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义疏
法华义疏
问。上云四众围绕。今云何偏为菩萨。
答。今言为诸菩萨者。密欲显唯有菩萨无有二乘为法华序也。说大乘经者明能被之教也。龙树十二门论以六义释于大乘。一出二乘之上故名为大。二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三诸佛大人之所乘故故名为大。四灭众生大苦与大利乐故名为大。五观音弥勒等之所乘故故名为大。六能尽诸法边底故故名为大。依地持论七义释大。一者法大谓大乘经。二发心大。因大乘经发菩提心。三解行大。即道种性菩萨解行成就。四净心大。即初地菩萨也。五众具大。有福德智慧二种具足。六者时大。谓三阿僧祇劫行行。七者果大。谓大菩提果。故云大乘经也。名无量义者。大乘是其通名。无量义是其别称。所以标大乘者。密欲显唯有于大乘无有小乘为法华序也。无量义者解释不同。印法师云。此经辨无量万善也。以现在行无量万善故来世成佛。问若说万善成佛与法华何异。彼答云此中但覆相明万善成佛。不言万善之外无别三乘义。此但是显实未开权也。故与法华为异。称之为序也。基法师解云。无量义者所谓空也。若是有法即有分限名为有量。空义深广称为无量。问若尔与第二时大品教何异。彼答云前教明空为三乘行本。不得为法华序。此中明空为大乘行本。故得为法华序。是故为异也。名僧传云。基公听竺道生讲善于法华。虽有二判无以取决。次注无量义经云。其无量义经虽法华首载。而中夏未睹其说。每临讲肆未尝不废谈而钦见于斯文。忽有武当山比丘慧表。生自羌曹。伪帝姚略从子。国破之日为晋军河澹之所得。数岁聪黠。澹之字曰螟蛉。养为假子。俄放出家。便勤苦求道。南北游寻不择夷险。以齐建元三年复访奇[狂-王+復]秘。远至岭南于广州朝亭寺遇中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手能隶书口解齐音言。欲传此经未知其所授。慧表便殷勤致请。心形相俱到。淹历旬月仅得一本。仍还嵩北高入武当山。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顶载出山。见授弘通奉觌真文。欣敬兼诚咏歌不足。手舞莫宣遂便注解云。正以空为无量义。基览经本便谓解与经符。而印师执固不移。云明空无量义经者别是余时说耳。非法华前辨无量义经也。法华前无量义经正明万善成佛。不来此土。乃至光宅法师犹存印师之解也。今以五义证此无量义经是法华前无量义经。一者处同。同在王舍城鹫山所说故。二者众数大同。谓万二千声闻八万菩萨故。三者时节同。法华云成道以来四十余年说之。无量义经亦云我成道以来四十余年未说实相法。四者义同。虽未彰言明开三显一。而旨趣密开一乘也。五者翻经之人中天竺沙门自云是法华前说。宜应用之也。今明无量义者凡有二种。一者实相之体不可限量谓体无量。二者从实相一法出一切教谓用无量。此之体用并有深所以故称为义。
问。何以知无相一法广生诸教。
答。如彼经说。始从华严之会终竟法华之前集。若大若小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教皆从无相一法所出生也。非但无相一法生一切教。亦从无相一法生一切身。故有凡圣有情无情一切诸身皆从无相一法出生也。
问。云何无相一法生一切教一切身耶。
答。无相一法即是法身。由法身故示一切身说一切教也。教菩萨法者。即说无相一法生一切法以教根熟菩萨也。菩萨修于此法则行与佛相应。故为佛所护念。遮凡夫二乘外恶为护。令生中道正观为念。
