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

  第三一段长行有七行半经。分为四段。一佛子菩萨住此地已下至净治此地有五行半经。明得十种三昧分。二是菩萨得此三昧已下有一行半经。明得十大三昧超过二乘地分。此应云超过三乘地。为此学三乘人等共译此经。不善知教意。但云超过二乘不云超过三乘。若也但过二乘者。如此经云。一切世间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道。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为甚难。若此地但超过二乘者。此四乘义若为安置。何得一部经义。前后义意不相贯通。只为三乘之种智。迷误显圣旨。后有善达君子。无依此言。应云超过三乘。不可云二乘也。经云菩萨住此地入菩萨善观择三昧者。明此位菩萨入观择诸三昧次第是色界定。是无色界是声闻是缘觉。是三乘定一乘定。善择义三昧者。明善简择世间义出世间义是正义是邪义。最胜慧三昧者。是一乘佛慧故。分别义藏三昧者。是小乘藏是大乘藏是一乘藏。如实分别义三昧者。如实知诸法不妄解故。善住坚固根三昧者。无退转故。智慧神通门三昧者。以此智慧能起种种神通法门故。法界业三昧者。心境动止无不真故。如来胜利三昧者。无心无思智随三世教化众生而无往来之相故种种义藏三昧者。都含万法无不达也。生死涅槃三昧者。明以涅槃常寂灭法而有生死。常以生死以为涅槃二俱无体性故。寂用一真故。无我无人智能随俗利群生故。已下总结。如文自具。
  第四段中有十二行半经。约分为五段。一佛子菩萨住此地已下至法忍光明有两行半经。明此地菩萨无量身语意业皆无相行分。二解脱月已下至超过三乘耶可有两行经。是解脱月起问分。三金刚藏菩萨已下至一切三乘所不能及有二行半经。是金刚藏菩萨答所问分。四譬如已下至自力超过有二行半经。明举喻况说分。五一切菩萨已下出过一切三乘之上可有三行经。明此地菩萨是自力过三乘非是初地以来求大法超过故已。上十二行半经。意明此地菩萨无量身语意业自力超过三乘智。外修空但行六度菩萨及声闻缘觉折伏烦恼。现行不生。得变易生死生于他方。或云上方别有十地菩萨净土。如是三乘皆是如来权时。且免粗苦。方便安立非如此教依智发心。即此娑婆便为净国。华藏世界等遍虚空。净秽含容。一尘多刹。无有彼此往来等见。翻经之众未详佛意。误显圣旨云超二乘。后有学徒勿从此失。又明从初地已来至第六地是志求大法及愿力超过非是自力超三乘故。如文自明。
  第五一段有九行半经。约分为五段。一佛子菩萨住此地已下至虽行实际而不作证有两行半经。明不住无行常行三业不证涅槃分。二解脱月已下至能入灭定有一行经。是解脱月起问分。三金刚藏菩萨言已下而不作证故可有两行经。明此位及第六地菩萨能入灭定而不作证分。四此菩萨名为成就不可思议已下至行于实际而不作证有两行经。明此位菩萨三业不思议不取证寂灭分。五譬如有人已下两行经。举乘船入海不遭水难喻自第六地已来及七地菩萨入灭定者非。如上界四禅四空息想证灭。亦非如罗汉厌苦修空。随空性灭悲智不生。如大虚空更无所作。乃至经劫不觉。头上系鼓不复闻。亦有化火自焚。入变易生死。亦非如缘觉观十二缘空。顺空想灭悲智不生。亦非如权教菩萨修六度。粗识已无细识犹在。随愿力故生于净土。或云报土在于色界已上。出过三界之身。为心有依止。净业为缘。所有生处还有依止。如此一乘中十住第六住中心。如海幢比丘。于经行道侧结跏趺坐。离出入息。随其身分对现色身。起化如云遍周刹海。此约根本普光明智自体寂用无限法界之门。不同三乘皆有业果报生依止处所。设为化事皆有分限。如此十地第六地。即以守护一切增长威力。明已能守护心城。非定乱所摄。所行世事是同事所须非自业有故。七地是有用有开发如前三空而起行故。是故善财此位中知识号开敷树华。明三空恒开发行华也。是故从第六地已来能入灭定。即十住第六住。以海幢比丘为样。自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每第六心总例然。设不入定者。即但明十住海幢为体。余后是海幢中大用。余意如经自明。已上一段明不证涅槃门。
  第六佛子此菩萨得如是三昧已下一段有十一行经。以灭定方便起十种示现出过于世不舍乐法之心分。如经云。虽随顺佛智而示现入声闻辟支佛地者。明二乘人得果之后。厌患其所受父母分段胎生之身。自化其火自焚其身。入变易生死身。余如文自明。下文天者。已上欲界色界无色界天龙者。是世间诸龙。夜叉者。此云苦活。或曰祠察。或云捷疾。乾闼婆者。此曰食香。或曰寻香。神设乐求食。阿修罗者。此是天趣所摄。此云无天妙乐。迦楼罗者。此云悲苦声。以食龙在嗉中由活。有悲苦声。亦为宝翅鸟。紧那罗者此曰疑神。头上有角人见生疑。为人耶。为非人耶。摩睺罗者。此云胸腹行此是诸畜。是同龙辈。古云大蟒神人及非人。非人是鬼类。帝释此云能主。梵天王是初禅王。梵者净也。以过欲界名为净王明此位菩萨能遍同其类引之修学菩提福智而无乐著故。云不舍乐法之心。余如文自具。又明自忻后地未满须当勤心乐法也。
