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金刚三昧经论
金刚三昧经论
论曰。见法生时者。正观俗法因缘生时。此时能离取空之见。故言令灭无见。见法灭时者。正观俗法本来灭时。此时能离取有之见。故言令灭有见。此中何故言令灭者。佛教能令观者灭故。此意正明修观行者观法生时只离无见而不存生。观寂灭时唯离有见而不取灭。所以然者。若存生耶生本寂灭。若取灭耶灭即生起。如下颂曰。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所以能离二边而不著中。如其离无取有破有取空。此为妄空而非真无。今虽离有而不存空。如是乃得诸法真无故。言得法真无。决定性义如前已说。得真空时观心不生远离一切有无心故。故言决定无生。
经曰。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令彼众生住于无生是无生耶。
论曰。此下第四问答。前明真观离二边相。今显妄解不离生住。谓有寡学修观行者意言分别。观法无生能摄散乱住无生境。作如是念谓是无生。后出定时起增上慢。意谓已得无生法忍。为破是病举病问言。住于无生是无生耶。
经曰。佛言住于无生即是生何以故无住无生乃是无生。
论曰。答中有二。略答重详。此即略答。有其二句。上句顺明是生。住无生境即是分别之心生故。下句反释无生。若心无住于无生境离诸分别。是无生忍。故知有住非无生忍。如是反释。略答文竟。
经曰。菩萨若生无生以生灭生生灭俱灭本生不生心常空寂空寂无住心无有住乃是无生。
论曰。此是重详。于中有二。先详是生。后详无生。若有住心生于无生之境。即是以生灭其境界之生。故言若生无生以生灭生。虽灭境界之生而取其灭之无。于灭无境能取心生生灭俱存。岂曰无生耶。如是二句详前是生。真无生忍即不如是。外不存于所取之灭。内不生其能取之生。以之故言生灭俱灭。然此俱灭非谓还无。推求本生不得其生。既不得生何得还灭。于时证会本来空寂故言本生不生心常空寂。如是空寂能所平等。无能住心住于空境。故言空寂无住。如是乃名无生法忍。故言乃是无生。演无生观竟在于前。
经曰。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心无有住有何修学为有学也为无学也。
论曰。此下广一觉义。于中有八问答。科为二分。前二问答正广一觉如来藏义。后六问答因论生论遣诸疑难。今此初问。问心无住。若有学者即非无住。若无学者即非观行。又若有学者应有心生。若无学者只是空理。
经曰。佛言菩萨无生之心心无出入本如来藏性寂不动。
论曰。此中先显道理后正对问。显道理者。得无住时无生之心心常寂灭。无有出观达本无起亦非始入。以之故言心无出入。如是观心既无出入。即是本觉如来藏心。是明始觉即同本觉。此无生心既是本藏本来性寂不复起动。云何得有入出起息。此言重成无出入义。
经曰。亦非有学亦非无学无有学不学是即无学非无有学是为所学。
论曰。此是正对问意。于中有二。先遮后许。既非始入故非有学。亦无终出故非无学。又无能住之心故非有学。不无无住之心故非无学。此是俱遮遮止句也。无有学不学是即无学者。以无别所学即不是能学。由是义故许是无学。此依非有学义许是无学也。非无有学是为所学者。虽非有住之观非无无住之行。以是义故许是有学。既有学故下地所学。此依非无学义许是有学也。此是俱许自在答也。
经曰。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云何如来藏性寂不动。
论曰。此下第二问答。前明始觉不异本觉如来藏性。今者正显如来藏性隐藏不动。此中略明如来藏义。如来藏门有二有三。所言三者。如不增不减经言。众生界中示三种法。皆真实如不异不差。何谓三法。一者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此法如实不虚妄。不离不脱智不思议法。无始本际来有此清净相应法体。二者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此本际离脱不相应烦恼缠不清净法。唯有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三者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即是一切诸法根本。备一切法具一切法。于世法中不离不脱。案云。是显三种如来藏门。何等为三。一者能摄如来藏。住自性时能摄果地如来功德。能摄如来名如来藏故。二者所摄如来藏。谓烦恼缠不清净法一切皆在如来智内。皆为如来之所摄持。如来所摄名如来藏。三者隐覆如来藏。谓法身如来烦恼所覆。如来自隐名如来藏。真谛三藏作如是说。消其文者。