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新华严经论
新华严经论
二随文解释者。何故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释此名目有二义。一明随位修行次第之法。二方明本位名号。一明随位修行次第之法者。如十住中。于初发心住求一切智。此菩萨所缘十种难得法而发于心。所谓处非处等十种如来智力而发于心。生于佛家为佛真子。如十行之中。行欢喜行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无有悔吝。行菩萨行以为所缘。如此十回向中。初回向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者。即以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以为所缘。即以十住十行所得大智法身无著净行。起广大愿行处于生死。以六波罗蜜以为行首。慈悲喜舍以为处生死利物之缘。是故即名为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以慈悲喜舍为救护。以六波罗蜜出世间法为离众生相故。为六度行门是出世行故。是故如是安立次第。总在十住初发心位。一时总具。只为纸素竹帛名言次第。遂生分段。非是法有前后义故。如十住位中善财童子表法之中海门国观大海。具有阿修罗等十王供养等是回向义。然教门次第升进不可不存。若不如斯。使后学之流行沉沦而不进。二明本位之名者。又以大智法身。以为离体。十波罗蜜四无量心。以为处生死救护众生所缘。是故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心以智体无依所救护者。无住众生无相正为救护而无作者故。故众生自真无出没故。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成此初回向法门具足五缘。一具自了法身本自清净解脱缘。二得大智慧解脱缘。三具大愿力奉事诸佛利众生缘。四十波罗蜜具足胜行缘。五慈悲喜舍不舍一切众生缘。具此五法方能成就此初回向。云何行檀波罗蜜净戒波罗蜜。以能舍恶法戒体自净故。云何修忍波罗蜜。施戒已成。当修忍力时。为施体能舍故。与戒体净因忍体。须加行修学。为忍防他凌辱。非由己自舍故。故须加行学忍。云何起精进波罗蜜。以忍体是自息其忿恨。非是忻修利物之行故。须起利物之行。是此位精进义。云何起精进波罗蜜。入禅波罗蜜。以精进勤利物之行。恐多散动相应故。须入禅波罗蜜。云何住般若波罗蜜。以禅能发生净慧故。云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为六波罗蜜是出世心多故。加以慈悲喜舍利众生法均调诸行故。此已上六度四无量心。使令均平智悲得所成。此初回向门此回向法门。从十信十住十行总具有之。至此本位方令齐等。若以解行门中有此差降。若以理智门中总无前后。始终之法已下当位。有十度调治之法。如下文中具明。不烦更释。但如文以行行之。云何但以六波罗蜜。为利生行。为明大悲门中但令众生出世间故。然后方令入生死中。已下颂中。有五十六行颂。颂此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此一段中。明菩萨所行之行。调均得所。两行一颂如文自具。得意以行行之。此之一段。以檀波罗蜜为主。九波罗蜜为伴。以善财鬻香长者号青莲华表行行之人。以名下义思之可解。于中所行法则鬻香者卖香人也。能办诸香和合诸香。卖鬻与人。用表此位之行。前已释竟。
第二不坏回向。以戒波罗蜜为体。余九 伴。善财以舡师号婆施罗。为表行行之人。此云自在。住楼阁城门外海岸上。住修大悲幢行法门。明此回向位中以大悲为戒体。视一切生死之海。令得一切大智之海。居生死海而得自在。故名自在。广说如经文。又表戒体如海性净不宿死尸。明法身本净不宿烦恼染污死尸也。广义如文。经云。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不坏回向者。于此一段经文义分为二段。一长科此一段经意。二随文解说。
第一长科此一段经意者。自佛子已下。至说颂已来。总科为六段。
