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

  经曰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次释第五结劝敦励也。谓我了了见有如是胜利。故劝汝往生也 次明大门第三引六方以证诚。文分为三。初叙自言。次引他证。后释名目。
  经曰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即是叙自言也。如我向来所赞西方之事。非独我说。六方诸佛亦如我所见。知说不虚也。
  经曰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至)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次释第二引他赞叹证也。称赞净土经举十方。此本略举六方。一一方中皆有五句。一证处谓东方等。二证人谓阿閦鞞等。三证多谓如是等恒河沙数等。四证相谓各于其国舒舌相也。五证辞谓说诚实言。所以先引东方者。准西域法。以东方为上。天子正殿及以临朝皆面向东。又东方即阳之初。故日行东路为正之始。故先举东方也。阿閦鞞佛经云。名无嗔恚。在东方阿比罗提国。法华经云在欢喜国。须弥相佛者。谓金容尊大状类须弥也。大须弥佛者。谓仪容甚大如山王也。须弥光佛者。谓光大如山王也。妙音佛者。其声慈润清彻逾于梵响也。恒河沙者。长阿含第十八云。此阎浮提雪山北面顶有香山。四宝所成高二十由旬。顶有龙池名阿耨达。此云无热恼。此池流出四河。东方金象口中流出大河名曰恒河。智度论云。其河既深且广。其沙细而复多。真谛云。此河出池口。方一由旬。满中有沙。其沙皆细与水同流。东天竺地最近此河。世人多见故引之为喻。问如来大人何表信时乃舒舌也。答大论云。佛同人间相法故也。谓舒舌至鼻者必不虚语。况覆三千得无实也。然如来为证小事但舒舌覆面或至发际。若证大事即舒舌覆大千。今微因著果。恐人不信。舍苦轮之要躅。登涅槃之庄迳。其事不轻。其证须大。故覆三千大千世界也。当信是称赞等者。称即述其德。赞即光其美。心虑所不测名曰不可思。言谈所不及名曰不可议。诸行虽积靡方念佛之功。诸德虽多难俦此经之德。故使恒沙诸佛护持而不灭记忆以在心。故言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南西北方上下同前说也。须弥者此云最高也。其山高十六万八千由旬。半在海中 次释第三释经题目。文有三。先问次释后劝。
  经曰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次释第一问。汝知题此经否。此经所以得一切佛护念名者。
  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释第二释也。若善男女等者。是所护人。闻是阿弥陀及闻上六方恒河沙诸佛者。是能护人也。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所护念者。正得护念也。如天亲般若论云。说根熟菩萨为诸佛所护念。即防其外慢缘。即诸外恶不及。内心无苦念。即记其内德。盖智慧以自成加外佛力以利物也。又经为起行之本。修以内资。佛则防行之缘。敬称而为外护。故言由持是经及闻诸佛名故为所护念。由蒙护念令善男女闻是经者皆不退无上道心。十住婆沙云。若人能称阿弥陀佛名一心念者。即亦得不退转。问为但念阿弥陀佛即得不退转。为又有余方便。答非但称念礼敬。又应至心于诸佛前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由忏悔故即能转诸定业。如如意珠随愿易得。若有愿生之处即当忏悔令心不退。问不退及不转何异。答弥勒问经论云。诸菩萨见法时即永离菩提障。谓身见等一切诸烦恼。出过二乘地证得深心故名不退。以证胜法成就施等行故名不退转。即生自在。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言正遍。三菩提言知觉。谓无上正遍知觉。又无上者谓法身菩提。正谓如理智。遍谓如量智。又正谓无分别根本智。觉谓无分别后得智。谓由诸佛护念故于求无上果智之心遂得不退转也。
  经曰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次释第三结劝也。是故者。结上之辞。皆当等者。劝励之语也。汝当信我上来所说及六方诸佛之言 次明大门第四举三生以显实。文有四。一发心。二获益。三遂志。四劝生。
  经曰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次释第一发心也。已发愿者是过去。今发愿者是现在。当发愿者是未来。欲生等者一心希望也。
  经曰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释现获益也。由念佛发愿故。一即彼佛冥加。二即此佛潜卫。遂令求道之心不退愿生之志不移。故言不退转。问已发愿今发愿可令得不退转当发愿者既未发愿云何得言得不退转。答若已发愿者已得不退。若今发愿即现得不退。若当发愿亦当得不退。
  经曰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第三释遂志也。谓若已发愿者谓过去。过去发愿者已生也。若今发愿者谓现在。现在发愿者今生也。若当发愿者谓未来。未来发愿者当生也。
  经曰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次释第四劝生也。汝等若信我语者发愿生彼国也 次下大门第五他述希有。四。一彼赞扬。二讶能堪处。三怪登胜果。四赞授秘方。
