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维摩诘经注
维摩诘经注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
肇曰。既处净土则有净说。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
肇曰。既有净说则净智慧生也。
随智慧净则其心净。
肇曰。净智既生则净心转明也。
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什曰。直心以诚心信佛法也。信心既立则能发行众善。众善既积其心转深。转深则不随众恶。弃恶从善是名调伏。心既调伏则遇善斯行。遇善斯行则难行能行。难行能行故能如所说行。如所说行则万善兼具。万善兼具故能回向佛道。向而弥进是方便力也。方便大要有三。一善于自行而不取相。二不取证。三善化众生。具此三已则能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则三因具足。三因具足则得净土。土既清净则众生纯净。众生纯净则不说杂教。故言说清净。受法则具下三净。具下三净则与化主同德。故曰一切净也。上章虽广说净国行。而未明行之阶渐。此章明至极深广不可顿超宜寻之有途履之有序。故说发迹之始始于直心终成之美则一切净也。肇曰。积德不已者欲以净心。心既净则无德不净。生曰。功德者殊妙果也。本其所从故以名之焉。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肇曰。结成净土义也。净土盖是心之影响耳。夫欲响顺必和其声。欲影端必正其形。此报应之定数也。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
别本云承佛圣旨。什曰。圣旨梵本云神力。神力所转能令无疑者而发疑念也。
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肇曰。土之净秽固非二乘所能及也。如来将明佛土常净美恶生彼。故以威神发其疑念以生言端。故言承也。生曰。既闻事净便封在事。还昧无秽谓石沙与行为乖。故示难决之。舍利弗诚无不达而居不足之地。可傍为不悟故设斯念以申众怀应机而作。本从佛慧中来。今示非已。岂虚也哉。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国严净非如来咎。
肇曰。日月岂不明。不见自由瞽目。佛土岂不净。罪秽故不睹。生曰。日月之照无不表色。而盲者不见。岂日月过耶。佛亦如是。昔之为行以化众生。无有不致无沙石之土。而众生有罪故得斯秽不见之耳。非佛咎也。
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肇曰。向因此土生疑。故即此土明净也。生曰。既明不净罪在众生。则为净之旨居然属佛。故云我此土净。而舍利弗据秽致疑为不见也。言而者伤嗟之也。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什曰。佛土清净阶降不同或如四天王。乃至如六天或如梵天。乃至如净居。或有过净居天。过净居天者。唯补处菩萨生此国也。称适众心故现国不同螺髻所见如自在天宫者。复是其所应见耳。而未尽其净也。下言譬如宝庄严佛国。始是释迦真报应净国。净国即在此世界。如法华经寿量品中说。此净秽同处而不相杂。犹如下一器中有二种食应二种众生。肇曰。夫同声相和同见相顺。梵王即法身大士也。依佛净慧故所见皆净。因其所见而证焉。且佛土真净超绝三界。岂直若天宫世净而已哉。此盖齐其所见而为言耳。舍利弗在人而见其土石。梵王居天而见如天宫。自余所见亦各不同。佛土所应义在于此。生曰。螺髻梵王迹在生死。邪推己同在三界受福为净。知无福者自取斯秽释迦之土便与天宫无异。以质舍利弗之不达为甚惑矣。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肇曰。各以所见而为证也。生曰。虽闻向语犹封秽恶。故复言己所见以申疑焉。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
肇曰。万事万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故丘陵是生也。
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肇曰。若能等心群生深入佛慧。净业既同则所见不异也。生曰。心有高下者。据石沙致疑。则就众生之优劣也。又是不依佛慧为应之趣在乎必悟之处。故唯见不净耳。若取出恶之理。则石沙众生与夫净土之人等无有异。又是依佛慧而观故无往而不净也。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肇曰。佛土常净。岂待变而后饰。按地者。盖是变众人之罪所见耳。宝庄严土净土之最故以为谕。生曰。神力变地者。以明出秽为净。喻石沙虽秽至于离恶之处不容有异。又现此变示无定相。以遣封秽之情。使取为净之旨。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生曰。且观者且寄严净以明无秽。于实乃现亦无事净土矣。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肇曰。显净土于未闻犹开聋瞽于形声也。生曰。既悟其义。而据自疑已前为本。故云本不见闻也。从不见闻而悟之。则佛土为好净悉现也。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什曰。若随其罪福自致净秽者。非示之谓也。而言示之者有示义也。诸佛能为众生现净而隐不净。现净而隐不净则无益众生。任而不隐义示同也。肇曰。自佛而言故常净若此。外应下劣故不净同彼也。生曰。既云是同则与彼无异。俯就下劣故示若不净。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肇曰。始生天者欲共试知功德多少。要共一宝器中食天上膳。天馔至白无白可喻。其福多者举饭向口饭色不异。若福少者举向口饭色变异。在器色一。在手不同。饭岂有异。异自天耳。佛土不同方可知也。生曰。喻梵天舍利弗也。慧心明净则见功德庄严。以闇心而取故谓之秽耳。非佛土然也。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肇曰。佛国之兴其正为此。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忍即慧性耳。以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
肇曰。非分不可以久处。故还彼所应见也。
求声闻乘。
肇曰。下乘道觉非独觉。要师而后成。故名声闻乘亦名弟子乘也。
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肇曰。国土秽而可净。净而复秽。因悟无常故得法眼净。法眼净须陀洹道也。始见道迹故得法眼名。尘垢八十八结也。
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肇曰。无著之道于法无受无染。漏尽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
注维摩诘经卷第一
注维摩诘经卷第二
后秦释僧肇选
方便品第二
什曰。此品序净名德者。非集经者之意。其方便辩才世尊常所称叹。故集经者承其所闻以序德耳。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
什曰。将序其德先明修德之所由也。
深植善本。
什曰。功德业也。肇曰。树德先圣故善本深殖也。此经之作起于净名。其微言幽唱亦备之后文。出经者欲远存其人以弘其道教。故此一品全序其德也。
得无生忍。
什曰。慧明业也。如来已尽则以智为名。菩萨见而未尽而能忍受不退。故以忍为名也。肇曰。所以菩萨无生慧独名忍者。以其大觉未成智力犹弱。虽悟无生。正能堪受而已。未暇闲任故名忍。如来智力具足。于法自在常有闲地。故无复忍名也。
辩才无阂。
什曰。既具二业以辩才说法化众生也。肇曰。七辩也。
游戏神通。
