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

  第二兴供迎佛分中与十万亿阿僧祇兜率天子奉迎如来有二义。一请佛入宫殿。二表法。以解脱无依住之大智处一切生死。饶益众生即迎佛义。又一释如创入圣位以方便三昧而入真门。如此十回向以取十住十行中无垢正智。入大悲方便。为迎佛入宫殿。如三乘中地前三十心为方便。十地见道。如此经十信心为方便资粮。十住初心为见道成佛。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资粮十住初心见道成佛令惯习自在故。为三乘教于三僧祇劫方成佛故。设十地菩萨得三种意生身。非是得佛智生身故。以是十地向前三贤菩萨。是资粮位。十地见道为加行位。十一地等觉位中。普贤行方终。十二地是妙觉佛果。此佛华严其义。先佛而后行。以先觉佛果。方以悲愿之行。用资觉体。使悲智齐均。以此义故号佛华严也。是故今此兜率天王。以将大悲之方便。用资十住十行之中大智佛果。为迎佛义故。今此位教表法大体。将以大悲之海。用资十住十行之中佛智慧正觉故。故号之为迎佛故。夫法无始终一念齐等。万行悲智当体圆终。设教名言不可并立。名诠序致似有前后义。生体名者名无始末。达教者境智不移。此教意明混今古之为一际。破情尘于当即也。终不可作延促解始终见。总不出无时之理。和会一多差别之门也。凡以前位向后位为遥见正契。为佛来入宫。以清净心雨阿僧祇色华云有二义。一供佛。二表法门。大悲万行遍周其云具十种。明法行圆满皆从天身出者。明智身兴万行也。大众天子天女欢喜顶礼者。明以轨度法则利生令得乐故。明菩萨大悲令众生得乐是菩萨乐故。如世人母。其子乐者其母亦乐也。兜率宫中不可说诸菩萨住虚空中精勤一心供养出过天者。明以法空成行出胜世间有为行也。此一段有十三种众。
  第三诸天迎佛各各遥见如来敬佛兴供分中分为五段。云遥见佛来者明从前十行发起回向大悲大愿故。如对目前者。明不离根本智常相应故。下文云见如来具一切智是也。于法无碍正等觉者。明与佛智正觉合故。如是思惟已下四句。是正入位故。各以天衣盛供已下十种供养者。明前由以身化供明起愿也。此段明以衣盛供表身行周也。于此兴供一段六十五行经约作五门分别。一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已下至同时奉迎如来有五行半经。明诸天以佛神力自善根力遥见佛来自契智奉迎分。二各以天衣已下至供养于佛有四行经。明诸天以衣盛香华散佛供养分。此有十种供养众。三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雨一切璎珞云无有断绝有十六行经。明诸天各各以心所兴供云供养分。此一段十种供养众。四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天乐出妙音声供养如来宝幡供养如来有十二行经。明并陈所兴十种持散供养供佛分。五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无厌足有二十五行经。旧住兜率天宫中菩萨以诸波罗蜜行兴其依果以为供养。此一段十七种供养云者。旧住本位位新来者。加行入位。此十七种供中先举盖为先者。为此位回入大悲菩萨行故。以大悲为首。以诸波罗蜜一时资助。华是智慧开敷义。帐是含容义。衣为忍义。铃网是说教义。如幻心是坚固义。为无体可成坏故。余准例约名义知之。此第三段有三十种百万亿供养众。末后有先住天宫菩萨众。有十七种供。从波罗蜜诸行生。从法身智慧解脱知见生。如文具明。所以胜天之供为非有为所报得故。是法身无作门所起超情作故。
  第四尔时一切诸天及诸菩萨已下至阿僧祇众恭敬尊重。此之一段有一百五行经。总大众见佛饶益众生无限自在分。于中文义如经自具。