  经曰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次释第一彼赞扬也。我赞六方诸佛能为众生作真实证。众生因此心得无疑。又弥陀如来大慈悲摄引。我偏赞彼。彼佛复赞此。
  经曰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次释第二讶能堪处也。自誓三昧经云。释迦者此云能仁。十二因缘经曰。牟尼者名为寂灭亦名无分别。过去因果经云。谓身口意满足。即能证寂灭涅槃。能证无分别智。能令身口意功德满足。故言释迦牟尼。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者。讶佛堪忍五浊恶中。娑婆世界者。今翻杂恶。自誓三昧经云名忍世界。真谛云。忍是世界梵王之名。由能忍他胜事不生妒忌故更从主立名为忍界。又悲华经云。此界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是名忍土。五浊恶世者。五者是数。浊者是滓。十地论云。有无明杂智。名之为浊。浊是最下滓秽。譬如酒水苏油等淳清在上滓浊在下。若众生劫初生时。人能长寿衣食精好。烦恼轻微诸见薄劣。身色端正孝顺慈敬。无五滓秽。名之为清。劫将欲末时。恶寿短烦恼厚重。诸见深固反逆不慈。有兹五滓。名之为浊。今此浊义广如别章。此略释名。一劫浊者。劫谓时也。菩萨善戒经云。由众生内有恶故外有三恶时。谓饥馑疾疫刀兵。此三劫起时名之为劫浊。饥经七年。病经七月。刀经七日。时虽长短不等。但众生死者一种。逢一一劫死者过半。若今众生施僧一抟食者不逢饥馑劫。施僧一丸药及与贫病者不逢疾病劫。行不杀戒起慈悲心不逢刀兵劫。而此三劫先饥后刀中间有病。然非相继而有。但次第有。谓一樚栌劫下时有饥馑劫。次樚栌劫下时有疾病。后樚栌劫下时有刀兵也。此三灾劫起时必其人寿十岁之时。故言劫浊。二见浊者。见谓五见。邪智推求邪心作解故名之为见浊。善戒经云。如今众生非法见法。法见非法。非法说法。法说非法。以不正见妄生分别。破坏正法增长邪法。令他修习故名见浊。三烦恼浊者。谓三毒在心能令心生烦恼造诸恶业。即善戒经云。令诸众生因烦恼故造诸恶业及畜恶具。谓刀兵仗等损害众生。俱名烦恼浊。四众生浊者。揽假名色而生。名色非一。即多法假和合成说名众生。而诸众生忘恩背义傲慢欺诳。不修三学及十善业。多造十恶五逆。即善戒经云。令诸众生不能孝养不敬师长不造善业名众生浊。五命浊者。谓报得非色非心一期命根名为命浊。若修善业所得命根长远或八万岁。由诸众生多行杀盗损命缘业不满百年。即文殊问经云。人命渐减短下至十岁即老名为命浊。故名五浊。所言中者。谓释迦出五浊之内。
  经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释第三怪登胜果也。怪能于此恶时恶处恶众生中能忍诸恶能得菩提。
  经曰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次第四释赞授秘法也。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者。谓一日乃至七日念佛即拔尘滓高升净境。微因著果俗情难信。人恐如来引接之语故言难信之法 自下大门第六自叙甚难。文分有四。一显难行之因。二显难得之果。三说难信之法。四结成甚难。
  经曰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乃至是为甚难。释此自叙甚难中分有四句。一我于五浊等者。叙出秽方。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叙证胜果。三为诸众生说等者。叙授秘术。是为甚难者。结上三事难作能作也 自下第三明流通分。即依教奉行分也。文有三。初能说已周。次所闻已备。后欢喜顶受。
  经曰佛说是经已长老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多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释曰。佛说经已者。结集者所叙。即能说已周。长老已下即所闻已备。闻佛说经已下即欢喜顶受。言一切世间者。世间物非一故言一切。大集日藏经云。世间有三。一众生世间。谓六趣之类。二器世间。谓三界四十居止处。三五众世间。谓有漏五阴。云何名世间。杂阿含云。危脆败坏故名世间也。涅槃经云。天名灯明亦曰光明。能除黑暗而为大明故名为天也。又吉祥故名天。能多恩义故名人。。大法炬经云。阿修罗名非天。彼非天故名阿修罗。等者。即应等取龙金翅鸟紧那罗乾闼婆等。略而不数也。欢喜者。心欢体悦故言欢喜。即十地论云心欢体悦也。又伽耶山顶经论云。具三清净名为欢喜。一能说者清净。谓佛是一切智人。普为众生尽说顿尽无垢藏之法。二所说清净。谓理教相应随顺无逆句义依之出离。三受者清净。谓彼从受而诚信不生轻谤。具兹三义故言欢喜。又颜舒曰欢。神悦曰喜。闻之不谤称信。领之在心为受。故言欢喜信受。奉行末代奉行。

  阿弥陀经疏(毕)

  后批云 福州开元寺常契和上以大中七年九月日舍与珍。

  阿弥陀经疏跋

  自什公译阿弥陀经以来。历朝诸师制之疏记者亡虑数十家盖亦盛矣。慈恩基师所撰有二。一名通赞疏。一单名疏。二疏互有出没影发经义。犹一室两灯。照物愈明。岂可废其一乎。余尝读长西录。又见记主禅师之所援引。知通赞外更有疏。而切惜其不传于今焉。一日与智积之慧岳麟瑞二公话次。语偶及此。因知犹存于彼藏中。遂嘱二公写得一本。粗加校订。藏之箧中。顷有人镌梓。共之同志。藏版于华顶之库中。余因不愧鄙拙。略述得此书之颠末。以跋其后云。
   宽政四年壬子二月谷旦
            江户沙门典寿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