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经。有大威德如大龙王。
  赞曰。第一德具大神通名大威德。能除不信能生善根犹如大龙。能降雹除不信。能注雨生善芽。又有威力。准瑜伽三十七广释威力。或此威力即诸句之总。威力多种故。
  经。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赞曰。第二德名称普闻无量世界。咸为一切众生所识。
  经。施戒清净常乐奉持。
  赞曰。第三德总摄六度。修因始圆。七最胜中无染最胜名为清净。或三轮净如解深密等。六度各有十种清净。广如彼明。修恒不舍名乐奉持。即长时意乐。七最胜六意乐。各举于一以显其余。
  经。忍行精勤经无量劫。
  赞曰。七大性中精进大性。亦影摄余。
  经。超诸静虑系念现前开阐慧门善修方便。
  赞曰。此诸菩萨八地已上念念倍前。及过二乘名超。恒在定故名系念现前。敷扬法教名开阐慧门。故法华论云。其智慧门名阿含甚深。决择会通名善修方便。又复善修方便愿力等。或复具修十二善巧。此经文意。清净奉持经无量劫并通诸度。六度略章如本无垢称疏。
  经。自在游戏微妙神通。
  赞曰。第四德准华严经。佛子有十种游戏神通。谓一现舍天寿。二现受生。三现为童子。四现出家。五乐苦行。六向菩提树。七现降魔。八现乐寂静成无上觉。九转法轮。十入涅槃。意示诸相为利众生。广如大般若最胜天王会释。
  经。逮得总持辩才无尽。
  赞曰。第五德。逮谓及至。得四总持及四辩才皆悉无尽。不唯七中不断尽一胜故无尽故。由利他不息故皆无尽。
  经。断诸烦恼累染皆亡。
  赞曰。第六德。惑业苦三如次烦恼累染。或复恼累是种现。染即习气并所知障。以烦恼俱同一名说。已正将断故得云皆。
  经。不久当成一切种智。
  赞曰。第七绍佛不断德。此诸菩萨越前二劫。或处法云皆补一生称为不久。菩提在未。故曰当成。得萨般若云一切种智。种谓种类。若空若有若理若事名一切种。于此咸达名一切种智。依主释也。一切种者于是境声。
  经。降魔军众而击法鼓。
  赞曰。第八降伏魔怨德。魔即四魔。军即十军。广如法苑破魔章辨。魔军从化胜敌先鸣。显实开权为击法鼓。
  经。制诸外道令起净心。
  赞曰。第九摧诸外道德。具四无畏摧诸外道。令生正信云起净心。
  经。转妙法轮度人天众。
  赞曰。第十继佛宣扬德。于资粮等五位转其四位二不退法轮。如本法华疏辨。
  经。十方佛土悉已庄严。
  赞曰。第十一严净佛土德。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净土之义。如本无垢称疏。
  经。六趣有情无不蒙益。
  赞曰。十二利他不虚德。梵云底利瞿尼多。此义译为傍生。梵云那丽多。义译云饿鬼。亦云闭戾多。梵云末奴沙。义译云人。天趣.修罗。那落迦三趣之名及六趣义。如本法华疏。善知根性而于五道以现其身。善巧方便力现形说法。其见闻者无不蒙益。由能成就四种法故。能化众生皆蒙利益故。思益第一云。一常求利安众生。二自舍己乐。三心和忍。四除憍慢。
  经。成就大智具足不忍。
  赞曰。第十三自利具忍德。成智自利。大忍具三。即由与彼七大相应故皆名大。或复大智即智大性。具解二空故。然瑜伽摄异门分云。大智者经无量劫修名为大智。即七大性中时大性也。故知忍名为大亦同于智。又释。如智度论第六言。大忍成就者。以等忍法忍此二增故名为大忍。具足即成就义。有多复次。或可。成就是得。谓得胜品名之为大忍。故彼论释云。此二忍增长名为大忍。又解。今言具足即具三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然准无尽意经。即由具足大忍能成就大智。彼经云。修四忍具足智慧。一于求法时忍他恶骂。二不避寒热风雨等。三随和上阿阇梨行。四于求法时忍空无相。准此即应以下释上大智所以。
  经。住大慈悲心有大坚固力。
  赞曰。常摄有情德。故法华经论云。摄取众生方便者如经以慈修身。既慈能无乐与乐。悲有苦能拔其苦。故能摄取众生。俱言大者。异二乘故非佛不共德中大悲。彼唯佛成名不共。故有大坚固力者。常行不舍名为坚固故。思益经第一云。菩萨有四法。坚固其心而不疲倦。一于众生起大悲。二精进不懈。三信解生死如梦。四正思惟佛之智慧。此意由愍众生精进不懈。见生死苦如梦不实。思求佛智故行慈悲其心坚固。
  经。历事诸佛不般涅槃。
  赞曰。侍佛不灭德。于一切佛常修正行云历事诸佛。为度众生无息时故。不求般涅槃故。辨中边论云。由利他不息。
