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义疏

  问。何故车内安枕。
  答。此既明内德。则有息化之义如卧之像。故涅槃云。入大涅槃深禅定窟。众不见故名入涅槃。今于缛上更安枕。譬于禅定内入般涅槃也。又佛有时间乃至八万劫入深三昧。亦是息化故是欲卧之像。
  问。何故名为丹枕耶。
  答。丹是赤色中之盛。由深定故多所发生。其功显灼如丹色也。又释古人合神丹为枕。令得长灵之寿。譬入涅槃则常乐我净也。驾以白牛者第二释御车之牛。竺道生法师用净名经意释此文云。六通无垢名为白牛。故云象马五通驰。今明万德与平等大慧其义不同。万德但有运而无导。故但车非牛。平等大慧亦运亦导。故具车牛两义。五度对波若其义亦然。大白牛车者谓平等大慧也。肤色充洁者。种智圆满为肤充。清净无染为色洁。形体姝好者。无有相貌为形体。寂灭微妙为姝好。有大筋力者。上明慧体今明慧用也。照用之深能断大惑普载之重适道之远而无疲极。具此四义为大筋力。行步平正者。游乎中道行无偏邪也。其疾如风者。不疾而速感无不应也。又一念遍知一切法亦是其疾如风用大乘之化入于五道为驾。与之如游也。又多仆从而侍卫之者第三明傧从也。既以佛果万德为车。则以佛为登车人。从教修行者崇侍如林。故下偈云。佛所悦可一切众生所应称赞供养礼拜。即傧从之义也。若据因车。此文既明无学之位。已得出宅。此始登车。自学人已下皆为傧从。所以者何下第二释等赐章门。就文为二。第一前明有大车之所以。次明等赐。今前释有车之所以将明赐车故前释有车之所以。而作是念下明等赐也。初明不应不等。今此幼童下明应等赐也。初明同是子故应等赐。爱无偏傥下平等爱故宜等赐也。我有如是七宝大车下。前二句明心等。今此章辨财多也。其数无量者。车则不二乘者不一。以乘者不一故言无量也。所以者何下举多况少也。周给一国者。国谓众生也。假使十方众生一时机发并与佛乘而佛乘犹不可匮。匮者竭尽也。故大品云。十方三世佛皆学波若。而波若不可尽。波若则一乘也。何况诸子者。明今会堪闻而悟者。盖不足言故也。是时诸子下第三得车欢喜譬。
  问。大车既譬果乘。诸子是因。云何得乘果车。
  答。解从佛得。随分皆会。故云各乘耳。又因必得果。故云得车也。所期是小而遂获大。赐逾意表名非本所望也。舍利弗下第六明不虚譬。所以有此譬来者。从上许赐文生。众伏疑云。始则许三终遂不与。似若虚言。初不许一后遂赐一。复如妄说。今欲融会许赐断彼疑心故有此章来也。就文为三。初反质二奉答三称叹。反质者。谓佛虚妄本出声闻。今令其自称不虚则不虚事实。故释论云。佛反质身子令身子口自称不及菩萨则审大小优劣之异。今亦然也。又身子既已领悟则知三一迹返而旨符。故寄之融会息众疑也。舍利弗言不也者此第二奉酬。不也者不虚妄也。
  问。何故许而不与与而不许。
  答。所以许者。称彼根缘得出火宅故须许也。理毕竟无三又非佛本意。云何可与。故终不与也。与而不许者。若遂许其大。不称根情无由出宅。故始不许也。终遂与者。大机既动称佛本心。道理有一。是故与也。就文有二。初明昔无三说三非虚妄。第二就今与一明无虚妄。佛但略反质今不虚妄。而身子广答具明今昔不虚妄。又举昔况今。昔无三说三尚不虚妄。况今有一与一岂虚妄也。二文各有一释一况。初明一释者。长者但令诸子出于火难得全法身慧命。都不与车亦非虚妄。所以然者。既得法身慧命即是可保重义。故非虚也。
  问。此据何义明不虚耶。
  答。约得二种实益故不虚。一者实出三界。二者实全身命。故不虚也。
  问。何故复言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
