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义疏
法华义疏
问。佛说经时云何有六事。
答。以物有信心方乃说法。故知有如是佛说经时。即有侍者闻法时节教主住处同闻。故知实有六事也。次别释六事即为六门。如是者注法华云。如是感应之端也。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传经人以名教出于感应故云如是。又注无量义经云。至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云如是也。瑶公云。如是者将传所闻之言于未闻。良由可信。今明所传之言言必至极也。善当其理不失机会名为如是也。昙诜云。如是者无毁无誉之言也。真谛三藏云。如是者离五种谤故云如是。言五种谤者。一如言此经因果决定是有名增益谤。二如言此经因果决定是无名损减谤。三如言此经因果又有又无名相违谤。四如言此经因果非有无名愚痴谤。五如言此经因果非不有非不无名戏论谤。离此五种谤故名为如是也。光宅云。如是者将传所闻前题举一部也。如是一部经我亲从佛闻。即为我闻作哢胤也。梁武云。如是者如斯之言是佛所说故云如是也。有人言。如是者有三种。一就佛二就理三就阿难。言就佛者。三世诸佛所说不异故名之为如。以同说故名之为是。诸佛同说是故可信也。言就理者。诸法实相古今不异故名为如。如理而说故名为是。既是理之言不增不减决定可信故称如是也。言就阿难释者。以阿难望佛教所传不异本故曰如也。望理者即有所说无非曰是也。有人言。如是者文如理是。两物相似曰如。一物无非曰是。以文能诠于理相似曰如。理则至当无非称是也。今云如是者智度论。
问。云。一切经初何故称如是。
答。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以信故言如是。若不信即言不如是。所以佛经初标如是也。
问。如之与是何异。
答。如名如实不虚。是谓至当无非为义。以信佛法如实不虚非邪是正故。故信称如是也。
问。如是为据信体为因信相。
答。如是名为信相非信体也。以外发言称此事如是。即表内心有诚信。故论云。如是者是信相也。
问。如是为据能信为因所信。
答。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即知佛法为所入。故知是据能信也。若言此事如是。则此事属于所信。则如是言具含能所。
问。如是为是通信为是别信。
答。信佛法之正即不信外道之邪。盖是分邪正之始。树众德之基。属通信也。然经有大小教有权实。信大之信非信小之信。即是别信也。
问。为明阿难信为明余人信。
答。有信心者即入佛法。盖是通劝一切信受。非局在阿难也。
问。何人能信一乘。
答。有六种人不能生信。一者起爱众生深著世乐不能信受。二者起见之流自是非他又不生信。三者求二乘之人执鱼目为真珠投夜光而按釰。故外国大小乘人分河饮水。故说一乘不生信受。四者谓法华教犹是无常。闻说常住不生信受。五者谓于此经覆相明常。闻显了说常不生信受。六者谓此经显了明常执成常见。闻说寂灭之道非常非无常又不生信。故见塔品云。手把虚空不足为难。信受书持乃称不易。斯言验矣。今若离上过失心无所依。乃能信受也。我闻者。如是一句谓所生信果。此下五事谓能生信因。以阿难见三讥嫌具八功德。亲侍如来二十余载。传于佛语物必信之。故是生信因也。
问。阿难是佛得道夜半生。年二十五方乃侍佛。则知前二十五年所说阿难不闻。后二十五年所说悉皆得闻。后二十五年凡有三类。一者得闻。如闻法华经等。二者不闻。如涅槃经等。三者亦闻不闻。如净名一经。凡有四会。庵园二会阿难得闻。毗耶两集阿难不闻。以何义故一代之经皆称我闻耶。
答。今引二经据本迹通之。一涅槃经据本而释。阿难多闻士。自然能解了是常及无常。既自然解亦自然得闻。二依报恩经据迹而解。佛重而说方乃得闻。
问。阿难依何德何三昧能持佛经。
答。释道安云。十二游经云。阿难得佛意三昧之所传也。金刚华经云。阿难得法性觉三昧之所传也。
问。实是耳闻。何故称我闻。
答。凡有七义故称我闻。一者佛命令称我闻。今顺佛敕故云我闻也。二者集法藏时迦叶问阿难。佛在何处最初说法。阿难以答僧众称如是我闻。三者以人传法证信故称我闻。所以云说时方人令生信也。四者阿难闻佛所说发生三慧自在称我故云我闻。五者阿难听佛所说。无散乱心如不覆器。无忘失心如不漏器。无颠倒心如不臭器。初是定力。次是持力。后是智慧力。具此三种自在得称为我故言我闻。六者耳别我通。立通废别故言我闻。七者我本耳末。立本废末故称我闻。
问。云何闻为以人闻为根为识为尘闻耶。
