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

  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
  赞曰。第六说法利益。于中有三。一陈所说。二明利益。三显常业。此初也。各坐花座表菩萨众并出生死之淤泥故。昼三夜三名为六时。佛住六时恒起六神通恒说六度行。拔六趣生破六随眠超六尘故。
  [這-言+至]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此明利益。成五百万亿天者。令生五根具足五力。当圆五眼超五道故。
  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不退转法轮度诸天子。
  赞曰。显佛常业。彼恒光明都无暗。夕以起睡相。得其夜名。佛即不然。常度天子。
  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赞曰。第三明下生时节。即住彼天之寿量也。梵云瞻部。此树名也。言阎浮提讹耳。此洲从树为名。四洲所由如余处辨。此间四百岁当彼天中一日一夜。类彼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彼天寿四千岁。慈氏穷彼天寿而方下生。不中夭。故此经云当阎浮提五十六亿万岁者。依瑜伽论第四及立世经毗婆沙等计。此间四百岁为彼一日。此四千岁为彼十日。此间四万岁为彼百日。彼天一年当此一十四万四千岁。彼天十年当此一百四十四万岁。彼天百年当此一百四十四亿岁。彼天千年当此一千四百四十亿岁。彼天四千岁当此五千七百六十亿岁。即与经文不同。今以理推。初以人间四百年为彼一日一夜。复若数以一百而为一类。数计即相当。一当百故人间四十岁为彼十日。人间四百岁为彼百日。人间一千四百四十岁为彼一年。人间一万四千四百岁为彼十年。人间一亿四万四千岁为彼百年。人间十四亿四万岁为彼千年。彼四千年当人间五十七亿六万岁西方有三亿数。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以理推排。以千万为一亿。计之即相当矣。是故于经亿字之上应加七字。其前六字应万上安。只恐梵本诵有参差过。译家自成谬。若不尔便少一亿五万岁。理定应尔。智者应知。然此岁数四文不同。贤劫定意经云。弥勒五亿七千六万岁当下作佛。其五亿者即五十亿。前以千万为一亿成五十亿。此以万万为一亿。故成五亿。七十万者即七亿也。十万为一亿故六万数同。更不劳释。唯此一经增减虽殊。与论算同。自余皆别。双卷泥洹经云。一亿四千岁。全不相当。此经及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经云。五十六亿万岁。如前已正。菩萨处胎经及贤愚经云。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其六字应云七。其七字应云六。其千万者以百万为一亿以算之。六千万者六十亿也。义不相违。如是推寻。虽乖古疏寻文究理亦应无谬。菩萨在天寿量曾无中夭生在人间。大成佛经说。寿六万岁天尽其年人间长者时宜现。故不同释迦大尽其年人间早灭众生厌故化缘毕故。处胎经说。弥勒人间寿八万四千岁。若依彼说。不须和会。如下生经陈下生事。天利既毕人机复熟。故乃下生。
  佛告优波离是名弥勒菩萨于阎浮提没生兜率陀天因缘。
  赞曰。第四大段总结上说。因缘者相状所由为利益故终说上生。皆有所由名因缘故。
  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
  赞曰。明内果中自下第三劝生于彼。于中有三。初劝生彼行。次众发希愿。后结成正观。初文有五。一弟子修六事法往生。二八部闻名敬喜往生。三二众犯戒悔净往生。四归依不退当得度脱。五四部弟子愿往生者修十善行念名恭敬等灭罪多少。虽有五段分之为三。初三段明三品往生。次一段明作归依总劝归生证得善利。后一段示归生者灭罪多少。初之三段明三品生中分三。初一段上品行生。次一段中品行生。后一段下品行生。初中有六。一示其六法。二教其回愿。三明正往生。四诸天赞劝。五生彼利益。六总结成上。此初文也。六事法者。一精勤修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业等。二威仪不缺坚守诸戒行自住轨则等。三拂塔涂地修饰道场正理制多等。四香花供养四事什物随给济等。五凡夫行三昧闻思等定。圣人入正受。随所得禅或凡三昧非六行定。六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闻思亦名三昧。六读诵经典演说修习十法行等。且举偏胜易行。上首有此六事。其中一一具摄众业。若具修六或能修五上上品生。若修三四上中品生。若修一二上下品生。
  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
  赞曰。第二教回愿。文势有二。初叹业胜。虽诸凡夫不断结使异于圣者。若修六事神用广大必定往生。如得六通圣者无异。
