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经义记
法华经义记
舍利弗过去诸佛此下是第二明过去诸佛开三显一。此下三佛于六义中唯有二义。只开三显一阙无四义。今先明开三也。第二从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下明显一。此下三佛于显一中例皆唯有三一。略无因一也。初言是法皆为一佛乘故即是教一也。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此是人一也。皆得一切种智此是果一也略无因一也。
舍利弗未来诸佛此下是第三明未来诸佛先三后一。此中亦唯有开三显一二义。今先开三也。第二从是法皆为一佛乘是显一。此中亦唯有三一。今言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教一也。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此是人一也。皆得一切种智是果一也亦无因一也。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诸佛。此下是第四广明现在诸佛亦先三后一义。唯有二义。开三与显一为二。此现在佛门证释迦先三后一义显。何以故。今同是现在十方佛尚有先三后一。何况释迦出五浊恶世而当不先三后一耶。就此现在佛门中自有三段。第一从舍利弗竟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此先明现在佛先三后一之意。第二从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下正明开三显一。第三举人一果一结成也。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诸佛下先明开三也。次第二从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下是显一。此中亦唯有三一。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此是教一也。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此是人一也。皆得一切种智即是果一也。亦无因一也。从弗舍利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此是第三更举人一果一结成现在佛所义也。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然长行第二正明法说中本有二。上来广明诸佛门开三显一者即是广上品初长行叹诸佛二智。及前偈中就诸佛显一义竟。此下是第二广明释迦如来开三显一。此则广上品初长行中叹释迦二智偈中据释迦开三之义。就此释迦门中唯有五义。第一明开三第二明显一第三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之意第四简真伪敦信第五明不虚妄。略无叹法希有。下偈颂中方有也。以此而准得知。一佛门中应备有六义文句互相映发我今亦复如是此下第一先明开三也。有种种欲者如来开教之始三乘各有所乐也。深心所著者此遂能行行也。随其本性者明过去宿习不同也。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此下是第二显一。就中唯有三一略无人一。今言如此皆为得一佛乘此是教一也。一切种智故此一句是果一也。舍利弗十方佛世尚无二乘。何况有三。此明因一。言尚无二乘者言。尚无偏行六度菩萨乘辟支佛乘何况有声闻乘。故知唯是一佛乘即是明因一义也。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此下是第三出五浊。释释迦先三后一之意。只为此五浊恶世故不能发初明一。就此明五浊中自有四段。第一总唱五浊二者列五浊之名三者明浊义四者正释结也。今言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此是第一总唱有五浊也。所谓劫浊烦恼浊此下是第二次第列五浊之名也。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下第三明浊义。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下是第四正释先三后一之意也。释五浊义五浊者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浊者浊乱为义。此五浊大判只应有烦恼浊见浊。十使之中五钝使是烦恼浊。五利使是见浊。此二是浊之正体。余者相从为论也。见浊烦恼浊此是因浊。命浊是果报浊。众生浊是行因。得果人浊劫得名为时节浊。此劫更无别体只以时节中有此四种仍詺劫浊。如此年无食名为饥年年非是饥。劫浊亦尔。言五钝使为烦恼浊。此五钝使纵横竞起惛迷行人谓之为浊。众生由烦恼为因于中乱受生不定。轮回三界往还六道交乱受生。但众生是浊主也。