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鳖输收摩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恒沙世间无情之物。虽为鱼鳖人兽等践踏。不生恼乱之念。以喻如来圣智神通自在受诸外道人兽恼乱不起念想。盖以本愿力利安众生。无有爱憎分别。输收摩罗翻杀子鱼。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此言沙性不坏。喻如来法身常住。言是地自性者。有事有理。以事则同一坚性。故为沙为石。以理则与彼坚湿暖动均一真性。故劫尽烧时而地性自若。盖地与火大俱是生故。愚夫不知见谓烧尔。火因者以地无火而不烧火无地而不续故。地不得而烧。如来法身不迁不变亦复然也。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 此一节言恒沙无有限量者。喻如来光明无量普照一切。言无异沙者。喻如来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以有漏无漏因缘皆断故也。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 此喻如来以方便智成熟众生而于法身体无增减。不同色身有生有灭。身法者色身也。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尘沙无油。喻如来虽为众生众苦所逼乃至蠢动未尽涅槃欲舍深心愿乐亦不可得。以大悲心具足成就众生故也。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恒沙随流。愚人但见沙流而不见水。以智观之。非无水也。此喻如来说一切法随顺涅槃。有如顺流而非去义。故曰如来不随诸去流转。谓于法悟性。不随相转。故不同去流。以去是生死坏灭之义故也。生死本际等。入楞伽云。生死本际不可得知。既不可知云何说趣。大慧。趣义是断。凡愚莫知。趣即去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生死解脱本际理等。云何一可知一不可知。答中言无始虚伪等。乃是解脱之由。言以自心现知于外境。则妄想身转即是解脱。既妄想转即是解脱实不灭也。不灭则遍一切处。故曰无边。体既无边故。云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等。言彼妄想转处。作解脱无边等名。名转体不转故云异名。观察内外者。前以自心现知外义。则外无外相。还以此理而照内心。则内外一如。离于妄相惟一真如。更无别法。故云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了无待对。所以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者。重结示释成。此妄想生灭。皆由自心识与不识而已矣。苟识自心妄无不灭。然有言识而妄不灭者。是未为真识故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察诸导师 犹如恒河沙
不坏亦不去 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 观察诸如来
犹如恒沙等 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 是则佛正觉
不坏颂上喻法身常住。不去颂如来说法不随诸去流转。亦复不究竟者。谓以不坏不去观察如来。则未为究竟。当观诸佛犹如恒沙平等无异离诸过患。又言随流性常者。谓随顺究竟涅槃之流。是为真常正觉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 刹那者时之最促。念之极微者也。如云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一刹那。故以心念起灭不停为刹那。又物之无常变坏者为刹那。是皆众生虚妄识相。上说妄想身转。是说阴等无常。故举诸法刹那坏相为问。答中先列一切法名。然后为释。
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 略说者。对下广说而言。心识习气乃生死之因。五阴乃生死之果。由不了心识习气长养。故有三界六凡有漏妄想刹那。善不善即三善三恶也。
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 修三昧等即无漏因果。三昧因也。法乐住果也。此三乘贤圣无漏之法。无漏则离刹那念也。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 善不善下。广明刹那相非刹那相。名虽重出。义则通示。如来藏名识藏者。即第八识。此识乃至五识名相。出于正教。故云非外道所说。言五识身者。正明刹那相也。心意意识俱者。即上眼等五识。与心意识同时取境。有善不善相。或次等起或间杂起。故云展转变坏相续流注。根境之间未始间断。不坏者不断也。身生者。五识身生也。生则有灭。故云亦生亦灭。由不觉诸境自心所现。著于差别形相念念起灭。故云次第灭余识生。摄受意识者。以五根揽五尘识归意识。起善起恶。亦由意识同时取境。而起分别。故曰相应生。刹那时不住者。言诸识起灭不停。不于此则于彼。无时暂息。是为刹那之相也。
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 刹那者下重结前起后。此二种相虽通依诸识生起。而所从则别。故曰。名识藏等。是则以诸识从识习气者。刹那也。从无漏习气者。非刹那也。既是无漏。犹名习气者。谓其体是第七识执想犹在。虽非刹那。未为究竟真常无漏。乃是三乘贤圣境界。故非凡愚所觉。凡愚计著作刹那论。非但不觉非刹那。亦不自知其为刹那也。以断见者。谓凡外苦行妄取涅槃。斯乃堕于断见。非无漏涅槃故曰坏无为法。
