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首楞严义疏注经
首楞严义疏注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解脱德也。如前观音所陈三昧所得殊胜。赴感不差。周遍皆应。十方者十界也。击鼓者机动也。一时闻者应不失也。此则应身无量无感不应。故云圆真实 二通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般若德也。前四句拣不通。口鼻下二句经文语倒。故先举所例口鼻。后举能例身根。盖翻译者略顺根次也。隔垣下四句。正显耳根不同前五。由是得名通真实耳 三常真实二。一正显。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法身德也。声于闻中自有动静。说为有无。非谓闻性是有无也。世人若以不闻声时号无闻者。闻性已灭。声尘更起。遣谁更闻。是知声有闻性不生。声无闻性不灭。生灭既而遍离。由是得名常真实也 二释成。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如前重睡心想不行。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此时岂忆静摇。应知闻性不断。故云不为不思无也。觉观出思惟者。此既不与念想相应。即出觉观思惟之表。译人回文不尽。故令语倒。觉观即寻伺也。思惟即是遍。行思也。俱是心所皆不相应。故名为出。又觉是本觉。即闻性也。观即是照。此即文顺 二拣非显是。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前二句。通明此方由声教入。声名句文能诠法义。众生由此闻而解了。故云宣明。次四句正拣过非。苟随声教。不能亡缘入流返照。即迷本闻性循声转也。故举阿难虽得多闻不能亡相。为声所转。生灭妄想无由得免。后二句结非显是。旋流者返流也。斯则入流亡所。唯照闻性。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故云无妄 二明观行四。一告语。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金刚如幻已见上文。三世如来一门超出。故云佛母。又金刚空也。如幻假也。佛母中也二斥失。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虽持法藏。不能舍闻而观自性。故成过矣。若将世间随声闻相持他佛法。不如返照自己闻性成真三昧故。云闻闻 三正示二。一正明观行三。一法三。一脱尘旋根。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见闻觉知之闻。随声而有。非本然性。如上文云。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即因声而有分别等。若能离缘观性。闻相不起。动静境亡。能所不拘。故名解脱。缚既无得。脱亦不名。一根既然。六根皆尔 二尘销觉显。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 见闻觉知迷成翳眼。三界有法悉是空华。见闻体虚本不可得。复加幻喻。故起信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上文云。见闻觉知虚妄病缘。故有十方诸有漏国。翳除华灭。闻复尘消。妙觉明心显然圆净。此分证也 三觉极无碍。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净极谓满净解脱圆也。光通达谓满觉般若备也。寂照谓真理法身极也。三德既圆。三障永尽。如大梦寤。如莲华开。返观世间欲谁留碍。此极证也 二喻。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幻师真性也。有随缘义。故名为巧。幻法无明也。男女六根也。一机即幻法。机息幻无。妄灭根复。或幻师无明也。幻法心识也。余同前配。所幻男女必有所依。喻真性也 三合。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初句总标。次句合幻师。次句合男女。后二句合息机等。耳根无明若破。余根亦破。故皆不成 二观成利益。
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一根若复尘垢自消。上文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故云成圆明净妙。此则三德圆显。不纵横并别。故名为妙。后二句结成位。前句断德未圆。后句智德备满。互现可知 四劝修。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劝复颠倒闻根返观闻性。闻性圆成。菩提可冀。后一句结指印成 四结显同此证。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前二句总指一切诸佛皆从此门得涅槃也。过去下别列三世。并引文殊皆同此证也 二重明差当。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前四句颂佛令拣。成就下二句正指圆门。显是雅当。自余下五句。明二十四圣各随所因事相而成观行。皆是佛之威神。方便令其得道。非是久长修学浅深二机同入之法门也反显观音即是浅深二机同说同入久长修学之法门耳 三结愿劝学。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如来藏即一体三宝。是所入之理。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愿加下五句正结愿。但以下二句劝学。最后一句文殊指己选圆通心。真实无妄非挟情故 三时众获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一会之众。根器各异。大小不同。前文。观音说竟。诸佛放光互来灌顶。兼灌大菩萨及阿罗汉。受彼光者。一时俱获金刚三昧。此即显会二十四圣诸别观门。一时圆入观音修证。今此阿难及诸初心。闻说偈已。随其位次悟入有异。阿难等方悟圆通。从耳根入犹未有证。故云明了其家所归道路。其天龙众及小有学大乘地前十恒河沙获法眼净。即入初地见道位也。性比丘尼是三果人。今成无学。未发心者其数无量。皆发道意即悟解大乘也 三办离魔业行。前虽广说圆通修证。凡夫始学障难尤深。况末代邪宗纷然竞起。邪言惑正。魔辨逼真。滥述既多。朋流者众。若不甄辨。妨正修行。故以戒定慧验之。邪元自露。故九十六种外道。皆能修禅。而无戒德涅槃经云。魔尚能变身为佛。岂不能为四依菩萨惑乱世间。故佛广说。若言听畜八不净物者。是魔所说。身外之物尚不许畜。何况淫盗杀妄根本贪嗔。世有愚人。为魔所惑。诽谤戒律言是小乘。