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经。云何为十。
赞曰。征也。
经。一者“诸佛如来究竟断尽诸烦恼障所知障故名为涅槃。二者诸佛如来善能解了有情无性及法无性故名为涅槃。三者能转身依及法依故名为涅槃。四者于诸有情任运休息化因缘故名为涅槃。五者证得真实无差别相平等法身故名为涅槃。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槃无二性故名为涅槃。七者于一切法了其根本证清净故名为涅槃。八者于一切法无生无灭善修行故名为涅槃。九者真如法界实际平等得正智故名为涅槃。十者于诸法性及涅槃性得无差别故名为涅槃”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赞曰。初三约三事解。究竟断尽烦恼所知即解脱。解了有情及法无性即般若。能转身依及法依故是法身。三事非一异名大般涅槃。身即第八流转还灭依。法即真如即迷悟依。由此藏识持诸障种。彰法身胜故转第八与如合明。次三约四涅槃。第四示现无余化事休息。即八相身示入无余。准法集经云化生无休息。即有余涅槃。第五即无余。云证得故。或第四亦同法集经说。第五或是辨中边云。二实相真实自性清净涅槃无差别相。相即唯识论云。相真如理。在凡夫等不能证得。诸佛证故。第六无住涅槃。了知生死反以涅槃无二性。性即真如性无别故二亦不别。由此不住生死涅槃。第七已下四义依于三性总别而明。云于一切法了其根本证清净故是总故。辨中边云。此中云何根本真实。谓三自性后得能证遍计依他清净。本智能证圆成清净。第八依遍计显云一切法无生无灭。解深密经云。于一切法无生无灭等。以显了相转正法轮。依遍计说了达彼无能正修行。第九取能证如等无漏正智。依依他起性净分说涅槃相。故名为涅槃。染非能证故非涅槃。第十于其二性得无差别者意取所得。得是证得无差别理证圆成实性。是谓等者结有涅槃。
经。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
赞曰。第二复次依展转释。文段如前。
经。云何为十。
赞曰。征也。
经。一者“一切烦恼以乐欲为本从乐欲生。诸佛世尊断乐欲故名为涅槃。二者以诸如来断诸乐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无去无来无所取故名为涅槃。三者以无去来及无所取是则法身不生不灭无生灭故名为涅槃。四者此无生灭非言所宣言语断故名为涅槃。五者无有我人唯法生灭得转依故名为涅槃。六者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佛了知故名为涅槃。七者真如是实余皆虚妄实性体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来名为涅槃。八者实际之性无有戏论唯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九者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十者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赞曰。释。一切烦恼乐欲为本者如涅槃经。染净等法皆欲为本。如入善法欲为根本。起诸染法亦同净说。应捡彼文。以佛能断证所显理名为涅槃。言不取法者即由无欲于一切境不生爱著。既不爱著故更不生故。不往彼趣生去。不还此趣生来。所取即五蕴。前约因亡此约果灭。所显之理名为涅槃。三依有漏灭尽所显真如是功德依名为法身。故胜鬘经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无去来约无有为相说。无所取据色蕴等体说。此无所显正是涅槃。四约涅槃体离言诠性名为涅槃。五离言诠者即是转依二无我理。无我人者无有生执。唯法生灭者即悟法无我。所以者何。无著般若论释云。若法执随即有我执。故由悟此理论得转依名为涅槃。此粗重转依。六由二执惑尘是客。有生灭去来故。真如是主。以体常住无生灭去来故。今佛了知证得转依此心转依。七者惑颠倒生称虚妄。如非倒生故称实。实常不倒称真如。真如体性即是法身如来。亦心转依。但转释异耳。八真如法身即是实际。离倒妄显故无戏论。佛证实际故戏论断名为涅槃。即道转依。九由佛永断妄戏论故得此无生。无生是实。愚夫未断生虚妄故漂溺生死。如来无此名为涅槃。即广大转。十者有为不实是从缘生。法身实体不从缘生。故名涅槃。归圆成实是一切法所归趣故。
经。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为十。一者如来善知施及施果无我我所此施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二者如来善知戒及戒果无我我所此戒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三者如来善知忍及忍果无我我所此忍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四者如来善知勤及勤果无我我所此勤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五者如来善知定及定果无我我所此定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六者如来善知慧及慧果无我我所此慧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七者诸佛如来善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一切诸法皆无性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八者若自爱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众苦恼诸佛如来除自爱故永绝追求无追求故名为涅槃。