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此下是第八长者赐大车譬。即譬上方便品中第八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明如来为三乘人说法华。今就此譬中自有两段。第一双开两章门第二从其车高广下即广释上两章门。两章门者初言各赐诸子等。此一句先开长者心平等章门。内合明如来今日平等为三乘人说大乘经。令同得圆极妙果也。次言一大车此三字即是第二所赐物。章门同用圆极妙果与尔时众也。其车高广此下是第二即广释上两章门。今先广释后所赐物章门。第二从而作是念下即追广释前心平等章门。又此广释两章门中各有二阶。今且明广大车门中有二者。第一先广叙大车之相。第二所以者何下即释长者得有此大车之意也。今言其车高广者此即对于昔日止断三界正使。尽处得尽无生智为果。然此果狭而复短。今日明三乘行人皆成菩萨受记得佛。然此佛果超出五百由旬之外即是高义。又傍摄其诸功德智慧即是广也。是德悉圆故言众宝庄校也。周遍总持即譬周匝栏楯也。如来四辩之中的明辞辩。留梵妙响化给四生故言四面悬铃也。轩盖最高而能覆下譬佛果众德之中大慈大悲。此二德高胜而能覆育众生与乐之恩拔苦之术也。又有种种功德庄严此慈悲故云珍奇杂宝而严饰之也。四弘誓如宝绳交珞。若不交珞者容有退坏。内合明圣人虽复有大慈大悲。若无四弘誓任持此慈悲。可有退失之义也。未解者令解未度者令度。此两誓则持大悲拔苦也。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此两誓则持大慈与乐也。垂诸华璎者为招集观者无异四摄。摄化众生也。重敷婉筵者即毡蓐之流也。然是车中之物即譬佛果备诸禅定也。丹枕者此是色中之发者也。譬苏定发生无相功德也。标心极果修习故言驾。真无漏如白牛能断无明黑闇故言白也。会二谛之理是真实之法故言肤充也。即体明说净无诸尘染。故言色洁也。又能断除无明巨患故言有大筋力也。心会二谛之理路故言行步平正也。断除生死之苦速到涅槃之乐故言其疾如风也。又言信首以上诸受学弟子故言又多仆从也。所以者何。此下是第二即释长者得有此大车之意。正言财宝无穷七珍皆具。明知如来蕴内德在怀如充。又有化他之德盈外如溢也。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以下是第二。即追广释前心平等章门。今此广中亦有两阶者。第一正广心平等。第二所以者何下即释心平等之意也。问者言。此佛果自是一切众生当来妙果。云何言如来用此佛果与众生耶。解言。此实是众生佛果。然要须外缘。若无如来为说行因到果方法者。是则众生不能离此生死远至涅槃。若不尔者云何经中有授记之义耶。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此是第九诸子得大车故欢喜譬。此即譬上方便品中第九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明三乘人受行大乘义也。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此下是第十不虚妄譬。即譬上方便品中第十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下半行偈明不虚妄也。今就此譬中自有三段。第一如来先作不虚譬问舍利弗。第二明舍利弗仰答如来明不虚妄。第三如来述舍利弗结成不虚妄也。今明长者昔日本许诸子三种小车令出门外。今平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就情论事为有虚妄为无虚妄耶。内合昔日令众生修行断三界烦恼。许与众生三界外尽智无生智。今日遂为众生平等受记同得佛果。如此化方为是虚妄为非虚妄。舍利弗言。此下是第二舍利弗仰答佛明不虚妄。今就此答中自有两段。