  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
  赞曰。次明称念。虽复修行。仍须正念心想形容口恒称念。
  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
  赞曰。后明回愿。如上所说行六事辈极少但能于一念顷至心不犯。持八戒斋随修净业。发愿资助回向定生。言一念者非余时犯。唯一念持戒。初唯发愿一念持故。何况多时。
  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
  赞曰。第三明往生有二。一生时节。譬如壮士屈申臂顷。显业决定生便速疾。二生处。所莲花之上结跏趺坐定出生死除烦恼故。既生彼天住于梵行故。于花上结跏趺坐。
  百千天子作天妓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
  赞曰。第四诸天赞劝有三。初散花也。摩诃曼陀罗花者此云大适意花。
  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
  赞曰。次赞叹也。叹美深极重善哉。由习大因今成胜果。
  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弥勒汝当归依。
  赞曰。后劝归也。处名知足。由是不耽生死。主号慈尊。故能垂矜苦厄。
  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
  赞曰。第五生彼利益中有二。初灭罪也。无间罪劫一增一减。余处罪劫岁数为之末劫。凡夫行多庸鄙能超恶境祈彼净方。夙运不殚生为上品。况乎灵景独在毫光心专谛观不超生死者也。
  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
  赞曰。后获得也。随说宿缘令忆前业识因知果自成不退。昔不退者更为坚固。随其位次成上发心。
  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
  赞曰。第六总结成上。中有四。一得生上也。三业俱净六事齐修后生彼天。此事何惑。随修六法少净三业心期不退后定上生。
  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
  赞曰。二随下也。父子之道尚感天然。虎啸风生此事何惑。六事满三业圆。上品生彼者随初会而闻法。
  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
  赞曰。三值贤劫佛也。善业纯备正见恒生。既具智福之资粮逢贤劫之佛。
  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赞曰。四值星宿劫佛也。小乘中说。初劫逢七万五千。第二劫逢七万六千。第三劫逢七万七千佛。依涅槃经第六卷行四依中。初依在地前逢五恒沙佛。第二依在前六地逢六恒河沙佛。第三依在七八九地逢七恒河沙佛。第四依在第十地逢八恒河沙佛。初地菩萨得值百百亿佛。二地千百亿乃至十地无量无边。故生彼者因见弥勒得逢星宿劫千佛。此何疑也。受菩提记者。此句通上。贤劫诸佛亦为受记。受记有六。如菩萨地说。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是诸大众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
  赞曰。此第二段八部闻名敬喜往生。即是第二中品生也。于中有二。初明敬喜发愿往生。后明不愿生闻名亦利益。此即初也。四众八部先不犯戒亦不造恶。罪轻微者闻名心喜语发恭敬身礼拜者。由因胜劣当果虽殊。天赞罪除不退值佛。与前无异。具三业者中上品生。唯具二业中中品生。若唯一业中下品生。
  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闇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
  赞曰。此明不愿生闻名亦利益。有二。初无恶后有善。无恶有四。一不堕暗处。若处黑暗名暗处。即诸地狱及二界中间若黑果处名暗处。即三恶趣二界中间生无佛法处也。二不堕边地。不堕之言贯下三句。若处边名边。即诸边境远贤良处。若行边名边。即摄处边及蔑戾车达絮等处。前不堕三涂。此不堕八难。三不堕邪见。若别邪见唯断善根类若不正名邪见恶见。皆是四不堕诸恶律仪。恶者不善。律者法。仪者式。即不律仪。对法第八不律仪有十四或十五。谓屠羊.养鸡.养猪.捕鸟.捕鱼.猎鹿.置兔.劫盗.魁脍.害牛.缚象.立坛咒龙.守狱.谗构好为损等。涅槃经中说有十六。牛羊猪鸡为利故养。肥已转卖。即以为四。为利故买已屠杀。复以为四。并前为八。捕鱼捕鸟猎师劫盗魁脍两舌狱卒咒龙复以为八。合前十六。瑜伽第九说有十二。加对法一少对法三。杂心说十二。谓屠羊养猪养鸡捕鸟捕鱼猎师作贼魁脍守狱咒龙屠犬伺猎。总有十二。四文不同者。涅槃猎师即摄猎鹿兔兔缚象三种。对法据多分且说三种。涅槃意通捉雉之属。对法乐损涅槃中无。对法宽故。涅槃初八开差别故。即对法四俱彼生。故对法谗构即是两舌名异义同。故杂心小宗俱说重者名非律仪。余者轻故。此恶律仪亦摄一切犯戒恶行。其堕邪见及恶律仪有佛无佛中方边方皆具有之。若闻弥勒名皆定不堕。三业归依深心欢喜。四等宿愿威力加故。