五见为见浊五见以身为本。若身见一生诸见竞起迷真乱正詺之为浊。命浊复是果报浊。成实论言六人六识得相续生名之为命。由有烦恼为因生在三界。牵命感长感短杂乱无穷名为命浊。此五浊既障一乘机大判凡有三种五浊。若上品五浊即是见谛五浊。中品即是思惟五浊。下品即是习气五浊也。此三种五浊皆障一乘机。问者言此三种五浊皆障一乘机。外凡夫具有三种五浊。则应不闻说法华。亦应无大乘机也。思惟五浊亦障一乘机者。七种学人应无一乘机不堪闻说法华。习气五浊复障一乘机者。罗汉有习气亦应无一乘机不堪闻说法华。解释者言。如此颂类皆有其宿习大乘。大乘因缘强者虽有三种五浊不能为障。宿习大乘。缘弱者虽有习气五浊犹能为障。今者明义正就宿习为论。诸凡夫等虽具有三种五浊。过去大乘善根强者此五浊则不能为障。便有一乘机发堪闻法华。学人无学人亦如是。宿习大乘因缘弱虽复偏行所行断除正使。习气既在由能为障无一乘机发也。问者言。若使皆由宿习大乘缘者何关五浊障耶。解释者言。今借一譬以显障机之义。何者如人恒有僻病。若使年常饮食丰足温暖适意[疊*毛]裘随时。然此僻病恒成就在则不为患。若使此人年常饮食不充衣被乏少致令寒暑得便。昔日僻病于时便显动发。内合亦如是。若善根食强烦恼僻病虽有不发。善根既弱五浊僻病则障一乘机。但障有三种一是对障二者既伏障三者随时障。今言五浊障一乘者詺为随时障。只是随时得便而能为障也。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此下是第四简真伪敦物信心。所敦之者已是外凡夫也。就此简真伪敦信中自有两段。第一正简真伪第二从除佛灭后以下正明敦物信心。此两段中各自有三重。第一正简真伪有三重者。第一明非真第二明是伪第三出真罗汉形释也。今者第一若我弟子自谓得阿罗汉辟支佛者初此明非真也。又舍利弗以下第二正明此人是伪。何者言非真今者正明是伪。罗汉是增上果而伊实自未得罗汉果自谓言得。此则于增上法中生慢故言增上慢。所以者何。此下是第三出真罗汉例释上伪。若有实得罗汉不信此开三显一同归之法无有是处。当知实得罗汉者在五便中时早已解方便善是同归。而汝上言得罗汉不解同归者。当知此人非真罗汉。除佛灭度后此下是第二正敦物生信亦有三重者。第一正敦物生信第二释敦信之意第三释物疑心也。第一言除佛灭度后佛既灭度前佛已过后佛未出。于此中间若有人只于无佛前世中修行得罗汉。百千时都无有佛为此罗汉说法华道万善同归者。此人容可不解正是敦物令信。言佛若在世可得为汝说同归之理。佛若灭度谁当为汝说此法华同归之法。汝今可及佛在世生信乐之心受持同归之法。此是就教为说。若就理而谈不问有佛无佛皆自然解也。于时物情于中由自不肯信。自言佛虽灭度佛弟子自解法华。于佛灭度后自当为我说此同归之法。是故第二从所以者何以下佛即释此执言。所以劝汝及佛在世信受者何正言佛灭度后恶世多难如是法华有能受持读诵者。是人难得为此义故令汝今日信受也。但物情于中犹未肯信佛。若言灭度后受持此经为我说法甚难得者。我当自入无余涅槃。是故第三若遇余佛以下佛即释此疑言。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此意正言若人得罗汉果竟要闻如来说此法华知万善同归然后得入涅槃。若不闻说法华同归终不得入涅槃。若阿罗汉不值今日释迦说法华者于未来世中要值遇余佛。于此法华教中得闻万善同归方得入涅槃。无有中间入涅槃者。物情只闻佛此语仍信受。若如此我等即时信受。何假待余佛方信受。使罗汉当自外凡中有不肯信者相与信受也。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此下是第五明不虚妄止物诽谤之心也。就中有三。第一明劝信。第二诸佛如来下正明不虚。第三无有余乘以下举所信之法结劝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下正法说中本有二。长行与偈颂此下是第二偈颂凡有一百十四行偈。正颂上。上长行中本有二。一者缘起二者正法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今者一百一十四行偈亦开为二段。初有四行一句偈颂上长行中第一缘起。第二余一百九行三句偈颂上长行中第二正法说也。但上缘起中本有二。一者是佛许为说同归之义。二者舍利弗受佛明旨。今者四行一句唯颂佛许不颂舍利弗受旨也。然上佛许中本有四重。一者正许说二者诫敕三者简众。今皆不颂唯颂第四叹众总结诫许也。
今者四行一句分为二。初有三行半偈不颂长行将显叹住者是。故先明去者之非。若无非无以显是。是故先明去者之非。次三句正颂何以得知不颂长行。上简众者佛入涅槃后出经者列于时事耳。云何今佛颂经家语耶。若尔何故相似耶。两处俱出于时事那得不相似耶。于戒有缺漏者若犯一戒名之为缺。具足犯即是漏。漏入生死。瑕疵者。瑕据其外疵据其内。内实犯戒外慎威仪故言护惜也。此众无枝叶。至舍利弗善听三句是第二正颂第四叹众总结诫许也。上本有三。一者叹住者有机二者明去无机三者正总结诫许。今者两句颂第一。舍利弗善听一句颂第三。略不颂第二段也。
