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玄论
法华玄论
答。前云化二乘名释迦。化菩萨名舍那者。此一义耳。又杂化三乘为释迦。纯化菩萨名舍那。故无过也。
问。唯是一长者何故三种喻耶。初明长者豪贵等此喻舍那。次明长者著弊垢衣喻释迦偏化二乘。后明长者付财喻说大乘法耶。
答。此三皆有其义。初明化菩萨故喻舍那。次偏明化二乘故喻小乘佛。付财之时正明说大乘义故喻大乘中释迦也。
问。大乘中释迦何故非舍那耶。
答。纯化菩萨为舍那耳。大乘佛有三乘杂众。复是对小明大故犹是释迦也。又示唯是一长者随缘所见。如唯一佛。或见舍那或见。为释迦或见二佛异。或见犹是一佛或见是应身或见为法身。二乘之人昔并未悟今方解了耳。是故此文或作二佛异譬或作同譬也。
问。前文明法身不说法。何故释论云法身亦说法耶。
答。释论明。法身者望华台舍那丈六释迦为法身耳。若望究竟法身犹属迹身。何以知然。经云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唯佛能见十地不睹。释论所明犹化菩萨。则菩萨见之故知属应身。
问。法身佛何故不说法耶。
答。唯有二缘。一菩萨则报身化之。二声闻则应身化之。法身唯佛能见故不说法也。又法身名相斯绝岂有音声说法。说法之事皆是应身。
问。法身既不化物何为法身用。
答。法身为化物之本故有大用。又三身为二德。法身是自行德。余二是化物德。要具自德后能化物也。
问。依像法决疑及摄大乘论。何故法身不名报耶。
答。法身不生不灭本自有之如经言。隐名如来藏。显则名法身。法身岂修因所得耶。故知法身非报。今示行因得果果起酬因故名为报也。
问。化身亦修因得。何故非报耶。
答。通义亦然。但化身从报身起故非正酬因义。报身正酬因义故名报也。又化身既为化二乘。此身既劣非是胜报。故不名报身也。
问。报佛定是常为无常耶。
答。前已论之。今当更说。地论师云。报身是常。所以然者。法身即是本有佛性。报佛为修因所得。佛性显故名报身。即是始有。亦是性净方便净义。若据此明报身。报身是常者此不违法华论。地论金刚波若论等宜用之。若云舍那是报佛而言舍那常者。五义不可。一者像法决疑经云。或见我为报身为千万释迦之所围绕。则舍那为报身。既云为千万释迦围绕。岂是常身耶。二者菩萨戒经明。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常无方所岂偏在华台。三者华严经盛明。舍那坐道场菩提树下成佛眷属围绕。云何是常身耶。四者法华经明。长者尊豪宗亲侍卫。然后脱珍御服著弊垢衣。示释迦形。云何长者实是常身。五摄大乘论化菩萨故示报身。化二乘故示化身。法身佛不化云何以化菩萨身为常身耶。
问。云何通耶。
答。有二种报佛。法华论明报佛是常。摄论及众经明报佛是无常。故不应偏用。
问。余二身但是无常。亦得是常耶。
答。义有通别。通而为论三身皆常。法身无始终不生灭故常。以有法身常化菩萨而无息时故应身亦常。化二乘亦无息时故化身亦常。但于此缘息彼缘不息故言灭而实不灭也。如华严云。譬如大火遍烧诸草。此处草尽故言火灭。彼处草不尽故言不灭也。
问。报身何故一化身则多。如舍那唯一释迦则多耶。
答。通则例也。而今舍那唯一释迦则多者。略明三义。一者据本迹分之。舍那为本故不二。释迦是迹故不一。如菩萨戒经说也。二者欲显根本一义示唯有一道。故云一切无畏人一道出生死。所体之道既一。体道之人亦一。故唯一化主一国土一教门一菩萨众。根本为论唯有四种一也。如法华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即是一化主一土一教一缘也。但为众生不堪受道故开四异。以不堪道故作多道说之。或大小乘道或三乘道或四道。谓三乘道福乐道。或五乘道。以五道既不一故化主亦不一。故有多释迦多国土多教门多徒众。为此义故舍那唯一释迦则多也。三者舍那是报佛。报则无二。所以然者。示因有差别果无差别。因有差别故有十信乃至等觉五十一位不同。示果无差别唯得舍那。故报佛不二也。又唯有一道行一道故唯得一。报佛不二也。化则从缘不定。故有多释迦。
问。为横论三身为竖论三身耶。