问。今说法华何故前说无量义经。
答。法华者会一切乘同入一乘。今将明收入之义故前辨出生。以从一法生一切法故一切法还归一法。所以将辨收入前明出生。是故前说出生为收入之序也。
问。何故将明收入前说出生耶。
答。由四十余年封执三教。忽闻归一心即惊疑。是故先明一切诸教本从一生。宁不归一耶。
问。但一切教从一生是故归一。亦一切众生从一生以归一耶。
答。彼经明一切众生失一道清净故成种种道。诸佛无缘大悲欲令众生归于一道。是故从一道出无量教耳。
问。若尔与法华何异。
答。彼经直明众生失一道成种种道。亦直明诸佛为失一道众生故说从一道出一切教。正明缘之与教并从一道生。而方言未明缘教并归一也。
问。缘教并归一道。何者为正意。
答。缘为正也。以一道本性清净而众生虚妄失于一道故成六道。今还欲令悟一道故说从一法出一切教耳。若不明众生本失一道者。虽说一切教从一法出。终不能令归一道也。此义是法华会三归一之正意。又是令一切众生作佛之正意。若不先明此意。法华不得说一切众生皆作佛也。二者法华明于一乘。今将辨一乘故先明乘本。乘本者即是实相。要由悟于实相发生波若。由波若故行无不成累无不尽。故能出三界至萨波若。乘义方成。故十二门论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若通达是义则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若不悟于实相。虽复广修万善。皆是有所得颠倒不动不出。即乘义不成也。三者无量义经密显于一密破于三。法华显明于一显破于三。良以三执难倾一乘难信。今示说法华由渐。故前密后显也。
问。云何名为密显义耶。
答。既从一生多。既密显一为多本故即多必归一。故即是显唯有一乘无有三乘。四者彼经说。如水是一约井泉不同。法水是一约众生得道为异。然法既一得道不应有异。今动彼疑情使闻后于一说三会三归一即便信解。五者大明佛化凡有四门。一者一会一说。此例甚多。二者多会多说。如华严七处八会。三者多会一说。释论云。波若非一时一会说。故前得悟者已去。后来者更复为说。以会有前后故名多会。而波若无异故云一说也。四者一会多说者。如说净名前说普集经。又即如此经将说法华前说无量义经也。此之四事皆是适缘所宜。不应责其所由也。六者法华既开会三一。似如相说。恐闻之起著故前说无量义明于无相。大庄严王问佛。行何等法速得菩提。佛答行无相一法疾得菩提。如涅槃经有所得是二乘无所得为菩萨。亦如今。于一一句中不作字相。不作闻相。以无相故得无上菩提。故将说法华而前说无量义。
问。大品等是法华前说已明无相。何故说无量义明无相耶。
答。无量义明无相复明一法。有似法华故前说之。佛说是经已下第三入定序有四句。初结前生后明入定时节也。结跏趺坐者明入定之缘也。
问。坐法不同。何故结跏趺坐耶。
答。作此坐者不同俗人。又异外道。外道等常立或翘足。以身既不端心则不正。结跏趺坐是诸佛常坐之法。作此坐者身端而心正也。将欲静心故先端身。又作此坐取道则易。魔生怖心故跏趺坐也。入于无量义处三昧第三句正明入定。
问。诸佛未曾出入。何因缘故入三昧。