九者有为之法皆有数量无为法者数量皆除佛离有为证无为法无数量故名为涅槃。十者如来了知有情及法体性皆空离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赞曰。第三复次文四如前。依因圆能证释。即修十度因满能证大般涅槃。初六即前六度。修行施等为七最胜所摄成度。今此经中且举巧便一个最胜。三轮清净趣涅槃胜以显于余。若修不圆不证涅槃。故施即见有能施施物所施果。即见有果谓希报恩及等流异熟士用离系之果。此我法执名不正分别。见能所施谓我执。见有施物即我所。此等永除所显之理。或即六度涅槃之相并名涅槃。余准此释。第七由拔济方便知诸有情及一切法皆无实故三轮清净。故无分别无染拔济。八若见自身为求菩提。是爱未亡起追求者即是染愿。不亡相故受诸苦恼。既三轮空无自身爱。无染追求即正愿满。九由思择力知有为法有其数量。以有生灭形段数量故。无为不尔。即称于如无能所思择。故云证无为法无数量故。十由能了知有情空成熟有情智了知法空成熟佛法智。俱亡相故皆空离空非有空性。此所证理即是法身名为涅槃。
经。复次“善男子岂唯如来不般涅槃是为希有复有十种希有之法是如来行云何”为十。
赞曰。明涅槃相答不涅槃。文亦分四。一标二征三释四结。初标不入涅槃。次复有十种下标不入所以。征文可知。
经。一者“生死过失涅槃寂静由于生死及以涅槃证平等故不处流转不住涅槃于诸有情不生厌背”是如来行。
赞曰。下释。第一不住二边行有三。初明证生死涅槃平等。次不处流转下明不住二边。后于诸有情下明不舍有情。若二乘人见生死过失见涅槃寂静。便有厌舍入于涅槃。
经。二者“佛于众生不作是念此诸愚夫行颠倒见为诸烦恼之所缠迫我今开悟令得”解脱。
赞曰。恒度有情行。初观空后观有。即空方便发起有行。此初也。同般若经而无有情得灭度者。
经。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由昔利他愿力满故。如变化人现种种事业。如如意珠出种种物。随根胜劣智力。性种种界智力。意乐遍趣行智力。或意乐胜解总是胜解智力。而无分别。示教利喜者如显扬论十二瑜伽八十一说。有五。一令离欲即是呵欲一切过失。二示即示现四种道理。三教谓教诫令学。四利即见退劝励利益。五喜即见进而生庆喜。尽未来等是常度也。
经。三者“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
赞曰。不见所说行。初劝空也。
经。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广说乃至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犹如天鼓出种种声。云广说乃至者应云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拔示教利喜尽未来际。
经。四者“佛无是念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罗门刹帝利薜舍戍达罗等舍从其乞”食。
赞曰。不念乞食行。初观空行。
经。然由“往昔身语意行惯习力故任运诣彼为利益事而行乞食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瑜伽八十六由十因缘如来乞食。一者为显杜多功德故。二者为显引彼一分令入乞食故。三者为欲以因事行摄彼一分故。四者为与未来众生作大明等故。五为欲引彼粗弊胜解诸外道故。六者为彼承声教起谤故。现妙色寂静威仪。令其惊叹心生回向故。七者为彼处中众生。以其少功而树多福故。八者为令坏信放逸深生耻愧。虽用小功获大福等故。九为彼盲聋等众生种种灾患皆令静息故。即是入城见者获益。如瑜伽威力品明。十为令无量无边广大威德诸天龙等。随从如来至所入家。深生羡仰勤加傧卫不为恼故。
经。五者“如来之身无有饥渴亦无便利羸惫之相虽行乞取而无所食亦”无分别。
赞曰。不念资身行。文二如前。此空行也惫(败音虚)。
经。然为“任运利益有情示有食相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也。摄大乘论食有四种。此示现依止住食。
经。六者“佛无是念此诸众生有上中下随彼机性而为”说法。
赞曰。不念说法行。前不见所说。此不念所度。文二如前。此观空也。
经。然佛“世尊无有分别随其器量善应机缘为彼说法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
经。七者“佛无是念此类有情不恭敬我常于我所出诃骂言不能与彼共为言论彼类有情恭敬于我常于我所共相赞叹我当与彼共为”言说。
赞曰。不念善恶行。文二如前。此观空也。
经。然“而如来起慈悲心平等无二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此三念处。
经。八者诸佛如来无有爱憎憍慢贪惜及诸烦恼然而如来常乐寂静赞叹少欲离诸諠闹是如来行。
