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义疏
法华义疏
得如是乘下第三两偈颂得车欢喜。举缘觉中子上与菩萨下及声闻同得不二之解。解无迂回故言直至也。
以是因缘下此一偈是第二大段颂上长行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说事既竟故颂前结酬请之言也。
告舍利弗下此是颂长行第三大段劝弘经也。就文为二。第一令识法之权实。第二示人之是非。识法权实者。令知今昔大小二法权实义也。示人之是非者。令今是器须授非器莫传。夫欲弘经要复备达斯二义。故开此两章。就初示法权实为三。第一寄父子恩情以显大小权实。第二引菩萨为证明大小权实。第三明佛是法王释今昔权实之意。初寄父子恩情明权实者。夫为父子恩情必无相欺之道。故所说权实宜应信之。就文为二。前两偈定于父子。后一偈半正示权实。初又开二。前偈定于父子。后偈出慈父之恩。后一偈半亦二。初偈明昔教非实。次半行辨佛智为实也。但尽生死者但尽分段一重生死也。
若有菩萨下第二有十一偈。引菩萨为证明大小权实。上定父子即是对声闻人明权实。但声闻薄福钝根未必能解权实教意。菩萨福德利根能解之。故就菩萨明权实也。就文为二。初偈正明菩萨来法华座听真实法。第二段明菩萨能解权实。就第二段复开为二。第一一行明菩萨解人权实。第二九偈明菩萨解法权实。则是释成人权实义。初一偈上半明人权。下半辨人实。若人小智下明法权实。就文为二。第一明昔四谛是权法。第二偏对昔灭谛之权明今灭谛为实。初文明四谛则为四段。苦谛文有四句。半偈明根缘。半偈为说教。半偈明得益。半偈结谛名。明集谛有二段。初偈明根缘。次偈明说教。而言方便说道者。此非道谛之道。乃是道说之道也。然十烦恼为集。但说贪者凡有二义。一者列十使贪为其初。二者一切众生皆贪乐故也。次一偈明说灭谛教。半偈灭因患。半偈灭果患。次半偈明于道谛。此中四谛从广至略。苦谛备四段。集谛但二章。灭谛有一偈。道谛但半行也。离诸苦缚下第二段偏就灭谛以明权实。然有量四谛为权。无量四谛为实。但灭谛是大小二乘果法之正宗。故偏简其权实也。就文为二。初约有余论大小权实。次约无余论大小权实。初半行牒昔有余解脱。第二偈释昔日有余解脱。言但离虚妄者。四住烦恼是凡夫所起。能感分段虚妄生死故称虚妄。小乘但离此虚妄故假名为解脱耳。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者。未具断五住故不名一切解脱也。佛说是人未实灭度者第二明今昔无余权实也。昔但灭分段生死称为灭。此非实灭也。斯人未得无上道故者昔未实灭也。得无上道者灭二生死果方乃实灭耳此文明昔小涅槃但灭四住但灭分段大乘则具断五住备倾二生死。不应谓此经未明常。亦不应言覆相常也。我意不欲令至灭度者。非但二乘未至极灭。亦是佛意不许二乘令至极灭也。
问。胜鬘经云有作无作有量无量四谛。云何同异。
答。作无作约行分别。量无量当法分别。据小乘所观。望后由有无量谛观可以修作。将后别前故名有作。据大乘所观。望后更无余观可所作故名无作。量无量者有三种义。一短长明量无量。短故名有量。长故名无量。二浅深明量无量。浅名有量。深名无量。如毗昙明苦是性有。成实明苦是虚假。拆假故空。此二浅故名有量。大乘明苦是梦幻本来寂灭则是佛性。此义甚深故名无量。三粗细明量无量。总相粗观名有量。别相细观名无量。故涅槃经言。分别是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我于彼经竟不说之也。我为法王下第三举法王释疑。前对声闻菩萨明小权大实。其义已彰。今释前权后实之意。良以于法自在适时而说也。汝舍利弗下。上来示法权实竟。今第二诫劝之令识人是器非器也。就文为二。初略明诫劝。次广明诫劝。初又二。前略标诫劝二门。次释二门。初一行标劝门。次半行标诫门。我此法印者。以理为印。谓文与理相应则应信受。文乖此理则不应信。理印有二。一体印。谓三一并绝长短斯亡。即是实相名之为印。故方便品云为说实相印。二者用印。谓一有三无三权一实。通言印者。印定诸法不可移改。又释以文为印。将文定理。谓理与此文相应者乃为实理故名法印也。勿妄宣传者非器若传则有损无益。故方等如甘露亦名为毒药。若有闻者下双释二门。前四偈释劝门。随喜顶受者。随顺此经而生欢喜及顶戴受持也。此人知一有三无则不复退故名阿鞞也。斯法华经下释诫门也。闻三住三不能因三悟一故名浅识。次举二乘以信得入者。则是显经理深不可妄传也。
问。二乘何故以信得入此经耶。
