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经义记
法华经义记
如三世诸佛此下五行半是颂释迦中第四义颂叹法希有。长行所无者也。不为下譬作本也。今就此五行半中自有三段。第一有一偈先出所叹之法也。即是一乘教。第二从诸佛兴出世有两偈据诸难显叹法希有之相。第三有二行半还据优昙华譬结叹也。又解云。就中有二。初一偈出所叹之法。后四行半正叹法。就叹法中有三。初二偈法说次一偈譬说后一偈半合譬也。
汝等勿有疑此下一行半偈。偈中之第五颂上释迦门第五不虚妄。十种法说中复是第十段。此为下火宅中第十不虚妄譬作本也。下言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各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下是也。
汝等舍利弗声闻若菩萨下但法说化上根人中本有二。上从汝已殷勤三请以来讫于上一百一十四行偈正法说化上根人。上根人相与得解开三显一同归之理无三之别。是故自此下有七行偈。是第二略奖劝上根人。修行取果上正法说中本言有二。长行与偈。今此七行偈奖劝之中亦二者。第一有五行半偈劝奖上根人行因。第二汝等既已知下一行半奖劝上根人慕果。前劝行因即是化他。后劝慕果即是自行。菩萨之谓也。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三重。奖劝行因中有三重者。初有两行偈。先出所弘之法即是此经。夫行因之体只是弘经益物自行兼余。是故先出所弘之经。第二复有两行偈正劝奖弘经。即是行因。第三从舍利弗当知下一行半即双结上两段。又就此三段中各有二重。第一出所弘之经中有二者。初一行偈是第一正叹出所弘之经。第二偈释上结成也。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者此经能令人出生死得涅槃。此即是要义。从本以来未得说此妙法即是秘义也。以五浊恶世一偈即是第二释上秘要之意。只由五浊众生乐著五尘六欲。此辈众生无有求佛道之心不能得说此法华。即是秘要义。第二正劝奖行因中有二者。第一言当来世恶人下一偈诫令行因之时恶人莫为说。第二言有惭愧清净下一偈劝令好人遍为说。第三双结中有二者。第一言舍利弗当知下一偈此则结上第一出所弘之经。第二言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此半行即结上第二正明其弘经之方。其不习学者莫为说。此半正结初偈。结后偈时翻取可解。当知学能解了者应为说也。汝等既已知。此下一行半偈是第二奖劝上根人慕果。就中亦有三者。第一有三句偈明上根人得解三一之义。第二言无复诸疑惑一句明上根人等惑除。第三心生大欢喜下半偈正奖劝慕果也。
法华义记第三终
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四
光宅沙门法云述
譬喻品第三
此品名目未应在此。何以知之。譬喻之意本为中根人譬说开三显一。但法说开三显一化上根人犹自未竟。云何已是譬喻说耶。所以题品在中者。盖是出经者分卷令调故。割法说之余安置此中。不欲令卷有大小。是故移譬喻品名置第二卷初。若实论品处正从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以下此处方是譬喻品也。若用此法说四段准下譬说化中根人四段者。亦应具四品。第一正法说之处即应言法说品。无异下化中根人中譬喻品也。若是领解段即应言领解品。无异下化中根人信解品也。
若是述诚段即应言述诚品。无异下化中根人有药草品也。若是受记段即应言受记品。无异下化中根人有四大弟子受记品也。今法说四段所以无有如此品者有三义因缘。其第一意正以下类上。下譬说中既有四品今以下类上其义可求。若以上类下下亦应无四品。是故互相映发有无意趣自显。第二义言但法说文句少故不复立四品。第三义亦可是出经者深取佛意止作二十七品。于时时众感悟所宜如脱更立于时众无益。然他方异土亦何啻二十七品也。但法说开三显一化上根中本有四段。从此以下尽偈是第二段明上根舍利弗等领解也。前判法说四段之中。例开为二今此领解段中有二者。第一是经家叙舍利弗得解之相。第二正是舍利弗领解之辞。又就此两段中各开为二。初经家叙中有二者。第一先明经家叙内心欢喜。第二经家叙外形恭敬。从即起合掌下是也。
而白佛言以下是第二正领解之辞亦有二者。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也。今且就长行中自有三段。第一正明舍利弗自陈得解故欢喜。第二从是我等咎非世尊也下竟思惟取证詺为悔过自责也。第三我从昔来下讫长行结领解也。又就此三段中各开为二。又就各开为二中初重例皆不开。第二重中例复各开为二也。今初段中二者。第一正领解第二从所以者何下举昔日之忧形释今日之喜。昔日既有悔有疑故恒忧。今日疑悔除故所以喜也。就此第二释中例皆开二者。第一举昔日悔第二举昔日疑。所以者何下竟失于如来无量知见。是第一詺为举昔日之悔形释今日之喜。是则显今日得解之相。何以知然。昔日大品座时亲见菩萨受学大乘受记成佛。而我不豫斯例悔不取大可感可伤。无量知见者即是佛果。然此佛果是昔日所不取是所悔之事也。从世尊我常独处下竟而见济度是第二举昔日疑形释今日喜。既实有大乘之法我等同入无生之理。云何如来以小乘度我以大乘度彼。此则以理惑教生此疑心也。
