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义疏

  问。未曾有经须太拏经及瑞应经皆云。罗睺罗是瞿夷之子。至如法华所辨。是耶输之儿。经云耶输是第二夫人。瞿夷是第一夫人。故十二游经云。太子有三夫人。第一名瞿夷。第二名耶维。耶维即耶输陀罗也。第三名鹿野。三夫人各领二万采女。故太子有六万采女。何故二说不同。
  答。罗睺罗实是第二夫人儿。瞿夷是其大母。余经举其大母。今经举所生母故不相违。瞿夷此云明女。大智度论云。瞿毗陀是宝玉女故不孕子。瞿毗陀谓瞿夷。即其证也。又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那。三罗睺罗。即三夫人所生。而复瞿夷不生子者。取前大母所养为名也。注经云。诸尼之中举姨妻二人者。岂唯标亲以兼疏。乃因名以托旨。净名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法喜以为妻。欲明虚己修度则从生之义显。灭累体法则伉俪之业成。寻言求意。可不触像而置心哉。
  菩萨摩诃萨者第二列菩萨众。所以列菩萨众者凡有三义。一者欲证阿难闻经可信。阿难若共小乘人。闻大法未足可信。今共大人而闻大法则可信也。二者佛为小众围绕其德未重。为大人羽翼佛德始尊。三者欲显是大乘经。以声闻经初无菩萨众故也。就文有六。一标通号。二唱数。三明位。四叹德。五列名。六总结。具足应云菩提萨埵。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萨埵云众生。为求果道故名道众生也。旧名道士。其言最胜。而即世学张李之道本名治头及鬼卒。后盗取佛法道士之名也。
  问。三乘人皆有菩提。何故初二不名道众生。
  答。欲显三乘优劣义故。小乘道劣。从声教立名故云声闻。中乘小胜。从义立名故云缘觉。然十二缘是法义也。大乘为胜。从果德立名。又初二非是中道。故不与其道称。后是中道。故与其道名。摩诃萨埵者。摩诃云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云众生则大众生也。
  问。何故声闻缘觉但有一名。菩萨具于两称。
  答。二乘但能超凡故但立一名。大士德逾凡圣故有其两称。言菩萨者异彼凡夫。以凡夫不求于道故非道众生。摩诃萨者。简异二乘亦求于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众生。摄大乘论疏三义释之。具般若故名菩萨。具大悲故名摩诃萨。具实慧故名菩萨。具方便慧故名摩诃萨。具智慧故名菩萨。具福德故名摩诃萨。此即内得中道正观故。依德立中道名也。八万人下第二唱数。上虽标通号未知凡有几人。故次明数也。皆于菩提不退转者第三明位。上虽明其数但有菩萨略广二位。略说则十四贤圣。广说则五十一位。十四贤圣者。外凡与内凡三贤并十地也。广说五十一位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地也。妙觉地属佛地。非菩萨地摄也。今未知是何位人故。次明是不退转位人也。然经文直言于无上菩提不退转。但旧明有三种不退。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释三不退不同凡有四说。一云十住前六心假解未立退菩提心为二乘。七心以上假解已立名为菩萨。独成性地此免位退。二者行退。初地至六地此中诸人习行有时不进名为行退。七地则无此行退也。第七一地或起爱习犹有功用名为念退。八地已上入无功用道永无三退故名不退转也。二云外凡六心名为位退。七心已上称位不退。余二不异前释也。三云习种性名位不退。道种性解行纯熟谓行不退。初地已上得无生忍不复生心动念名念不退也。四有人言有四种不退。十信十住是信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今谓经论不同难可详会。本业璎珞经云。十住第六住犹退作五逆。况复二乘。而十信第六信名为不退心。则知六信以上便是不退。地持论云。种性菩萨或进或退。则与本业大意略同。然多是外凡第六心免位退也。所以知然者。十信中前五则是五根未立。第六称不退心。五根既立故后得不退。则知六心以上无有退也。又经云。十信菩萨十千劫行道。摄大乘论明一阿僧祇劫修行。而舍利弗六十劫行道六心中退中者。此则是仰学六信犹未登六信也。而璎珞经云六住退者。龙树释此语云。欲怖地前菩萨令速入初地故云退耳。其实不退。今经云不退转者。法华论云。盖是八地已上不退位人也。
