说法。一心听受。精谊入神。诸结消尽。德实内充。乃彻骨髓。故脂髓外流。状似汗出。以是言之。心意寂然能降诸结。故称第一。
马师比丘者。从佛受学。方经七日。便备威仪。将入毗舍离乞食。于城门外遇优波坻舍。遥见马师威仪庠序法服整齐。中心欣悦。问曰。君是何等人。曰吾是沙门。曰君为自知为有师宗耶。曰有师。师名为谁。云何说法。答曰。吾师名释迦文。天中之天三界极尊。其所教诲以空无为主。息心达本。故号沙门。优波坻舍闻此妙语。即达道迹。坻舍同学本有要誓。先得甘露者。当相告示。即辞马师至拘律陀所。拘律陀见来颜色异常。疑获甘露。寻问得甘露那。曰得也。甘露云何。甘露者达诸法空无也。拘律寻思复得道迹。马师所以威仪第一者。以宿五百世为猕猴。今得为人性犹躁扰。出家七日即改本辙。学虽初浅善宣尊教。使前睹者悦颜达教。以威仪感悟故称第一。身子所以称智慧第一者。世尊又云。欲知身子智慧多少者。以须弥为砚子。四大海水为书水。以四天下竹木为笔。满中人为书师。欲写身子智慧者。犹尚不能尽。况凡夫五通而能测量耶。故称智慧为第一。
目连所以称神足第一者。世尊亦说有证。昔日三灾流行。人民大饥。目连心念。此地下故有曩日地肥在中。今人民大饥。意欲反此地取下地肥以供民命。念已白佛。今欲以四神足。反地取下地肥以济民命。不审可尔以不。佛言。止止。目连。汝神足虽能反此无难。那中众生。可以一手执虫一手反地。佛言。不可。所以然者。后世比丘多无神足。设后有饥时。国王臣民命沙门反地。若不能者。谓非沙门。以是神足证故称目连为第一。
二十亿耳比丘。所以称苦行第一者。昔占波国有大长者。生一子。端正姝妙。足下生毛长四寸。未曾蹑地。所以足下生毛者。昔迦叶佛时。为大长者。财宝无极。为众僧起精舍讲堂讫。以白[疊*毛]布地。令众僧蹈上。由是因缘故。得足下生毛。所以字二十亿耳者。生时自然耳中生宝珠。价直二十亿。即以为称。时瓶沙王闻其奇异。欲与相见。故命令来。计道里十五日行乘车而来。将欲下车。辄布[疊*毛]在地。然后行上。既到王所。王命令坐。劳问讫。闻能弹琴。即命使弹之。相娱乐讫。共至佛所。时佛与大众广说妙法。见佛欢喜头面礼足。佛命令坐。闻法欣悦即求出家。佛然其出家之志。即为沙门。勇猛精进经行不懈。肌肉细软足下伤破。经行之处血流成泥。积行遂久漏犹未除。疲懈心生欲还白衣。我家钱财自恣。广为福德且免三恶。佛知其念。忽然于前从地踊出。问比丘曰。汝本弹琴时。急缓众弦得成妙曲不。答曰。不成。若众弦尽缓复得成不。答曰。不成。若不缓不急弦柱相应得成妙音不。答曰。得成。佛言。行亦如是。不急不缓处其中适。和调得所。乃可成道耳。思惟佛语。心豁开解。便成罗汉。以是因缘故称苦行第一也。
阿那律所以称天眼第一者。时佛为大会说法。阿那律在坐上睡眠。佛见其眠谓曰。今如来说法。汝何以眠耶。夫眠者心意闭塞与死何异。那律惭愧克心自誓。从今以后不敢复眠。不眠遂久眼便失明。所以然者。凡有六食。眼有二食。一视色。二睡眠。五情亦各有二食。得食者六根乃全。以眼失眠食故丧眼根。佛命耆域治之。曰不眠不可治。已失肉眼无所复睹。五百弟子各弃驰散。倩人贯针。扪摸补衣。线尽重贯。无人可倩。左右唱曰。谁欲求福者与我贯针。世尊忽然。到前取来。吾与汝贯。问曰。是谁。曰我是佛也。佛已福足。复欲求福耶。曰福德可厌耶。那律思惟。佛尚求福。况于凡人耶。心中感结。驰向佛视。以至心故忽得天眼。以得天眼。复重思惟便得罗汉。凡罗汉皆有三眼。肉眼天眼慧眼。那律正有二眼。慧眼天眼也。三眼视者乱肉天争功。精粗杂观故曰乱也。那律专用天眼。观大千世界。精粗悉睹。别形质中。有识无识。皆悉别知。天人所见。有净不净。极净观者。见世界中诸有形类。有识无识。见皆动摇。疑谓是虫而非虫也。不净观者。见饭粒动皆谓是虫。优劣之殊有自来矣。以是言之。天眼第一。
