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义疏注经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当日初分乞食易得。故云即时。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色与体量皆应法度也。无问净秽。故云次第。顺于轨则。故云循乞。乞食十利如宝雨经说。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檀越此云施者。阿难乞食。意祈末后来请僧者。我当赴彼。故曰斋主。净秽即刹利旃陀也。刹帝利。此云田主。即王种也。故云尊姓。旃陀罗。此云杀者。即魁脍淫酒家也。方法也。轨则如来。行平等慈。不取贵择贱。俾施者见者得福无量 二仰效无遮以除谤。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迦叶波。此云饮光氏。上古元祖是仙。身有光明。吞蔽灯光。人皆异之。曰饮光仙。因立族姓。尊者头陀上行第一。故云大也。不均平者。善现舍贫从富。迦叶舍富从贫。皆为净名所诃。今言如来者。就其印可。功归佛也。然佛常乞食无遮间者。由五义故。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淫女家。四息凡夫猜嫌。五破二乘分别。故得仰效行平等耳。度疑谤者。即息凡夫猜嫌也。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城之濠堑曰隍。斋庄齐整。不失威仪。安静恭谨。足成令则。以斯行乞。物无不从。仰效尊仪。故云斋法也 二示遇恶缘。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尔时此时也。摩登伽义翻本姓。下经云性比丘尼是也。婆毗迦罗。亦云劫毗罗。此言金头。或云黄发。食米齐外道也。师事梵天而得此咒。咒是梵天先说。外道施行。世人讽习以为幻术。将毁戒体者。别解脱戒。白四所发。形愿业体。体即无作。从作戒生。是第三聚非色非心为戒所依。持之则肥。犯之则羸。故云戒体。阿难无心。遭逼入舍。欲犯未犯。故云将毁。若据下云。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应知阿难不毁吉罗。缘起如别 三佛垂哀救三。一斋毕归园。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如来知者。知即是见也。谓以生死智明不二天眼见也。如来常仪。受请斋了皆为说法。今日速归。知佛必有所为。故随而来愿闻法要。然大众根熟。妙悟是时。不有因缘无由发起。故托庆喜淫逼摩登爱缠。俾知生死轮回贪欲为本。修证常乐禅慧是基。故下文中。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闻是法已。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成阿罗汉。无量众生发无上道心等。是知。机应相扣。啐啄同时。形对像现。故无差滥 二放光说咒。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归园既毕。主伴咸臻。于此之际。故曰于时。佛顶体也。寂无相故。光明相也。具性德故。莲华用也。成万行故。化佛果也。理智行三所成就故。宣神咒者。自果既圆说利他故。又释迦。显果海无说。顶光莲现。表大定智悲三法冥熏而起大用。故现化佛。说神咒也 三遣咒往救。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提携奖劝也。文殊显传佛旨。密护阿难。先令登伽见佛离欲闻法增道。意显咒力不可思议也。如下文云。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何况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等。序分竟。次下正宗分。由阿难正请如来正说。解行圆满。不偏不邪。当机得益也。文三。一阿难悲恨请修三昧。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多闻习定。止观双修。若但偏攻岂全道力。故涅槃云。先以定动。后以慧拔。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定慧双运。目足更资。到清凉池。保无留难。佛与阿难。空王佛时同发大心。为乐多闻。匪勤修习。佛今成道。我始入流。仍值恶缘不能免脱。良由偏失。诚可悲夫。故下文云。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如来极证人也。菩提极证法也。人法双举者。简所请行非眇劣耳。奢摩他云止。三摩提云观。禅那云静虑。释其相者如圆觉经。此三种义。只在一心。非三而三。不一而一。举一即具。故称为妙。即天台一心三观也。此观若成。即证涅槃三德。名秘密藏。故举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等。最初方便者然方便多种。今问成佛妙行复云最初者。意请成妙行之方便也。浅深虽异俱方便尔。如圆觉经。方便随顺圆摄所归即有三种。此指妙行即方便也。如下经文。佛问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即指入妙行之方便也。今文请即通问。下文答则别说。如下文云。有大佛顶首楞严等。即许说成道妙行也。复先征诘发心。推逐妄执。破群疑。显藏性。令信解不谬。阿难因此了悟。发菩提心等。此即信解真正。成本起因。若无此因。纵历多劫修诸行门。皆成邪僻。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终不能得。故圆觉中。示三观。显诸轮。一一皆云悟净圆觉。此经亦尔。从初至第四卷半已来。则总明信解真正为最初方便也。信解虽正明识藏心。多闻无功不逮修习如得大宅罔知入门。故请修行从何摄伏。佛即具辨止观。为正修法。止观成处名真三昧。入此行时须有方便。方便之法不离根门。入一无妄。余皆清净。故问二十五圣。复敕文殊令拣。此即以根门顺机为最初方便。如下文云。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圣谁当其根。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此则的取从闻思修为初方便。最初之义先解后行。无出于斯。或可最初是无上第一之义。即指真定为方便耳。如别有说。吾弗知也 二同时大众俱欲钦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 如渴思冷水。如饥思饮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大众欲闻。假其请主。三乘贤圣八部王臣。洁已虚心。收视返听。而寂默也。智论偈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斯受圣旨。岂令不然此下。如来乘机广为开演。古人科判。各是一途。春兰秋菊互檀其美。振公八段资中显称。今详经文复有理在。文中前后两度说经。初从此去至标经名。是酬问正说分。次从说是语已下至不恋三界。为请益再陈分。初有四段。一开妙解。二示妙行。三显妙位。四立妙名。此四即八段中前五科。开合之异也。次再陈中有二。一辨趣生差别。二示禅境差别。即八中后三段也。然开判之设。各随其人。吾今从古。依振公判。略没第八。但取七名。今初显如来藏心二。一破阿难认妄迷真显如来藏二。一正约心见以破显五。一审其初心二。一问发心之始。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 庆喜是佛堂弟。祖父相传亦名同气。或可但是兄弟同一气类也。兄弟之序。上下相次。恩爱相属。盖自然而然。非使之然也。故曰均天伦。伦理均等也。
