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新华严经论
新华严经论
寿量品第三十一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说教之主。三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明前品既是阿僧祇此即合便有寿量二释说教之主者。说此品教主。以心王菩萨说者。明佛寿量以心为体。以心王表命自在故。即明如来心王之命随根延促长短任物自在。而实如来命者无寿命者。无长短者故。三随文释义者此之一品经。明佛寿量长短。约未悟者作节级。令知如来寿量无尽。以少显多以短显长。若不如是云何能知佛之寿量。然实如来无长短寿命。性无生灭故。如来寿命如根本智。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故。约以十佛之命表之无尽故。
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说法之主。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前有如来寿命住劫。此品佛以菩萨行住持世间。人间海中摄化遍故。此方如是。十方国土及阎浮提例然。但约住处虽有所依。化行无方不至。总是尘含佛刹。毛容法界之众。于一刹那际。应十方而等周。对现色身随根普见。为明菩萨住持摄化境界。此品须来。
二释说法之主者。明菩萨摄化住持之行。是心王自在随智之行故。令心王菩萨说此住处之品。总明随自心王起智用故。明以普贤行成忍已后皆名心王。于世自在明不与物违。
三随文释义者。支提山者。此云净信。为此山见者能生净信。毗舍离城。此云广博。为于中印土中最广大故。亦名广严城也。摩度罗城者。此云孔雀城。亦名密盖。皆因古事立名。俱珍那城。亦名俱陈那。俱陈者。此云大盆。于大盆中畜水若池。恒于盆侧修仙法。常为人说护净经及养生经。后学之徒皆以师法为姓。今城因此为称。目真邻陀窟。此云解脱。是龙名也。邻陀此云处。以有龙在此处闻法得解脱故。因此为名。摩兰陀国未翻。廿菩遮国未翻。震旦或曰支那。亦云真丹。此翻为思虑。为此国人多思虑计度。以为名。是此汉国也。那罗延。此云坚牢。疏勒国。正云佉路数怛勒。此方存略但云疏勒。迦叶弥罗国。旧云罽宾国。此翻为何谁入。昔此国未立之时。其有大龙池。人莫敢近。其后有一罗汉。见其形胜宜人居止。乃从龙乞容一膝地。龙乃许之。罗汉化身令大其膝渐满池中。龙以言信舍之而去。罗汉以神力干竭其水。令百姓居之。建立屋宅。众人咸言。我等不因圣师。何谁得入此处。故从此语以立其名。其国即在北印度境乾陀罗国北邻。乾陀罗国此云持地。以此国多有贤圣居在此国不为他国所侵害故。又云乾陀是香。罗谓陀罗。此云遍也。言此国内多生香气遍故。在中印度北北印度南二界中间。苫婆罗窟是香华树名。其窟侧近多生此树。因名耳。此之一品大意明菩萨摄生住持不断三宝之行。但举此一阎浮提。表十方刹土及一切阎浮提。总是准此。已上加第三禅佛华会。以为七会。通下离世间普光明殿中会及法界品逝多林会。总为十会。佛不思议品如来十身相海品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离世间品。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
将释此品约立四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能说法主。四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者。此品依如来身口智三业得名。云何名佛不思议。情识想不能及。故不思。情识名不能及。故言不思议。以想心曰思。是有所得心故言义。名议是世情。名言义量是妄度量心不能及。情亡识灭任智用故。明如来智用非识心妄情思虑所知故。非情亡想寂智乃现。应是修方便三昧力方现也。识灭情昧正智现前名为不思议。二释品来意者。明前品既说菩萨住处摄生住持之宜。此品即明能化之智故。名佛不思议。非情识调量所为。任智自性遍周不为而应物故。有此品来也。三释能说法主者。说法菩萨号青莲华藏者。明前品菩萨得法成忍。得心自在。号曰心王。此明根本智圆明清净无染名青莲华。以根本智圆明能成差别智名藏故。告莲华藏菩萨者。明依根本智告差别智故。为表相成故。三乘名先得智缘真后得智缘俗。此一乘得即同得。不分三世有前后故。青莲华藏菩萨告莲华藏菩萨说。此不思议如来国土身眼耳鼻等不思议。智自在法故。此品意明以自心王根本智说差别智。教化众生自佛事业大自在用故。为此会中从阿僧祇。品至出现品有八品经。总谈佛果位中心行法则故。该前五位差别同所归故。不移十三昧之体。普光明智。而有此八品法门及一部经故。皆约自佛智德立菩萨名。而自法令易解故。