  答。上虽言得二种实益是故不虚。而不得车。应是虚妄。所以释云。若全身命即已得玩好故亦不虚也。何况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者第二况也。上明直令诸子得出火难全其躯命尚已非虚。况方便说有三车令得免难而有虚耶。前据实益故已是不虚。况长者心实岂是虚耶。世尊若是长者下第二明今不虚妄也。亦有二阶。初释次况。初释中为三。一标不虚。二何以故下释不虚。三以是因缘下结不虚。大意明长者言虽许三令得出宅意不与三遂长者本心是实故无虚也。何况长者下第二举况也。前明本意不欲与小。假令都不与最小已非虚妄。何况本意欲与于大今遂与之岂虚妄也。佛告舍利弗下第三称叹也。一善哉叹解昔三不虚。一善哉叹其今一不虚也。如来亦复如是下第二合譬。合上六譬即成六章。今先总序合譬之大意略有四义。一者譬中显者即不合之。二者譬中不具足者合更足之。三者譬中一途次第合譬即复示一途。谓转势说法。四者依譬文而正合之。合此中六譬意者。合第一总譬明佛有极乐无极苦。合第二见火譬叙众生有极苦无极乐。合第三救子不得譬明初成道时即欲拔众生极苦与其极乐但未堪故息化。合第四救子得譬且拔其重苦与其小乐。合第五等赐大车譬拔其轻苦与其大乐。合第六不虚譬明前许小乐后与大乐义不相违。上总譬有六义。今正合化主。兼合余五以化主为本。然后起化故须正合之。一切世间者合上国邑聚落也。世间有二种。今正取众生世间也。之父者合上长者也。于诸怖畏下合上财富无量也。就文为二。一叹所离二叹所得。所离.即是空义。所得谓不空义。以空义无一切累故法身不有。有一切德故法身不无。不有不无谓中道也。又无一切累谓解脱也。有一切德即法身波若也。又无一切累谓果果也。具一切德即果义也又良由无患故能救患。将明救患故前序无患。良由有德故能济无德。将明济于无德故前叹有德也。就离过中前明离果患。即二种生死果也。无明闇蔽下离因患也。则二生死因。但无明为本故偏说之。永尽无余者双结无因果患也。而悉成就下第二叹所得也。就文亦二。初叹自德次叹化他德。初有四双。一者无量知见知一切法为知。知之分明譬如眼见。则知见一双也。力为其内无畏为外。内外一双也。有大神力谓神通轮也。及智慧力谓说法轮也。即现通说法一双也。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者第四明权实二智皆究竟也。大慈大悲下第二叹化他德。就文为二。初叹化他之本。次叹化他之迹。大慈大悲者普欲拔苦遍欲与乐。即广大心也。常无懈惓即常心也。恒求善事者谓第一心也。欲以第一法与众生。又慈悲即拔苦与乐。恒求善事灭恶生善也。而生三界下第二叹化他迹。本中有二本。谓大慈大悲。迹中亦有二迹。初明大悲拔苦迹。教化令得下大慈与乐迹。此中既明应身生三界。则知法身无有生灭。即显生无生二身也。不应谓此经未明常住也。
  问。云何合上财富无量等耶。
  答。无量知见等四双合之也。总叹得离则是智断。合上田业也。大慈大悲合上宅也。有大神力合僮仆义也。无因果两患则合其年衰迈。最后身义也。次傍合余五义者。而生三界朽故火宅合化处也。为度众生合五百人三十子也。生老病死合上化意也。教化下合教门也。见诸众生下合上第二见火譬也。上有三。初见火惊怖。二自序已出。三伤子未离。今但合见火及伤子未离二章义耳。所以但合此二义者。合上总譬叹佛有乐无苦。今合见火譬序众生有苦无乐。欲以能化所化有无相对故也。合二即为二意。初明见众生受苦合上见火。又四。第一见众生现受众苦。第二见众生生受众苦。第三见后受众苦。第四总结三世苦也。前三世苦中一一皆有三苦。现世三苦者。一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此通是内身之苦。故经文结为一苦。
  问。忧悲苦恼属何苦耶。
  答。并属死苦所摄。十地经云。死别离时愚人贪著心热名忧。发声啼哭为悲。五根相对为苦。意根相对为忧。苦转深为恼。稻芉经言。追戚往事言声哀戚名为忧。追思相续名为悲。苦事逼身名为苦。烦恼缠缚故名恼也。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第二明于外财五欲生苦也。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者第三苦也。此与上异者。上明贪著财轻。今辨追求事重。同是外物生苦。以贪有轻重为二也。后受地狱下第二明生报。则三途为三苦也。若生天上者第三辨后报三苦。谓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此三通人天。故正法念经说天亦有贫穷。