答。若以低头举手等善为此经宗者。圣人岂不解耶。则知意不在此。今明二乘断常之心不能深悟不断常法。但得仰信而已。又舍利弗下第二广明诫劝。又开为二。初广明诫。次广明劝。广明诫中凡有十人开为二意。初明不应为五人说。次显五人之过。不应为五人说者。初偈明三人。一憍慢人如五千之徒。二懈怠人自保究竟不进求佛。三计我见人即是外道。谓保执有我不信寂灭。第二偈明二人。一凡夫浅识。谓博学世俗经书不信至极。即起见人。二深著五欲著小乐而忘大乐。不应为此五人说也。初三是小乘人。后二是凡夫人。若人不信下第二明五种人过。就文为二。初明五种人因。次明五种人果。五种人因者。第一是诽谤人谓口业过。第二颦蹙人谓颦眉蹙面即身业过。第三疑惑人谓意业过。第四毁法人。第五谤持法人。初文云则断一切世间佛种者。法华理教。一切世间由之成佛。谓作佛种也。心既不信口复谤之故佛种便绝。其人命终下第二明五种人得果者凡有三义。一者上来皆言莫为说之。亦似若无慈。何名菩萨。是故释言。闻必起谤。无益有损故不说之。不说之意即是慈也。二者.说果诫因。明谤而致苦可不慎哉。三者谤既有重罪。信必有深福。即是明劝信也。就文为二。初正明得苦果。次结诫劝。就初文凡有二周。明其苦报各有三品。初周三品者。上品地狱次品畜生下品人间受苦。即是从重至轻也。入阿鼻狱者。阿鼻者无间也。苦道相续无乐间之故名无间。又一人多人身俱遍满八万由旬间无空处故言无间。又起谤法华业直入地狱。无余业间之故言无间。经云须弥山下有一百三十六地狱。大地狱有八。一等活。二黑绳。三合会。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燋热。七大燋热。八阿鼻此八大地狱一一复有十六小地狱以为眷属。谓八寒冰。八炎火。八炎火者。一炭坑。二沸屎。三烧林。四釰林。五刃道。六铁刺林。七醎河。八铜镬。八寒冰者。一阿浮陀少有孔。二尼罗浮陀无孔。三阿罗罗。四阿婆婆。五喉喉此寒战声。六优钵罗(狱壁青色)七波头摩(狱壁黄色)八摩诃波头摩。合一百三十六也。毗婆沙云。阎浮提地广七千由旬。阿鼻地狱广八万由旬。在阎浮提下。但阎浮提上小下大故得容之。
问。何故谤经入无间耶。
答。一乘是极乐之法。谤于至理违彼极乐故招极苦报也。以理是常乐。谤于常乐故招常苦报。但罪是虚妄故终有出期也。
问。佛何故说法华令物受斯苦也。
答。夫罪福从于理生。顺理则万恶永消。违理则众苦并集。佛说法华示人罪福耳。非说法华令物起罪也。具足一劫者此小劫也。从地狱出下第二明余报堕于畜生。然从阿鼻出必应遍历一百三十六地狱然后乃至畜生耳。初半偈总明堕畜生也。若狗野干下第二别明堕畜生也。略举四种。第一谤于极法及以尊人故堕下贱兽中。[乞*頁](古[阿-可+害]切又窟音)三苍云。头无发也。黮(睹咸切)三苍云。重睹色黑貌。若作骆驼下。谤平等大慧之经故受愚痴畜生报也。有作野干又无一目者。佛有权实二教。彼执权而破实故得无一目报。得打掷报者。信经之善符理利他。谤则乖理损他。损他故还得他损报。故有打掷等也。于此死已更受蟒身者。谤法毁人之时心生嗔恚故受蟒身也。其形长大者。嗔大法故受大苦身。不耐闻法故聋。愚痴谤故騃。不受行法故无足。多令众生不信故为诸小虫所食。若得为人下第三明余报。智度论云。谤法人非悭贪业故不生饿鬼中。愚痴谤故得闇钝报。亦谤智慧经故得闇钝报。憍慢心谤故得矬报。谤微妙法故得丑陋报。谤开方便门法故得癵躄报。谤正直经故得背伛报。贫穷下贱为人所使者。经备万德称为富贵。谤富贵经故得贫穷报。乘于一乘自在无系。谤自在法得不自在报。故为人所使。此经能破凡夫二乘菩萨之病。谤无病经得多病报。若修医道者。谤顺理法得违法报。常处地狱下第二周重明三品罪。以生在人中谤法余业。续更毁经故复堕地狱。亦有三品。初生地狱。在余恶道下明堕畜生也。若得为人下明生人道也。深著我见者。自上已来明受三品苦报。此文辨以乖至理故增长诸惑。则具三障也。深著我见谓愚痴也。次明嗔恚。淫欲下辨贪也。告舍利弗下第二总结。以理备众德。谤圆理之经具招一切苦说之不尽。岂虚言哉。
问。不信法华入地狱信者作佛者。今有五逆破戒人信法华得作佛不。持戒不信法华堕地狱不。
答。五逆人不定。若值善友如阇王得灭罪作佛。不尔者虽信此经不免地狱。持戒人不信此经亦入地狱也。若有利根下第二广释劝义。亦开为二。初明为十人说。第二总结。别明十人则为十段。故亦得开为五双。初过现一双。现在利根过去值佛。第二出处一双。出则慈悲四生。处则独静山泽。第三内外一双。外则舍恶近善友。内则持戒清净。第四自他一双。自则质直无嗔。他则为众说法。第五始终一双。始则一心求法。终则顶受修行。第二结劝如文。
问。第三双云舍恶近善。是何等善人。
