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转相者。无始熏变觉成不觉也。业相者。以不觉故动。则成业也。真相者。随缘不变体性真净也。依起信论云。业相转相现相。乃从真起妄妄动成业。因动故转。见有境界。次第发现也。此不言现而言真者。盖言此识随缘不变故名真耳。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诸识略说有三种者。真识即如来藏识。现识即如来藏所转。亦名识藏。名转而体不转。分别事识即意根意识及五识身。此开藏识为二。合事识为一也。广说有八相者。据后经文。即合上真识现识为一藏识。开上分别事识为七识。谓意根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然此诸识广略开合不同者。良以如来藏是善不善因。随染净缘熏变不同。众生无始恶习所熏。唯逐染缘故。如来藏转名识藏。次第转生诸识。此全真成妄。全理成事也。若能随于净缘。了达诸识皆即真智。如来藏无复转名。则即事而理。反妄归真矣。镜喻现识者。以现识是能生诸法之本。造因招果。如镜之照物妍丑不差也。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现识含藏善恶种子。无失故名不坏。事识以根对境。起憎爱心念念生灭故名为坏。然此二识虽坏不坏。有异而展转相因。非异非不异也。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熏者。熏炙也。变者转变也。言不思议熏者。全真成妄也。言不思议变者。全理成事也。真妄不一事理体一。不熏而熏不变而变。不可心思口议。如是熏变成现识因。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种种尘者。六尘也。取者。六根取六尘而起爱见也。无始妄想熏者。无始以来起此爱见妄想熏成事识。是为因也。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覆者。反复也。谓若能返照真识。则一切爱见妄想自然消灭。能熏妄想既灭。则所熏根识亦泯。是为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相续灭者。即流注灭也。识之相续是有因缘。因缘若灭则相续灭。因谓无始妄想。缘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无始妄想即根本无明也。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此喻明转识与藏识非异非不异。正显藏识真相不灭。以为一经之要。所谓佛语心者其在是欤。泥团喻转识。微尘喻藏识。藏识是真。转识是妄。泥团因微尘而成。其体是一故不可言异。泥团微尘若定是一。则无所分别故。不可言非异。乃喻从真起妄妄灭真显。金为庄严具。其喻亦然。然后合法。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 此明法非一异。谓诸转识与藏识若异者。彼无明风熏动之时。藏识之体应不随缘则堕常见。然藏识是善不善因。非不随缘也。若不异者。转识灭时藏识亦应灭则堕断见。然藏识真相终不可灭。盖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而智性不坏也。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若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此明真妄灭不灭所以也。上言转识灭藏识不灭。已显其非异非不异。犹恐大慧未达深意。故复告云。真相不灭但业相灭。盖真是不变之性。本离生灭。业是无明虚妄之相。故有生灭。既反妄归真。则妄灭而真不灭也。真若有灭。何异外道断见论议。论议即戏论。谓外道不实言教也。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外道之论不出断常二见。所谓摄受境界灭。则识流注亦灭者。此计断也。摄受境界者。谓心识所取之尘境也。内教谓流注灭者。盖言其相灭耳。而性未尝灭也。外道言灭是为断灭。岂知流注识性出于无始藏识也哉。彼又言。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四缘和合而生。以为别有异因。异因者。若胜妙即胜性。是生梵天之天主也。若士夫亦名丈夫。即十六知见之一。神我之别名也。自在谓大自在天也。及计时节微尘等。为能生者。外道所计生因皆此类也。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此七种自性名义。或约妄释是凡非圣。恐非经意。如下文云。此是三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又曰。凡夫无性自性。岂非性义是圣非凡耶。故当约圣释。于七中前六不出因果。谓集性自性即万善聚集因也。由集因故有性有相。性内而相外也。大种自性者。谓四大种果也。大种本通凡圣。今约圣报。所谓色常等。常谓真常。即法性五阴果。故有因有缘因亲而缘疏也。因果所成者。成成自性也。即后文第一义心也。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言境界者入楞伽云。所行即所行境界。而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菩萨及佛。自到境界。第七种唯属于佛。心境界者。即心所造诣第一义处也。心能发慧。慧力既胜则成智用。智用既成则正见现前。正见现前则超断常二见。乃至超越菩萨境界。至如来自到境界也。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 此总结自性第一义。心是佛所证。
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 自此以下明如来依自性第一义成就自行化他德用也。成就世间者。示同人法而化他也。出世间者通三乘也。出世间上上法者。惟佛与佛能究竟也。
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圣慧眼者佛知佛见也。自相者自证之法也。共相者化他之法也。由自悟入佛之知见建立种种法门。令诸众生依法修行。亦皆悟入佛之知见。然所建立法门皆是全体起用。故不同外道戏论邪见也。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 外道修行亦发邪慧。所见境界不知惟心发现。妄自分别有无故。言妄想见也。言分齐不通者。谓所现境界之相。不能通达也。
