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义疏注经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问答可知 二就见推穷。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自开自合 此明境有开合。见无开合 三再审动静。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阿难已闻客尘摇动虚空与主常自寂焉。今遇此问。例知见性无动无静。若以动静相形。则佛手是动。见性是静。若只就见体所明。本不曾动。今亦无静。此答稍符于真。故佛印言如是 二约身摇动以辨见。上来明境有开合见无动静。此则约对外境以辨。义则易显。向下。只于内身自分动静。动中有不动。意明境之与身俱是生灭。而凡夫人执身执境。不了空无常。故于此造业流转无穷。本真自性迷而不识。故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下经亦云。诸可还者自然非汝。又云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此等皆明身境无常见性常住也。不见性常二乘所执。不知无常。凡夫迷倒。下自双破。至文当知。然此所明。对境对身以辨见性。一往粗浅。若原佛意。非离此见别有性常。性常真体只就此显。以见与见缘无体可得本同空华元是妙明无生灭故。下经观河之见亦复如是。良以。诸疑未断。执情深重。是故。且就浅近。寄明深旨。至下文殊为问。方显其意。学者知之。文二。一放光左右以辨头。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盻。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稍知见体无动。审问不移。故言头自摇动 二约头摇动以明见。
  阿难。汝盻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阿离认见不移。若无相形亦无动止。故佛印可 三双结会通责其迷失二。一双结会通。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此结陈如悟客尘。客尘动摇。俱喻烦恼。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此结阿难答身境。手有开合。头自动摇。身境客尘同一生灭。更无二别。应知。客必有主。尘处有空。对佛手之见。形头动之性。未尝动静。岂成去来。前后会通。其揆一也 二总责迷失。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总责也。总责凡夫二乘无常计常常计无常。凡夫不了身境无常。妄执实有。计我我所。起惑造业流转三界。受于一切身心大苦。尚不知生灭。岂知本如来藏。故云以动为身念念生灭等。此即责无常计常也。二乘虽知一切无常。而不悟知本常妙性湛然不动。故云遗失真性。既不识真。亦不辨妄。故云颠倒行事。其犹弃海认浮沤者耳。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结失也。不了性一切心。即是失真此斥二乘不知常也。认物为己。此指凡夫以动为身等也。下文身之与心皆是真心中所现物。执为自己。颠倒斯甚。自体不识。妄取他缘。如怀至宝于外求丐。谁之过欤。故云自取流转。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二)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一)

    长水沙门子璇集
  二就破颠倒渐明真见二。一且对匿王破其断见二。一述阿难所坏愿辨真妄。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悟知缘尘之心是影事。又识对境之见是不动。翻思往日。认妄失真。流浪既深。[日*昏]惑难晓。幸逢嘉会。遭此良时。法乳既滋。如子遇母。不亦快哉。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前文叱责此非汝心。盖令识妄。仍指诸法唯心所现。此又令了所现之妄本无自性元是一真。一真未尝动摇。诸法何曾生灭。佛意欲其即妄见真。遂印对境之见元来无动。广责认物为己性心失真。阿难罔测佛之深旨。将谓真妄二体全殊生灭之外有不生灭。若如是者。唯心之言虚设。妄法之语徒施。逐语迷旨。终成颠倒。虽怀疑念未敢形言。故云合掌礼佛愿闻等也 二明匿王引外请证不生四。一引外叙疑。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迦旃延姓也。名迦罗鸠驮。此外道执一切法亦有亦无。删阇夜是名。毗罗胝母号。此外道起自然见。外计虽多不离断常二见。此二皆断见类故云。咸言断灭。此人异计。不知业种相生。妄谓死后即是涅槃。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狐性多疑。凡遇冰处。听水无声然后方行。昔闻死后断灭。今闻不灭不生。孰是孰非。犹豫不决。故云狐疑。匿王深体阿难所怀。知于生灭之外求不生灭。心虽密请。口不形言。故引外宗冀佛开示。近破外道断见令知死后续生。深引阿难悟真不离生灭妄识。故云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二述身迁改四。一问答身常不常。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举此问。欲显生灭中有不生灭。如前头自摇动见无所动 二问答未灭知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壤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前念灭后念生。刹那变异。如火烧薪必归磨灭。俱舍云以诸有为法有刹那尽故 三问答老幼何貌。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王述无常念念迁谢。其理必然。故印如是。欲其更叙迁谢之相。以老少相比为问。十五曰童。未巾冠也。龄年也。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始生曰孩。始行曰孺。孺濡也。言濡弱也。肤布也。布在表也。文理光美曰腠。此皆童子时相。长成谓成人之时。此从二十已上至强壮时。故云血气充满。颓龄即今六十有二。年龄颓朽近于七十。故云迫于衰耄。老少相异。云何世尊见此相比 四问答顿渐流年。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前叙相变。今问年变。由年变故令其相变。不顿朽言。要叙渐老念念迁移。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十年为限。粗相而观。殂往也。落犹不住也。少壮不住往而不迁也。故云殂落。流变易改也。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 此以一年为限。年年变改何啻十年。十二年曰纪也。
