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经。善男子执著有相我法无明怖畏生死恶趣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初地。
  赞曰。此第三明地障。因明十一地障。前问菩提。通佛果故。今亦明佛地之障。此十一障即十一段此初。即异生性障。文分为三。一牒请机。二出障体。三辨所障。余十障文各有二。除所告机。有相我法即二执之境。相谓相状。能执之心当情相状即同唯识论。云起自心相。或即体相。执著即能执之心。此执著我法皆悉有体。设执法无还执有无相。是故经云不应住法亦不住非法。非法者是无法也。若执我无亦是法执。二执是慧俱无明。强名为无明。是邻近释。怖畏生死恶趣无明者此恶趣言非唯三恶道通八难故。但分别所起不善业及所感果并所知障所发业果亦是此摄。毁责之名总云恶趣。由是此经云生死恶趣非唯三途。言怖畏者即此恶趣是所怖畏名为怖畏。此无明发无明品故名为无明。又唯识论云。或说彼利钝障品俱起二愚。二执无明意说利品。恶趣无明意说钝品。俱起无明名恶趣者亦毁责名。或见等迷理不发恶业。钝品迷事故发恶业。从果为名名恶趣杂染愚。愚是本故并依主释。问。唯识论云。一执著我法愚。即是此中异生性障。且异生性障不相应假。依种分位非即种体。云何二执即异生性。答言。异生性虽实通依。与现本识同地能生分别二障种子上立。从能依法以立障名。或即异生性从所依执种名执著我法愚。体不即愚。愚品名愚。如前所引。问。初地能断分别二执。彼唯识论等何不即以二执自体立于障名。或从能所依以立障名耶。答。异生性灭即二执断。又异生名简异于圣。得圣断彼显故立名。问。入于初地既断二障。云何摄论云十无明是不染污分别我执是染污故。答。世亲摄论彼中解云。虽断二障二乘亦能断烦恼障。是共德故意约不共所知障说名不染污。又解。彼说不染约修道断离十障外说十无明显立十地。成唯识论天亲摄论俱有二解。二十二愚所明体性与瑜伽七十八等同。又准余文皆于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此略不言粗重。成唯识论有其二释。论云。彼粗重言显彼二种或二所起无堪任性。无堪任性者瑜伽五十八云。谓第八识中不安稳性等。唯识论云。如入二定说断苦根。所断善根虽非现种而名粗重。此亦应尔。愚及粗重余之十种皆准此知。解异生性及其粗重广如成唯识义灯所说。
  经。微细学处护犯无明发起种种业行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二地。
  即邪行障是所知障。俱生一分能令菩萨误犯三业。初地已上性戒成就必不故犯性。误有所犯初地未断。入二地断。发起种种业行无明是彼误犯所起三业。唯识论云。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彼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二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微细误犯愚。即此中俱生一分。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能起三业不但无明。所起三业亦非是愚。愚相应愚所起愚品类总名愚。成唯识又云。或唯起业不了业愚。此意但取能起能迷迷三业之愚。亦并依主释。问。成唯识论第八云。所知障不能发业云何复云能发三业。答。约不能发招趣生异熟果业云不发业。若不能招所有三业此所知障非不能发故。佛地论出二体俱云谓所发业并所得果。果是等流增上二果故不相违。
  经。未得令得爱著无明能障殊胜总持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三地。
  即闇钝障。未得今得即是无漏胜定。通色无色及胜修慧。二地中无。入三地时能断彼障。体即欲界贪俱所知障云未得今得。能障殊胜总持。总持有四。谓法义.咒.得菩萨忍。入三地时能断彼障。总持念慧为性。今说。初二由入三地能断定障。得胜定发胜修慧。断总持障得胜总持。发得闻思二种胜慧故。成唯识云。由斯三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欲贪愚。即障胜定及修慧者。二圆满闻持陀罗尼愚。即障总持闻思慧者。此由欲贪性为散乱。此所知障与欲贪俱名为欲贪故障胜定及于修慧。若障总持及闻思慧是别所知。非即所障。义分为二。又闻思与闻持相近故偏说之。非不障修慧各从增说。
  经。味著等至喜悦无明微妙净法爱乐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四地。
  即微细烦恼现行障。等至即胜定。味著是爱喜悦是受。即领受下劣定障修胜定故为胜障。余多说贪。此经兼受即正障体。贪缘此受所领受定故俱名障。或此喜悦即是定爱。微妙净法是菩提。法爱即乐也。体即是贪。此二无明是彼二贪相应无明故。成唯识论云。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亦依主释。此之二障四地能断。由于四地作菩提分法观故。故唯识论云。菩提分法特违彼故。此中言定亦兼于慧。言菩提分法亦有教法及余胜法并胜智慧。于第三地虽证胜定及胜教等。犹生爱著未能得作菩提分观。故入四地中作菩提分观。特违于彼故入四地能断彼二。广如成唯识论。问。如何特违。答。由四地中修菩提分法。初作四念住观一切法皆无我故。故特违彼我执故除微细烦恼现行障。此障即是俱生身见。定法爱等诸相应惑及随烦恼复作坏缘法念处观故。特违彼定法爱等。又前三地创得胜定及胜教法故有爱著。此四地中更得胜法故能除彼。又能证得无摄受如能特违彼。问。余处初无明等皆即障名。何故等至爱不即障名耶。答。应知此中十障无明更互影显。如初障等但说我法等。据实通余惑。然四地等障显不但一法。即总云微细烦恼等。据别胜障即应云我见及二爱。约通故总说。二十二无明多约别说故。此定爱等不即十障名。影余应尔。
