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义疏

  问。何文明方便通今昔耶。
  答。下三请文云诸佛第一方便。夫三乘是方便不名第一。一乘是第一不名方便。今言第一方便。则知是诸佛善巧智名第一方便。有此巧智故能说一三也。
  问。亦得云一乘名方便故言方便品以不。
  答。亦得尔也。故胜鬘经云一乘大方便。即是诸佛大善巧。胜鬘明一乘而题称一乘大方便。法华开宗之首亦宜用一乘为方便也。
  问。何故用一乘为方便耶。
  答。如百论依空舍福。而论文云用无相舍福。释言以是方便则能舍福。若舍有而滞空不名为方便。舍有不著空故名为方便。智度论云。破常而著无常名无方便无常。破常不著无常名有方便无常。又云破二不著一是名为法忍。今亦尔。为破二乘故明于一亦不令著一。故此一名方便。所以然者。生死以取相为源。入道用无著为本。故下文云。我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问。胜鬘大品及此经皆明方便有何异耶。
  答。凡有四句。一合乘合慧。如胜鬘合五乘为一乘。故云合乘。若权若实总名大方便。故名合慧。二开乘开慧。如法华云。照一为权照一为实。三开乘合慧。亦如此经序昔二今一。故名开乘。此之三一皆是如来知机识法善巧方便。故名合慧。四合乘开慧。如大品总说一切乘皆入大乘。如会宗品云。若佛法菩萨法二乘法皆入摩诃衍。故名合乘也。就大乘中自开空有二慧故名开慧。
  问。大品已明一切法皆入大乘。与法华何异。
  答。大品已会于法但未会人。会法者。欲明大乘无法不摄。故大品云。若有实语摄一切善法者波若是也。未会人者。但二乘人至大品时大机未熟故未会人。法华则人法俱会。会人故同名菩萨。会法名为一乘。又摄大乘论云有二种会。一显会二密会。密会者如大品明。一切诸法皆入大乘。显会者如法华会人也。又有二会。一理会二教会。理会者如大品明。一切诸法皆入实相。实相既无二。岂有三乘异耶。七卷金光明经云。法界无二故乘无有三。但未会三教故不名教会。法华理教俱会。
  问。三乘是方便亦得名为实不。
  答。凡有四句。一者于昔为实于今为权。谓对今一以望昔三是也。二者今昔俱实。昔以三为实今以一为实。三者三一俱权。望正道为论。未曾三一。三一皆为开道名为道门。故皆权也。四者今实昔权。今以一为实。于昔为非实义名为权。
  问。人天乘亦是方便以不。
  答。若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指黄叶为真金亦是方便。若直说五戒十善感人天身。不名方便。次开文句者。从此品去至分别功德品格量偈以来十五品半经名为正说。大开为二凡有十种。一者从初品至法师品凡有九品。明乘方便乘真实。次从宝塔品竟后有六品半经。明身方便身真实。昔日三乘谓乘方便也。今明一乘谓乘真实也。昔日生灭之身谓身方便也。今无生灭身谓身真实也。所以双开此二者。释迦一化凡有三时。一者双说。二者双覆。三者双开。言双说者。佛初成道华严之会为诸大士说究竟法明圆满身。故长者居师子坐罗列宝物。即是其事。故说双说。但小器未堪故鹿苑之会隐一明三覆本开迹。是以长者止于傍使更遣余人。脱珍御服著弊垢衣。即是其事。谓双覆也。至法华之会俱开二权双示两实。谓双开也。初之双说谓根本法轮。次之双覆谓支末之教。后之双开谓收末归本。此之三门非但释迦一化。总摄一切诸佛教门。法华结会终始具足三门。但对昔双覆故言双开耳。二者大明佛化凡有三门。法华之前摄一切邪归五乘之正。谓摄邪归正门。此经初分会五乘之异同归一道。谓摄异归同门。此经后分明法身之果。谓引因趣果门。此之三门无教不收无人不化。斯经对昔但有二门。若结会终始具三门也。如玄义序之。三者大明佛事凡有三轮。一知他心。二现神力。三说教门。此之三轮无佛事而不收无群生而不化。但初分经会五乘之教归于一乘。谓说法轮后分之经明延促自在修短适化。则神通轮。故前文云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后章经云如来秘密神通之力。则其证也。四者大明佛德凡有三种。一者法身。二者波若。三者解脱。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无境不照名为波若。无累不尽故称解脱。所以佛德但明三者。法身波若无德不圆。解脱一门无累不尽。但德无不圆复开为二。一者法身。二者智慧。如世间人有身有智。又法身为体。智慧为用。又内智无不照为波若。外感无不应功由法身也。又为对生死但有于三。以对生死报障故说法身。对生死业障故说解脱。对烦恼障明于波若。又总十二因缘不出三道。谓苦道业道及烦恼道。如来登中道第一义山顶。与无明父母别。故永免三道具于三德。又对二乘三德未圆。明如来三德圆。又有法身明如来身业。有于波若辨如来口业。辨于解脱显如来意业。如四相品说。今此经亦具明三德所以称妙。以凡夫二乘不具三德故名为粗。但初分经明于波若。后分之说辨于法身。斯二无累即是解脱。