  第七一段有二十九行半经。约分为六段。一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已下至余庄严具所不能及有十二行经。明此远行地得见多佛及供养闻法转增胜分。二菩萨住此第七地已下至一切众生诸惑泥潦有五行半经。明三乘之所不及分。三此菩萨十波罗蜜中已下至第七远行地有两行半经。明此地所修行门分。四菩萨住此地已下至一切智依止者有四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受职堪为众生依止求智分。五此菩萨若发勤精进已下有四行半经。明此菩萨以自精进力及愿所得法门三昧眷属之量分。六说颂中一段有四十二行颂。重明前法。如文自具。如炼真金转明净喻。第六地已前但明炼冶磨莹转令转明净者。为加戒定慧四念观十二缘观等净治智地今此地善入世间方便示现种种众生行皆能同事教化众生故。明以种种众妙宝间错庄严。明以净妙之智严种种众行。而庄严智地。互相显发更增明净。意明此地以普光明智。用严万行。以世间利益众生之行。起智用自在。彰智更明故。智不对万行而行者。智无大用。即三乘是也。万行不得智而行者。即有限碍。即人天外道善行故。余文如经自具。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六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七

    长者李通玄撰

  第八不动地

  将释此地。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此地何故名不动地。明此位菩萨于处世间智。不须功用。用神思量。不思不为而智随万有。通化无方。名为不动地。
  二明此地行门者。此地行愿波罗蜜。为此地智增以智体本净以愿兴行转更自在。若不以愿起智。恐同二乘。以愿防之不令滞净。至此地已法合得诸佛三加七种劝。令念本愿起生智用。任运能起广大慈悲。便能成无作智悲任用圆满。前第七地成入世间中有行有开发。此地成有行有开发中无行无开发。任智用满大悲故。仍于后善慧未自在故。又以任运智慧增明非待作意故。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此行中所见善知识在此道场中者。明八地称理入真智称无作契会中义故。云在此道场中明智契中道名之为中。理无彼此我人自他名之为道场。此善知识号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者。明此位中方能赴其本愿救生无眼为表。第七地随悲行智者。难成故。此位随智行悲济物广大易成故。为智体遍周十方对现随众生广狭故。如响应无心而与一切众音合故。其智无思等虚空界法界一切众生所乐心合。而以利之。而无成所。而无作者。是故以夜天号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坐普现一切宫殿摩尼王藏师子之座者。明大慈悲普覆一切众生为宫。以智对现利生为殿。智无染净为摩尼。随居染净而无功广救众生名为王故。普现法界国土摩尼宝网弥覆其上者。表智境普含随根设教名之为网。以智无体能现众法而无作者名曰摩尼。此明约智用利生所报依果观因知果举果劝因故。乃至广如经说。明此八地教门是所修行之法。夜天名大愿精进力。是行之人。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明得智用利物遍周恒无功而解脱。明从初地已来至于七地有为无为皆有修学。此八地二行已终。如菩萨行中。此地功毕。诸佛十力十八不共自在十地方终。
  五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一长科经意者。于此八地约分十一段长科。一是时天王及众已下至一心瞻仰欲听法有二十二行颂。明诸天闻法兴供叹佛神德分。二时解脱月已下两行颂。明请说八地分。三尔时已下一段长行有十行经。明修第八地向入无生忍分。四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已下。有十七行经。明此位菩萨入无功用分。五佛子此地菩萨已下一段。有四十行半经。明此位入无功用已诸佛以七种劝发加持分。六佛子已下一段。有五十九行经。明此位菩萨以自智德善知众法差别成坏同事摄生广大自在分。七佛子已下。有十行经。明此位菩萨于身命财十自在无过失分。八佛子已下一段。有六行半经。明不动地随德用具十种名分。九佛子菩萨已下一段。有十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入佛境界得佛护念梵释四王力士随侍普伏魔道住不动地分。十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半经。明此位菩萨知见广多及受职分。十一七地修治方便慧已下。至经于亿劫不能尽。有四十四行颂。重颂前法。如文自具。
  二随文释义者。第一如初一段长行十行经云。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忍者。明初地已来至七地是顺无生忍八地方名得无生忍。八地已前有为无为皆有觉观修学。至此八为二行方终。自余文义如文自明。