  问。析罗汉经云。七地不退。故阿鞞跋致明七地事。般舟三昧明八地事。首楞严三昧明十地事。今云何言八地不退。
  答。七地得无生忍名不退。八地得无功用故名不退。故第八名不动地也。
  问。不退与不转何异。
  答。释弥勒所问经论云。得内分功德为不退。得外分功德为不转。又云得智慧为不退。得功德为不转。又云得般若为不退。得方便为不转也。法华论意云。八地无功用不为功用所动。复不为上地所动。自然而行故名不退也。皆得陀罗尼下第四叹德。所以明叹德者。上明位今辨行。位行双举。依法华论。上总明不退。今别释不退也。依智度论云。上标菩萨摩诃萨名。今明具此德故名菩萨。即以德释名也。又欲简秘密显示两教。显示教谓小乘教。明菩萨犹是凡夫。今叹菩萨得无生忍具六神通烦恼清净。谓秘密大乘教也。又叹菩萨令寻经之人舍小信大也。就叹德文开为四别。一叹现德。二叹往因。三叹实体。四叹美名誉。初谓因果两美。后则体名俱叹。略摄菩萨德也。叹现德中。前叹自行后叹化他。
  问。何故前叹陀罗尼。
  答。有二义。一者陀罗尼是能持。下诸德是所持。故前叹其本后是叹其末也。故净名云。总持为园苑。即是其证。二者小乘法中不说陀罗尼。今叹大乘菩萨。故前叹总持。
  问。小乘法中何故不说总持。
  答。小乘人畏生死苦速欲证涅槃。不欲广修诸行。是故不说。菩萨既遍度众生备修诸行。欲令终身不失历劫逾明。故佛为说此法也。总持二义。一持善令不失。二持恶使不生。
  问。以何为持体。
  答。智度论云。或说念或说定或说慧。今明即一正观随义异名。忆持不失能照法实名为般若。故论云。在声闻心名道品。在菩萨心名陀罗尼。
  问。此中明何等持。
  答。法华论云。是闻持陀罗尼。然法身菩萨应具闻义等持。今略说初一耳。乐说辨才下第二次叹化他。上是能持。今明所持。以内含总持之德外有悟物之辨。然菩萨具四无碍。今辨化他德故略举最后乐说辨。又持举其初。辨题其后。互文现意也。言乐说者凡有二义。一者菩萨自得胜法乐为物说。譬如父母得于胜事乐欲与子。二者知众生欲乐而为说法。以备此二也。所言辨者有其通别。若对境辨了者四皆称辨。若在眼为明。在耳为聪。在心为智。在口为辨。此别辨也。速疾应机名辨。言含文义名才。转不退转法轮者。初明闻法不忘。次明内知机欲外有无方之语。备此二能方为物说法。今正明所说之法。即三句次第也。无生正观体可楷模。故名为法。流演圆通不系于一人。故称为轮。又无生正观无累不摧。亦是轮义。一得不丧名为不退。自我至彼故称为转。
  问。此叹何位人。
  答。依法华论。初明不退转叹于八地。皆得总持乐说之辨叹于九地。以九地菩萨得胜进陀罗尼及十种四无碍智。堕大法师位。转不退轮叹于十地。唯佛能转法轮。十地菩萨既受佛位。当知如佛亦能转也。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下第二次叹往因。以现德由于往因故。叹往因释成现德。以果著因微故。前叹现果次叹往因。亦有二句。初明供养于佛者。佛是众生真善知识。上诸功德由佛而有故明供养于佛。供养者或财法二种。或身口敬叹总名供养也。于诸佛所殖众德本者。八万四千诸波罗蜜名为众德。以此众德作菩提根故称为本。大士奉教修行目之为殖。又众德者佛果德也。修行众德之本。同净名经大智本行皆悉成就也。常为诸佛之所称叹者。上明行由佛成。今辨道与佛会。若修行有所得善。则行与佛乖非菩提根。故为佛所呵。今修行无所得善。则道与佛会。故为佛所叹也。而言常叹者。以菩萨常习无著之观。不令一念有得间心故。常为佛所叹。法华论云。以断疑故为佛所叹也。以慈修身下第三次叹实体。亦有二句。初叹身次叹心。大士既自植德本。今欲令众生同种善根故为物受身。所以叹身也。凡夫二乘由结业所薰故身受三界。菩萨以无缘大慈故能垂形六道。故肇公云。法身无生而无处不生。以无生故诸趣门闭。无处不生而生五道也。善入佛慧下第二叹心。又前是叹功德。今叹于智慧。智度论云。七住菩萨定慧平等得无生忍名入佛眼地。但由犹是功用未称为善入。今叹八地无功用心名为善入也。通达大智者。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上入佛照空之慧。即是以般若心入萨婆若。今通达大智以菩萨方便入佛一切种智。故以菩萨二慧为能入。如来二智为所入。然二慧二智更无两体。以明昧不同故开因果之异。所以云在菩萨心名为波若。在佛心中变名萨波若也。
  问。法华论云。通达大智者即是照空之智。云何鉴于有耶。