  问。何以判此为三报。
  答。凡贪著五欲必生三途。从三途方得生人天耳。如是等下第四总结众苦也。
  问。此九种苦云何配八苦耶。
  答。初现苦中生老病死即四苦也。五欲财利二种苦属求不得苦。三途属怨憎会苦。贫穷困苦亦属求不得苦。次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文说之。后总结诸苦是五盛阴苦也。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第二合上伤子未离也。没在其中者。众苦如海。众生没在苦海内也。欢喜游戏谓于苦果上更起贪著。则是重造苦因也。合上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者。前明贪爱今辨愚痴。即痴爱也。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者。自上已来见众生受苦果造苦因。今见其轮回不息也。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者。上欢喜游戏明不觉苦众生不厌于苦。今明遭苦众生亦不厌苦。则合上火来逼身苦痛切已也。舍利弗佛见此已合第三救子不得譬。上有诫劝二门。大乘化众生不得。今文总合二门。开之为二。初总合诫劝二门。二总明无机息化。所以约慈悲合诫劝者。合总譬叹佛有乐无苦。合见火譬序众生有苦无乐。合今第三譬明佛拔众生苦与众生乐。是以三章文势相接也。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下第二合无机息化。文有二句。初明假设欲救。次明物不能受。初有三句。前句明欲与实乐。神力合上衣裓。智慧力合上机案也。舍于方便者第二句明隐权也。为诸众生下第三句欲说实也。众生不能以是得度下第二明物不能受。前明有身苦故不能解佛慧。而为三界火宅所烧。有心苦故不能解佛慧也。如彼长者下第四合三车救子得譬。上有四章。一知子宿好譬。二为说三车譬。三诸子信受譬。四明父见子免难欢喜。今具合之。上知子宿好有三。一明不出为损。二欲设出方便。三知子宿好。今并不合之。直序一化始终三种法轮。初明隐实谓隐根本法轮。次明起权谓枝末法轮。三明用权意即收末归本。合中但合初二句。下别有合等赐大车。故此中不合。直明隐实起权生下说三乘之义也。为说三乘下第二合正说三乘。就文为四。初诫令勿乐生死。次劝令速出三界。三明保与不虚。第四称叹三乘。此四即是次第相生。合上四譬者初合第二示车处。第二合第三劝速令出。第三合第四保与不虚。第四合第一称叹三车。所以法譬不同者。转势说法故也。汝等速出三界下第二劝速出。我今为汝保任下第三保与不虚也。以是方便诱进众生者。疑者云。既称保与不虚后遂不得。即成虚妄。是故释云。言保与者盖是方便诱进众生耳。复作是言下第四称叹三乘自在。无系者。凡夫为烦恼业苦三种所系令得脱之故云无系。无所依求者。心无所著名为无依。四智满足称无求也。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下第三合上三乘信受出宅譬。上譬中总明三乘出宅。今别合之则成三段也。内有智性者则是内因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者明外缘也。信受者因缘具足故云闻法信受也。殷勤精进者。前明信受今辨修行也。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者明修行意也。修行有二意。一者欲出三界谓知苦断集。二自求涅槃谓证灭修道也。是名声闻乘者总结小乘名也。如彼诸子者举譬帖之。此中正取涅槃以譬车。以声闻人正为求涅槃故修道也。有人言。从初闻法信受举外凡合也。殷勤精进明内凡也。欲速出三界明真圣也。是名声闻乘辨无学。若有众生下次合辟支佛乘。略不明内因。言求自然慧者。中乘人不正求涅槃。若求涅槃即与声闻无异。故今举求自然慧以合鹿车。欲异声闻故也。