四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长科为三十五段。前三段是问并佛加持及青莲华获益。后三十二段是答。第一尔时已下至云何不思议有六行经。明诸菩萨大众作念有问佛十种不思议分。第二尔时世尊已下至佛法方便有四行半经。明如来以十法加持青莲华藏菩萨分。第三尔时青莲华藏菩萨已下至告莲华藏菩萨言佛子。有六行经。明青莲华藏菩萨蒙佛加持以十种自在智慧欲答前菩萨众所问十法分。第四诸佛世尊有无量住已下至无有障碍究竟之法有五行经。明青莲华藏菩萨都举诸佛有十种无量住但总答前大众十种问分。已下通十种无量住。总有三十二种无量普遍周无碍总别同异成坏自在因陀罗网门。答前十问。佛不思议法故。于此三十二种。如因陀罗网互参普遍周。法门中约数有三百二十种。答前十问。此三百二十种因陀罗网互参法门中。以明佛不思议无尽无尽重重无限无限。如下一段中自具十法。如经自明不烦科意。此品大意。明从前进修至此自己三业身语智用业用广大会佛三业广大用故。一业之上答十百千万等无量三业用故。三业用上各答三十百千万等。十种无限无量三业之上各答三十百千万等不可说无量业用。余两段各具十百千万无量。以明三业所明业用不离二谛。真俗二门一一十法之中。身语智为体。余七是三业上用故。以青莲华藏菩萨答前十问。有三十二种答。一一答中皆有十种无尽法故。意明至此佛果三业用中真俗法满足故。故号佛为无上两足尊也。此明三种业用二智遍周总摄诸法故。青莲华是真智。莲华藏是随俗智。以真俗二智。自说自己三种业用广大自在不思议门。人王都邑者。王所居城所管天下为都。自余为邑。宫殿者。所居止寝宿之室为宫。以法治生陈设正法处为殿。毗舍阇者。是鬼趣。此云啖人精气。属东方提头赖吒天王所管。提头赖吒者。此云持国。谓护持国土因以为名。乾闼婆。此曰寻香。是乐神。亦此王所管。如于身毛孔及一微尘中。所现一切世界国土。一切诸佛及以众生。咸住其中施作佛事者。妄情悉灭唯智境乃尔。以三昧力方现。非情识所求。法常如是。然唯妄情自隔故。如世界种等前华藏品已释。自余如文自具。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一
长者李通玄撰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将释此品约分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能说法主。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明前品说自佛三业二智入不思议际遍周广大无限饶益众生。此品约三业入不思议智中之身故。此品来也。
二释能说法主者。明此相海由行报成。普贤是行。还令行者自说自行报德之果。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长分为九十九段。第一初从尔时普贤菩萨已下至所有相海有一行半经。是初总举如来身相如海广多。第二略说九十七种大人之相。分为九十七段。最下总说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诸相。为总结通。初尔时已下都有九十九段经文。以取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相海庄严。号十身相海品。此一品经大意。明三种业用身语智广大无限利益一切众生善相行上报生福相。如初举顶上三十二宝庄严大人相。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普放无量大光明网。一切妙宝以为庄严者。初明三十二种宝。是明三种业用是万德之总相。二种宝是二智。明如来三业二智是修众福之本故。万善根海。无不以此三业二智以为体故。故初所感果以先标为首。又用严如来之头首故。经云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方者法也。是根本智成差别智之法故。普放无量大光明网者。是差别智中随根设教。济漉一切。众生之所报生。约因名为光网。一切妙宝以为庄严者。一切业果福相报得。皆以此二智为所庄严故。宝发周遍者。明以智治生周旋普。覆以此报生。宝发柔软密致者。慈悲柔软随根济众报成故。一一咸放摩尼宝光充满一切无边世界悉现佛身色相圆满者。明于根本智所生诸差别智。起差别行者纯净无垢故报得摩尼净光。悉现佛身。为约此二智纯净无碍所有报境总成智用故。皆与身同。此三业上一中报十。三业上三十故。二智上二十总言三十二种宝用严顶发。通此顶上及身。略举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者。明且约随真俗二智净三业上行七菩提分十波罗蜜。能净一切三界九品烦恼便为智用。以智净故所有报果亦净。