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凡夫无性自性第一义者。迷而不知非实无也。以其迷故。于此性义非有非无中。起有无二见戏论也。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三有者。欲界色界无色界。言有者。生死不亡也。苦即生死苦也。无知是无明。爱是思惑。业缘是善恶业缘。此生死烦恼业缘。即苦惑业三道。皆是自心所现虚幻之境。若能了达如幻。则诸境自灭。如入楞伽云。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相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沙门此云勤息。谓勤修众善止息诸恶。婆罗门此云净行。此段言二众起有无见过同外道。无种者计自然性也。有种者计此身从微尘生从世性生也。以此为因欲令成果。故云因果现也。及计依事物时节而住。或缘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等所生而住。此常见也。或言生已即灭。此断见也。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 若相续谓因果相续。若事谓事物。若生谓阴界入等生。若有谓如上诸法实。是有者。则显涅槃等四谛之法皆无也。乃成其破坏断灭之论。且涅槃与道。是出世间之法。若业缘若苦果。是世间之法。此云四谛。是佛所说真俗法门。彼以为无。成断灭论故。复征释其义云以此现前四谛之法。彼皆以为实无。于我见最初起处。计有计无皆是邪见。非解脱正因之分故也。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牙事 设此二喻以明外道断见。初喻无果。无果则无因也。次喻无因。无因则无果也。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若谓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已灭。则是无因。今灭则是无果。当灭则复无因。以是推之皆是自心妄想所见。彼因既无则无次第相续生矣。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此重复破外道转计也。上惟计有计无。为生法之因既被斥矣。若复计有无与识三缘和合而生者。亦无是理。故说喻以晓之。龟既不能生毛。沙既不能出油。则所计义堕。故云汝宗则坏。以其违背大乘决定之义故也。外计以有无二见为本。故总斥云有如是过。既无其本则所作事业因果。皆无实义也。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 上止言彼说三缘为能生之因。未言其所作之事。所作者何。若方便若因果若自相通乎三世。方便者。外道教法也。因果者。依彼教所修因果也。自相者。自心所现之相也。此三世之事。自其近者言之。若探其本而有无二种之相。相承觉想地转。所谓八万劫前。冥初生觉觉生性性生地。次第转生二十五谛。皆由自己邪见过患熏习余气。作如是说也。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害。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愚痴凡夫亦是外道。由著恶见邪见迷无所知。自以为智立教诲人。故妄称一切智说也。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此明佛法正说即广前说所现幻境也。见离自性者。谓见一切法悉离自生性执亦离他生共生无因生性执。今总略云自性。以离性执故无生也。譬之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寻香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与幻境一也。若达此幻境本无内外。见有内外然从无始妄想虚伪所成。是不离自心。自心性离则妄想因缘灭尽。此即妄想三有苦果灭也。以及能说所说能观所观。至于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一切皆离言于识境界摄受者。境界即六尘。摄受即六根。言及摄受者。即六识也。言不相应者。由了识境空寂则无待对。岂复有生住灭。然后藏识自心得起。随入一切境界。以正智分别无不可也。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 法界平等本无生灭。迷之为生死。悟之为涅槃。迷悟虽殊理常平等。菩萨修行自浅至深。故云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此自证也。自证既理起用化他运大悲心。施设善巧方便诱接群生。使其修无作行开发本性。言无开发方便者。即无功用行也。理虽人人本具。非此无功用行。则自行化他皆不成就。彼菩萨既诣此理。则了一切众生皆如幻化。不劳作意。任运远离内外境界诸相。唯一真心更无所见。是为入无相处。无相处即初住破无明显法性处。次第入行向地。从地至地者。从一地至十地也。
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上了众生界如幻。则知心外无法。至此又了三界如幻。得如幻三昧。度越自心所现境界。不复有种种相。乃得安住智慧彼岸。言舍离彼生所作方便者。离于有生所作乃得无生无作之方便也。金刚喻者。言等觉菩萨用佛智断最后微细无明能断难断故。以金刚至坚至利之物喻之。三摩提者。此云等持。即金刚后心所得之定。从此定转入佛地。如如者。本觉之理也。恒住此理起诸变化故。能神通自在慈悲方便以为庄严。言入一切佛刹者。是入佛界也。言外道入处者。是入魔界也。由能究竟离心意识得无分别智普现色身三昧故也。言转身得如来者。此总结菩萨所证之果也。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言欲得如来身者。必依己证之果而修因行。应远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种种妄心及因缘和合所作生住灭法虚妄分别。言唯心直进观察者。谓观诸法唯心不涉余途。直观一念三道本无所有。言虚伪过者。烦恼道也。言习气因者。业道也。言三有者。苦道也。于此思惟了无一法。则契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境界。既得自心无入而不自在。故曰到无开发行。即无功用行也。菩萨至此位中随机应现。如摩尼珠随色而转。以微细智。入众生微细之心。随彼心量说无量度门。令彼所度众生亦由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法门。菩萨度生莫善于四种悉檀。故总结劝云。应当修学悉檀之义已见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