第二悔过自责中二者。第一然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正总悔过自责也。第二所以者何以下举别释总悔过之意。昔日恒言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度我以大乘度彼。常怨世尊无平等心。今日方知我自昔无堪受大乘心。致使如来方便说小也。然此释中例有二者。第一先明悔昔不取大。第二明悔取小也。今者第一悔昔日不取大从所以者何下竟必得大乘而得度脱者也。所因者今据无上佛果望万行。万行是佛果家所因也。复据万行望大乘教大乘教即是万行所因。何以知然。秖由大乘教故生万行由万行故感佛果。今此中言所因者秖詺大乘教作因也。然三乘别教亦次第说。鹿苑说四谛王舍城中说十二因缘后说优婆塞戒经。身子自言我昔日何不待如来说大乘教。于中修行可不得大乘解。而匆匆受三乘小教。此则悔昔日不取大也。然我等不解方便此下是第二悔昔日取小也。我若解如来昔日教是方便者岂复取小秖由未解如来昔日方便权教故仍于中信受。此则悔昔日取小也。
第三结领解二者。第一我从昔来下竟每自悔责先结昔日之忧。第二而今从佛下结今日得解故喜例有二者。第一从而今从佛闻所未闻竟快得安隐此詺为恶事去故喜也。第二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下詺为好事来故喜。昔日谓二乘必不成佛不能绍继佛种故非佛子。今既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必绍继佛种故言真佛子也。
而说偈言向言正领解中有二。第一是长行此下是第二偈颂也。但上长行中本有三段。一正自陈得解二悔过自责三结领解也。今就此二十五行半偈中分为四段。初有十一行半偈颂上长行中第一正自陈得解也。第二从我本著邪见下有五行偈颂上第二悔过自责也。第三从初闻佛所说下有六行半偈颂义出不颂上长行。上长行中直明昔日疑悔形今日喜也。不言今日有新。疑除今此六行半偈正明今日疑除。故知不颂上长行。第四闻佛柔软音下两行半偈颂上长行中第三结领解也。又上长行第一正自陈得解中本有二。初正自陈得解。第二举昔日之忧形释今日之喜。今就十一行半偈中亦分为二。初有两行半颂上第一正领解也。第二从我处于山谷下有九行偈。颂第二举昔日之忧形释今日之喜也。今就第一两行半偈中自有三阶初有三句正颂上领解。上言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也。第二疑网皆已除下又有三句明惑灭生解。然惑灭生解必由佛。是故第三佛音甚希有一偈称叹如来以结得解也。
我处于山谷此下九行偈颂第二举昔日之忧形释今日之喜。但上长行释中本有二。第一举昔之悔第二举昔疑也。今此九行偈亦分为二。初有六行偈颂上昔之悔第二有三行颂上昔日之疑也。今就初六行颂悔中自有三阶。初一行半偈先出生悔之处正颂悔。第二有三行出昔日所悔之法。第三有一行半结生悔心也。今者第一上直言悔未知在何处时生此疑悔。今偈中既广是故出生疑悔之处。秖在山谷林中宴坐行道于时起疑悔之心生怨叹之意。何以知然。如来昔日唯为诸菩萨受记得佛不言。声闻得佛。由是义故生疑悔之心。然在大众中亦有疑有悔山谷中亦有疑有悔。悔我不求大乘生疑谓言既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度我以大乘度彼。法性既同不应有小大异。此则是以理惑教。又如来亲说有三乘教差别法性之理何必是同。此则是以教惑理也。今从多论闻在大众中眼见耳闻菩萨胜事举扬大士德高行远。我既不豫在斯例中。于时唯得起悔恨无暇得起疑惑之意。若在山林静处于时多生疑惑之心也。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下有三行偈。是第二出昔日所悔之法也。自有三意。初偈明生说法利。次一偈明生三十二相等内外功德。后偈明生八十种好等内外功德。我独经行时下有一偈半。是第三举山谷静处及在大众之中结生悔心。此则表静处亦得起悔也。我常于日夜此下三行偈颂上举昔疑形释今日喜。就此三行偈既广自分为三阶。初一偈正颂上昔日有疑也。第二一偈出昔日所疑之事。第三偈明今日得解故昔日疑除也。今者第一以教惑理故言为失也。有时复以理惑教故言为不失也。是故言以理惑教以教惑理。踟蹰理教之间故言为失为不失此之谓也。我常见世尊称叹诸菩萨一偈是第二即出所疑之事。秖由见如来大品教时独称叹菩萨德高行美皆得成佛。为是事故所以有疑也。今闻佛音声一偈是第三明今日得解故昔日疑除即有二意。上半偈明解开三下半偈明解显一。此意即显昔日以理惑教之是以教惑理之非。今无漏难思议之力众生至道场。此语果与昔日以理惑教相应也。