以智无碍自在故所有报果亦自在故。九品烦恼者。欲界一。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禅上二界有八。欲界一共为九品。有能觉之者。便以二智七觉十波罗蜜方便。自利及以利生。具普贤行满。便报成此九十七相。以十波罗蜜方便发起三界中有自在行用故。于九品烦恼上各成十波罗蜜行门。成九十种大人相。以七菩提分上助显方便分明故。以成七种通。以此七觉分十波罗蜜助道方便行。助显九品烦恼。成真俗二智。令大悲圆满。于一品烦恼上成十种行门。报生十种相。九十配十波罗蜜。七种配七觉分。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相者。配真俗二智三业及行普贤行遍普周也。
问曰。此出何教所配。
答曰。此经所有法门。但出自教。余经不能与此教门相会。
何者是自教。
答曰。为普贤是佛自行。还令自行说自行所报得之相。普贤行者。不离真俗二智七菩提分十波罗蜜故。但约名知教。约教知行。约行治惑。惑亡报成。即知因果所生即为教也。不可引余权教三乘行门例此所修因果报得。但准已前诸品所放光及菩萨名乃至座名数。以次类之可晓其意也。佛行普贤行者。不离三界九地烦恼中。而成悲智之门。所有报生因果。还约三界九品烦恼中。成殊胜智行。出三界自在行获过三界殊胜报业故。以此准知可明佛意。即是经之教也。已下诸相以此三业二智七觉分十波罗蜜为体。又以七菩提分九波罗蜜。共成一个智波罗蜜。以智波罗蜜为佛果。七菩提分九波罗蜜是行故。报得九十七种大人之相。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大人之相者。是差别智大悲圆满十方世界。以普贤行报得故。此前后二释义通其一故。已下诸相。约根本智起大悲用。随差别智报生。如文自明。如经云绀蒲成就者。意明颈文三约婴节成就。云西国有绀蒲果。赤色三约文成。以此比之。弥卢藏云者。明如来右辅上牙大人相宝焰高远如须弥山之状也。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将释此品约立四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说教之主。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何故名为随好光明功德者。明前品已明十身相海有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相海庄严其身。此品约其佛身相中随相无性功德故。以约行报得成大人之相。随行法身之理智以成光明故。以立品名故。以随行破烦恼之妙理智慧。以成报相之光。
二释品来意者。明前品大人之相。约如来行行生报得故。即令普贤说故。为普贤行是一切诸佛行故。此随好光明。法身根本智无性随行无体无相功德为光明。能大利物。还以无形质无体性光照有缘。如无形质天鼓音声说法令解脱故。此品须来。然虽理行无二同为一体。今约感果利物之殊。不可无其次第。
三释说教之主者。明如是妙理之果宝手是引接义故。表以法身妙慧性光引接一切众生故立此品。何故如来自说此品者。明佛果中二愚。一数法广大愚。二随好光明功德愚。此二法非诸菩萨智所及。至佛果满方明。以理智法身但与行作无依之体达妄情之缘。其行中所感功德之相。即属普贤行成。则普贤自行报生。还令普贤自说自行报终之果。阿僧祇品是数法广大。随好光明功德品是法身智身自体无性无依功德故。此二法皆非依行作得。不由普贤行之所及故。但与行为依止故。是当普贤行满佛果位终之法。是故如来自说。明当位自说自位法门。令后学者不惑故。此品明法身智身无相理中功德所有利物之法。还以光明天鼓无形质物响音所告。还说法身无相妙理。顿登十地离垢之功故。非余下位和会大愿智悲万行之相得故。以是如来自位自说故。虽行果与智果不殊。然约法辨位。令法则分明。令发心修行者解行不惑。意明法身及根本智不属行所修生。唯大悲及差别智。须依此根本智。加普贤大愿力。和融回向修学。常以根本智为无作之体。此之法身及根本智。虽加十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摄四无量成就饶益众生之行。然根本智法身。为无自性可有成坏。但能与一切诸行愿。作无染著无烦恼无三界业解脱果之体。以此品中明此随好功德能随行用不失自果广利众生。此是一切菩萨行之恒佛果故。故以此如来自说。若无此智德之果。一切众行皆无常故。如虚空体全与诸有情而作全体然虚空不属修生。
四随文释义者。于此段中长科分为十三段。
第一尔时世尊已下至而为眷属有三行经。明举光之体用分。
第二佛子已下至于彼命终来生此天有八行经。明如来生处兜率天时放法身妙理智无作净光地狱获益天鼓告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