一佛子已下。至无量无数行境界故。有十三行半经。明菩萨得信不坏分。二佛子已下。至大愿悉使满足。有十一行经。明菩萨住持教化众生分。三菩萨如是已下。至阿僧祇衣敷布其地。有三十三行经。明举依果报庄严分。四佛子已下。至最上信解心回向。有二十一行半经。明菩萨以如上依果所有庄严供养诸佛皆为度脱众生分。五佛子已下。至第二不坏回向。有二十四行经。明菩萨能随生死度脱众生。同诸事业求一切智。白净等法恒不舍分。六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说颂。有七行经。明菩萨得于诸佛妙法断疑。如闻自达能随想力。入一切刹普照众生分。已下颂有五十行。两行一颂。皆颂当位之中回向所行之行。如文自具。不烦更释。如文行之。
第二随文解说者。云何为不坏回向。虽随生死海而不坏法身。虽随分别而不坏无作。虽随诸见而不坏法眼。虽随诸行而不坏菩提心。虽教化成就众生皆至佛果。不坏身心无依住门。虽随一切众生知根同事。而不坏戒体恒自白净。是故名为不坏回向。又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无成坏体。如是阿僧祇宝者。是本行中。以法利生依报果也。阿僧祇华者。是以行能利自他。开敷众善之依果。阿僧祇鬘者。是忍所报也。阿僧祇衣者。从惭愧生也。阿僧祇盖者。大慈悲所生也。阿僧祇幡者。回向心所生也。阿僧祇幢者。是随行不退力所生也。阿僧祇庄严具者。诸助道法所生也。阿僧祇给侍者。从谦敬离慢所生也。阿僧祇涂饰地者。从戒品生也。阿僧祇涂香者。以戒遍诸法生。阿僧祇末香者。以往昔散华香报所生。大约以行知果。如影随形。一一相似准物类。以义解之可解。亦以昔曾以如是物供养佛法僧获得如斯果故。余准此知之。
此回向体。如经云。如实法印印诸业门。得法无生住佛所住。观无生性印诸境界。诸佛护念发心回向。与诸法性相应回向。入无作法成就所作方便回向。此是不坏回向之大体也。智不坏。生死不坏。大愿不坏。大悲不坏。皆如实故。如十住位。以离染大悲为戒体。即以海门国海云比丘为所表。十行位中。即以工巧算术以为戒体。即以释天童子于河渚中算印法。以为所表。为明行为河流而归海故。十回向中。以处俗大悲为戒体。即以海舡师自在为所表。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一
长者李通玄撰
第三等一切诸佛回向者。以忍波罗蜜为体。余九为伴。表法中以善财童子所见可乐城东大庄严幢无忧林中无上胜长者是也。为城名可乐依主所行之行立其名故。为明得法成忍人见可乐住。城东者。为明忍为觉行之首。为表东方角亢氐房之位。主众善之首。房为青龙。主吉庆位故。以东方为阳。为生万物之首。明忍为万行之首。生众福故。故名城东也大庄严幢者。忍随违境不动也。是幢义。无忧林者。明忍成行满如林广荫也。号无上胜者。众行之中不胜忍也。众行之中无忍不成行故。余广如经说。二义如前。
第一长科当段经意者。从此一段经中。约科为十段。
一佛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等一切诸佛回向已下。至诸根清凉。有五行半经。明学佛回向心得自在清凉分。
二佛子已下。至不变异乐。有七行半经。是菩萨回向佛乐分。
三佛子已下。证萨婆若。此云一切智。有七行经。明回向菩萨行愿分。
四佛子已下。证一切智。有十行经。明回向一切众生。令得离苦分。
五佛子已下。至具足充满。有两行经。明菩萨行由愿广大充满分。
六佛子已下。至回向诸佛无上菩提。有十八行半经明菩萨以本大悲处俗无染著分。
七佛子已下。至如来究竟之地。有二十五行经。明与畜生食愿永离众苦得乐分。
八佛子已下。至第三等一切诸佛回向。有十四行经。明菩萨等一切诸佛回向分。
九菩萨摩诃萨已下。至心无所著。有六行经。明菩萨入佛功德深入法界善知菩萨修行次第分。
十尔时已下。一行经。明金刚幢菩萨观众说颂分。
第二随文释义者。何故名为等一切诸佛回向。为此第三回向成其忍门。无贪嗔痴三业如佛。佛所行愿皆悉愿为故。名等一切诸佛回向。令愿行一如佛故。又前云不坏回向。以次等一切诸佛回向。明次第合然已下。有四十八行颂。两行一颂。所颂前法如文具明。不烦更解。
第四至一切处回向者。以精进波罗蜜为体。余九为伴。以善财见比丘尼。名师子频申住输那国。此曰勇猛城。名迦陵迦林。此云斗诤时也。明此比丘尼能和断斗诤。此表第四回向行精进业利物之相。表比丘者。明离染清洁。尼者慈音。明此精进行门离染慈悲以为行体。号师子频申者。明已得四无碍智已得四种无畏故。师子者。明智无畏也。频申者。卷舒自在也。明以清净大智勇猛。自在卷舒说法利生善和断斗诤皆悉从伏无量诸众。见闻不同广如经说意表此第四回向中行精进之行。智悲相故。无染慈悲说法自在。表悲常随苦流智常无所染是尼义故。四无碍智者。一义无碍智。二法无碍智。三辞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二义如前。第一长科此段经意。义分为八段。