  经。欲背生死无明希趣涅槃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五地。
  即欲背生死愚。希趣涅槃者即欣涅槃愚。不能了生死涅槃真体无别故故有欣厌。此即于下乘般涅槃障又作胜菩提分观。未能证得无差别如为五地障。前后说障皆准此知。由于五地作四谛观真俗二智合令双行。由能证得无差别如能证之智名无差别道。故成唯识论云。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故能除彼。
  经。观行流转无明粗相现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六地。
  观行流转即缘苦集无明粗相现前。即观灭道净相。此即粗相现行障。以五地中观四谛故。虽亦作无相多时作有相观障于六地多无相观。故入六地能断此障。
  经。微细诸相现行无明作意欣乐无相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七地。
  即细相现行障。微细诸相即细生相。作意欣乐无相即观细灭相。由于六地作缘起观见有生灭。彼障七地妙无相道。未能即空起有胜行。故入七地除。
  经。于无相观功用无明执相自在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八地。
  即无相中作加行障。于第七地虽能长时作无相观。能加功用方得。长时有加行愚。由愚未断故起加行。无相观中不得自在。执相者即于七地虽现相土有执相种。于现相土亦不自在。不自在言通于无相。又有四自在谓相土智业。于八地中得相土二。九地得智十地得业。相即随欲现金银等类。类宽也。土即随欲现。或大小土狭于相故。今言相即得摄土。故入八地能断彼障。问。入八地已无相自在。何故耽寂不欲利生。答。言自在者约无功用任运能起自利而说。不约利他故不相违。
  经。于所说义及名句文此二无量未得善巧无明于词辩才不随意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九地。
  即利他中不欲行障。所说义义无碍解。及名句文法无碍解。于此二中未得自在云未得善巧。于词者诸方音声。故成唯识论云。法缘名等词缘于声。故词是声。辩才者即七辩才。于现音声及七辩才不自在故名不随意。由第八地于利他中不欲行故。未能除此四无碍愚。故入九地即能永断。
  经。于大神通未得自在变现无明微细秘密未能悟解事业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十地。
  则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五种神通过于二乘及前菩萨。又能广利得自在故名大神通。变谓转换现谓化现。无而忽有。微细秘密有大法智云及所含藏。细者妙也。即是微妙。由离障故极难得故。难解称秘密。未能悟解则无明。事业者利生事业于第九地无明障此。故入第十即能永断。
  经。于一切境微细所知障碍无明极细烦恼粗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佛地。
  即第十一障空有理事名一切境。妙观察智观如罗。此即由有细所知障通现及种。通七识俱所熏成种。亦由第七现行法执不得分明。极细烦恼粗重者则细烦恼种子。亦通第七识。烦恼现行入八地。时毕已不起。若其种子第十地未断故障佛地。在金刚定无间道除。非同于余入地方断。此经约二十二无明辨障差别。亦即摄十一障总即名障别即名愚。此摄十一障二十二愚。诸教不同烦不具述。
  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初地中行施波罗蜜于第二地行戒波罗蜜于第三地行忍波罗蜜于第四地行勤波罗蜜于第五地行定波罗蜜于第六地行慧波罗蜜于第七地行方便胜智波罗蜜于第八地行愿波罗蜜于第九地行力波罗蜜于第十地行智波罗蜜。
  赞曰。第四地所修法。文段可知。问。菩萨地前尚行六度。及十地论等云。第二劫一行中行一切行。于第三劫一切行中行一切行。即皆具修。何故此文地各行一。答。据实如是。言于十地各行一者约增而说。无性摄论云。一一地中具修十种。不应定说此地修此。由增胜言无此过失。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最初发心摄受能生妙宝三摩地。第二发心摄受能生可爱乐三摩地。第三发心摄受能生难动三摩地。第四发心摄受能生不退转三摩地。第五发心摄受能生宝华三摩地。第六发心摄受能生日圆光焰三摩地。第七发心摄受能生一切愿如意成就三摩地。第八发心摄受能生现前证住三摩地。第九发心摄受能生智藏三摩地。第十发心摄受能生勇进三摩地。
  赞曰。第五明修行。此意十地各行一度如何修习。谓要定慧两法双修故。无性摄论云。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五相修。如彼广辨。然诸处说修多少差别。各各不同不能具引。何故但说止观二门而为修耶。答。无性释云。谓能对治诸散动故得能对治诸颠倒慧。于地地中修行此二。然今此经但说止品。以定能引无相正智是智足故。然约十地别别修定。与彼诸文互相影显。文段分三。初举能修之人。次明所修定。后即总结。由定起施名妙宝等持。三者是等。摩地云持。平等持心令住于境。旧音讹故名为三昧。定能起戒名可爱乐等持。由持戒者众所乐见。或从无漏道共戒说定能起忍者难动等持。定发精进名不退等持。由定能为功德胜因名宝华等持。定能发智名曰圆光焰等持。定能发生方便善巧名一切愿如意成就。定能发智任运能证无相妙理名现前证。定发四辨名为智藏。定发神通广大事业名为勇进。