  恒生正见恒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
  赞曰。此明有善有三。一恒生正见。翻前邪见。二眷属成就。翻前不作诸恶律仪。诸恶律仪者恶眷属故。三不谤三宝。翻前不堕闇处。不生边地恒逢三宝生信向。故不但中品无四恶有三善。上下品生随应亦有。欲明闻名者改八部之异形受四生之胜体。偏于中品而独明之。
  佛告优波离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
  赞曰。此第三段二众犯戒悔净往生。即是第三下品生也。于中有三。一悔归罪灭修行往生。二见得不退。三未来值佛。初中有三。一罪灭罪灭有二。一者先受戒禁而后犯之。二者先不受戒造众恶业。闻名归礼两手二足及以头首五体投地至诚忏悔罪速清净。
  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
  赞曰。二修行也。设不作罪忏悔愿生。但修十行定得生彼。一闻名称。二造形像。三香供。四花供。五衣服供。六缯盖供。七幢供。八幡供。九身恒礼拜。十心口系念。
  此人欲命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
  赞曰。三往生也。犯戒造恶。悔归清净闻名修行。命欲终时菩萨放白毫之妙光灭其罪暗。雨绮花之丽色长其道种佛天来迎。表慈深故须臾往生。显业胜故。此中有三。忏悔造像供养礼拜及系念者下品上生。忏悔造像供养礼拜不恒系念者下品中生。忏悔造像供养而已不恒礼拜不常念者下品下生。虽归忏悔罪得销除。不造形像供养礼拜等。或但形像或但供养或但礼拜或但系念或一称名亦下下品。说不生彼三会之中亦得度脱。
  值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赞曰。第二见得不退转也。善根久熟见便礼敬。慈悲自起疾得闻法。除不信心速得不退。
  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赞曰。第三未来值佛也。上来三类明九品生。并内众中亲得见佛速闻法也。若生外众。虽第九品任运后时还成不退。佛号慈尊。善自长故。
  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当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受记。
  赞曰。第四大段总但明有归依不退当得度脱。有三。一明作归依。我即灭度真报之佛未逢末法弟子皆嘱慈尊令度。若不见者便失大利名作归依。二归依者得不退。三弥勒成佛见光受记。其得圣者慧瞩智光。其凡夫者眼见金色。多陀阿伽度如来也。阿罗诃应也。三藐三佛陀正遍知也。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
  赞曰。第五大段明上九品愿往生者修十善行念名恭敬等灭罪多少。于中有二。初明乐生业满得生。后明不乐行亦未满。乐生中有四。一令念。二劝行。三教愿。四灭罪。此初也。
  念兜率陀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
  赞曰。第二劝行也。且论持戒不论余业。举其极小一日至七日亦得往生。何况多年多生修行。以一切善十善摄尽故思念之。行据重者名十善道。
  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
  赞曰。第三教愿也。有行无愿。而行心孤未必得生慈氏所故。有愿无行而愿必虚。前既无因果不生故。所以教愿与行相扶。
  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坐一莲华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赞曰。第四灭罪有三。一逢缘驻想。二闻名起敬。三礼拜投诚。此即初也。初缘有二。一有情二诸法。见一天人者。随遇一有情缘即念弥勒。有苦念拔。无乐念与。恶者念除。善者念摄。胜者欣求。劣者念厌。善友念崇。恶友念拒。见一莲花者。随遇一法即念弥勒。好法思供养。恶法思不遇。染法欣断。净法欣修。此中且举有情及一法即念弥勒。此意总显作上生业。二品修者逢缘思念。一切时念不暂休废。若一念顷念灭千二百劫生死之罪。慈氏宿愿念者心专故致于此。阿弥陀佛八十劫灭。弥勒昔愿力不同。慈悲深浅乐苦土殊。欣心轻重有差别故。如前校量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