  问。后分明法身其文可见。初分云何辨于波若。
  答。如前云。释迦玄音始唱叹佛智甚深。多宝称善赞大慧平等。即是其事。
  问。何处有明解脱德耶。
  答。譬喻品云。二乘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者。但免三界分段及见思之惑。若具断五住备倾二死名一切解脱。正用此法简异二乘。令舍保三归于一极。五者总谈大小诸教不出因果法门。但大乘因果凡有二门。一通因通果。二别因别果。通因通果者。通明十方三世诸佛同行不二之因同得一极之果。初分经文正明斯法。谓通因通果。次明别因别果者。别明释迦久已成佛过去行长远之因未来证不灭常住之果。后段经意正明斯法。谓别因别果也。六者总明诸佛。不出权实二智真应两身。照三乘之智为权。鉴一乘之智为实。初分之经正说斯二智。王宫现生伽耶成道为应身也。无始无终非生非灭为真身也后段之经盛谈斯义故辨于二身。七者此经秤妙法者。即是一乘。故譬喻品云。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但乘有二种。一所乘之法。二能乘之人具。能乘所乘则乘义始圆。初分辨所乘之法。即是法妙。次现塔以去明能乘之人。谓人妙也。何以知然。如方便品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则所乘之法也。见塔以去正释如来常无常义。故辨能乘之人。如此人法更无二体。则一正观两义说之。统御之义为人。可轨之义为法。然正观未曾人法。为众生故强称人法也。八者总论众生迷倒凡有二种。一者迷因。二者迷果。初分之经破于迷因。后分之经斥于迷果。所言迷因者。昔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则指大因为小果。封教之徒遂执小果以为究竟。不知小果则是大因。故是迷因。今明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还指小果为彼大因。破其自保究竟之执。故是破迷因也。后分之经斥迷果者。如来之身实无生灭。凡夫二乘谓是生灭无常。故破彼迷情辨法身常住。所以斥迷果也。
  问。昔说大因为小果今还指小果为大因者。亦得昔说法身为生灭今还指生灭为法身耶。
  答。斯义不类。昔覆相说如来身有为生灭。今开方便门显真实义。故辨生灭为应迹。无生灭为法身。但封教之流执迹迷本故开真应两身。而小果大因更无二法。与此非类也。九者总收惑倒凡有二种。一者自倒。二者他倒。初分之经斥于自倒。后分之经破于他倒自倒者。二乘之人实非究竟以颠倒故自谓究竟。故身子云。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则其事也。后分之经破于他倒者。如来果德于二乘为他。自惑己身既入无余。谓如来身亦同灰断。故是他倒。今二段之经双破两倒。初段之经显二乘非究竟除其自倒。后段之经明法身常住破其他倒。既自他倒除则一切惑尽。便改小志发于大心。又初段经破其自倒。令二乘人知彼涅槃非是常住。则破其常倒。后段经文破其他倒。显如来常身破其无常之倒。二倒既除则应期悟道。
  问。初分经破常倒。备破四倒不。
  答。具破也。二乘之人自谓彼涅槃为常则有乐净。虽无人我而有法我亦有我倒。故知初经具破常等四倒。后分经备破二乘人。谓佛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亦具破四倒。此经始终既具破八倒。则是说涅槃竟。所应悟者并皆得道。灯明佛不须说涅槃。意在于斯。但释迦为钝根之人未悟。更广说法华后为说涅槃之教耳。
  问。前文何处破常倒耶。
  答。譬喻品云。但尽生死其实未灭。既称未灭。岂是常耶。后破无常者。其文易显。
  问。二乘俱迷因果自他两倒。是何惑耶也。
  答。其人四住已倾。但有无明故生斯谬。十者大明说法凡有二门。一者直说。二相成说。初分之经名为直说。直说者。明理无二极唯一道清净。故称为妙。是故文云。唯有一门而复挟小。所言一者。无九十六种之别。亦无五乘之异。唯有一道清净故名为一。至妙虚通秤之为门。不容凡夫爱见之心故名为挟。亦不受二乘断常之见。秤之为小。初分之经正明一道清净。斥凡夫爱见二乘断常。故名直说。后分之经称相成说者。前虽言一道清净。未知此一为是无常为是常住。若是无常犹同九十六种。还同四乘之异。乃是粗法不名为妙。以一道清净常恒不变故超前两异。故名为妙。然所体之法既其是常。能证之人亦是常住。故涅槃云。诸佛所归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仍以后常成前独一。妙义始彰故为相成说也。此之十义皆是大判为言。其前章非无后意。后章非无前意。但一往示其起尽从多为论。故作此分之。