答。须识此中三种说法华经。一者说无量义明直说一道清净名说法华。二者佛入一道清净三昧说法华。三者现瑞即相说法华。今入定正有二意。一入三昧现瑞使时众疑。待文殊决疑方得起定。二入无量义定者。表佛语默常住一道清净也。若泛依诸经例者略明十义。一者根缘所宜。谓出入适缘动静应物。二者为欲现瑞。是故入定则显定为瑞本。若不入定则瑞无所由。又不入定而现瑞者。或恐非佛现瑞。为是义故须入定也。三者夫欲赴缘说法。必须审法察机。今将演一乘故入定也。四者欲令众生尊人重法故。以法相微妙佛欲说之尚须入定。故知此法不可思议也。五者六师等谓一切时常有智慧。佛破此执故明诸法因缘成。由定发慧故静极则鉴明也。六者示佛定圆慧满。入定故显佛定圆。起定说法彰佛慧满。若不入定则定门不显。若不说法则慧义不彰也。七者为末世模轨。佛欲说法尚入定静心。况复余人散心欲说法耶。故须皆学佛慧也。八者欲示聪明人相。能善思惟能善说法也。九者入定现瑞生后三问答所由。便得略开古佛已说法华使时众闻不生疑怖。十者三密利物。谓意密入定。身密放光。口密说法也。又即寂而用为出。即用而寂为入。此是寂用无碍故有出入之名也。论云。入三昧者。明离一切障随自在力。此力有二。一者随顺众生对治摄取觉菩提分。此是无上菩提谓良药也。二者为对治无量世来坚执烦恼。即三乘执病也。即亦令知病识药义也。三昧者此云正心行处。又云调直定也。
问。何故不入法华三昧乃入无量义定耶。
答。有人言。既是法华序分。未是正经故不入也。有人言。若入法华三昧者。弥勒等即能测知。今欲令不能忖度。是故不入法华三昧也。今明此经大宗凡有二门。一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谓从本起末。二会三归一。则摄末归本。上无量义经明出生义。即显法华从本起末。今还入无量义处定者。即显此经明摄末归本。此二既是经之始终故为开发序也。又上说无量义经。谓从一生多即是说一法。今入无量义处定。还入一法。则出入皆是一道清净。显法华亦尔故为法华序。
问。何故语默皆住一耶。
答。显唯有一道更无有二。故若语若默皆住一也。又佛敕弟子常行二事。一圣说法二圣默然。圣说法者从实相观出说实相法也。圣默然者说实相竟还入实相观也。故动静语默皆应实相。实相即一道清净。上说无量义经谓圣说法。今还入此定谓圣默然也。
问。前云无量义经。今何故复名三昧。
答。照而常寂名定。寂而常照名慧。慧发于外名经。静极于内称定。身心不动者结上二义也。以身不动结上身端。以心不动结上心静。至人体实相而有身心。虽身不身身不动也。虽心不心心不动也。故身同枯木心若死灰。又身心不动显佛起定未期生后疑问。是时天雨曼陀罗华下第四现瑞序。
问。即应说法何故须现瑞。
答。此是相说法华。雨华动地表所化成佛相。放光表能化说法华相也。又既说奇特之法必感非常之瑞。盖是理数之然也。又率尔而说不生尊敬。须惊耳目方乃渴仰。又现瑞发其信心。说法生其悟解。又现瑞令其种福。说法使其植慧。又即是衣裓机案二种出子。衣裓以譬神通。机案喻之说法也。佛初成道既不得用。今将去世始得用之。
问。瑞有几种。
答。光宅云。前现六瑞于此土。次现六瑞于他方。合十二瑞也。现六瑞于此土者。一说法。二入定。三雨华。四动地。五众欢喜。六放光。束此六瑞以为三双。说经是趣机作教。入定是静鉴前理。此动静一双也。上即天雨四华。下即地六种动。上下一双也。时会内心欢喜。如来外放光明。内外一双也。今谓六句之中三句非瑞。何以知然。释论云。佛入王三昧现七种瑞相不数入定。故知入定非瑞。时众睹瑞欢喜。如大品时众睹动地瑞心生和悦。故知众喜亦非瑞也。说经乃是赴缘之教亦不名瑞。若说经是瑞。弥勒何故不问说经意也。入定等亦同此责。今明六种之中但三是瑞。谓雨华动地及放光也。智度论云。佛入王三昧现七种瑞。今入无量义三昧现三种瑞。
问。何故但现三瑞耶。
答。今明尽理之法故有穷大之瑞。言其大者不出三种。天为其瑞地为其瑞。佛为天地之主复示征祥。其犹恶之大者即天为其灾地示其祸神现其怪也。又表三世诸佛同说一乘三根众生咸归不二。故现三瑞也。
问。书云明主以孝慈训世即赤乌翔而老人现。仁德育物即醴湶涌嘉禾生。一角兽出即天下太平。治得人心连李生。故德充于内瑞发于外。今此三瑞各何所表耶。