  岂唯年变。亦兼月化 此以一月为限。月月不同。不唯约年也。
  何直月化。兼又日迁 何直犹不但也。此以一日为限。日日更讹。不但约月。已上从宽至狭。四限观察。无常之相。犹是粗浮未为微细。
  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此至细而观也。若以沉静其思审谛观察。即刹那不停念念流变。此即微细四相迁流不息。凡夫心粗。殊不知觉。古德偈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违害极不安。愚人如手掌。不觉行苦迁。智者如眼睛违。极生厌患。言刹那者时之极少也。俱舍论说。时之极少名曰刹那。时之极长名之为劫。乃至年之与月俱是时之分剂。又云。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十二年为一纪。前约十年为限。是约一纪举全数尔 三示性不灭三。一佛问不灭王答不知。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生灭粗相如前可知。不生灭性亦在汝身。汝知之否。匿王举外叙疑。俾欲世尊明示。今蒙佛问。故答不知 二许示无生广辨无改。此下约王自小至长见河不变。以明见性。意显只于生灭了不生灭。相虽粗近。旨甚深微。一令匿王验粗相而悟舍生趣生。一使庆喜发深解而知灭元不灭。即相显性。在此密谈。头自摇动见无所动是此意也。维摩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肇公以万物即不迁。何但于见。下文佛答文殊。及会三科文首。分明显会。始现其意。文二。一许示无生。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许于正生灭时示无生理也 二征诘广辨三。一问答见河之初。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彼庙。谢求得也。此以年问见者。意明年变见不变也 二问答见河同异。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无异之语甚好思量。一往粗浮。再思有旨 三问答见有童耄。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色身粗相童耄易知。见性不迁诚难觉了。对此辨异。令悟无生也 三克指常性斥彼置疑。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克指常性也。生灭但迁有为。无为不受生死。若知不变即见无生。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斥彼置疑也。末伽梨是字。母名俱奢梨。此指与匿王所引异者。俱是外道趣尔指也。色身变异可说无常。见性不迁理非断灭 四信悟续生。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叙其浅悟。但云舍生趣生。鞠彼深意。必知灭元不灭。随宜领解。主伴同致。未即显言也 二正对阿难破其常见二。一阿难乘违发问。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据此见河之见与我见闻无殊。于王即云不灭不生。于我即云遗失真性。王之与我孰亲孰疏。苟或殊途。如何分辨。然此问意由来久矣。始因手自开合见无开合。头自动摇见无摇动。一一佛印皆言如是。此则如来令于妄见即辨真见。无离生灭有不生灭。阿难罔知佛旨。犹谓生灭与不生灭别。遂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匿王知其怀抱。又不发问伸诚。于是引外六师执身死后断灭。所冀佛亲开示。即妄见真。责引阿难。无执二别。阿难古佛。岂兹不了。盖为今日惑重情深。须示瞢然确陈拒诤。故兹问也 二如来验破执情三。一验出倒情二。一垂手以问引出常情四。一问。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下指。指下也。母陀罗此云印。此意欲明见手不同有正有倒。以况其见亦有正倒 二答。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此推世人以此为倒。而我不知云何 三征。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若以垂手为倒。复将何者为正 四释。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竖手为倒。却以为正。以不顺身故。此为倒阿难不辨真妄。执妄失真。故如来责颠倒行事。既了妄本无体。合知真自寂然。遂许对头动之见观河之性即是性真。无别真也。庆喜依前不了。将谓妄外有真。遂不甘我为颠倒之人。王是无生之性。阿难既陈诤问。如来就事以验。逆顺之境不辨。颠倒之情难脱。下文即破 二竖臂以示比出倒见。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既云竖臂为正。佛便竖臂随而责之。此即正是颠倒也。指本垂下。今却逆上。故云首尾相换。世人不依本分以正为正。而别生异见以倒为正。故云一倍瞻视。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若以此验之。则知汝身与如来身比并类例显发彰明。佛身是正。汝身应倒。亦可。若以佛之见手类显佛身。明知佛身名正遍知。若以汝之见手比并汝身。明知汝身号性颠倒。汝胡非是颠倒行事。正遍知者。离倒名正。穷尽法界名遍知。凡夫二乘无此号者。皆颠倒故 二征其倒处二。一征倒所在。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随者犹任从也。任汝心中谛审观察。佛若是倒。汝名佛身何处是倒。汝若是倒。汝名自身何处名倒。此则令其识颠倒处也。名(去声)字犹詺目也。古人于此作泯相解。遂令下经正辨颠倒血脉不贯。便成孤起。既绝正倒。如来何故却说颠倒。学者请详。无见荣古 二叙其罔知。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瞪直视貌。瞢昏闷不了也。闻征倒处瞢然不了。既不措其一辞。但知向佛直视 三广示倒相二。一兴悲告语叙其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