  经。发弘誓心尽未来际。
  赞曰。弘誓无穷德。发四弘愿能尽未来。
  经。广于佛所深种净因。
  赞曰。深殖善因德。即法华经等云。于诸佛所殖众德本。即于佛所修十供养名为净因。所求菩提所修十供养二种俱因。或净之因。或因即净。
  经。于三世法悟无生忍。
  赞曰。了法无生德。悟三无生忍。依空脱门观遍计性。悟本性无生忍。依无愿脱门观依他起。悟自然无生忍。依无相脱门观圆成实。悟惑苦无生忍。问。遍计体无。圆成常住。今此经文云三世法。如何得云观于三性得三种忍。答。于依他上观二我无。即依他中亦有圆成。非即离故。故辨中边颂曰。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此意有虚妄分别。于此之上二我皆无。此依他中唯有真空。故三世者但举依他显余二性。
  经。逾于二乘所行境界。
  赞曰。缘境不共德。二乘缘境行相可得。菩萨不尔。故无性摄论第八云。无分别智于真如境相似而行。此意真如无一切相。智称于如亦无行相。又了二空。彼唯了一故逾二乘。
  经。以大善巧化世间。
  赞曰。善巧化生德。依六神通及十二种方便善巧。外六种中而化世间。或依大乘说蕴界等。诸善巧法以化世间。简小乘故名大善巧。
  经。于大师教能敷演。
  赞曰。阐扬圣教德。以能依彼瑜伽八十一摄释分中解释之法。故云于大师教能敷演。已得总持殊胜四辨故能敷演。住善慧地故。
  经。秘密之法甚深空性皆已了知无复疑惑。
  赞曰。了法无疑德。秘密即四秘密。即三空性名为甚深。如法华论释。诸佛智慧有五甚深。智慧之性亦名智慧故。一义甚深。二体。三内证。四依止。五无上。非二乘境故名甚深。后智能了根本智知。事理疑尽故无复惑。
  经。其名曰无障碍转法轮菩萨常发心转法轮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赞曰。第三列名有五十三。德广名高见闻获益。不可具列。略举尔许。于中立名或从本愿或从德行。自他胜利以立其名。初二说法后二精勤说法修勤对。皆以能降二四种魔。故转法轮无有障碍。得说不退转故转不退轮。故无障碍。弘法无息悲念有情故。常发心为物转法。得乐说不退转故。以得乐说无断辨故。常发心转自利恒勤故名常精进。利他常策故名不休息。或他利自利对。
  经。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观自在菩萨。
  赞曰。慈氏梵音梅呾丽曳。此云慈氏。或云那。即慈姓中生。或本性行慈。或云曳尼即女声中。以母怀慈。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阿缚虑枳帝湿伐逻耶此云观自在。此三初即与乐拔苦。吉祥与乐。观音拔苦。与乐拔苦对。
  经。总持自在王菩萨大辩庄严王菩萨。
  赞曰。于第九地能离二愚具足四辩。故总持自在。具足七辩常为大乘名大辩庄严。持法说法对。
  经。妙高山王菩萨大海深王菩萨。
  赞曰。智慧难仰如妙高山王。其定叵测犹如大海。智定自在俱譬如王。智高定邃对。
  经。宝幢菩萨大宝幢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
  赞曰。了有高胜如宝幢。了空高胜名大宝幢。了有了空对。大悲荷负遍地为藏。能以虚空而为宝藏。大悲大智对。
  经。宝手自在菩萨金刚手菩萨欢喜力菩萨大法力菩萨。
  赞曰。此有二对。手出珍宝能破贫穷。智手能坏自他二障名金刚手。济贫破障对。欢喜意乐常行难屈云欢喜力。大乘法施能摧伏他无明等障。或自依法除诸障故名大法力。难屈降他对。
  经。大庄严光菩萨大金光庄严菩萨。
  赞曰。以大智定光。而自庄严名大庄严光。以金光明最胜王经。而利于物名大金光庄严。简自利他故名为大。自严严他对。
  经。净戒菩萨常定菩萨极清净慧菩萨。
  赞曰。此三三学因各得圆备。据实齐修从本愿说。大福大智对。戒福慧智。定通二种。或从于智。能发智故。
  经。坚固精进菩萨心如虚空菩萨不断大愿菩萨。
  赞曰。以三练磨策勤无退名坚固精进。其心无碍如虚空。四弘不舍名不断大愿。不退常修对。如空通二。
  经。施药菩萨疗诸烦恼病菩萨医王菩萨。
  赞曰。施药疗身病。疗烦恼者除心疾。医王具除。疗身疗心对。
  经。欢喜高王菩萨得上授记菩萨。
  赞曰。若见众生含笑。先言令生欢喜。而得自在名高王。处灌顶位得上授记。他进自进对。
  经。大云净光菩萨大云持法菩萨大云名称喜乐菩萨大云现无边称菩萨。