乐独善寂者俱舍论明缘觉有二种。一部行缘觉。谓有部党眷属。是小缘觉。二犀角喻缘觉。则是独觉名大缘觉。其人独静山间。即是今文乐独善寂也。深知诸法因缘。此出所知之境。谓异声闻但知四谛也。若有众生下次合大车譬也。求一切智谓空智也。佛智者一切种智谓有智也。一切智或时通于二乘。如波若三慧品说。二乘名一切智。若是一切种智但在于佛。故以佛名标一切种智也。自然智者总明二种智任运能知空有二境。即是无功用智也。无师智者前之三智并不从师得故云无师智。此释意出摄大乘论也。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上直明四智。今更辨四智。谓知见及力无所畏两双也。佛乘虽具众德以智为其宗。故广明智也。愍念安乐下。前举智慧门即是自德。今举功德门谓化他德。大悲称愍。大慈为念。双标二门也。安乐与利益异者。与乐果为安乐。与善因为利益。释大慈德也。度脱一切者释大悲德。度苦脱集。对上大慈亦有二意也。是名大乘者总结功德智慧自行化他为大乘体也。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者。上明法大今辨人大。以求大果法故名大人。从果法立名也。如彼长者下合上第四见子免难譬。但文转势与上不同。宜开二别。初双标二譬。次双合二譬。此二是小终大始。义相关故双牒合之。出三界成无学为小终也。一乘机发赐大乘为大始也。如来亦复如是下双合两譬。初合见子免难。如来尔时下第五合等赐大车。上有三章。一索车二赐车三得车欢喜。今不合初后但合等赐。以上见子免难则是见大机发故今明等赐义。譬中明索车不辨机发。今明机发不辨索车。互现文。上等赐大车有二。初开二章门。次释二章门。今合释等赐及大车二义。则是譬开而法说合。盖是转势不同。互现明义也。就文为二。初就大涅槃合等赐与大车。次就众德合等赐与大车。就初五句。第一句明多有法宝。是诸众生下第二句明皆是吾子。等与大乘下第三句正明等赐。不令有人独得灭度下第四句明不应不等。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下第五句正明等赐。皆以之言即是合等赐。如来灭度合彼大车。所以前举大涅槃合大车者。二乘正宗小灭故。今用大灭以代小灭故又上见灭小苦故与其小灭。今灭大苦名如来灭度.也。是诸众生下第二举众德以合大车。悉与之言合等赐也。诸佛禅定合大车也。前即是果果合大车。今用果义合于大车。果果谓累无不尽。果谓德无不圆。斯二既圆总收众义。故略举以合大车。又上是灭大苦。今是与大乐。皆是一相一种者。显彰为相。种别为种。今明外无三乘异相故云一相。内无三乘异体故云一种。如彼长者下合第六不虚譬。初牒前譬次合之。但不尽能受者。明佛非不能授但众生不尽能受。此据昔三乘众生。唯菩萨能受大。二乘人不能受大。是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也。以是因缘下此文有二义故来。一者近接不尽能受文生。以不能尽受一乘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二者远酬上身子请。上请愿说其因缘。今说六譬始终因缘已竟。故结酬之也。就偈凡有百六十五行还颂前二段。第一颂上正云酬请说。第二以是因缘十方谛求颂上第二结酬身子请。初文亦二。前颂开譬次颂合譬。上譬说有六。今但颂五。不虚譬是身子领解。今不颂之。颂余五譬即为五段。初三十三行颂总譬。次三行颂见火譬。次五行颂救子不得譬。次十二行半颂救子得譬。次十二行颂等赐大车譬。上总譬有六义。今不颂一门及三十子。但颂化主化处五百人及化意。颂此四义转势说法。宜开文为六。一明宅主。二序宅相。三明宅中之人。四辨宅有毒害。五明宅有火灾。六总结宅过患。宅主者所谓佛也。宅相者三界无常无我不净也。宅中人者五道众生也。宅有毒害者三界烦恼能害法身慧命也。宅有火灾者三界诸苦烧众生也。总结过患者具上诸恶。则三界是大过患。令物厌之而求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