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维摩经玄疏
维摩经玄疏
第一明教相大意 第二略出诸师判教不同 第三研详去取 第四正明判经教相
第一明教相大意者。诸经同明体宗用。赴缘利物而有同异者。但以禀教之徒根缘不一。时方有别。是以大圣设教名字不同。言方亦别也。故有顿渐赴机。至如华严广明菩萨行位。三藏偏说小乘。方等破小显大。大品历法遣荡会宗。法花结撮始终开权显实。涅槃解释众经同归佛性常住。今此经抑扬褒贬赴机说不思议解脱者。犹是方等之教。第二略出诸师判教不同者。若观岌法师三时明义。一有相法轮。二无相法轮。三常住法轮。此经并属第二时无相得道。未明佛性常住涅槃。若开善光宅判教有三种。一顿二渐三偏方不定。渐教分为五时。此经是第三时折挫声闻褒扬菩萨之教。犹未会三归一辨佛性常住。若是庄严四时明义。此经犹属般若无相得道。亦未明会三归一佛性常住。若是地论四宗明义。此经即是真宗大乘缘起反出之教。若是流支半满明义。此经即是满字之说。不异华严涅槃。从来名义古今判教不同。法华玄义别当委出也。第三研详去取者。若言此经是第二时教或第三时说未明佛性常住者。此经明不思议真性。真性岂非佛性。若言不明常住。此经云。如来之身即是金刚之体。众恶永尽众善普会。当何有疾。岂非常住也。次若言此经是真宗之教过法华者。何故诸声闻人于此经中不见佛性同法华涅槃也。次若言此经即是满字明佛性常住者。何故涅槃判为生苏之教。生苏既不得。即是醍醐。此经何得即与涅槃满字齐也。引诸经论检核众义。备出法华玄义也。第四正明判此经教相者。但如来经教乃遍满三千。元其正意不出四种。一者顿教二者渐教三者不定教四者秘密教。一顿教者即华严经也。譬如日出前照高山。又如涅槃经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即其义也。然虽云顿教。为化菩萨不无兼开别教方便。故无量义经云。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劫修行。而未曾宣说如是甚深无量义经。未同法华三乘同得开佛知见发本显迹成道已来甚大久远。如此即不与诸法师同也。二渐教者。即是五味相生。三藏初门所说事戒定即是从牛出乳。三藏教明生灭四谛即是从乳出酪。方等大乘最初说无生四谛。无量无作对破小乘诃责声闻乐小法者。即是从酪出生苏。摩诃般若亦说无生四谛。而具明无量四谛宣说历劫修行。亦说无作四谛会小乘法皆是摩诃衍。令声闻转教。即是从生苏出熟苏。如法华说一实无作四谛为诸声闻开佛知见悉受记莂成大果实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即是从熟苏出醍醐。又涅槃经为诸比丘说三修佛性一实无作四谛。为诸声闻开决慧眼见佛性安置诸子秘密之藏。亦是从熟苏出醍醐。故无量义经明说大品在法华前。大智论云摩诃般若在法华后。如此明五味之义与常涂一往似同。细心比并辨次解义不相关也。三明不定教者。亦不同旧解别有遍方不定之说。今但于五味教内利根之人不同教教悉皆得见佛性。故有满字之义。故涅槃经云。譬如有人置毒于乳乃至醍醐亦能杀人。所以梁武流支摄山三家此经大品皆是满字明佛性辨常。意在此也。四秘密教者。大智论云。佛初成道鹿苑转四谛法轮。显露教中明五人见谛得须陀洹果八万人得法眼净。秘密教无量菩萨闻说大乘得无生忍。复次始从得道至泥洹夜常说般若。或可即其义也。此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亦是秘密教之相。若时众皆不得闻见即是秘密教也。问曰。若尔可无遍方不定说耶。答曰。五味次第尚得论不定。遍方设有异说此复何须论也。婆罗门将偈来此出四种论。所谓牛王论虾蟆跳论师子论鸟眼论。今借便用此四种论通前四种教。牛王论通顿教。虾蟆跳论通渐教。师子论通不定教。鸟眼论通秘密教。今判此经非是顿教乃至五味渐教生苏之味。若约不定教即是置毒生苏而杀人也。利根菩萨于此教入不二法门见佛性住不可思议解脱涅槃。即满字之教若秘密即不可知也。此经意不主明教相。是故不须委曲也。但教相义多有所关最为难解难明。法华玄辨四教义方可得。略见大意耳。
佛法不思议 唯教相难解
二乘及菩萨 尚所不能测
何况诸凡夫 而欲判此事
譬如生盲人 分别日轮相
欲判虚空界 一切诸色法
而言了达者 毕竟无是事
是故说法者 各生惭愧心
自责无明闇 舍戏论诤竞
维摩经玄疏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