答。具二义。一者横论以法身为本。应彼二缘故有二身。二者竖论即是传。望从法身垂舍那之迹。次从舍那之本复起释迦之应。如梵网云我今卢舍那示现千释迦。亦如法华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也。
问。经有种种说。或言虚空法身。或言实相法身。或言感应法身。或言法性生身。或言功德法身。有何等异耶。
答。言其大网则弥纶太虚故言虚空法身。语其妙则无相无为。故云实相法身。辨其能应则无感不形。故云感应法身。说其生则本之法性。故云法性生身。明其体则众德所成。故云功德法身。约其义异故有众名不同。考而论之一法身也。
问。从法性生故名法性生身者。释论云二乘人及法身菩萨亦是法性生身。与佛何异耶。
答。佛照穷法性故名真法性生身。菩萨二乘随分受秤也。
问。直就佛法性身中自得论真应不耶。
答。得也。妙穷法性即是法身。若隐法性身菩萨所见。如前引释论法身佛者。此是法性身中应身也。次明本迹四句。遍通众经异说。一者开而不合。开本迹二身。法身无生灭。应身有生灭。法身寿无量。应身寿有量也。二者合而不开。昔说此身近成。今说此身久成。同指一身更无有二。又昔指久为近。今指近为久。更无有二也。
问。云何是指近为久耶。
答。涌出云。我于伽耶城尔乃化度之。岂非则近指伽耶以为久远。既指伽耶为久。亦指久为伽耶。生公正用此意云。极决彼长寿则伽耶是也。伽耶是者非复伽耶。伽耶既非彼长何独是乎。欲显不长不短长短斯亡。然后久近适化也。又大经迦叶频难。现见此身无常。如来还答此身是常。又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非血肉之所成立。净名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如此等经皆是合而不开。三者亦合亦开。明法身无生灭迹身有生灭。岂非开二身耶。即生者不生。不生者生。多宝释迦即是其事。岂非合耶。四者本迹是因缘义。不可一故不合。不可异故不开也。
问。何故明四句耶。
答。如来法身言辞寂灭。为欲出处众生故开本迹二身。所以有第一句。而众生闻说二。多依起二见。谓法身自无生灭。应身自是生灭。欲泯其二见故云。只生者不生。不生者何处别有二身耶。故有第二句也。或者闻二身不二便作一解。一则不得二。闻二便作二解。二则不得一。为破此碍心故明虽一而二。虽二而一。一不碍二。二不碍一。故有第三亦开亦合句也。迷情复谓舍定一定二。便取亦一亦二。今欲双斥两病。故明因缘本迹不可一异。由本有迹由迹有本。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故说第四非开非合不一不二义也。
问。开此四句意何所在耶。
答。欲令因四悟不四之身耳。次论近远开覆义。
问。为是破近明远。为是开近显远。为是覆近开远。为是废近立远耶。
答。具四义。一者破近明远。故文云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谓。释迦始成正觉。然我成佛甚大久远。此破近明寿远也。二开近显远。明开方便门显真实义。昔明近远是方便。今明远是实说。此二皆佛方便非众生横执也。三者覆近开远。如二鸟双游不相舍离。但昔覆远以开近。今则覆近开远也。四者废近立远。如废三立一也。
问。四义之中初一是缘迷。后三明佛教。昔自说近云何言缘。谓佛近耶。
答。以是义故文中明秘密神通之力。昔日说近而密为开远。言虽在近昔在于远。乃至今日言虽在远意为开不近不远无始无终。而惑者闻近遂守近不能悟远。乃至闻远不能悟不远不近。故名迷也。又虽闻非近非远不能悟近远双游。皆失佛旨也。又昔说近者此是因缘远近。义近远无碍。昔以远为近。今以近为远。以不远近为近远。近远为不近远。如来是无碍之人。故有无碍之身无碍之说。以众生乖道不能有无碍之悟。故皆失佛旨。又如来非近非远。昔能结为近用。乃至非远非近。今结为远用。昔结以为近用。故此近于佛。欲开非近非远而众生执近乃覆非近非远也。近义既尔远义亦然。若能悟如此近远义者。方识一化始终意也。
问。开近显远开无常显常。开短显长何异。
答。有人言开无常显常。但在涅槃余二通两教。今明三事互通。但开近显远明久已成佛。开无常显常者。此通久近。何以知之。证常有二种。一者久已证常。二今始证常。是故通也。开短显长此复通上二义也。
次论三世义。旧云寿量品正明三世益物。既是三世益物。故皆是无常。