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熏心 七识不流转者。承上无漏之义。对六识八识辩异。盖此二乘之识。已断见思不流转三界。不受生死苦乐。故异于六识。非涅槃因故异八识。以八识受熏能成涅槃之因故也。如来藏者。正明八识。以能含藏善恶。随缘流转生死。苦乐因果。四住地者。枝末无明也。无明住地者。根本无明也。由此无明昏醉故。受二种生死。凡愚妄想熏心不能了知。起刹那见。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灭。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如来本答刹那之问。刹那则有损坏。而直以不可损坏言者。盖迷则是刹那。悟则非刹那也。喻如金刚等金中精刚。以百炼故。矿璞全消惟一精刚。物不能坏。此世间之奇特性也。又喻佛舍利。以万行熏修垢染都尽。惟一精真无能坏者。此出世间奇特性也。如来所得真常亦复如是。故曰若得无间有刹那等。佛谓我以无间三昧所证真常。岂有刹那。言圣应非圣者。夫圣未有不圣之理。则知既悟不迷。其无刹那明矣。故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解秘蜜之说。于一切法作刹那想。隐覆秘密也。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 刹那生灭者。生死此岸之事也。真常不坏者。涅槃彼岸之理也。然则自此岸而达彼岸。由刹那而究竟真常者。其六度之功乎。大慧所以承是而请问也。
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答中言六度有三。初世间六度。言我我所摄受计著等者。谓凡夫所修其过为四。所谓计我我所。则无度生之念一也。著于二边。则不能达中道彼岸二也。为求胜报。则不免于生死三也。乐著六尘。则非无住相施四也。外道之得五神通。及生梵天。亦田修无漏事六度而得也。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此是二乘所修。虽依四谛十二因缘行此六度。言堕摄受涅槃者。但为自度而乐真空之乐故。与菩萨所修不同也。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著。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黎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此圆顿菩萨所修。摄受者。谓六根摄受六尘。自心二者。言修檀度治悭贪能治所治之二也。大乘菩萨。既觉了诸法惟心所现。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则能治所治二无二也。二无二故则三轮体空。故曰不生妄想。能施空也。不摄受能受空也。不计著色相。所施之物空也。菩萨如是行施。是为利乐一切众生。故曰上上方便也。即于彼缘等。谓即以善修檀度之心。于持戒等缘亦妄想不生。一一称性而持者戒也。如是而持戒。则非持非犯。如是而安忍。则不违不顺。如是而精进。则何进何怠。如是而修禅。则无定无乱。如是而行般若。则非愚非慧。自然不即二边不离二边。安于中道直济彼岸。是为上上波罗蜜相。忍中言知摄所摄者。即能取所取自性皆空。精进中凡两言方便者。一则别相。谓诵经等。二则通相。谓兼五度皆须精进而行。禅度中言不堕声闻摄受者。谓声闻定力偏多。及乐著涅槃。菩萨则不如是也。而六度皆言妄想不生。或言悉灭或言非性。是则六度虽异。而以离妄为本。若能离妄何行不成哉。先身转胜而不可坏者。谓六度增进乃至般若。所得慧身转胜前五。不可破坏。得自觉圣趣。则又般若之至者。于是三品虽通中下。意实在乎上上。修者择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无常刹那 愚夫妄想作
如河灯种子 而作刹那想
刹那息烦乱 寂静离所作
一切法不生 我说刹那义
如来常以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等喻。破彼妄想有为作法皆是空无常刹那。凡愚不善此隐密之说。而起刹那妄想。刹那息烦乱等。正颂上隐覆义。谓能了刹那。可以息烦乱。体寂静则自然离所作。故一切法无生。所以为说刹那之义也。
物生则有灭 不为愚者说
无间相续性 妄想之所熏
无明为其因 心则从彼生
乃至色未生 中间有何分
物生则有灭。固是生灭常理。若为愚者说则滋名相。于是破生灭法。先示生相为所破。谓无间相续性。即刹那生灭。由妄想所熏无明为因。故刹那妄心从彼而生。次明能破中初破生相。言乃至色未生等。承上心。虽生而色未生时。中间自无所依之分。是心无色而不生也。有何分。入楞伽作何所住。
相续次第灭 余心随彼生
不住于色时 可所缘而生
以从彼生故 不如实因生
云何无所成 而知刹那坏
此明相续灭相。谓色虽已生。而心续灭是色心不相待。纵有余心随彼色生。苟心不住于色。复何所缘而生。为其念念不住而亦不取故。是心虽有色亦无生性。抑若从彼生。则自无生性可得。故曰不如实因生。次破灭相者。由上求刹那成相尚不可得。况有刹那灭相乎。坏即灭也。既破生灭则复本真常矣。
修行者正受 金刚佛舍利
光音天宫殿 世间不坏事
住于正法得 如来智具足
比丘得平等 云何见刹那
揵闼婆幻等 色无有刹那
于不实色等 视之若真实
此颂不坏法有四。谓修行者正受一也。金刚二也。佛舍利三也。光音天宫殿四也。此天三灾不坏。复为后劫生成之始。此天与金刚。是世间不坏事。正受与佛舍利。是出世间不坏事。次示能得不坏之人。言住于正法得者。谓如来以正智具足庄严。比丘以平等正受。皆以正法而得。然金刚与光音。虽曰不坏。总是无常。云何见刹那者。颂上结斥。谓若不如上作刹那见。当以何理见刹那耶。故以揵城喻之。然幻色固非刹那。而众生于虚妄法中计为实有。是犹视揵城幻色为实。非刹那而何。若了刹那妄即真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