答。如常啼品。能说大乘无所得法。又能示众生是非道。即是众生之善友也。
问。既为一切智四方求法。复云何不受余经一偈。云何成一切智耶。
答。如大品云。虽遍学诸道而不取证。以遍学诸道故成一切智。而不取证如不受余经一偈也。
问。涅槃经云一切经书咒术皆是佛法。今云何不念外道典籍耶。
答。涅槃今欲收一切法皆入佛法破诸外道。自言有法今令始行之人专心道门故。不念外道典籍也。
问。取此中十人正意明为何等人说耶。
答。大意取解行人耳。有解则堪相对。悟有行则是道心。若闻实说则能如说修行也。
法华义疏卷第六
法华义疏卷第七
胡吉藏撰
信解品第四
信解义六门分别。一来意门。二释名门。三出体门。四信解相门。五信解位门。六同异门。来意门者。为中根人说法凡有四章。初正说已竟今是第二中根领解也。
问。方便品云。若实得阿罗汉不信此法无有是处。若尔闻初法说即应领悟。何待譬喻方信解耶。
答。经言必信者。盖据始终为言耳。不言初法说即能信解。又中根之人初闻法说虚心已信。但由未解故至譬喻方得分明。所以今文与方便品不相违也。二释名门者。然信解之名有离有合。所言离者凡有三义。一者疑除称信执破名解。疑是犹预之名。信是决定旨。声闻犹预权实踟蹰一三。此疑既息故称为信。即信三是权信一为实也。执破名解者。解是了悟为义。执是迷执之名。既执三为实有则封一为实无。此执既除是故称解。解者解三是无悟一为有。此释出注法华经。故彼云不疑所譬曰信遂悔封言称解也。二者信起于不信解生于不解。不信者不信三权一实。此心遂改是故生信。信者信三为权信一为实。虽复信三为权未解所以权。虽信一为实未悟所以实。今遂悟所以权遂解所以实。故名为解。此即信在其初解在其后。故智度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即其证也。然初信非无有解但解浅故名信。后解非无有前信信深故名解。三者信破邪见解破无明。故涅槃经云有信无慧则长无明有慧无信则长邪见。今有信故破邪见有解故破无明。则二法相资也。但此义难明。今更以四句释之。一信而不解虽复虚心信受而未能解。谓钝根正见人也。二者解而不信谓利根邪见人也。三亦信亦解谓正见利根人也。即四大声闻也四不信不解谓钝根邪见人也。次合释信解者略有二义。一者上有所对二下有所形。上有所对者解有二种。一者见解二者信解。凭师义少见理情多如诸菩萨。故譬喻品云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能一心听诸佛实法是名见解。若凭师义多见理情少。故前文云其余声闻信佛语故得入此经非己智分则是信解。今对于菩萨见解故目声闻为信解也。二下有所形者信是决定为义虽。因佛得解解心坚明谓理必尔。不同凡夫悠悠之解故云信解。三出体门者依阿毗昙信解有二体。信是善大地中信数。解是通大地中慧数。依成实论信之与解并以心为体。然心上有信解之用故义说为二。今明若见有心与数异体及以一体皆是一异执见。非信解体。后门当具释之。第四信解相门者旧云信解义多不出四句。谓权实有无。以三乘为权一乘为实。道理唯一无有三乘。今明盖是一往封执言未是虚心妙悟。若必执一乘是实三乘为权舍三而取一者还是取舍有所得心耳。涅槃经云有所得者名为二乘。犹未领悟何名信解。又若有所得则无道无果。下文何得云我今得道得果耶。又若言三是定无谓一为实有。犹是有无二见。如方便品云若有若无等具足六十二。既具诸见即便有爱见。爱见即是烦恼烦恼故业业故受苦。如此之人如服甘露还成毒药。是即旧病不除新惑更起故非信解相。今言信解者可寻经本宗。方便品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何一何三亦非权非实但倒情既重不可顿阶。故方便诱引渐令开悟。故前说五戒十善以止三途之恶。次说三乘之圣令舍三界之凡。乃至欲息三乘之粗故明一乘为妙。如此皆是对治悉檀。以榍出榍用轻倒除重倒耳。智度论云譬如执事比丘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说善止恶非留于善。乃至说一除三宁存于一。若能三一两舍权实并除心无所依乃名信解。故方便品云我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即其证也。第五明信解位者声闻回小入大。始得入菩萨十信之位。故前文云汝舍利弗以信力故得入此经即其证也。又真谛三藏云十七地论文亦作此判。又理数应尔。学小乘犹未信大。今破小执而信大者则知始学十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