自称大乘无碍自在。下经广破。此等并是魔业。故佛深诫。是称决定大乘明了之教。阿难大权。愍我将来必陷魔难。故殷勤致请。永为真诫耳 文二。一阿难观时请问三。一叙所悟。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圆通即是心所行路。故云心迹。领悟既深得无疑惑。未来多难。更欲伸陈。悲欣者欣今所悟悲后行人 二陈所愿。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菩萨有二类。一智增。先取佛果后度众生。二悲增。度生心切。故意留惑润生三界。今愿未度而度众生。即悲增也 三述所请。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此诸众生根劣也。去佛渐远时劣也。邪师说法难多也。此则时浇解昧。惑障尤多。修定摄心难为进趣。况遭魔惑。邪见弥增。加行修证如何无退 二如来广为宣说二。一赞请许宣。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道场加行事理两修。内秉戒根。外假心咒。内外相济道力易成。为汝宣扬。当善思念 二正为广说二。一自行离魔二。一总明三学。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诸行或对机不同。此三决定须说。又是决定成佛之因。佛佛皆尔。故云三决定义 二别示戒学。以定慧二门前已说故。符律谈常同涅槃矣。文四。一离欲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标示。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淫为生死根本。反之则不续矣。圆觉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二正辩二。一举过显非二。一欲为魔因。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魔不断淫而修禅定。魔定顺惑易得成就。功深者为上品功浅者为中下。虽不断欲。而修定修福。随福优劣。故成三品。以邪定力报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随得少定。不辨邪正。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二未来多惑。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末世众生。无正法眼。多被魔惑。广行贪淫。假称善友。诱化无识。失正遭苦。宜深察之不令得便 二结成明诫。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此戒虽与小乘名同。而持随有异。此则一一内防心念。轻重等持。彼则事遂缘成。轻重随戒。故云先断心淫。故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与小乘持戒全别 三诫劝二。一重彰过患二一喻显。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秖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戒定慧法能生法身戒根不完。徒修禅慧。岂有清净妙体从淫欲生。沙饭异因。孰论劫数 二结失。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非戒不禅。非禅不慧。戒根不净。所习禅慧那得净乎。以不净故。虽有如无。戒定慧亡。自成轮转。终非圣果 二劝令除断。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真持戒人尚无持相。岂令身心犯乎重禁。如下文云。杀盗淫等。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二无。无二亦灭。是名妙发三摩提者 二结归邪正。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正云波卑夜。此云恶者。波旬讹也 二离杀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标示。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相杀相偿。结酬连祸。苟或止之。故不相续。余如文 二正辩二。一举过显非二。一杀为鬼因。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方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带杀修禅。报为神道。功深福厚。为大力鬼。即五岳四渎系祠祀者。功浅福劣。列在中下。八部所管。及大海边罗刹国类。因修定故。皆有业通迅疾无碍。不断杀故。受此恶趣为天驱役。若不修禅及不修福但行杀害。直入地狱。无此差降 二未来多惑三。一正明。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杀生食肉。是众生冤。如何不断得菩提路 二辨异。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涅槃第四迦叶问云。云何如来先许比丘食三净肉。佛言。随事渐制故耳。复有七种九种。今言五者。随经增减。以意配数。佛以方便权许令食。非究竟说 三示过。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似三摩地者鬼神定也。亦能令人知过去未来事。与善定相似。如起信说 二结成明诫。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三诫劝二。一重彰过患二。一顺明口过二。一喻显。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塞耳修禅。高声行杀。求不闻之道。彰弥露之苦。岂不悲夫 二况显。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生草不践。非独护讥。亦深慈念。草尚不踏。况损命也 二反显身过二。一正明所离。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丝绵裘毳众生身分。身既不服。真解脱者。以不游三界酬宿债故。经语甚倒知之 二反喻所以。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 服众生分。为众生缘。辟谷求升。尚有不至。况食况服能出离乎 二劝令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