  答。已如前释。经中多说照空为慧。照有为智。论今以照空为智。照有为慧。复有此一种义也。亦得智门具照空有。故波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在智具照空有。慧义亦然。到于彼岸者。前叹能照之二慧。此叹所照之两境。以穷了真俗之原称到于彼岸。故大品云。到有为无为彼岸。即其事也。又前叹能了佛之慧。佛慧者谓了菩提果。今叹到彼岸。了佛大涅槃之德也。又前叹观无不明。今叹累无不寂即是寂灭之岸。如下文云本来寂灭。即涅槃也。名称普闻者第四次叹名誉。亦有二句。以德充于内故名流于外也。能度无数百千众生者。德树名流故度物功立。此中四对称叹皆有两句。又并是钩锁相生。可细寻其文旨也。法华论以四方便摄此诸句。一者摄取妙法方便。谓初得闻持陀罗尼。次得乐说辨才。后为人转法轮总此三句名摄取妙法方便也。二者摄取善知识方便者。谓供养诸佛种诸善根常为诸佛之所护念。由依止善知识故得种诸善根。故为佛所护念。名摄取善知识方便也。三者摄取众生方便。谓不舍众生故。即是以慈修身故不舍众生。四者摄取智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般若智。即是善入佛慧竟于后文。名摄取智方便。此四方便即是次第。可细寻之也。其名曰下第五列名。上虽总叹其德。犹未别出人名。故次明列名也。
  问。此中列十八人名。何故文殊在初。
  答。日月灯明佛因妙光菩萨以说法华经。释迦牟尼佛因文殊师利以说法华经。既有开教之功故列在初也。
  问。云何因文殊说此经耶。
  答。由文殊释时众之疑辨古佛说之于前释迦敷之于后。预杜疑谤之萌。逆开信解之渐。然后释迦始得起定说法。故言因文殊以说法华经也。
  问。何故不因余菩萨而因文殊耶。
  答。由文殊故得开乘权乘实。故因文殊开前分经也。由文殊是燃灯之师燃灯复是释迦之师。因此覆远之言。得说身权身实。则开后分经也。下文当具明之。又河西道朗云。文殊是游方菩萨。十方法会多为开发之端。故偏因文殊也。又文殊是北方欢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今犹现在闻此佛名者能灭四重等罪。今示为菩萨影向释迦。有此功德故在初列之。又文殊具三世佛。过去世为龙种尊佛。现在世为摩尼宝积佛。复当来作佛。是故初列也。
  问。大品亦在王舍城说。何故以跋陀菩萨在初耶。
  答。跋陀是王舍城旧人。大品佛自开经。故客旧为次第。法华因他开经。故以文殊为初首也。
  问。大品何故佛自开。此经因他而开。
  答。大品显教菩萨作佛。其义易解。以菩萨无自保之执。又菩萨利根故也。此经显教声闻。声闻有自保之执又是钝根故因文殊以开经也。文殊此言妙德。以了了见于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观世音菩萨者下品自广释也。大势至者所经之处世界振动恶道休息也。常精进者。以众生常有诸苦。是故大士恒须济拔。故言常精进也。不休息者上以进求为名。今从离过受称。如救头燃不可暂休息也。宝掌者掌出众宝惠施无竭也。药王者。过去世以药救病。因以为名。但菩萨有二种身。一如意珠王身。能与一切乐。依此立名故云宝掌也。二药树王身。见闻之者无不苦灭。依此立名称药王也。勇施者。大士了毕竟空。舍身命财不生怯弱。故云勇施也。宝月者。以慧明凉气清人三毒热恼。其珍如月也。月光者。慧能破闇如月之光也。满月者。德无不圆照无不普也。大力者。约事而言。能动大千为大力。据理言之。有得烦恼能令三界纷纶二乘迷倒。其力最大。菩萨能摧此大恶名大力也。无量力者。约事能举十方为无量力。据理者无相之力不以有量为名也。越三界者。慧逾生灭道跨三有也。跋陀婆罗者此云贤守。邻极亚圣曰贤。弘道能固称守也。宝积者。财法二宝积累兼充也。弥勒者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导师者。以法引物妙达正邪。如海导师善示夷险也。
  问。庄周尚云。至人无心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法身菩萨形不可以像恻。心不可以智知。何故乃为立名耶。
  答。涅槃经云。低罗婆夷实不食油强名食油。涅槃亦尔。无名相中强名相说。涅槃是所体之法。今既无名强立名。体道之人亦无名强立名。此是一往之言耳。犹未足简于内外。然至人非名非无名。能名能无名。虽能名能无名。不动非名非无名相。故天女之诘身子。汝虽知解脱无名。而未悟名即解脱。今亦然也。如是等下第六结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