我本著邪见此下有五行偈是第二颂上第二悔过自责疑。但上长行中本有二。第一总悔过今者不颂唯颂第二举别释总也。但上释中自有二。第一悔昔不取大今不颂也。第二悔昔取小今者颂之也。上言而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今就此五行偈中自分为三。初有两行偈正颂上悔昔取小。第二从而今乃自觉下有二行偈明今日得解。第三佛于大众中下一行明恶灭也。就第二今日得解中有二。初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此半行明解权。第二若得作佛时下一行半明解显一也。
初闻佛所说此下有六行半偈是第三义出不颂上长行。何以得知。长行中明昔日有疑不明今日新疑除。上方便品明权智难测实智甚深。
又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藉此生疑惑之心。但闻上广说开三显一此疑得除。就此六行半偈中自有两段。今初闻佛所说心中不惊疑下一偈先出疑惑之心。第二从佛以种种缘下五行半广明疑除。今就此五行半中自有三阶。初一行偈正总明疑除也。第二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下三行引三世佛皆先三后一。别出除疑之教。第三世尊说实道下一行半偈总结疑除也。
闻佛柔软音此下两行半偈是第四颂上长行中第三结领解也。但上长行中本有二。一者结昔之忧今者略不颂也。唯颂第二结今日之喜。但上结今日喜中本有二阶。一者明恶事去故喜二者明好事来故喜。今此两行半偈亦分为二。今初闻佛柔软音下一行半颂上第一恶事去故喜。上言而今从佛闻如是法断诸疑悔也。后偈颂第二言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也。
尔时舍利弗法说开三显一化上根人中本有四段。此下是第三段明如来述成上根人得解之相。本言四段之中例开为二。此中有二者。第一佛告舍利弗先述古。第二述今从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下是也。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此下是第四段。即为上根人授记就中亦有二者。第一尽偈以来正为舍利弗受记。第二从大众见舍利弗得记仍起随喜供养比知欢喜。然舍利弗记有长行与偈颂也。只就长行中有八重。第一记行因第二当得作佛下记得通别二号也。第三国名离垢下记国土第四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下释物疑也。第五其劫名大宝庄严下记人物第六舍利弗华光佛寿下记寿命长短。第七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下记其后佛第八华光佛灭度之后下记像正二法也。上第四释物疑。疑言华光佛国土纯净所化之人皆是菩萨大士。则菩萨大士初不闻三乘之名。今何故言以三乘法教化众生耶。解释者言华光佛所化实是菩萨大士。所以说三乘者此则遂大士位怀之意。何者菩萨位心应为说四谛者为说四谛。应说十二因缘者为说因缘堪闻六度者为说六度。今华光佛为说三乘法用故言以本愿故说三乘法也。
尔时四部众此下是第二明诸天见舍利弗得记故欢喜。所以欢喜者正言心平等。今身子既得记冀我亦在斯例是故欢喜也。就中自有长行与偈也。亦就长行中自有二。第一明大众见舍利弗得受记。第二正明欢喜。就中有三。心大欢喜一句明意业欢喜。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下明身业供养。而作是言下明口业赞叹也。偈中有三三偈半明闻法欢喜。次两行偈明见受记故喜。次一偈明回向也。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我今无复疑悔譬喻品应在此初。所以在卷首者意如前述也。但明因中有四段。第一略明开三显一动执生疑。第二怀疑致请。第三广明开三显一断疑生信。第四别流通因也。今者故是第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段本有三。即化三根人为三段。法说开三显一化上根人已讫。自此下竟四大弟子受记品是第二段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就此譬说化中根人自有四段。即是四品为四段。第一此譬喻品一品正明如来为中根人譬说开三显一同归之理。正化中根人也。第二信解品明中根人领解也。第三药草喻品明如来述成中根人得解之相。第四受记品明如来为中根人受记也。又就此四段之中各开为二。今且就第一正譬说开三显一中有二者。第一先明舍利弗为中根人更请佛譬说也。第二明如来答请即为譬说开三显一之义也。舍利弗所以为中下根人请者凡有二意。一言此中下根人虽复识有利钝然颁类是同。今上既在先得解云何直置其颁类不解同归之义。为此意故请佛为说也。二者如来上既记上根得佛然昔是声闻今成菩萨。菩萨之德必有两心自行则远求佛果化他则广济众生。备此二意是故为中下根人重请佛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