答。因缘故闻。因缘闻即无所闻。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则是寂灭性。故闻宛然而不闻。亦不闻宛然而闻。以闻宛然不闻故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以不闻宛然而闻故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又闻宛然而不闻故是闻不闻。不闻宛然而闻故则是不闻闻。不闻闻岂是闻。闻不闻岂是不闻。故非闻非不闻名为中道。而闻而不闻称为假名。故论云。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然中假即是因缘。故中称假中。假称中假。中假非假。假中非中。故非中非假。言辞相寂灭。非谓变转前法方称寂灭。即因缘之闻本来寂灭。故此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也。
问。作此闻得何利耶。
答。此经正明大事因缘。谓开佛知见。佛知见者所谓四智。如来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以知闻无所闻则生如来智。无所闻而闻则生佛智。斯二任运现前名自然智。此三不从师得谓无师智。闻既生四智。诸有所作皆须精识因缘并生四智入佛知见也。一时者。谓说经有时故可信也。今略明四义。一者佛五十年说法盖是多时。今对彼多时明此经是一时之说故云一时也。二者一谓一部经也。盖是说一部经时故云一时也。三者众生心行可一之时。即是一乘机发说一乘教时故云一时。
问。一切经皆云一时。可言并说一乘耶。
答。此经云。诸有所作皆为一事。故知说一切教为开一道皆称一时。四者机教符会无差异时故名一时。
问。为是假时为是实时。
答。正观论云。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又应云诸佛或说假或说于非假诸法实相中非假非非假。
问。云何说假及非假耶。
答。化内弟子为结戒故明非假时。通化道俗辨假名时。如论广说也。佛者第四标教主也。所以标佛者凡有五义。一者阿难答迦叶问。迦叶问云。佛在何处最初说法。故标佛也。二者若不标佛直明五事。则不知此经为是魔说为是佛说为内道说为外道说。今欲别邪正内外故标于佛。三者佛法有五人说。一佛说二弟子说三诸天说四仙人说五化人说。今欲明此经是佛所说非余人说故标佛也。四者以后代众生闻是佛说则深起敬信故标佛也。五者为欲成经是故标佛。凡是佛说亦须标佛。弟子之说又须标佛。如维摩胜鬘等经皆标于佛。若不标佛则不成经也。佛有三义。一者自觉异彼凡夫。二者觉他异彼二乘。三者觉道圆满异彼菩萨。若依由来所判明三种佛。悉非觉义。一者若言此经辨佛犹是无常。但是觉于无常未是悟诸法实。故不名为觉。二者若言此经是覆相明常。既称隐覆则犹是未觉。不名为佛。三者若言此经辨佛定是常住。则是常见犹名无明。故不名为觉。今言觉者。觉悟诸法非常非无常亦复非是四句内外。穷了法实故名为觉。
问。此经何处有斯文耶。
答。寿量品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又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六无四非即其事也。外国名佛以为天鼓。贼欲来时天鼓则鸣。贼欲去时天鼓亦鸣。天鼓鸣时诸天心勇。天鼓鸣时修罗惧怖。众生烦恼应来佛则为说法。众生烦恼应去佛则为说法。佛说法时弟子心勇。佛说法时诸魔惧怖。天鼓无心能为四事。如来虽说亦复无心。是故詺佛以为天鼓也。又如来虽觉实无所悟。喻天鼓虽鸣实无心也。住者今取能住为住故住义属佛。住有二种。一者身住二者心住。身住亦有四。一化处住。十方诸佛各有国土。二异俗住。三世诸佛多栖止伽蓝。三未舍寿分住。佛未答魔王启请寿命无量。由答启请则唯留八十余皆舍之。杂心云。舍第五寿分者。百年之寿二十为一分故有五分。佛答魔王启请舍二十年唯留八十。故云舍第五寿分。法华去涅槃近。应是舍寿分住也。四者威仪住。谓行住坐卧悉名为住也。二就内德论住亦有四种。一者天住。谓住布施持戒等。二者梵住。谓住四无量心。三者圣住。谓住空无相无愿三昧。四者佛住。谓住十力等果地众德。如来具此内外八住。此即是无住而住住无所住。例如文殊不来而来来无所来也。亦如涅槃师子吼辨住沙罗林说。王舍城者第五明住处。说必有处故可信也。异彼外道或言空中授与或言赤鸟[衛-韋+含]来皆无根本。就住处有二。一者明通处。二者明别处。至人形无定方。岂有其常处。但为成信义故须委曲题之。又欲喧静兼化故山城两举。国名摩伽陀此云不害。人虽犯罪无刑杀诛故称不害也。城名王舍。小国即国为城。如毗耶离国亦名毗耶离城。今是大国所以国城为异。具足外国语应云罗悦只摩诃伽罗。罗悦只此翻为王舍。摩诃言大。伽罗云城。十六大国及六大城中而此城最大故称王舍大城。智度论云。佛灭度后阿阇世王以人民减少舍本大城更造一小城。于诸城中犹尚为大。况本王舍城耶。善见毗婆沙云。其城纵广三百由旬。有八亿万户。其属王舍城者有八万聚落也。