言未来际平等恒及有者一心之体遍于三际。然前二门中。已显本际故。此门中明后际等。又欲显其如来之义。谓未来际平等恒者即是如义。言及有者是其来义。如佛性论云。此真如者非如中有如。无非如亦如。二乘如者是非如中如。无非如中非如。云何如是。二乘之人约虚妄观无常等相以为真如。此虚妄观唯因中有果地则无。是故此如或成或坏。菩萨如者离虚妄。约真性以观如故于因果二处无异唯成无坏。乃至广说。故知后际平等恒者正显大乘之如义也。所言及有明来义者。对凡法去显一心来。如凡去时五取蕴法不至果地去而不来。此一心如果地犹有永无过去。故言及有即显来义。如论说言从住自性来至至得。正谓此也。如是一心通为一切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故。即是诸法根本本来静门。恒沙功德无所不备。故言备一切法。随缘动门恒沙染法无所不具。故言具一切法。然举染法以望心体不能遍通。所以离脱。若举心体望诸染法。遍诸染法无所不通。故言于世法中不离不脱。不离脱义是隐藏义。此第三门总明一心。通于动静为染净依。第二门者别显动门。染法所依。第一门者别显静门。净法所依。第二中言本际不相应体者。诸烦恼法违反心体名不相应。一心之体随缘动门为彼所依故。是不相应法之体。言及烦恼缠不清净法者。彼能依法依心体转。缠自心体令随染故。合取能依所依之法以为第二如来藏体。唯有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者。唯解脱道能正断故。此义具如二障章说。第一中言本际相应体者。本来静门备恒沙德与心相应故。是相应功德之体。言及清净法者。能依功德性离染故。合取能依所依之法以为第一如来藏体。此法如实不虚妄。不离不脱智不思议法者释相应义。是法身义与诸功德法相应故。如上文言。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相应名为法身。是义云何。此一心体略有五相。何等为五。一者远离所取差别之相。二者解脱能取分别之执。三者遍三世际无所不等。四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五者不堕有无一异等边。超心行处。过言语道。过恒沙等本有功德亦有五义与体相应。一者一一功德离所取相故非法身所离。与第一相相应。如经言不离故。二者一一功德脱能取执故非法身所脱。与第二相相应。如经不脱故。三者此一一德遍三世际纵无前后际断。与第三相相应故言不断。四者此一一德等虚空界。横无彼此处异。与第四相相应故言不异。五者一一功德皆离诸边非思量境绝言语路。与第五相相应。如经言不思议故。诸功德法有此五义。与体无别融通一味。由是道理名为相应。非如王数别体相应。今此中言不离不脱智不思议法者。诸功德中略举觉义。五相应中略说三义。此是第一能摄藏也。三种藏义略述如之。言二门者如夫人经言。空如来藏者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者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案云。诸烦恼法皆是虚妄由境不实故虚。由体散乱故妄。妄故无真。虚故无实。无真实故说名为空。能覆如来名如来藏。即是空义。隐覆真也。诸烦恼境不实之相法身所离故曰若离。诸烦恼体妄执之缚法身所脱故言若脱。言若异者。即前虚妄差别分别乖于法身平等性故。以此三义不相应故。是无真实即是空义也。言不空者。一切功德与体相应。体非妄故真。境非虚故实。由真实故说名不空。如来被覆名如来藏。不离不脱等句是释不空之义。义如三种藏门已说。然此中不空如来藏体即前三中第一之法。此中空义是彼第二。而彼三种如来藏中隐覆之义合在第三。故前二中别显能摄所摄二义。今此二种如来藏门欲显空义隐覆真实。故别能覆所覆二义。又此二经互显别义。所以二三两门异释。且止乘论还释本文。
经曰。佛言如来藏者生灭虑知相隐理不显是如来藏性寂不动。
论曰。生灭虑知相者即是空如来藏。但此文中显能隐义而不名此为如来藏。言隐理不显是如来藏者。是不空如来藏。约所隐义名如来藏。言性寂不动者。显此藏性。虽隐不改。此性有五义。如无相论说。一种类义是性义。如瓶衣等一切色法不离四大种类皆以四大为性。如是众生不出一界。皆用一界为种类故。摄大乘论名体类义。佛性论中名自性义。言有左右意无异也。二者因义是性义。如木中有火性。与火作因故名为性。如是圣人诸无漏法以此为因而得成故。彼二论中同名因义也。三者生义是性义。如炼真金生庄严具。庄严具生以金为性。此界亦尔。能生果地五分法身。法身之生此界为性。摄大乘中亦名生义。佛性论中名至得义。为别因义是在果前故。就已生名至得义。四者不改义是性义。犹如金刚宝性一劫等住无增无减。如是此界三世等住。世间不坏出世不尽。彼二论中名真实义。真实义者是不坏义。所以言异而意同也。五者密藏义是性义。如黄石中有真金性。若不破矿无所利益。随顺炼治即有宝用。是故彼性是隐藏义。如来藏性当知亦尔。不破其缠为外为染。破缠相应成内成净。故知此性是密藏义。佛性论中名秘密义。摄大乘论名为藏义。义同言异。灼然可见。今此文中所言性者含此五义。寂不动者略显后二。寂是密藏义。不动是不改义。故上来正广一觉义竟。
