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游意
法华游意
问。法师品云。是法花经如来在世犹多怨嫉。况灭度后。何故说此经时多留难耶。
答。世人云。良药口苦美言逆耳。此经废五种乘之异执立一极之玄宗。故斥凡呵圣排大破小。指天魔为毒虫。说外道为恶鬼。贬执小为贫贱。挫菩萨为新学。故天魔恶闻。外道逆耳。二乘惊愕。菩萨怯弱。如此之徒喜为留难。世间多怨嫉言。岂可虚哉。又一切众生无始已来多起十恶业。小有人天之因起人天之因。尚少求二乘者转希。学佛道者弥复难得。所以然者。若不起凡见圣见。舍小心发大心。种中道善根。然后始得闻一乘极教耳。但众生皆有凡圣大小之障。闻说一乘。不能信受故喜为留难。
问。何故知一切法空名坐如来座。
答。毕竟空观者为成二行及辨弘经大宗。为成二行者虽有慈悲。若无空观者。则见有众生众生成缘。名凡夫慈。若无空观者则见有诸法成于法缘。成二乘慈。是以知一切法空。不见有众生及以诸法。而起慈者名无缘慈。无缘慈者谓如来慈。故以毕竟空观成慈悲行。若无空观而起忍者。则不成无生忍。亦非法忍。以有毕竟空观而起忍。则成无生忍及以法忍。故此和忍是如来忍名如来衣。次明毕竟空观成弘经大宗者。若无空观则破三著一。粗惑虽去细染寻生。以有空观虽复破三心不染一名无所得也。又药草喻品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即知空为诸法之体。昔说五乘谓从体起用。今会五为一则摄用归体。故言终归于空。为诸法之体。今既弘法则宜识其体。识体故则识其用。体用具足方可弘经也。又但明三法者。夫为法师要具三事。一入讲堂。二被法服。三登高座。若无慈悲则不入讲堂。心不和忍便无法服。若无空观则不登高座。党阙此三事安可弘经。说法既具此三事。受持读诵等乃至四威仪三业皆须安住此三也。悉合此三门以为二义成十种法师。
一者慈悲忍辱名之为行。观毕竟空秤之为解。谓解行法师。自有解而无行。有行而无解。无行无解。有行有解。前三可为弟子。后一方是法师。
二者慈忍为福德。空观为智慧。谓福慧法师。是故经云具二庄严能问能答。
三者大品经云。住于二法魔不能坏。一者知一切法空。二者不舍一切众生。若见有众生不知诸法空。即堕有边。为魔所坏。若知诸法舍于众生。则堕空边。亦为魔所坏。今具此二法。则远离二边常行中道。即魔不能坏。堪于后世为物弘经。谓难坏法师。
四者净名经云。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是菩萨心。以修空观所谓自行。慈悲和忍所谓化他。具自行化他谓雄勇法师。
五者知诸法空越凡夫地。具于慈忍超二乘境。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谓道行法师也。
六者大品经云。菩萨住于二谛为众生说法。常行慈悲忍住于世谛。知毕竟空住第一义。以依二谛为物弘经。则所言不虚。谓诚谛法师。
七者智度论云。解四悉檀则知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无相违背。今常行慈忍谓三悉檀。知毕竟空了第一义作四悉檀。为物弘经则识一切教无相违背。谓无诤法师。
八者即此经云。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常行慈忍名之为定。知毕竟空目之为慧。以具足定慧为物弘经故。名具足法师。
九者即此经云。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而求佛道。以观毕竟空故不著生死。常行慈悲故不住涅槃。于生死涅槃心无所著。谓无所著法师。
十者摄大乘论云。知诸法空名为菩萨。常行慈忍谓摩诃萨。谓菩萨摩诃萨法师。又安乐行品云。辨于四行亦示弘经模轨。具如文疏述也。
第九明部党不同。此经有新旧二本。古本名正法花。炖煌同处沙门竺法护以晋太康七年或人云十年八月十日译出此经。授优婆塞聂承远。九月二日讫。张士明张仲政笔受也。新本名妙法莲花。罗什以魏秦姚兴弘始十年二月六日于长安大寺译出。亦云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于长安逍遥园译出也。即晋.安.帝时观睿二法师并云。弘始八年集四方义学沙门二千余人译出斯经。睿公云。于时听受领解之僧八百余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竭也。今谓十年翻译字之误也。罗什以秦弘始三年二月二十日至长安。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即就翻经。弘始八年八月二十日终于长安。不应十年更翻译也。又胡僧枝[彳*(苗/一/田/一)]魏甘露元年于交洲译出六卷。名法花三昧经。又沙门支道良晋代康元年抄译为五卷。名方等法花经。此二本南土皆无也。唯有一卷法花三昧经。又有一卷萨昙分陀利经。当别寻经目录也然晋有前后。昔有江右名为西晋。此经犹居外国自从无王度江左称为东晋。至晋安帝义熙中此经始度。然此经度江将三百年矣。
第十明讲经原由。经既有二本。初讲亦有两人。汉地以竺法护为始。护公以永熙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比丘康那律师于洛阳写正法花经竟。与法护口挍古训译出深义。九月本齐十四日于东牛寺施设檀会讲此经竟。日昼夜莫不欢喜。次新翻法花竟。道融法师于长安讲之。开为九辙。时人呼为九辙法师。自尔已后著述讲说者不可具陈也。
法华游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