诸佛所得法自此下有一百九行三句偈。是偈中第二颂上长行中第二正法说。但上正法说中本有二。一者就诸佛门广明开三显一。二者就释迦门中广明开三显一。今此一百九行三句偈亦分为二。初有七十三行一句颂上诸佛门开三显一。从今我亦如是下有三十六行半。颂释迦门开三显一也。但上诸佛中本有四佛。一者总诸佛门开三显一。二者明过去诸佛开三显一。三未来诸佛开三显一。四现在诸佛开三显一。今者七十三行一句亦分为四。初有三十四行三句颂上总诸佛门。第二过去无数劫以下有二十七行半偈。颂上第二过去诸佛门。第三从未来诸世尊下有六行半偈。颂上未来诸佛门。第四从天人所供养以下有四行半偈。颂上第四现在佛门也。上总诸佛门中本有四义。一叹法希有二明不虚妄三明开三四明显一也。今者不颂第一叹法希有。今此偈中长有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之意故。
就三十四行三句亦分为四。初有十二行一句颂上第三诸佛开三。第二从声闻若菩萨下有十一行偈颂上第四诸佛显一也。第三从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下有九行半偈义颂诸佛。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之义是上长行所无。第四从我有方便力下两偈颂上第二诸佛不虚妄。今两句料简。上长行中不虚妄是第二。今此中是第四。文句倒少。欲显六义本无次第意。上长行中有叹法希有今偈中略不颂。上长行中无有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之义。今此偈中有文句既互有出没。验知一佛门中应备有六义也。上总诸佛开三中本有三段。初正就诸佛开三。第二举释迦未释诸佛开三。第三还结属诸佛。今者唯显第一诸佛开三略不颂后二段也。上长行中唯开三乘是方便。今此偈广明五乘是方便。今就十二行一句偈中宜分为二。第一有八行三句偈先出四乘教是方便。第二从有佛子心净下有三行半偈别出菩萨大乘教是方便。逐文句起尽。是故宜开为二也。又就八行三句偈出四乘方便中自复有二。初有五行三句偈先出四乘教。第二从我说是方便有三行偈正开是方便。明昔日所以有四乘之教皆是方便。又此两段中各有二。初有四行一句出人天二乘教。次一行半出声闻辟支佛二乘教也。就初四行一句中有四意。第一诸佛所得法下三句明于大乘中离出人天二乘。第二众生心所念下一行明众生根性不同。第三佛悉知是已下一行明随宜说法非一。第四或说修多罗下一行半广出非一之教即是九部经也。从钝根乐小法有一行半是第二出声闻辟支佛二乘教。二乘人未必是钝但贬其狭短故言钝也。问曰上言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今者何故言贪著于生死。此则前后自相违。或解释言。有三种解。一解言生死有二种。一者三界分段生死。二者是三界外无明住地变易生死。分段之苦交切厌心则显。变易之苦比于分段此苦则微。且自昔日三乘教不说有无明住地之苦。就昔教既不说有此生死之苦。则于是苦无有厌心故言贪著。第二解言故始须陀洹等若论求道之边此则遭苦厌老病死犹有妻子之爱。此则是贪著于生死。此两解随意用之。后又言机中有厌情则有贪也。我说是方便。自此下三行是第二正开言是方便之教。就中且有二者。第一言我说是方便有两偈。先开上声闻缘觉三乘教是方便言昔日是真实今日是方便。第二言我此九部法一偈倒开上人天二乘教亦是方便。故说是人天等经。根本本为大故言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有佛子心净。此下三行半偈是第二别出三乘中大乘之人。教中亦有二。初有一行半偈先出三乘中大乘人教。说是大乘教者是昔日三乘中之大乘非今日大乘。第二二行偈正开是方便自有二。初我记如是人下一行半略记成佛。第二佛知彼心行下半行正开是方便。佛知彼心行为说三乘中之大乘也。
声闻若菩萨此下十一行偈颂总诸佛门中第四显一。上有四。初是果一。二是人一。三是因一。四是教一。今者略不颂第三因一。唯颂三一亦不次第。今声闻若菩萨下一偈颂第二人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此下一行半偈颂第四教一。说佛智慧故此下八行半偈颂第一果一。就此八行半中自开三段。第一从说佛智慧故下有一行三句偈。先明佛未应世时欲为众生说一大乘果。不欲与小乘果。第二从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下有四行三句偈正明出世以来欲与一乘果。第三从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有两行。明如来本行菩萨道时欲与大乘果。又此三段前一后一不开。只就第二佛出世以来欲与大乘果有四重。第一从如其所得法三句正明佛将欲以大果与众生。第二从自证无上道下一行半偈释佛出世之本意欲与大果。我若惜此大果我是悭贪之人。无奈众生无大果之机。是故先为说三。但时众于中生疑佛为自言欲与众生大果。谁当信佛此语。故第三从若人信归佛下有一行一偈引胜人证。汝言无有信者自有人信三宝者言佛不欺诳者。此等人信佛恒欲与众生大果。时众有生疑言。若使都无有信三宝者。谁当复信佛耶。第四我以相严身一偈用佛。自身功德相好。证佛与大果不虚。若是无威德人容可不实佛。既如此形相云何当出言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