第一言不也世尊此先总明长者不虚妄也。第二明不虚妄就此第二中自有三。第一明以重夺轻不虚。第二别明称本心不虚。第三明过本所望不虚妄也。就第一中自有三。初若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一句。正明以重夺轻不虚。第二何以故若全身命下释。夫人所重莫过身命。余外财宝事成赊远。而此长者慈悲令诸子免焚灼之苦。全身与命即已是不虚之重。况复财宝轻物而当相准。内合为义者。化佛若不方便接化众生。或能广起烦恼断灭大乘善根。只由如来方便诱化令大乘智愿善根不断不绝。所重慧命得全。况复轻微小果也。第三况复方便于彼火宅中而拔济之者总结不虚。欲明如来设小乘教。作根本为欲与我等大乘因果。今日既同得大乘之解。此则称如来出世大意。云何虚也。世尊若是长者此下是第二明称本心故不虚。亦有三阶。初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下一句正明称本心故不虚。第二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下释明方便度众生。本不欲与小故。第三以是因缘下总结也。从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是第三明过本所望不虚。所言过本望者故如昔日许施甲人木案。此人后来遂惠玉案。然昔许惠木今忽得玉。今昔相违实是虚妄。无奈今日重宝夺昔轻货。贪宝情重不许相违昔日本许惠三界外尽无生智。今既出三界仍为受记得佛一切种智。岂非过本所望也。佛告舍利弗此下是第三明如来述舍利弗结成不虚也。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正譬说。长行中本有两段。第一开譬竟。自此下竟长行是第二是合譬段也。但上开譬之中本有十譬。今此合譬中唯合七譬。略不合第六长者欢喜。略不合第七诸子索车。略不合第九诸子得车故欢喜譬也。所以尔者子既出难父乌得不喜。是故合第五义兼第六。又合第八义兼第九。长者既赐大车诸子乌得不喜。故知合第八义兼第九也。所以不合第七譬者此义于今日不要。何以知然。第七是诸子索车所索之果是昔方便之教。乃更成迷惑之失。云何为要。是故略不合也。今合此七譬而文成六段。何以故然。正由第五第八两譬并作一段合之。是故成六段也。今先合第一宅主譬亦名总譬者。但上譬中本有六义。今此中唯正合第一正明宅主。义兼合余五义也。但上正明宅主义中有三段。一者明长者名位处二者正长者三者叹长者之德。今言如来亦复如是此先合第二出长者言有大长者句也。则为一切世间之父此一句即追合第一明长者名位处。上言国邑聚落三种今此一句得总合也。含灵有识亦是世间。十方世界亦是世间。的论娑婆一化之处亦是世间也。于诸怖畏此下即合第三叹长者之德。上开譬中本有三。一者有内德二者明有外德三者明有眷属。今者但合第一第二略不合第三有眷属也。于诸怖畏以下是第一合如来内德。第二从大慈大悲下竟三菩提二合如来外化之德。又此二中各有二阶。内德中有二阶者。初叹如来断功德备。怖畏等是果无明闇蔽等为因。子果既除是故断功德备也。第二从而悉成就下竟智慧波罗蜜此明叹智慧德圆也。大慈大悲此下第二合如来外化之德。此中有二者。第一明本第二明迹也。今言大慈此正明外化本就中有二。大慈大悲是章门。后两句即释之也。常无懈倦即释大悲也。恒求利益一切众生此即释大慈。是则悲欲拔苦言常无懈倦。慈欲与乐则言恒求利益也。而生三界此下是第二正明垂迹。初众生三界下讫三毒之火先谈大悲之迹拔苦。次教化令得菩提此即语大慈之迹与乐也。义兼余五义者。言而生三界朽故火宅此即是第三火宅义也。又言为度众生此即兼合得第四五百人及第六三十子也。又言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火此即兼合第五宅中之火也。又言教化令得三菩提此即是第三一门也。故言虽正合长者复得义兼余五。是故亦义皆尽。