  第二段长行者有十七行经。分为四段。一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已下至皆悉止息有五行半经。明入第八不动地离一切想寂灭现前二乘灭定所不及分。二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二行相行悉不现前可有八行经。明自初地已来方便功终无功二行不现前分。三佛子已下至皆不现前可有两行经。明举生梵世欲界烦恼不现前喻分。四此菩萨摩诃萨已下一行半经。明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分。经云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者。为二乘是厌有证无。不同有无二行满。任无作功。离诸諠诤寂灭现前。有无二行功以满故。无有诤故。五地拔世悉达。六地三空智慧终。七地大悲诸行满。八地任运无功智自在大化利生故。无作者故。经云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者。约小况大。如比丘得出三界定无三界心。但随净定力以出三界。妙净意化现神通。其通有六一身通。二天耳通。三天眼通。四宿命通。五他心通。六漏尽通。如是二乘六通与净土菩萨名数相似。但通用广狭不同。二乘神通变化不得遍他方佛土。菩萨神通得往他方净土。一乘菩萨神通。十方佛刹众生刹。总纳于毛孔。三乘以漏尽通为证。一乘菩萨离诸欲不以漏尽通为证。三乘六通皆有限量。一乘十通无限。如下十通品自明。如净名经云。虽行六通而不尽漏。以智自在不同小果。三乘神通皆有往来。如三乘经云。我欲还归本土等。是一乘菩萨所有神通依理智印。自遍周等虚空界。应物布施为无有去来中边之性。所以一乘菩萨不证漏尽通者。以为明处智境界不见漏性及以无漏有取有舍万法性自法界故。以智自在故。摄生行遍故。不同三乘有忻厌取舍故。是故今此以小况大。喻如下以梦况法。喻者明初地至七地有学有修。如梦所作未寤。八地如梦已觉故万事总无。任用从智。以智自在。号智为王。自余如文自明。
  第三佛子已下一段有四十行半经。约分为十二段。一佛子此菩萨本愿力故已下至于此忍门是十方诸佛现如劝修诸如来十八不共法分。二又善男子已下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是诸佛劝叹得无生忍念度烦恼恶觉众生分。三又善男子汝当忆念已下至智慧之门有两行经。诸佛劝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分。四又善男子已下至一切二乘亦能得无分别法有两行半经。明诸佛劝住法性分。五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已下至宜应成就此事有两行半经。是诸佛加劝令修福德智慧说法音声分。六又善男子已下至汝应修行成就此法有三行半经。明诸佛劝修无量法明分。七又善男子已下至通达其事有一行半经。明诸佛劝修种种差别如实通达其事分。如上二十行半经。总有三加七劝。三加者。一诸佛现身。二与智。三赞言善哉善哉及与摩顶七劝者。如上科文作七段是也。八佛世尊与此菩萨无量起智门总有可两行经。明诸佛以七劝三加令起差别业分。九佛子已下至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可有七行经。明以得起智门起前初发心不可比对分。十何以故已下至以不动法故可五行经。明得无量身语意业分。十一佛子已下至设经百岁亦不能及有三行经。明举喻况乘船至海速疾超过百岁分。十二佛子已下至不能及有四行经。明乘船至此无功行海分。如是劝加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一位初首皆诸佛劝叹加持说法者。令说法故。至此八地三加七劝明自修行者。自行无功所得及故。于此地中法尔智现。诸佛加持法相应故。堪领受一切诸佛广大法故。如世帝王德备即凤祥麟应。是德所感也。明此八地无功智现即十方诸佛咸应是法尔合然故。经云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者。明此地得。无生忍非如第六七地已前顺忍故。此忍第一顺诸佛法者。明此无生忍是诸佛本体智性故。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者。即处非处力等及四无畏是。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者。明劝升进如来自在不令住在无功用中。十八不共法者。一无有误失。二无卒暴音。三无忘失念。四无不定心。五无种种想。六无不择舍。志欲七无退精进。八无退念。九无退定。十无退慧。十一无退解。十二无退一切业。十三随智而转智为前导。十四一切诸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五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六知过去世无著。十七知未来世无著。十八知现在世无著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十力如先已明。如汝虽得是寂灭解脱已下。劝令念未得众。生令念本愿。普大饶益已下。通有三加七劝。如文自明。以此七劝令起无量差别智业。如歌罗分者。此云竖析。人身上一毛为百分中一分。或曰为十六分之一分。以西域十六分为一升。所谓此地起智升进。不可以前地法能比对少分故。优波尼沙陀分者。优波此云近也。沙陀云对。明此地起智利物之广大。前地设经百千亿不可数劫所作利益。亦不比并此之少许微毫之益故。为明前地以益劣故。以此地起无限化身之益故。余如文自具。已上一段以明三加七劝安立法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第八位中大势共同。总明十住初心一念入道生如来智慧家时一切法总具。然法须安立次第升进。不滞诸行故。令诸始发心者知轨度故。从初发心兴大愿故。令大悲智而与法身齐升进故。设教前却学者。一时智有迷悟浅深自路。以智境界非有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