  经。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发心。
  赞曰。总结。
  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此初地得陀罗尼名依功德力尔时世尊即说咒曰。
  怛侄他 晡哷你曼奴喇剃 独虎独虎独虎 耶跋苏利瑜 阿婆婆萨底(丁里)耶跋旃达啰 调怛底 多跋达洛叉漫 惮荼钵唎诃嚂 矩噜莎(引)诃(引)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一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初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得脱一切怖畏所谓虎狼师子恶兽之类一切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初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二地得陀罗尼名善安乐住。
  怛侄他 嗢篅(入声下同)里质里质里 嗢篅罗篅罗(引) 喃缮睹缮睹 嗢篅里虎噜虎噜 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二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二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二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三地得陀罗尼名难胜力。
  怛侄他 惮宅枳般宅枳 羯喇[打-丁+致] 高喇[打-丁+致] 鸡由哩惮[打-丁+致]里 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三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三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三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四地得陀罗尼名大利益。
  怛侄他 室唎室唎 陀弭你陀弭你 陀哩陀哩你 室利室唎你 毗舍罗波始波始娜 [口*半]陀弭帝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四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四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四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五地得陀罗尼名种种功德庄严。
  怛侄他 诃哩诃哩你 遮哩遮哩你羯喇摩(引)
  你僧羯喇摩(引) 你三婆山你瞻跋你悉耽婆你谟汉你 碎阎步陛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五恒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五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五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六地得陀罗尼名圆满智。
  怛侄他 毗徙哩毗徙哩 摩哩你迦里迦里 毗度汉底 噜噜噜噜 主噜主噜 杜噜婆杜噜婆 舍舍设者婆哩洒 莎(入)悉底萨婆萨埵喃 悉甸睹 曼怛啰钵陀你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六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六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六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七地得陀罗尼名法胜行。
  怛侄他 勺诃(上) 勺诃(引)噜 勺诃勺诃勺诃噜 鞞陆枳鞞陆枳 阿蜜栗多唬汉你 勃里山你 鞞噜敕枳婆噜伐底 鞞提呬枳 频陀鞞哩你 阿蜜哩底枳 薄虎主愈 薄虎主愈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七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七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七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八地得陀罗尼名无尽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