一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至一切处回向已下。至无边世界。有十二行经。明菩萨所修善根如实际遍三世供养分。
二佛子已下。至广大威德种性中。有十二行经。明诸佛兴世如法身遍往无差别广大利益分。
三佛子已下。至护持一切诸佛教故。有六十四行经。明菩萨以众多无尽如法性供养云供养如法性无边众多如来普摄诸善根分。
四佛子已下。至以善方便修回向道。有十六行半经。明菩萨修回向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一切善根分。
五佛子已下。至具足一切功德。有六行经。总结已上供养功德分。
六佛子已下。至第四至一切处回向。有六行经。明都结已上遍一切处回向所作令佛种不断广严净佛刹分。
七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能以善根如是回向。有十二行经。明住此回向时得身语意业遍十方一切处分。
八尔时已下。有一行经。明金刚幢菩萨观众说颂分。
第二随文解义者。云何至一切处回向。约位有十一。一法身至一切处。二智身至一切处。三大愿至一切处。四供养诸佛至一切处。五见闻听受诸法至一切处。六遍现色身至一切处。七开悟众生至一切处。八不出毛孔至一切处。九遍满十方等于法界而无去来至一切处。十入一众生身心等一切众生身心至一切处。十一入一佛身毛孔等一切佛身毛孔至一切处回向。又回向者。有十法。一以无作法回向有作法。二以有作法回向无作法。三以一法回向多法。四以多法回向一法。五于诸有法回向无法。六于无法回向有法。七以世间法回向出世间法。八以出世间法回向世间法。九以一切自性无回向以为方便回向法。十以一切有回向法。以为自性无回向法。为令滞有无者得自在故。生死涅槃无障碍。得大神通无物拘留故。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一多同别皆得自在故。以诚实心起大愿云。周覆法界虚空界。兴种种供具供养三世一切诸佛。皆愿自他福德圆满故。是故名为至一切处回向如世界种。即如华藏世界种是也。约先德云。数三千大千世界至一恒河沙数。为一世界海。又数海世界数至一恒河沙。为世界性。又数世界性至一恒河沙。为一世界种。如种种世界云众杂多也。如转世界者。或圆形转。或流转如江河。是日月亦是皆无住心名转侧世界。如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侧住仰世界。可知覆世界如蜂窠等。是亦如世界成就品说。已下如经自具。大意以修得十住十行之中法身理智。即依此法起大愿大悲。依无作理智起神通行。使不滞染净。不为染净二法所拘留。神通诸法性自离故。已下有二十二行颂。两行一颂。如文自具。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者。以禅波罗蜜为体。以善财童子所见婆须蜜女。以为所行之人。所住国土。名为险难。城名宝庄严。以叹德中心无分别。普知诸法。一身端坐充满法界。于自身现一切刹。所明禅体遍周自在。为明禅与智悲会融无二体用自在故。以国名险难者。以真智会俗。城名宝庄严者。会俗体自真。明定乱两融智悲不碍随尘不染故。号名宝庄严。婆须蜜女者。此云世友。能与世人为师友故。亦曰天友。能与诸天作师友。或曰易宝。以此女善巧方便易取众生一切智宝。此女身金色目发绀青。若闻说法。若暂见。若执手。若坐座。总得三昧。为明禅体遍周与智会故。道合见者。总皆是禅体智慈相会之流。若也别见之流。常对面不睹其容也。但为定与智会。智与悲冥。随根接俗。号之为女。非即但为女也。十住中第五主禅门即俗士长者。号为解脱。明俗体本真众生身本来佛国故。长者身含佛国。明众生身亦然。但禅观相应即见。十行中即以宝髻长者。明禅门。以本自居宅十层之阁。宅有八门。市上接俗引来宅内。即以所行俗事。用彰智随悲行处世染而不污。若也未悟俗尘为业所留。要须戒定慧求出世之智。若也达智业亡。要须处缠不污方便利生皆令解脱。一须知根接引不得惑乱众生。要须依根受药。二义如前。
一长科当经意者。于此段长科为十三段。
一佛子已下。至悉皆具足。有六十一行经。明菩萨凡所随喜回向悉皆具足圆满分。
二佛子已下。至一切佛刹悉亦如是。有三十行经。明菩萨以大愿愿菩萨众海圆满十方庄严国刹分。
三佛子已下。至转无障碍不退法轮。有七行经。明方便回向分。
四佛子已下。至超然出现。有五行经。明愿清净佛刹至一切众生界佛常超然出现分。
五佛子已下。至入一切法界。有三行半经。明菩萨达一切智知业果寂灭分。
六佛子已下。至无有少法与法同止。有六行经。明不分别不著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