答。欲表声闻四众同归一乘。故天雨四华。人天六趣并皆成佛故地六种动。此二成佛必籍说法华。故放光表之。又天雨四华表四乘众生并皆作佛。地六种动表六趣众生同悟不二。此二成佛皆由说法华。故光瑞表之。又天雨四华表上天众生应悟一乘。地六种动表下地含识同阶不二。上天下地同悉悟者。并由佛说法华。故光瑞表之。又天雨华表说一乘使天灵欢喜。下地振动表敷不二即地祇踊跃。喜跃所由皆藉于佛。故放光表之也。就文为四。第一雨华动地瑞。第二明时众睹瑞欢喜。第三佛放光瑞。第四时众睹光瑞。此即雨感雨应为二双也。前明雨华次明地动。是时者雨华时也。正是四众闻经悟一乘时。天雨者雨华处也。据事而言。既说非常之法致感诸天供养。故文殊偈云。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约理而谈者。天者净也。四众封执之心既净故得闻经成佛。曼陀罗华者正明所雨四华名字。但雨四华者正表四众成佛。前二华表出家二众成佛。后二华表在家二众成佛。又昔不明四乘成佛。今并会归佛乘。故但雨四华。亦前二是白华。表声闻缘觉无漏善成佛。后二赤华。表人天有漏善亦成佛。四华之内皆前雨小后雨大者。表修行从小以至大自浅以入深也。曼陀罗华者。河西道朗云天华名也。中国亦有之。其色似赤而黄。如青而紫。如绿而红。曼殊沙华者亦天华名也。其色鲜白。无白能为喻。注经云如意华。随诸天意出生故以为名也。大曼陀罗华者大如意华。此出正法华经也。道行翻云成意华也。曼殊沙华者是圆华也。次是大圆华也。光宅云。初二赤圆华大赤圆华。后二白圆华大白圆华。散佛及大众者。据事而言。供养于佛及众也。约所表者。明大众行因必得成佛也。普佛世界六种震动者第二明动地瑞。从天至地即为次第也。约所表义者。此经虽会四乘同归一极。而教宗所起正为声闻缘觉。傍及人天二乘。故前雨四华表声闻四众入于佛乘。后及人天六趣同归不二。故譬喻品云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不正言为人天说。即其证也。普佛世界者释迦所王之土皆动故云普也。故下文云而此世界六种震动。亦可十方佛土皆动名之为普。故文殊偈云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又大品云其土最在边是释迦所度因缘边。今明普义是可度因缘普也。六种动者谓二种六也。一六时动。谓降胎.初生.出家.成道.说法并入涅槃。今是六中之一。谓转大法轮故大动也。又六种动一动二起三踊四震五觉六吼也。摇飏不安为动。鳞垄凹凸为踊。自下升高为起。隐隐有声为震。碎磕发向为吼。令众生觉悟为觉。一一各三为十八相动。大品就踊中开为六。即动等各六。便六六三十六。今文略举震与动也。尔时会中下第二睹瑞欢喜也。文为二。前明睹瑞之人。初辨四众者。上四华正表四众悟入一乘。故今明四众睹瑞欢喜。及诸天龙者。上地六种动表人天六趣普皆成佛。故今列六道之众欢喜也。不列菩萨睹瑞欢喜者。自昔以来已说菩萨作佛故无瑞表之。所以不明菩萨欢喜。昔未会四乘成佛故有瑞表之。所以言四乘之人睹瑞欢喜也。人非人者。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变作人形来听说法。故云人非人也。是诸大众下正明欢喜。合掌表形无异用。一心明意无他缘。夫喜敬交集实合渴仰之情。异瑞并兴疑有非常之说也。尔时佛放眉间光此下第三次现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