经曰。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云何生灭虑知相。
论曰。自此已下有六问答。因论生论决诸疑难。此一问答明其能隐虑知之相。
经曰。佛言菩萨理无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诸念千思万虑是生灭相。
论曰。此答中有二重。先略答后广演。略中二句先举所迷。所迷之理心行处灭。故言理无可不。可者是也。不者非也。理绝四句离诸是非。非分别心之所行处也。次显能迷。若有可不即生诸念者。以有无明不觉平等。即有分别可不之心。由是具起六种染心故。千思万虑是生灭相者。六种染心虽有粗细皆违平等。是生灭相故。如起信论云。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即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案云。此中粗与心相应者谓三种相应染。细与心不相应者三种不相应染。粗中之粗者谓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皆在六识故凡夫境界也。粗中之细者谓分别智相应染在第七识。细中之粗者谓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细中之细者谓根本业不相应染。此三皆在第八识位。此中三种细生灭者无明风所动。故言因灭故不相应心灭。于中三种粗生灭者境界风所动。故言缘灭故相应心灭。于中委悉。如彼论疏中说也。今此经言千思者总摄一切不相应染细分别故。万虑者总摄一切相应染心粗分别故。此二皆是动念之相。以之故言是生灭相也。
经曰。菩萨观本性相理自满足千思万虑不益道理徒为动乱失本心王。
论曰。此下广演。于中有三。一者对生灭相显理满足。二者对理满足明染阙失。三辨顺理灭染去动趣寂之利。初中言菩萨者是呼解脱菩萨之辞。观本性相者佛观本觉如来藏性故。理自满足者所观本觉如来藏理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如起信论云。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故。今此经言理自满足。总显如是功德满足也。初段文竟。次明生灭动念之过。于中总明无益有损。如彼论中广释此义云。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相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即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乃至具足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即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即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今此经言徒为动乱者。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乐我净等故言动也。以心起见即有不见之相等。故言乱也。失本心王者。无量功德即是一心。一心为主故名心王。生灭动乱违此心王不得还归故言失也。
经曰。若无思虑即无生灭如实不起诸识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净是谓大乘。
论曰。此下第三顺理灭染去动就寂。于中有二。正显重成。此即正显去动就寂。若无思虑者。始从初地乃至佛地。渐顺一心平等法界。永无一切思虑分别故。即无生灭者。由前思虑有生灭相。今无思虑永无分别。二种生灭究竟离故。从此已去顺理不动。穷未来际不复还动。故言如实不起。二种生灭究竟息时。八种识动皆得归静。六染流注永灭不起。故言诸识安寂流注不生。流注不生故法界圆显。诸识安寂故四智满成。故言得五法净。运载之功莫过于此故。总结言是谓大乘。正明去动就寂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