  赞曰。大法智云含众德雨名大云。余皆准此。智能除垢闇名净光。贪诸功德名持法。除闇持法对。美名遐布闻者皆喜乐。乐音五孝反名。遍十方云现无边称。他乐远闻对。
  经。大云师子吼菩萨大云牛王吼菩萨大云吉祥菩萨大云宝德菩萨。
  赞曰。所作决定名大师子吼。能摧怨敌名大云牛王吼。上二能作能降对。能生大福利名吉祥。善法自严名宝德。他自获益对。
  经。大云日藏菩萨大云月藏菩萨大云星光菩萨大云火光菩萨。
  赞曰。破不善闇如日。能令安乐如月。破恶证真对。种种明照如星。随情成就如火光。能照能成对。
  经。大云电光菩萨大云雷音菩萨。
  赞曰。于生死夜能作照明。示于正道名电光。说法惊利如雷音。示道惊悟对。
  经。大云慧雨充遍菩萨大云清净雨王菩萨。
  赞曰。法能生智名慧雨。法能除障名清净雨。有威力故如雨。无不利故充遍。生善灭恶对。
  经。大云华树王菩萨大云青莲华香菩萨大云宝旃檀香清凉身菩萨。
  赞曰。因行已圆将得觉果。名华树王。能敷妙理开众生眼功德远闻名青莲华香。得清净法身具五分香名宝栴檀香。清凉身在法云地得诸功德充满法身。成因现果对。初二是因。以华得果故。后一为果。云凉身故。
  经。大云除闇菩萨大云破翳菩萨。
  赞曰。能破痴闇名除闇。能破二执名破翳。破闇除执对。
  经。如是等无量大菩萨众。
  赞曰。总结。
  经。各于晡时从定而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诣佛文段有四。如前分别。
  经。复有梨车毗童子五亿八千。
  赞曰。第三文段分为四。此标类举数。旧云。离车或云离咕毗。今云利车毗。有云王种。有云婆罗门姓。准维摩经无垢称云五百长者子。不言王种或是王种亦名长者。如只域长者。
  经。其名曰师子光童子师子慧童子法授童子。
  赞曰。第二列名有二。初列后结。有决定智光有决定慧。能以正法授诸有情。如次配三。
  经。因陀罗授童子大光童子大猛童子佛护童子法护童子僧护童子。
  赞曰。从天帝乞。帝所授与名因陀罗授。能以智火破自他闇名火光。勇决修道名大猛。佛法僧念名佛护等。
  经。金刚护童子虚空护童子虚空吼童子宝藏童子吉祥妙藏童子。
  赞曰。如名准释。
  经。如是等人而为上首。
  赞曰。结。
  经。悉皆安住无上菩提于大乘中深信欢喜。
  赞曰。叹德。至不退位云安住菩提。又能为护法城住持正法云安住菩提。证不坏信深生欢喜。
  经。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诣佛。
  经。复有四万二千天子。其名曰喜见天子.喜悦天子.日光天子.月髻天子.明慧天子.虚空净慧天子.除烦恼天子.吉祥天子。如是等天子而为上首。皆发弘愿护持大乘。绍隆正法能使不绝。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次列诸天文亦有四。如前。多是三十三天及四王天。以近先列。世俗立名不可具释。叹德中有二。一发四弘愿。二守护大乘。守护大乘即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如胜鬘经说。故能绍隆正法。正法有三。谓正证正行正教。自能令他依正教起正行证正果。故使不绝。弥勒问论有五法。摄取妙法。一为报佛恩故。二为自身令妙法久住。三供养诸佛。四为欲利益众生。五难得妙法故。准宝雨经第十成就十法能摄正法。一于末法无有能持。有能受大素呾缆者恭敬供养。二为他说法。三见能修学深生欢喜。四听闻正法无有希望。五于法师起导师想。六能于正法起甘露想。七能于正法仙起药想。八能于正法起良药想。九能专求正法不顾身命。十希求正法起修行想。
  经。复有二万八千龙王莲华龙王[醫-酉+言]罗叶能王大力龙王大吼龙王小波龙王持驶水龙王金面龙王如意龙王如是等龙王而为上首于大乘法常乐受持发深信心称扬拥护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文亦有四。如前。莲华此依华池住。翳罗此云树。钵拏此云叶。依此树叶住。或食此叶即善住龙王。乃至如意依珠说名。叹德有三。一受持正法。二起深信心。三赞说守护。
  经。复有三万六千诸药叉众毗沙门天王而为上首其名曰庵婆药叉持庵婆药叉莲华光藏药叉莲华面药叉颦眉药叉现大怖药叉动地药叉吞食药叉是等药叉悉皆爱乐如来正法深心护持不生疲懈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