问。六大城皆有诸王之舍。何故此城独称王舍耶。
答。智度论有三解。一云昔摩诃陀王生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为不祥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利监。合其身首以乳养之。后成大人力能并兼诸国。取一万八千王置此五山。以大力治阎浮提。此意明多王在此城故名王舍城。余二解如论文。更有人言。有王失于正道。千国共废置此五山。退思补过后还共治国。故名此城以为王舍也。真谛三藏引律毗婆沙云。凡转轮王出世相承卜居住此五山。故独名此城以为王舍。又律毗娑沙解云。昔有四天王共攒乳海觅得甘露未分于此五山起舍守之。七日后方乃分是故名为王舍。故前谓人王起舍后即天王起舍。依仁王经云。班足王收得一千王置五山内。亦从多王作名。余城无此众事故独名此城以为王舍城。五山周匝如城。而于中起舍。两事合举名王舍城也。
问。若两事合举名王舍城者。不应复有山城二处。
答。得王舍城名则两事合说。但王于五山之内别更起城。故有山城二处也。耆阇崛山者此云鹫头山也。然此五山峰各有所像。今之一山似鹫头故以名鹫。佛灭度后阿育王见其山顶似鹫。使人凿作两翅两足及尾故全如鹫鸟。出陆蹬地理记。城山相去凡十五里。
问。佛大慈既普。何故多住王舍城说法耶。
答。法华论有二义。一欲因处表教。一切城中此城最大。一切山中此山最胜。表法华经众经中胜。二者示现自在功德成就故。言此偏举王舍城为喻。如王于世间自在。显此经是众经之王。以一乘摄一切乘一切乘归一乘故也。释论六种义。一云报法身恩故。如来既本于摩伽陀国成道。为报此恩故多住也。二者彼处地广民多。受化弥广故多住也。三者彼处多聪明大智人。身子迦叶之流长爪六师之例。欲降制之故多住也。四者彼国有龙王兄弟二人。以时降雨国无荒年。出家之人资身既立。则练神亦易故多住也。五者此处多精舍。平地有竹林。伽蓝五山有五精舍。余国既少故多住也。六者此处灵华瑞草闲静清洁。实是众圣之所栖游神仙之所窟宅故多住也。与大比丘众下第六次列同闻众。今就此章略以六门分别。一者来意门。二者定众数门。三者权实门。四者有无门。五者次第门。六者具不具门。来意门者略有十义。一为成阿难闻。以阿难共胜人闻故传经可信。二者为显佛德。以佛为胜众围绕则佛德益尊。既尊其人必受其法。三者为欲开发正经。如因身子三请故得开乘权乘实。由弥勒三请故得开身权身实。四者助佛扬化。如佛三周说法华。诸圣弟子自序领解亦三周而说。弥勒领解称叹其事亦然。五者为欲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于佛。如后文说。六者欲发誓弘经。如持品及神力品说。七者欲引导众生来至佛所。八者欲听佛说法进求深悟。九者为证经故来。如分身佛集。十者为作教门故来。如说妙音观音。即以菩萨而为佛事。是故来也。第二定众数门者。此经始末凡有二会。前集有二十三众。后会有其六众。合为二十九众。言二十三众者。僧众有二尼众亦尔。及菩萨众圣众有五也。凡众有十八。欲界天有十众。三光天子.四王.帝释.自在.大自在也。色界二众尸弃及光明大梵。合十二众。次杂类有其六众。在文易知也。后集六众者。谓宝塔品多宝众.集分身众.集提婆达多品龙宫众.集涌出品下方众集.妙音众集.普贤众集也。第三权实门者。有人言。同开众皆是实行听经之众。有人言。皆是权行影向证经之人。今明此事难知。若皆是实行则失影向之人。若皆是影向则无禀教之众。故须两义双辨。以其为王为主多是权行若是眷属多是实行故。非小非大作小方便引小眷属令同归一乘。乃至非圣非凡作凡方便引凡眷属令共入不二。故华严云。诸菩萨等皆是卢舍那佛宿世善友。涅槃论云。明大众云集多是不思议神通变示分。即其事也。法华论释众有四行。一声闻行。即如此品列诸声闻等。二菩萨行。又如此品列诸菩萨等。三不定行。如善守菩萨示现作四众八部等。四定行。出家人形仪一向定。以此推之知大众具有权实也。第四有无门者。龙树云。小乘经初无菩萨众。大乘经首具大小两众。然斯言未尽。诸大乘经凡有四句。一但有菩萨众无声闻众。如华严七会。二但在声闻众无菩萨众。如金刚般若。三具有二众。即如此经。四俱无二众。如金光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