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

  第四段中有五行半经。分为二段。一佛子住此焰慧地已下至一切皆离有三行经。明此地以四念处所观对治身见为首。自余我人众生等遍观身受心法皆能离著处故。二此菩萨已下至皆悉修行有两行经。明此菩萨见业是如来所诃所赞分。明一切众生所作业道恒流转生死此是如来所诃。应可以观治之。若也以观自治无业。当可以智方便随生死。同众生事业济度众生。是顺菩萨道。如来所赞皆悉能修故。
  第五有十五行经。于中义分为四段。一佛子此菩萨随所起方便已下至皆善修行心有四行半经。明此位如上修集于道及助道得十种利益心分。二此菩萨已下至得说法者意可有两行经。又得十种心得说法者意分。无稠林行者。明无迷滞障所覆荫故。三此菩萨已下至道非道精进有五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得十种精进分。此十精进以成当地令坚固故。亦成后地令相应故。四是菩萨心界清净已下至皆悉成就有三行经。明此位菩萨心界清净得佛护念分。已上明已作四念观。于法深细。悟解明利。明断具足故。
  第六佛子已下有三十行经。于此段中义分为八。一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已下至一切众僧有四行半经。明以愿力见多佛并供养分。二以此善根已下至转更明净有四行经。明见佛承事住多劫中深心信解更增明分。三佛子譬如金师已下至悉不能坏有六行经。明以金师炼真金作庄严具转明净喻。四此菩萨已下至第四焰慧地有两行半经。明此位中所行之行分。五菩萨住此地已下至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可有四行经。明此位菩萨受职分。如一切种者。明加行成种。一切智智者。明入根本智及差别智皆可以求。六复作是念已下至一切智依止者可有两行经。明此位堪为一切众生师首分。七是菩萨已下至以为眷属有三行经。是依自报业入三昧见佛及威动广狭分。八若以愿力已下有两行经。明以愿力见佛甚多不能数知分。
  第七五十三行颂中分为两段。一切两行颂叹菩萨已净第三地法方能趣入第四地分。二始登焰地增势力已下至过于此数无能知有三十行颂。明重颂前法分。如身见为首。六十二见者。明有身见。即六十二见俱生。以是义故循观身受心法以用治之。得无身受心法。即诸见总无唯智所见也。名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生佛家故。六十二见者。于五阴上各有三世。于三世上横计有四句。一如去。二不如去。三亦如去亦不如去。四非如去非不如去。于未来五阴上各计四句。一者边。二者无边。三者亦边亦无边。四者非边非无边。于现在五阴上各计四句。一者常。二者无常。三者亦常亦无常。四者非常非无常。于五阴上有三世。三世上各有四见。一世有二十。三世各有二十。通为六十。总断常二见为本。共为六十二见。又为色受想行识各有四见。一世上有二十。三世为六十。断常为二见共为六十二。若以四念观门。诸见总为佛事。为身见无。总是佛知见故。