评曰。今品但明三世益物。未究此章之美。下文亦无多人得道。今依法华论具明三身。可有三义。一者法身无始终即是无三世义。二者修因得果以为报佛。此有始无终义。以修因满初证法身故名为始。证法身已后无复生灭。所以无终。三化身有始有终。就化身中自开二身。化菩萨名舍那。如化千世界麻数菩萨。无凡夫二乘等众是也。次化二乘名释迦。如生王宫伽耶成佛是也。亦如信解品菩萨所见二乘所睹两身不同也。
问。法身无始终化身有始终。此义易明。云何报身有始无终。无终云何有始耶。
答。此经云。寿命无量劫久修业所得。则知初发菩提心。中修菩萨行。后得法身。故知有始。既证法身无复生灭。故无有终。此须解大经纯陀难及佛举本有今无偈释之。方见此义意耳。若就此中释之于文义为繁。
问。此中有三世益物义不耶。
答。从初证法身已来。垂迹化物竟王宫之前名过去世。托生王宫乃至双林灭度谓现在世。自尔已后为未来世。此皆是迹身有三世。本身无三世义由来。但明有三世唯明成迹身。三身之中但得其一。
问。明报身何故言复倍上数耶。
答。初证法身已不可知。证法身已复倍上数者此明不可知。不可知如华严不可说不可说。此显无复有终义耳。
问。本迹义中云。逸多不见其始。补处不测其终。此明无始终。今何言有始无终耶。
答。前就法身义释之。以因位之人不知其始终。故是无始终。所以是法身常义。今据报身故有始无终。又初证法身二义。一初证义故有始。二者同法身义者故无始无终也。又此是以报身显法身。初得报身因位人尚不见其始终。况法身而可知耶。
问。作此释者应是地论及旧义耳。
答。法华论有此文不应违也。但今读论与旧意不同。旧义但如前释之。今所明者义起有由。正为二乘人谓释迦王宫始生双林终灭。如大经云。是名二乘邪曲之见。今为破此病故云。久已成佛非始伽耶。复倍上数非终双树。为破始终故言无始终耳。然如来岂是始终无始终等四句可取耶。
问。等是破始终明无始终。何故无终则长而言复倍。无始则短但云补处不知。
答。斯言亦有深旨。二义之中正取无终。所以然者证常有二。一者久证二者始证。此二但得明常。唯无终义是常。有终义非常。正取无终显常。斥二乘无常。故言复倍。所以无终则长无始则短也。若法身无始无终此义无长短也。但自摄岭相传有二河之说。一者菩萨在佛性河中行。二者佛在佛河中行。菩萨在佛性河中行者。此欲显三世无三世义。所以然者。菩萨犹是无常未免三世之法。故就三世中修行。欲显中道佛性非三世法。是故菩萨三世欲显无三世义也。如来已离三世法。今作三世者此是无三世。为众生故作三世方便。故佛河中明无三世义也。今此中明三世益物者。皆是佛河中行无三世三世益物。过去则不灭而灭。现在不生而生。未来不至而至。既不灭而灭。虽灭不灭。不生而生虽生不起。如此三世宛然而无起动。无三世三世即是三世无三世。然无三世三世岂是三世。三世无三世岂是无三世。故非三世非无三世而三世无三世。虽三世无三世而非三世无三世。所以如来之身不可思议绝凡夫二乘境界也。次挋论三世无碍义。三不一一不三。不三不一得为三一。故华严经云。现在为过去过去为现在。过去名现在过去。现在名过去现在。未来名现在未来。故三世皆是因缘。以过去是现在过去过去得为现在。以现在是过去现在现在得为过去。未来亦尔。又三世得为一世一世得为三世。此是一三名为三一。三一得为不三一。如现在现在为未来。未来为现在。又云过去劫摄现在劫。现在劫摄未来劫。长劫摄短劫。短劫摄长劫。有佛劫摄无佛劫。无佛劫摄有佛劫。乃至一劫摄一切劫。一切劫摄一劫。以有因缘无碍故得如此也。若有定性何犹能尔。即此经说灭为不灭不灭为灭。不生为生生为不生。故多宝灭而不灭。并释迦生而不生。此皆三世自在无碍之义也。
问。一世云何得是三世。三世云何得是一世。三世时节相碍云何得尔耶。
答。华严云。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无来无积聚而现诸劫事。以法无定性故。菩萨得诸法实相所以能如此也。
问。此犹未明请示其相。
答。无量劫亦是正道。一念亦是正道。正道既不异。无量劫一念岂异哉。复何失一念无量劫。亦非无量劫聚来。一念亦尔。无量劫一念事恒不失也。肇云如动而静似去来相。可以神会不可以事求也。
次论三根义。
问。何故明三根义耶。
答。能化之佛有三世益物。所化众生有于三根。故文云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