什曰。因神通广其化功。亦以神通力证其辩才。如龙树与外道论议。外道问曰。天今何作。答曰。天今与阿修罗战。复问。此何以证。菩萨即为现证。应时摧戈折刃。阿修身首从空中而坠落。又见天与阿修罗于虚空中列阵相对。外道见证已乃伏其辩才。神通证辩类如此也。肇曰。经云。菩萨得五通。又云。具六通。以得无生忍三界结尽。方于二乘故言六。方于如来结习未尽故言五也。
逮诸总持。
什曰。智慧能持实相亦名持。余持如大智度论中说也。肇曰。总持义同上。经云有五百总持。亦云无量总持也。
获无所畏。
肇曰。菩萨四无所畏也。
降魔劳怨。
肇曰。四魔劳我故致为怨。
入深法门。
肇曰。诸法深义有无量门悉善入也。
善于智度通达方便。
肇曰。到实智彼岸善智度也。运用无方达方便也。
大愿成就。
什曰。初发心之时其愿未大。或大而未成。大而成者唯法忍菩萨也。如无量寿四十八愿。是大愿之类也。肇曰。大愿将无量寿愿比也。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
肇曰。群生万端心趣不同。悉明了也。
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肇曰。三乘诸根利钝难辩而善分别。
久于佛道心已纯孰决定大乘。
肇曰。七住以上始得决定也。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
肇曰。身口意有所作。智慧恒在前。故所作无失也。
住佛威仪。
肇曰。举动进止不失圣仪。别本云具佛威仪。什曰。谓能变身作佛。举动进止悉如佛也。
心大如海。
什曰。海有三德。一曰深广无边。二曰清净不受杂秽。三曰藏积无量珍宝。菩萨三德义同海也。肇曰。海有五德。一澄净不受死尸。二多出妙宝。三大龙注雨滴如车轴受而不溢。四风日不能竭。五渊深难测。大士心净不受毁戒之尸出慧明之宝。佛大法雨受而不溢。魔邪风日不能亏损。其智渊深莫能测者。故曰心大如海。
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
肇曰。诸佛所称人天所敬。彼何欣哉。欲度人故现居毗耶。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肇曰。至人不现行。现行六度者为摄六弊耳。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肇曰。沙门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趣涅槃也。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
肇曰。三界之室宅也。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肇曰。梵行清净无欲行也。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肇曰。在家若野故言远离。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
肇曰。外服宝饰而内严相好也。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肇曰。外食世膳而内甘禅悦之味也。
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
肇曰。因戏止戏。
受诸异道。
什曰。现受外道法也。
不毁正信。
肇曰。同于异者欲令异同于我耳。岂正信之可毁哉。受谓受学异道法也。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肇曰。世典虽尽明所乐在真法。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什曰。诸有德者能致供养。能致供养者复供养此贤。所以为最也。肇曰。含齿无不敬。净养无不供。故曰为供养之最。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肇曰。外国诸部曲皆立三老。有德者为执法人。以决乡讼摄长幼也。净名现执俗法。因此通达道法也。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肇曰。法身大士瓦砾尽宝玉耳。若然则人不贵其惠。故现同求利。岂喜悦之有。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
肇曰。四衢要路人所交集。随彼所须而益焉。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
肇曰。治正法律官也。导以正法。使民无偏枉。救护一切也。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
肇曰。天竺多诸异道。各言己胜。故其国别立论堂。欲辩其优劣。欲明己道者则声鼓集众诣堂求论。胜者为师。负者为资。净名既升此堂摄伏外道。然后导以大乘为其师也。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
什曰。如释迦菩萨入学堂说梵书梵天下来为证众人信受。斯其类也。肇曰。学堂童蒙书学堂也。诱开如太子入学现梵书比也。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什曰。外国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暮多罗。以千两金要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师利于中道变身为白衣。身著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汝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问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是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宿殖善本修智慧。闻是说即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将示欲之过。还与长者子入竹林。入林中已自现身死膀胀臭烂。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肇曰。外国淫人别立聚落。凡豫士之流目不暂顾而大士同其欲。然后示其过也。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肇曰。酒致失志开放逸门。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什曰。长者如今四姓豪族也。声闻于凡夫为胜。如是展转佛法最胜也。肇曰。凡人易以威顺。难以理从。故大士每处其尊以弘风靡之化。长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弘出世胜法也。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
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
断其贪著。
肇曰。积钱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故贪著弥深。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
什曰。梵音中含二义。一言忍辱。二言嗔恚。言此人有大力势能大嗔恚。忍受苦痛刚强难伏。因以为姓也。
教以忍辱。
肇曰。刹利王种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转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渐伪各有封殖。遂立有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为名焉。其尊贵自在。多强暴决意不能忍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