  第五难胜地

  将释此地。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此地何故名为难胜地。为以禅波罗蜜发起善根慈悲喜舍。通达世法。下地不如。故名难胜地。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此地以禅波罗蜜为体。余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云去此地不远有夜神。名寂静音海。坐摩尼幢庄严莲华座。善财得菩萨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门。云不远者。不离菩提体而有禅波罗蜜行故。号寂静音海者。明禅是寂静故。音海。是表定能发慧用故。坐摩尼幢庄严莲华座者。表摩尼名离垢宝明禅定离垢故。幢者。明法性定体不随境动。明境界与心当体自定。为无自性故。庄严者。以无作性禅用严万行故。莲华者。表行无染故。明行性不异无作禅俱无性故。得菩萨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门者。表无作性禅。体同法界。故云广大。常居生死常行万行。禅悦无忧名之为喜。以定严慧名曰庄严。不迷静乱名为解脱。此名难胜地者。为明以定体善知世法无定乱性胜于定乱故。名难胜地。为过三界惑复不证涅槃。三界及涅槃。总不能坏。其无依住之智慧。故名难胜地。夜神者。表无依住中智慧处生死之长夜破一切众生迷故。此夜神所将名目及所坐之座。表法。大意明不坏无依无作无性自体之禅。用彰万行以寂起用故。善财问言。此解脱门为何事业。行何境界。起何方便。作何观察。夜神答言。我发起清净平等乐欲心。我发起离一切世间尘垢清净坚固庄严不可坏乐欲心。我发起攀缘不退转位永不退转心。已下如是无量发起心。具如经说。意明住欲界心多者。便令使修寂静定至。色界无色界禅多者。令入法性禅发起攀缘于后上上位中智慧方便广度众生等空无限大用故。不令守净住禅乐故。此寂静音海主夜神坐摩尼幢庄严莲华座。百万阿僧祇主夜神前后围绕。表法性无作体遍周无尽行体亦遍周故。言百万者。大数之长也。阿僧祇者。不可数也。此明寂用圆满以名座及同住之众。及住处近远及法门名目。思之可解此地之意。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若以总相。三界同一解脱。若以别相。此地以禅波罗蜜为体。得上色无色解脱。为四地重治欲界细惑。此地重治色无色界细惑。既上界解脱下界自然同一解脱。以此一乘法门常以根本智以为进修。以无作智为禅体。以过上二界中息想禅故。得任理智法界自在随缘无作禅。此明升进渐妙智体不离本智。此明前四地以三十七观。重治前位欲界之习。知此地重以将定体用治上界之细惑。
  五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第一长科经意者。于此第五地。长科为十四段。第一从菩萨闻此胜地行已下有十九行颂。明大众闻说第四地法门称叹欢喜兴供及请说后地分。第二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至得入菩萨第五地。有十行经。明十平等心入第五地向。第三佛子已下。至得不退转心。有六行经。以十二种法住第五地分。第四佛子已下。有十四行半经。明善知十谛法门分。第五佛子已下至生大慈光明。有两行经。明知谛智于诸众生生大慈悲分。第六佛子已下至皆如实知。有六行半经。明以智观众生起真随妄分。第七佛子已下至波涛之所漂溺。有八行经。明菩萨念众生愚痴随苦漂流分。第八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明念一切众生穷苦独励发心不求伴侣以己功德普令一切众生得至如来十力智分。第九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明菩萨以智慧观察善根救护一切众生令入涅槃分。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七行经。明菩萨住第五地能善知诸法分。第十一佛子已下一段。有八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以布施爱语同行善能教化众生及自求胜法分。第十二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一行半经。明此地菩萨为众生善解世间诸杂技艺分。第十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半经。明此地菩萨见佛广狭及受职分。第十四菩萨四地已清净已下一段。有四十四行颂。颂前法分。
  第二随文释义者。于初一段十九行颂。复分为两段。一从菩萨闻此胜地行已下至瞻仰如来默然住。十七行颂。明大众闻法欢喜兴供称赞分。二是时已下两行颂。明解脱月为诸大众请第五地法门分。于颂中文义。随文自具可知。
  第二尔时金刚藏已下至入第五地有十行经。明以十种平等心入第五地分。如道非道智。明此地治见道疑修行任运八地方终。十地始自在大意。三地治上界禅粗惑。此五地重治上二界禅细惑。以此能除见道是非疑。第六地明得出世间中世间智慧自在。如十住中第六住海幢比丘。是其样式。同此第六地。出世间中世间智慧自在故。以比丘表之。此十地第六地位中即以守护一切城夜天神。表以明出世间中世间智慧心城无有邪思恶贼所入。一切邪念总成智慧城故。此明第五地得难胜名者。为出世间无作本寂用定以终故。第六现前地世出世法皆悉了知智慧现前已终故。以此十地以智成悲故。以夜神表之。是故此五地除见道疑。六地除世间出世间智慧疑。
  第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明住第五地法善修十二种法。如文可知。
  第四佛子已下一段有十四行半经。复分为两段。一佛子已下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有六行经。此位菩萨善知十种谛法门分。二此菩萨随众生心乐已下八行半经。明便述知谛之所由。经自释讫。如第一段中善知此苦圣谛者。不同三乘厌苦忻净方求圣谛故。但达此世间诸苦体无故。即苦无灭性。道无生性。当知苦体即不生不灭。即与圣道无二性故。故云善知苦圣谛。已下三圣谛总如之。已下诸谛义。如经自具。
  第五此菩萨已下一段有两行半经。明善知诸谛智已。如实知有为虚妄诳惑愚夫转增大慈光明分。如文自具。谛者。实也真也。如实知见不虚。名之为谛。
  第六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下一段有六行半经。明此位菩萨观诸谛无有谛相。根栽本末无我无人之智。然不舍一切众生。善知一切众生皆从十二缘有生居五蕴宅中。复知缘体离我我所分。此一段如经自具。但以说法者以大慈悲心如文称叹。善知苦缚体性自无为。
  第七佛子已下至波涛之所漂溺有八行经。明菩萨念众生愚痴随苦漂流分。如文自具。
  第八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明此位菩萨愍苦发独立志愍接众生不待伴侣分。如文自具。
  第九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经。明所修一切善根皆救护一切众生令入涅槃不为自求己乐分。如文可知。
  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七行经明此难胜地于世间出世间自利利他法具足及成就庄严佛身语意分。
  第十一佛子已下一段有八行半经。复分为两段。一佛子已下至以种种方便行教化众生有六行半经。明以布施四摄等十种方便教化众生分。布施一。四摄二。后有八。通为十。如文自具。二佛子已下至常勤修学殊胜行法有两行半经。明教化众生恒相续分。如文自具。
  第十二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一行半经。明为利众生修学世间一切诸技艺分。经云印玺者。明玄既未萌。及如咒中结手印等。准王用玉为玺。铜铁木为印。此明如龙树等符印也。地水火风。明五行阴阳。觉鸟情等云种种。余如文自具足也。
  第十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半经。于中大意有十一种事。一明此地以愿力故见佛广多。二明供养。三明恭敬听法随力修行。四明出家闻法总持。五明住地多积修众善。六明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七明下地善不能得及。八明受职为兜率天王。九明入千亿三昧现身千亿事千亿佛。十明以愿力故其数甚过。十一明金刚藏说颂叹法。如文自具。
  第十四说颂中有四十四行颂。明重颂前法如文自具。意明难胜地以其禅体。治三界中寂乱障。契菩提根本无造作禅理不出三界不在三界。无有欣求净秽等障。任理恒寂用自在。以定观察为世技之妙能。