  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恩爱 父母妻子是恩爱之深者。世人以舍粗重恩爱为其至道。而不知修行见爱尚是妄心。故审问之。后方推破 二答舍爱之缘。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如来大相有三十二。谓足下安平至顶成肉髻。小相有八十种。谓无见顶至手足有德相。从大相海。流出小相。故名为好。释梵轮王亦有大相。然无其好。暗昧不明。不名胜妙殊绝。形状体质清净无垢。喻琉璃也。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从戒定慧所成就故。故非欲爱。
  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 欲爱之生。纯是不净。大集经中具说受生。皆由父母与己识情互生爱欲。由是。托彼赤白二滴为识所依。一处和合名歌罗逻。而渐增长。至于出胎。五谷长养。虽成人相。如革囊盛粪。故云脓血杂乱。
  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阎浮檀金展转比至迦叶身。金犹如聚墨。若比佛身。迦叶如墨。欲爱所招。终非如此。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胜相妙绝。知非爱生。思渴瞻仰。故求舍爱。愿从佛化。俾易妙身。斯不知以爱舍爱转增妄矣 二彰其妄夫二。一总彰沦溺。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久成积苦也 二别释因由二。一迷真。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迷自本真也。无始晦殊。故曰不知。不生不灭。名为常住。离诸伪妄灵鉴不昧。故曰真心。三德具足为一切法之所依止。故云性净明体。众生悉尔故曰皆由 二认妄。
  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认他虚想也。下文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从无始来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举世修行多同此计。故托阿难总彰其失 三劝其直语三。一正劝。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下文识精元明。即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此体非妄。无有变异。故云真性。研究穷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今推本意。岂得异想发言。欲正修行。当须确实。故今劝也 二引证。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诸佛同道。脱苦得乐。皆由直心者。此有二种。一发言无虚假。如此文所劝净名道场。二向理之心。无别岐路。即如起信三心之直心也故论云。一者直心。正向真如法故。此为二行根本也。今此经意须具二焉。始令发言无妄。终成向理心绝。方为十方同道 三结益。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因苗辨地。言直心直。苟或反此。罪非轻小。如下经云。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也。发心曰始。究竟名终。弹指能超。故无委曲 四问其见爱二。一问。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心见两门。由兹所问。下既认心不迭。指见谬称。故成二障为缠三空罔契。故下征诘。俾识妄源 二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单牒双指巧略故也。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此正陈妄体也。目即眼根。心即意识。根识虚妄犹如空华。若执有体能见能乐。岂唯迷于法空。亦起人我见爱。故下文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无始虚习。住地无明。皆由根识更非他物。想相为尘。识情为垢。生死轮转莫不由斯。故下推征。令知虚妄。
  五辨其真妄二。一推妄所在七。一破在内二。一立四。一牒前以语。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心目是本。尘劳为末。若迷本之依处。群末难除。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即通指二障也 二举事以况。
  譬如国王 真性也。
  为贼所侵 烦恼迷真也。
  发兵讨除 用智也。
  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兵人所执器也 三示过以问。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示过也。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总问所依也 四引例以答二。一引他为例。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下文有十二类。今举大数。凡夫造业不同感果差别。名为异生。一切世间者。举依显正也。前举凡心在内。后指佛眼在面。欲取例己亦复然也 二指已结答。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秖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以眼根色是不可见。故指浮根。圣凡既尔。在己必然。面与身中心眼定处也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举事定其所见三。一问境内外。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堂在园中。林居堂外。内外既分。计宗危矣 二定见先后。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定先后者。欲破阿难在内之心不能如此次第见故 三审见因由。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讲堂身也。阿难心也。如来大众五藏也。户牖根也 二示益安其所怀。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以慈摄也。如父嘱子拊背而告。此有三意。一安慰其心令无恐惧。二嘱其谛受令无忘失。三示今许说无有虚妄。故舒其手现慈相也。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下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直道无异。通至宝所。故云一门清净果海。众德具足。故曰庄严。真三摩地。因行所履故名为路。
  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破妄意。欲显真故。略标宗叹德。令其忻慕。岂谓徒然谴责罔知所归。于是阿难伏而谛受 三引例明其所失三。一引例正问。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反常理以致问。引庆喜以直答 二依理以答。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只知据理直申不觉计宗危矣 三合喻夺破三。一正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