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金刚三昧经论
金刚三昧经论
经曰。尔时地藏菩萨言法若如是法即无待无待之法法应自成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法本无有无自他亦复尔不始亦不终成败即不住。
论曰。此是第二重决。于中有二。先难后决。是难意云。若佛所说言教之法非所取故不如空华毕竟无者。是即此法应自然成。以无待故。犹如真如。为决此难故说是偈。是偈意言。我所说法绝名言故。本无有无自他始终若成若败即不得住。云何得言自然成耶。是显彼因有相违过。谓法无成败。以无待故。如无所取。又如真如。由是道理彼难不成。难不成故所疑决矣。
经曰。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无是等法是法应如佛言无如是法是法是如。
论曰。此下第三决入实际品中起疑。彼言大力菩萨言。众生心相相亦如来。众生之心应无别境。佛言如是众生之心实无别境。何以故。心本净故。理无秽故。有依是文作是念言。本净之心正是如理。本来清净自性涅槃。若使涅槃亦空无者。应是邪无不为如理。为遣是疑故说皆如。就文有四。先问次许三领四述。初问意言。若以空义。一切诸法相即是本来清净涅槃。复融涅槃及其空相。即无涅槃及空差别。是一味法。是法应如。反彼所执故作是问。第二答中许如所问。
经曰。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如相非共不共意取业取即皆空寂空寂心法俱不俱取亦应寂灭。
论曰。此是第三领解。为遣伏难。有闻前说作是难言。本来涅槃既是一如。若融涅槃及其空相是第二如。如是二如为共不共。若言共者即非如理。有二并故。若不共者即不更空。唯一如故。为遣是难故言非共不共。非共者。无二如故。非不共者。有双遣故。所遣虽双遣处无二。故彼所难皆不应理。意取业取即皆空寂者。是显双遣。遣处无二。言意取者。所谓涅槃。缘寂灭心之所取故。言业取者。即是生死。诸烦恼业之所取故。此二皆空。空寂无二。空寂心法俱不俱取亦应寂灭者。明一心法亦不守一。生死涅槃空寂无二。无二之处是一心法。依一心法有二种门。然俱取二门即不得心二非一故。若废二门不俱而取亦不得心无非心故。由是义故无二心法俱不俱取亦应寂灭。
经曰。于是尊者而说偈言一切空寂法是法寂不空彼心不空时是得心不有。
论曰。此是第四如来述成。一切空寂法者。生死涅槃一切空寂之法。是法寂不空者。无二之心法非都无法故。虽非无法而不是有。是故解心不空之时是时得知心之不有。所以前说俱不俱取皆应寂灭者不违道理也。
经曰。尔时地藏菩萨言是法非三谛色空心亦灭是法本灭时是法应是灭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法本无自性由彼之所生不于如是处而有彼如是。
论曰。此是第四决本觉利品中起疑。彼言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识空。觉亦应空。佛言可一觉者。不毁不坏决定性。非空非不空。无空不空。依此述文。于彼生疑云。若是一心亦不是有故寂灭者。何故前说一觉不坏故不同彼色心之空。今乘是疑故作是问。是法非三谛者。即前颂说。是一心法非色心空。故非三谛。然三谛门略有三种。一者色谛心谛第一义谛。二者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三者如此品中后文所说。今此问意且依初门。色空心亦灭者。是法既非三谛摄故。色相本空心亦寂灭。是色心法本寂灭时是一心法应同寂灭。即前偈言。心不有故。是即前说不同空者。徒为虚谈。如是疑也颂中对此明其不同。法本无自性者。色心之法本无自性。由彼之所生者。由彼本觉之心所生。所生色心是差别相。彼本觉心离相离性。不于如是差别之处而有如彼离相一觉。是故空此色心差别相时不得同遣离相一觉。由是道理前非虚说。
经曰。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云何不一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法住处无在相数空故无名说二与法是即能所取。