八无染杜多行。
经。九者如来无有一法不知不善通达于一切处境智现前无有分别然而如来见彼有情所作事业随彼意转方便诱引令得出离是如来行。
九任运利益行。无一法不知智所缘。无一法不通达智所了境。任运顿能知达然随意转。根性意乐熟有前后。方便引诱令出生死。
经。十者如来若见一分有情得富盛时不生欢喜见其衰损不起忧戚然而如来见彼有情修习正行无碍大慈自然救摄若见有情修习邪行无碍大悲自然救摄是如来行。
十与乐拔苦行。引文皆有二。准前可知。
经。善男子“如是当知如来应正等觉说有如是无边正行汝等当知是谓涅槃真实”之相。
赞曰。结也。
经。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权方便及”留舍利。
赞曰。此释示灭留舍利疑。初牒示灭及留舍利。后释所以。初也。不言或时佛现涅槃及留舍利而言见者。欲显佛常实无舍利。但众生心自所感现。如起远质以临台睇影颜而俯己。乘驶舟而东还瞩凝沼已西流。
经。令诸“有情恭敬供养皆是如来慈善”根力。
赞曰。释所以。初所为后得益也。
经。若供“养者于未来世远离八难逢值诸佛遇善知识不失善心福报无边速当出离不为生死之所”缠缚。
赞曰。得益。得益有七。一离八难。二逢事佛。三遇善友。四不失善心。五获世福报。六证涅槃。七得解脱。
经。如是“妙行汝等勤修勿为”放逸。
赞曰。结劝修学。
经。尔时“妙幢菩萨闻佛亲说不般涅槃及甚深行合掌恭敬白言我今始知如来大师不般涅槃及留舍利普益众生身心踊悦叹”未曾有。
赞曰。第三段领悟得益。初领悟也。
经。说是“如来寿量品时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赞曰。得益也。
经。时四“如来忽然不现妙幢菩萨礼佛足已从座而起还其”本处。
赞曰。品第四大段闻已散席。但言四佛不现妙幢还室。不论余众者有二解。一举其上首影显于余故。二旧本云是本会中唯释迦在。一唯四如来及妙幢还余者犹在。何以故。说未周故下说三身不更集众。如何得云虚空藏在大众中从座而起。问。云何妙幢菩萨独还。说未了故。答。为欲发起忏悔行故。若不归家寝睡如何梦见金鼓。问。何不直请要待梦耶。盖行之难故梦为先兆。又机缘尔故。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二(本)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二([末])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分别三身品第三
三身品三门分别。一辨来意。二释品名。三彰妨难。来意有三。一前寿量品总说菩提涅槃二果未能别知。寿量品内已为别说涅槃断果。未为分别菩提智果。今为分别三身不同令差别解障治有别修因而证故。虚空藏白世尊言。云何菩萨于诸如来甚深秘密如法修行。甚深秘密即三身果。如法修行即障治因故此品来。第二来意前品明其圆寂必因断障而证。断所断已必智慧圆故。无性摄论彼果智分云由断所断获得无垢无挂碍智故断殊胜无间次说果智殊胜。故前品后有此品生。第三来意为机宜闻慈悲为说令获利乐。此品末云。诸佛如来四威仪中无非智摄。一切诸法无有不为慈悲所摄。无有不为利益安乐诸众生者。即是为除八难等苦。故下文云。听闻信解不堕地狱.饿鬼.傍生.阿修罗道。此离四恶道难。常处天人离边地难。不生下贱离生盲聋难。恒得亲近诸佛如来(离佛前佛后难)听受正法(离世智辨聪难)常生诸佛清净国土(离长寿诸天难)乃至国土四种利益等皆为利安。故此品来。二释名者。分谓分段。别谓殊别。即为分段殊别三身。或分谓分析。别谓记别。三者是数身谓依义体及积聚。如成唯识论第十解。又真实义。梁摄论云。身者名实。不破坏名实。或相续名身。梁论云。三世诸佛相续不异。随其所应自性法身通体依实三义名身。应化通五。异遍计故亦得名实。又非肉血之所成故亦名为实。若望自性法身而说不得名实。若但言三身即带数释。既言分别三身。即分别是能分别。三身是所分别。应云三身之分别名三身分别品。是依主释。今顺此方云分别三身品。此品广明诸佛三身故名分别三身品。三彰妨难者。一问。此之三身为俱本有为俱新起。答。据因俱本有。谈果并新成。以自性身非生灭故总云新成。自性法身体即真如。在缠名藏未名法身。恒沙万德相未现故非功德法之所依。出缠之位即名法身。恒沙万德相已现显。说功德依名为法身。故胜鬘经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成唯识论云。在大牟尼名法身故。既云在大牟尼名为法身。明非本称。故是新得。应化二身因虽本有果即新生。其理极成。不烦引证。二问。此之三身为同一体义用分三为因体别。答。因体各别。自性法身即应得因得。应得因体即真如是。应化二身即加行因圆满因得。发心名加行。修足名圆满。即六度是。三问。若三因别体亦有别。云何下文云虽有三数而无三体。答。约性相说。真如是性余者是相。非有一法出真如界别有体性云无三体。非不离如体性不别。又约摄相归性如体即一。若相用别论三体不同。如成唯识.大庄严论.摄大乘等皆具明之。问曰。若三体别。下说金矿譬喻不成。答不相违。以真如理与本无漏种合喻金矿。得净金者合喻果德。随意回转作诸严具。喻性相功德皆依如理。根力觉支依四智起故。下别更金水空三喻于法身体是先有。梦渡水喻方始别喻四智心品。故下经云。非谓无心忘想既灭是觉清净。非谓无觉。金水及空本有无变故喻自性。梦非真觉。梦觉知虚真觉方起。故知体别。古今诸德说三身体。差别不同义至下当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