离越比丘坐禅入定。所以称第一者。昔波斯匿王。请令坐禅在一树下。时王请入宫食。经历六年不他周旋。正欲移在他树。树神不听。以何为验。将欲移时。树神便散华供养。以是为验。知其不听。何以知其意无他念。时拘絺罗来至离越所曰。何不坐好树下。坐此枯树为。答曰。名仁四辩第一。能分别法义及以应辞。不审分别枯树。是何辩中耶。自我坐此已向六年。不别生枯。仁者方至而便分别耶。王请入宫日日供养。使诸夫人各自当直。六年以满布施发遣。当达嚫时不识主人字。王曰。六年受请不识人名。何定乃尔。答曰。我树下坐。尚不知树枯生。况识人字耶。供养禅福其德至淳。随王所愿可至涅槃。福田之良也。故称乐禅第一也。
他罗婆摩比丘。劝率施立斋讲者。佛委僧事。分部所宜。契经契经一处。毗尼毗尼一处。大法大法一处。坐禅坐禅一处。高座高座一处。乞食乞食一处。教化教化一处。随事部分各使相从。若有檀越来请者。以次差遣不问高下。若有私请者。不听在此例。时檀越请尽。六群比丘。次值贫家怀恨而还。向佛怨言。摩罗见欺。自受好处。见遣贫家。岂是平等耶。佛命摩罗。卿实尔耶。答曰。不也。于时无食。日欲差中。便和牛屎饮以当斋。闻六群语。无以自明。即于佛前吐此粪浆。六群惭愧。二人感结漏尽。二人还为白衣。二人面孔出沸血。命终堕阿鼻也。斋讲者。斋集部众综习所宜。善能劝成故。称第一也。
小陀罗婆者。主立房室。兴招提僧。共成其功。不复别称也。
赖吒婆罗比丘。所以称豪贵者。是王者种。为人聪明博达。少好追学。闻佛出世开化愚蒙。即诣祇洹精舍。听采法言。闻教入神。思欲出家。归白父母。父母不听。心自惟曰。一切众生尽是父母。岂独二人是耶。念已便至佛所。求为沙门。佛问。父母听不。曰不听也。兄为国王。复白王求为道。王亦不听。心中思惟。要作方便出家为道。父母正有一子。不欲离目前斯须之间。索一独榻坐父母前。不饮不食经六日。父母惶怖。惧杀其子。若杀此儿者。用此死儿为。听当放之为道。与儿要曰。今放汝为道。当数还归。父母已许。便至佛所。问曰。听汝耶。曰已听。佛便命曰。善来比丘。手摩其头须发自落。如剃须发七日者。袈裟著身便成沙门。为说四谛便成罗汉。以本要故。寻还归家。著衣持钵在门而立。时婢淘米。将欲弃泔。舒钵索饮。婢举头视知是大家。便入白曰郎君在外。父母欣悦。审是儿者。放汝为良人。即出迎入为设肴膳。曰日时已过。法不应食。父母曰。今日已尔。明日早来。即还所止。还去之后父母约敕诸妇。儿明当来。汝等好自庄严。汝容服饰各尽妙技。能使我儿还为白衣者。于汝大佳。复敕藏吏出诸珍宝。金银七宝各各别聚。冀儿意动还染于俗。明日食时执钵而还。就座而坐讫。诸妇婇女各设姿态。或散华香。或拂衣捻草。婆罗曰。诸妹何足烦劳耶。诸妇念曰。持我等作妹者将无还理。语父母曰。用此宝物为。此但误人耳。由是致灾祸。何不弃之于山泽耶。父母谏曰。道德在心何必出家。质多长者。亦在家得道。曰未闻在家得漏尽者。质多所得。由有一生分在。何足为贵耶。虽复豪珍美玉弃之若遣。故称出家第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