论曰。此是第五决无生行品中起疑。彼言缘起非生。缘谢非灭。在无有处。不见所住。决定性故。是决定性不一不异。有依彼文而起疑云。色心等法无生无灭。即是平等决定实性。是即横无色心之差。纵无生灭之别。无差无别。应是一味。不异可尔。云何不一。颂中对此显不一义。法住处无在者。诸法之住及所住处皆无所有故。相数空故无者。色心等相一异等数悉空故无也。相数既无。那得有一。又无色故即无心相。既非异者。如何是一而有名说之二。及有所说法者。是即能取妄心所取非如实义。有一二等。言名说者。名是诠用。意识所取。说是语声。耳识所了。若言是一即有此二。于中亦有所诠之法。如是等数妄心所取。非彼实义。有如是数。云何于中存一味耶。
经曰。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不住于二岸。亦不住中流。心识亦如是。云何诸境界从识之所生。若识能有生是识亦从生。云何无生识能生有所生。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所生能生二是二能所缘。俱本名自无。取有空华幻。识生于未时境不是时生。于境生未时是时识亦灭。彼即本俱无亦不有无有。无生识亦无。云何境从有。
论曰。此是第六决无相法品中起疑。彼言云何生灭虑知相。佛言理无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诸念。千思万虑是生灭相。今依后说还疑彼文。若识能生可不之境。境相还生诸念之识即是心识。有生有灭。云何而言不住二岸。若诸心识无生无灭。云何诸识能生境界。乘如是疑发如是问。不住二岸者。无生无灭故。不住中流者。而不是一故。心识既尔无生无灭。云何可不境界从识之所生耶。若识能生境识亦从境生。云何无生识能生有所生。为遣此疑故说三颂。三颂之文即判为二。初之一颂示其道理。后之二颂破相生执。初中言是二能所缘者。谓汝所计识是能生。境是所生。直是妄取能缘所缘俱是本来但名无自。若取为有如取空华及取幻象以为实有。是故不异无生无灭。破中言识生于未时境不是时生者。明识能生未有之时所生境界于时不生也。于境生未时是时识亦灭者。明境能生未有之时其所生识于时亦灭。灭者寂灭谓本来无也。彼即本俱无亦不有无有者。彼二能生本来俱无。既无能生亦不令有。故曰不有。不令有故后时无生。故言无有也。无生识亦无者既无生义。何得有识。识无有故境不从有。此中即有二种比量。一识不生。无能生故。如望燋种。二境不起。无所从故。如从龟毛。上来六分别决疑竟。
经曰。尔时地藏菩萨言法相如是内外俱空境智二众本来寂灭如来所说实相真空如是之法即非集也。
论曰。此下第二总定所说。总定六决非病是药。于中有二。先定非病。后定是药。初中亦二。审问。定许。问中言法相如是者。总领前说六分法相。言内外者。识内境外故。言二众者。境智众多故。言非集者。非集生死杂染患故。非如恶取空还集诸患故。
经曰。佛言如是如实之法无色无住非所集非能集非义非大一本科法深功德聚。
论曰。此是如来定许。言无色者。不生著有之病故。无住者。亦离恶取空患故。非所集者。苦谛空故。非能集者。集谛空故。非义者。离阴界等差别义故。非大者。离地水等能造相故。一本科法者。是一本觉。以是为根能生诸行及诸功德故。然科有二种。一者杂染之科。谓诸本识。义如上说。二者纯净之科。谓一本觉。如此文说。彼本识中积集一切杂染种子。此本觉中唯有甚深性功德聚。离相离性故名为深。过恒沙数故名为聚。
经曰。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不思议聚七五不生八六寂灭九相空无有空无有无空无有如尊所说法义皆空入空无行不失诸业无我我所能所身见内外结使悉皆寂静故愿亦息如是理观慧定真如尊者常说寔如空法即良药也。
论曰。此下第二番定是药。于中亦二。先菩萨审问。问中有三。一者领前深功德聚。二者乘显深入理观。三者审问良药胜德。初中亦三。总标别显后还总结。不思议聚者。总标离相离性功德。别显之中先明离相后显离性。初中言七五不生者。合明二种末识之空。恒行识中第七是末。不恒行中五识为末故。八六寂灭者。合明二种本识之寂。恒行识中第八是本。不恒行中第六为本故。次显离性。九相空无者。第九识相亦不守性故。有空无有者。重成离相。八识有相之法空无所有故。无空无有者。重成离性。九识无相之性空无所有故一心如是离相离性。即是无量功德之聚。如是名为不思议聚。如尊所说法义皆空者。第三总结离相离性也。次明理观。于中有二。别明.总结。别明之中即有三句。入空无行不失诸业者。是空三昧。谓理观入空而无能所之行。虽无能所不失六度等业故。次明无相三昧。无我我所能所身见者。是离属见诸烦恼相。离我我所相能见所见相故。内外结使悉皆寂静者。是离属爱诸结使相。内门诸结外门诸使三界烦恼诸相空故。如是名为无相三昧。故愿亦息者。是明无愿三昧。由三界法皆寂静故。愿求之心自然永息。如是名为无愿三昧也。如是理观慧定真如者。是总结句。如前三种皆是理观止观无偏能所无二故。尊者常说寔如空法即良药也者。第三审问。如是空法具诸功德治诸结使。是故应即为良药耶。