  法华经疏卷第四



  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五

    光宅沙门法云撰

  譬喻品之余

  见诸众生此下是第二。即合上第二长者见火譬。明如来见众生为五浊所惛也。譬中本有三段。第一是能见第二是所见第三起悲愍之心。今合此三段。见诸众生此一句即合上第一能见。上言长者见。为生老病死此下即合第二所见。上言是大火从四面起但方便品法说中备明五浊。上开譬中止言大火从四面起此语是总。今此合譬中备明八苦。然五浊八苦等皆是烦累之法今合譬中备明八苦者。生老病死即是四苦。五欲财利即是爱别离苦。何以知之。正由五欲财货离必生苦也。贪著追求即是求不得苦。凡有二种。一者物昔属我今日忽失为追求。亦是求不得苦。二者昔来未有今求不得亦是求不得苦也。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此是怨憎会苦。若生天上此下更举前苦明五盛阴苦也。众生没在其中下是第三即合上起悲愍之心。上言即大惊怖乃至无求出意。今此中言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若以苦为患便求出苦既不以苦为患。故知无求出意。此中言东西者非上东西但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一切众生皆横理用心喻若东西也。终日自劳然失避苦之方故言驰走也。
  舍利弗佛见此已此下是第三即合上第三长者救子不得譬。明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也。上法说中有三。第一拟宜第二无机第三息化也。但上开譬中有两段。第一据劝教作三重第二据诫教作三重。今此中合譬还作三段但方法不同。第一并叠合诫劝两家拟宜。第二叠合诫劝两家无机。第三并合诫劝两家息化也。今言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者。牒合拟宜有二。此是第一。然拔苦是大悲之力此即先合第二诫教拟宜。上言我当为说怖畏之事乃至具告诸子也。第二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此是追合劝教拟宜。上言身手有力此明不见劝教。今不合也。当以衣裓若以机案从舍出之。此明正拟宜今正合也。但上言衣裓明大乘因机案譬大乘果。今此合中正合机案也合衣裓也。亦远拟方便品中我所得智慧微妙最一。明如来总用大乘因果拟宜众生也。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此下是第二。即合上诫劝两家无机。亦有二。第一合言若我但以神力先合诫家无机。上言父虽怜愍善言诱喻也。第二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以下追合劝家无机。就中自有二。此句正合无机。第二所以者何下释无机之意。上言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也。又见一家解有二重。第一若我但以神力以下竟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正并合诫劝两家无机。第二所以者何下并释两家无机之意也。何由能解佛之智慧但此一句即是第三并合诫劝中两家息化。上劝息化言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上诫息化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下是第四段即合上第四长者以三车救子得譬。明用三乘化得众生也。今就此合譬中大分为三段。第一先牒三种外譬来。第二帖合第三譬。第三正合第四譬也。今者第一牒三种譬者。初言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即牒上第三外譬。次但以殷勤方便下正牒上第四外譬。次然后各与珍宝大车此下牒上第八外譬。言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此即第二帖合上第三外譬也。但以智慧方便下第三正合第四譬也。今四重料简将欲合第四。所以牒第三譬来者。为欲示圣人出世之意。意在大乘。所以复牒第四譬来者。为示如来施权道意。但众生无有堪受大乘之机。然事不获已用三乘化。是故牒第四譬意在于此。所以复牒第八外譬来者。为示善始令终之意。虽复中间施小意存于大。是故牒第八来显与大之意。所以帖合第三者。上已合竟既被牒持。是故帖合第三令属上也。所以不帖合第八者。下文自合何须帖合也。今第三段正合第四救子得譬。但上譬中本有四种。一者用三车拟宜。二者见子有宿好之心。三者为说三车。四者诸子受行。此中亦具合四段。今言但以智慧方便一句此即合第一长者用三车拟宜。上言是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火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也。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此一句是第二合上第二见子有宿好之心。上言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奇异之物情必乐著为说三乘。此下是第三即合上第三为说三车。但上说三车中有四阶。一者赞叹三车。二者示三车处。三者劝取三车。四者保与不虚。今者亦具足此合四阶。但不次第。先合第二示三车处。第二仍超合第四保与不虚。还合第三劝取三车。第四追合第一赞叹三车也。今言为说三乘此下四行半。先合上第二示三车处。即是示三乘人尽智无生智在三界外。上言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也。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一句。此即超合上第四保与三车不虚。即保与三乘人尽智无生智。上言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也。从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此二句。退还合第三劝取三车。上言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即是劝三乘人修行取三乘果也。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此下三行半即追合上第一赞叹三车。即是赞叹三乘。上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罗汉断三界结尽不复为惑所制故言自在也。若有烦恼可系三界。烦恼既亡故言无系也。昔日未得无学之时有依有求。既证无学德之极果故言无所依求也。乘是三乘者罗汉于时尽智无生智此二智为果。所以言乘者。然入无余涅槃之时因尽无生智自运入无余涅槃。是故有果乘之义便得无量安稳快乐者即无余涅槃乐也。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此下即合上第四段诸子受行。上言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具适其愿故。但上诸子受行中本有四阶。今具足合上四阶但法用不同。上譬中直总就三乘人作四阶。今此中历别就三乘人各作四阶正合。后举外譬帖合。即作三重四阶。正合后帖合也。今先就声闻乘作四阶正合者。初言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此则合上第一心各勇锐生外凡夫善根也。殷勤精进此一句。即合上第二互相推排生内凡夫善根也。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第三阶。即合上第三竞共驰走声闻乘人。闻佛说法进入无相行。见谛思惟治道断结也。是名声闻乘。是第四阶即合上第四阶诤出火宅得罗汉果也。如彼诸子下即举外譬帖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