  第六现前地

  将释此地。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何故名为现前地。为明此地世间出世间一切智慧皆悉现前。为善观十二缘生故。为得十三昧故。
  二明此地修何行者。修般若波罗蜜为体。余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此位中。见夜天号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在菩提场如来会中。坐一切宝摩尼王师子之座。无数夜神所共围绕。现一切众生色相身。现普对一切众生身等。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脱。名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者。经云。善男子。我于生死夜无明昏寐诸众生中而独觉悟。令诸众生守护心城舍三界住一切智无上法城。明此第六地是所修之法门此主夜神是此六地所行之地行。恐修行者不解其事。以此法行二俱表之。住在菩提场佛众会者。明行以菩提为体故。坐一切宝摩尼王师子座者。明以一切差别智慧为座体故。还依果亦尔。摩尼表智慧离染自他垢故。王者。明智慧自在故。师子者。依主释。皆须观知因果故。无数夜神围绕者。表行遍周也。现一切众生色相身者。对现色身随根接俗故。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脱者。明此位智慧自在善说教故。当以名义思之可见大意。此位说教由恐众生不解其行故。以是圣者举教及行。总彰令易解故。修行不错谬故。十住第六住且明出世间中世间智慧。即以比丘表之。以十住且求出世心故。此十地中明长养慈悲。即第六地及余地。以女天表之。准此例随位升进以知其意。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此通三界及三乘出三界中世间出世间智慧解脱。为明善能分别三界中染净等智慧自在故。得入明净。随顺无生忍。如称理契无生忍。即七地以出世间智慧。善能入世间智慧。随一切众生尘劳诸行。不异世间不坏无生。七地创修。八地毕功。九地方能说法自在。十地始悲智。圆成自在。若也取随分无生。十住创心即分分有之。若也论始终不易。虽同众生无量劫积修。元不移毫念。还依六相义。总别思之。若也但逐升进。即便乖其本体故。无亏本智了积修升降不迁。即理事非亏。即同异俱济。即智愚全别。即因果无二。
  五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一长科经意者。于此第六地一段中。义分为九段。第一从初一段有十八行经约分为两段。一有十七行颂。明闻第五地法门大众欢喜兴供称赞分。二最下一行。明解脱月更请后地分。经文自具。第二尔时已下一段有九行经。明观十平等法修六地之向。第三有十段经。明逆顺观十二缘生观第四段有七行半经。明观达十二缘生无体得空解脱分。第五一段有十行半经。观十二缘大悲转增精勤修习分。第六一段有六行半经。明此现前地得十空无相无愿三昧分。第七一段有九行半经。明住此现前地复更修习不可坏心入佛智地分。第八一段有二十七行半经。明入此位中见佛广狭分。第九一段有四十四行颂。明重颂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