  问。开为二段如上十门。如其不开云何识教。
  答。经名妙法莲华者。始终皆辨中道不二正观故名为妙。无得无依无所染著故云莲华。凡夫著有二乘滞空菩萨著中道。如是一之与三常无常乃至一毫取著皆是粗法。不名为妙。并为染累非是莲华。今但令得一正观则具一切佛法。正观微妙故名妙法。至人用此为身名为法身。诸佛以此为性故名佛性。独一自在名为一乘。无境不照称为波若。无累不寂名为涅槃。故云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异字。故学者但须观心清净。是以文云。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谓开佛知见。佛知见者则正观也。虽有十义今且依乘方便乘真实身方便身真实以开二段文也。
  问。初段明乘真实者。为正明因为正明果。
  答。初段略说广说及后证说并叹佛慧。则正明果乘义也。所以然者凡有二义。一者果乘德无不圆累无不尽故称为妙。可喻莲华。莲华者以其台叶具足如德无不圆。清净无染如累无不尽。故云是乘微妙清净第一。故以果乘为正。因乘德犹未圆累未尽故不得称妙。阙斯两义故不得喻如莲华也。二者初分之经正明二乘果是方便。故明一佛乘为真实。则令舍小果求大乘果。故明果乘为正也。既明一佛果乘。则以二乘之果摄属因乘。令彼修于佛因以求佛果也。就前后二段各开四别。初文四者。第一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第二执动疑生申疑致请。第三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第四辨流通。所以有此四段者。今日时众宜大机已动。应开一乘之说。但执三来久未得广明。且略开三显一以动执生疑也。禀教之流忽闻非常之说。故执动疑生申疑致请。执动有可除之义。疑生有可解之理。既其有请故受请广说。破彼三执断其一疑生于信解。此一周说竟。欲远被未来。故次辨流通。示文处者。从此品初尽长行与偈第一段也。从尔时大众中竟身子三请第二文也。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竟授学无学人记品七品半第三文也。法师一品第四文也。就初文为二。第一因叹二智仿佛开宗。第二分明略说。所以前仿佛开宗后分明略说者。正言一实之理。不可直说。三执不可顿排。今欲悟物以断疑。故叹佛二智非二乘所知。叹佛二智则仿佛显实。明二乘不知则仿佛开权。前章既以仿佛故后稍渐分明。但未得广陈所以略说。就初段又二。第一长行第二偈颂。长行有二。初寄言叹二智。二止言加叹二智。初又二。一叹诸佛二智。二叹释迦二智。初叹诸佛二智又二。前经家序佛从定起及出对扬之人。次正叹二智。尔时世尊者。佛入三昧所作事讫。今是说法时至故从定起也。三业而言。入定意业利益。放光是身业利益。今欲明口业利益故从定起也。安祥者示大人之相。欲明大法故先示大人相。又安祥者动寂无碍也。故论云。显如来定力自在无人惊动故称安祥。告舍利弗者出对扬之人也。
  问。何故不告菩萨也。
  答。声闻自保究竟。今欲斥之是故告也。菩萨无有此患故不告菩萨。
  问。何故不告缘觉。
  答。法华之会无缘觉果人。虽有缘觉因人。不及利根声闻故不告也。
  问。此经开宗告身子。与大品何异。
  答。大品密告以密令小人而学大也。此经显告。显令声闻修菩萨道故显告也。
  问。若尔何得智度论云。大品非秘密法华为秘密。
  答。大品不明二乘作佛但明菩萨作佛。其义易解。如用药为药。故不名秘密。法华明二乘作佛。望昔为难解。如用毒作药。故称秘密。
  问。此经就谁为难易。
  答。大品望昔教阿难易解。以菩萨是大人还明大人作佛。故阿难解之。所以大品付嘱阿难。法华明二乘作佛异于昔教。于声闻难解。故法华不付嘱阿难。所以告声闻者。依法华论意凡有五义。一令声闻人修行大因。二令取大果。三令声闻人修行大因与于大果心不怯弱。四者为欲令余人善思念故明。佛对小心尚令作佛。余人岂不求作佛耶。五者令声闻人不起所作已办心。故前令取大果。今令弃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