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观音玄义
观音玄义
答。然。
问。机为是善为不善。若已是善何须感圣。若未是善那得言善之将生。
答。性善冥伏如莲华在泥。圣人若应如日照则出。
又问。若言机是关者。为善关不善关。若已是善何须关圣而成善。若非是善复何得关圣而成非善。凡圣条然何曾相关。
答。善关于大慈恶关于大悲。故言相关。
问。若言宜释机者。此乃是应家观机用与之言。那释感义。
答。圆盖圆底互得相宜。
问。为用法身应为用应身应。应身无常此则无应。法身若应此则非法身。
答。法既言身何不言应。应身既称应何意不应。故俱应。
又问。感应为一为异。若一感即是应凡便是圣。若异则不相关。
答。不一不异而论感应。
问。感应为虚为实。若是实者凡夫是实。实则何可化。若言是虚虚何所化。
答。云云。以他。
问。圣人是所感凡夫是能感。圣人是能应凡夫是所应。所感非是感所应非是应。云何言感应道交。
答。所感实无感从感名所感。言圣人是所感。所应实无应。从应名所应。言凡夫是所应。还是感所为应能。应能为感所。亦是应所为感能。感能为应所。既无感应之实。亦无感应之异。不异而异者。圣没所感目为能应。凡没所应目为能感。故言感应道交。私难此语。若实无感应之异。今圣没能感凡没能应。何不圣没能应凡没能感。若如此则无凡圣之殊。若不如此感应便异何言不异。又感能无感能之实。而名感能者何不名应能。若应所无实何不名感所。若尔则无凡圣感应。若不尔则是异云何不异。又难。若以感能为应所感所为应能。此是自生义。若能应只是所应能感只是所感。还是自生义。若应能生应所感能生感所。能感生所感所感生能感。能应生所应所应生能应。皆是从他生。岂非他性义。若共生则二过。若离二堕无因过。
问。若尔则无感应。
答。圣人以平等无住法不住感。以四悉檀随机应尔。
问。妄执之善能感不。
答。妄执是恶亦得感。
问。妄执既非一应亦为二。
答。应本无二为缘何所不作。
问。凡名凡僻。善则招乐恶则感苦。圣名为正。正则非善非恶非苦非乐。善恶之僻何能感非善非恶之正耶。
答。正圣慈悲拔其善恶之僻。令入非善非恶之正。故有感应。
第四慈悲利物为用者。二智不当用耶。
答。二智语通今别附文。以盛明隐显之益。故以此当用尔。他释。法身冥益为常。应身暂出还没为无常。今明。法身常寂而恒照此理宜然。应身处处利益未尝休废亦是常义。若言有应不应以为无常者。法身亦有益无益故知俱是常无常俱有冥显。如日月共照一亏一盈。如来恒以常无常二法熏修众生。故言二鸟双游。而呼为常无常尔。譬如种植或假外日风雨内有土气暖润。而万物得增冥显两益亦复如是。此中应用王三昧十番破二十五有。以辩慈悲益物之用。具在大本玄中。
问。观音利物广大如此。为已成佛。犹是菩萨。
答。本地难知而经有两说。如观音受记经明。观音势至得如幻三昧。周旋往返十方化物。昔于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王名威德。化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观音。右名宝尚即是势至。往问佛何供养胜。佛言。当发菩提心。从如来初发菩提心。次阿弥陀佛后当成正觉。观音名普光功德山王。势至名善住功德宝王。又如来藏经亦云。观音文殊皆未成佛。若观音三昧经云。先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释迦为彼佛作苦行弟子。二文相乖此言云何。乃是四悉檀化物。不可求其实也。第五明教相者。夫观音经部党甚多。或请观世音。观音受记观音三昧。观音忏悔。大悲雄猛观世音等不同。今所传者即是一千五百三十言法华之一品。而别传者。乃是昙摩罗谶法师亦号伊波勒菩萨。游化葱岭来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逊归命正法。兼有疾患以告法师。师云。观世音与此土有缘。乃令诵念患苦即除。因是别傅一品流通部外也。此品是法华流通分。既通于开权显实之教。令冥显两益被于将来。以十法界身圆应一切。使得解脱。圆人秉于圆法流通此圆教故。即是流通圆教相也。五味为论即是流通醍醐味也。
问。文云。方便之力种种不同。说亦应异。何得是圆教相。
答。就能说之人为圆。弘圆教遍逗法界之机。机虽不同不可令能秉法人随机而遍。例如佛于一乘分别说三。岂可令佛便是声闻缘觉耶。又付嘱云。若人深信解者为说此经。若不信者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既奉佛旨圆逗万机。种种不同只是流通圆教。又问。能说人圆于教亦圆。行人机异此人禀何教耶。若禀偏教与鹿苑人同若禀圆教机亦应。一答昔鹿苑佛未发本显迹。不会三归一。人法未圆。所禀方便不得称圆。今经已开显权实。虽是种种身本迹不思议一。虽说种种法为开圆道。于义无咎。
问。上文云正直舍方便。此中那言以方便。
答。上正显实故言其舍。此中论用故言示现。体用不思议一也。
观音玄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