经曰。佛言如是何以故空故空性无生心常无生空性无灭心常无灭空性无住心亦无住空性无为心亦无为空无出入离诸得失阴界入等皆悉亦无心如不著亦复如是菩萨我说诸空破诸有故。
论曰。此是如来定许。于中有三。一者总许。言空故者所以为良药者。只由空故有即生病故。空性已下第二别许。于中有二。先明服空药故离流转之果患。后显服空药故治取著之因病。初中言空性无生心常无生者。入空之心同空无生故。又随无灭心常无灭。生灭正是无常之义故翻彼二名为常也。心亦无住者。非但无初后相亦无中间住相。此是别明离三相也。心亦无为者。总显离彼三有为相。是明服空离无常病。次明亦离取著之病。无出入者。无有出观入观之异。离得失者。亦离得新失古之相。心如不著亦如是者。能观之心亦如空理。不取出入得失之相。不著阴界入等之法。是明服空离取著病也。我说诸空破诸有故者。第三结定。就实而言。空理无二。而说五三等诸空者。为破诸人著有病故。随病众多说空亦尔。又复理实非空不空。但为破有强说为空。非空言下存空性也。以是二意结诸空教。
经曰。地藏菩萨言尊者知有非实如阳焰水知实非无如火性王如是观者是人智耶。
论曰。六品六疑却次而决。别决总定竟在于前。此下第二一品三疑顺次而遣。于中有三。谓如来藏一品之中复起三疑次第遣故。第一疑者。谓彼梵行长者颂言。若说法有一。如焰水迷倒。又言若见于法无。如盲无日倒。有依彼说而生疑云。长者俗人如是判说。为妄见耶。为真智耶。作如是疑不肯信受。为遣彼疑举彼事问。焰水之喻如前已说。知实非无者。能知一实义性非无。彼说计无实者。如盲无日倒故。是知长者。知实非无。非无之义如火性王。谓如木中有火大性。分析求之不得火相。而实不无木中火性。钻而求之火必现故。一心亦尔。分析诸相不得心性。而实不无诸法中心。修道求之一心显故。如是火性相隐势大如似国主。故名王也。长者如是离二边观。是人智耶。如是问也。
经曰。佛言如是何以故是人真观观一寂灭相与不相等以空取以修空故不失见佛以见佛故不顺三流。
论曰。此下如来决疑。于中有二。直决释决。言如是者。决是人智。何以故下释其是智。于中有二。略释广演。初中言观一寂灭者。观一心法寂灭义故。相与不相等以空取者。观有相俗与无相真等不存故。融为一故。如是修空正顺佛心故。常见佛身。夫曾失时故言不失见佛。以常见佛弥增空观。空观增进违逆诸有。故言不顺三流。三流具摄三界烦恼。谓欲流有流及无明流。是谓三流义如常说。
经曰。于大乘中三解脱道一体无性以其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作无作故无求无求故无愿以是业故净心以心净故见佛以见佛故当生净土菩萨于是深法三化勤修慧定圆成即超三界。
论曰。此是第二广演。于中有二先明三解脱道胜利。后显三化勤修胜利。初中言一体无性者。对彼小乘三解脱门别体有性故。显大乘菩萨观行一体。观心证无性时随义假说立三解脱。约其忘体性义立空解脱。忘即体相义门立无相解脱。忘即体用义门立无作解脱。亦名无愿解脱。为显唯一无分别观。于一切法体性相用。无所不遣无所不融。是故建立三解脱门。以是业故净心者以忘一切体相用故。能净出观涉俗之心离诸染著。离染著心能见报佛。见报佛故得生净土。是为三解脱道胜利也。于是深法三化勤修者。谓于空法勤修三空。何者。空相亦空是一化修。空空亦空是二化修。所空亦空是三化修义如前说故不别论。三化勤修即达一心。达一心故慧定圆成。圆成之地即超三界。是为三化勤修胜利也。
经曰。地藏菩萨言如来所说无生无灭即是无常灭是生灭生灭灭已寂灭为常常故不断是不断法离诸三界动不动法于有为法如避火坑依何等法而自呵责入彼一门。
论曰。此下遣其如来藏品之第二疑。彼言了见识为常。是识常寂灭。寂灭亦寂灭。有依彼文而生疑云。如是常住之寂灭法虽可欣乐而是希夷。众生之心粗浅难调。如何调心得趣彼门。乘如是疑作如是问。问中有二。初举果远。后问入因。初中言无生无灭。即是无常者。即领前言是识常寂灭。本来寂灭故。是无生无灭。而本非常故是无常也。灭是生灭生灭灭已寂灭为常者。即领前言寂灭亦寂灭。又言了见识为常。于有为法已下第二正问。趣入彼门方便前虽有说。方便正观而略说故更请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