  第五身光照曜无限分中有十二行经。约分七分。一尔时大众咸见佛身已下至无边法界有两行半经。明见佛光明境界分。二以佛神力已下至出世善根之所成就可两行经。明如来神力出妙音声说颂分。三复现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自在之所出生有两行经。明如来现自报相庄严分。四又现不可说已下至甚深义可一行半经。明现无尽诸佛出兴分。五又现不可说已下至平等清净一行半经。明如来神力通变遍周分。六如是已下至不思议胜德生有一行经。明前所现是如来胜智德所生分。七复现百千亿那由他已下至佛法门故有八行经。明如来现不思议妙宝焰现自善根集大众分。此七段经中文义自具。此段意如来自现境界。令回向者加行契入。
  第六尔时如来大悲已下至称扬赞说不可穷尽一段有二十六行半经。分为两段。一尔时如来大悲所覆已下至生三世诸如来家有十二行经。明如来示现庄严及神力令不可说世界众生获益分。二世尊所现已下至此段末有十三行半经。明如来所现之德显佛自在令一切众生发诸菩萨入佛所行酬本愿分。
  第七尔时兜率天王已下至一切世界悉亦如是。有十三行经。明兜率天王办供请佛如来为欲益众生故。受请并结十方同此分。
  第八尔时一切宝庄严殿已下至而说颂言有十三行半经。约分为两段。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九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

    长者李通玄撰
  一尔时一切宝庄严殿已下至悉过诸天供养之上有八行经。明如来受请入殿以佛自己善根依果出胜诸天无比对分。此明加行会胜位德如佛故。二时兜率天宫中已下至而说颂言有五行半经。明诸天妓乐炽然不息诸天欢喜说颂分。此明入法悦乐故。
  第九有二十行颂。明称叹往昔如来来入此殿分。云吉祥者。众善所集名吉。众福所加名祥。云金色殿者。殿有金色光明。亦名法身无垢。云莲华殿者。殿有众色莲华庄严。亦表法无染。是莲华义。山王殿者。明积德如山王。非殿有山。如经云。宝者。贵德为宝。非关宝王。余义可知。所以须叹往昔如来者有三义。一兜率天王念昔自分善根力合古。二明古今诸佛道迹普周。三明如来道迹依古不异非天魔梵所改今为众生生信入故。此十佛亦以加行随行成名。
  第十两行经。明兜率天王叹佛并结十方同此。
  第十一品末有十三行半经。约分为二段。一尔时世尊已下至为众说法有六行半经。明如来处座为众说法分。二不可说诸菩萨众已下有七行经。明十方菩萨来集处座殿内庄严妙好胜诸天一切十方兜率天悉同此云集庄严分。座体前已释讫。师子座上结跏趺坐者有二义。一世间威仪。二会此十回向中理事交彻。如来座体。以法界缘起不思议智无所依住大慈大悲以为座体。以无依住智性自遍周与虚空等。不去不来而对现色。身与众生数等。任根差别。随应调伏而化度之。而无所造作。如经云法身清净妙用自在者是也。与三世佛同一境界住一切智者。以智体无内外中边。诸佛同住境界亦尔。与一切佛同入一性者。为无性之性无出入也。诸佛同此也。佛眼明了者。觉一切法非有无。而能以智遍知一切诸法也。有大威德普游法界未尝休息者。以无作无依之理智破一切执著。皆悉消亡名之为威力。以智无表里性遍如虚空应感现形而无来。去名之为。游无俗不真名为法界。一念三世古今情尽教化众生无始无终。名未尝休息。明时不迁也。具大神通者。大智无依无形性无生灭名之为神。智无不达名之为通。随有可化悉能遍往者。明智无去来中边表里。十方众生应感皆见。皆悉不同名为遍往。以一切诸佛无碍庄严而严其身者此无碍庄严有二义。一四无碍智庄严。二佛依报正报二福庄严。一切相好及随好。是以如来身是正报。国土莲华藏世界是依报。智自善业而严自身及境为智。法尔自具无边功德。如九十七种大人之相。是只为无明所覆。以慈悲喜舍饶益众生。报得依果者。即随好光明功德是。如佛大人相有十华藏世界微尘数随好无限。如经且约举一种随好功德名圆满王。所有利益具在经说。又如无依住智体无自他内外所执。所有依报正报庄严身及国土。一切境界互相含入。犹如百千明镜影像互相。容入重重无尽。重重无尽。身土众境互入无尽。犹如帝释所居宝网。诸天眷属宝内重重众像相入身境无碍。身出刹土。刹土出身云。俱现佛事。一种自在诸法总然。于智境界不说有情无情之法。经云善知其时为众说法者。了根生熟如应化度。
  问曰。何为诸佛知众生心时与非时。
  答曰。以如来心与一切众生心本不异故。是一心一智慧故。以此知时与非时。诸佛了悟而与众生共之。众生迷惑自谓为隔。一切诸佛以一切众生心智慧而成正觉。一切众生迷诸佛智慧而作众生。及至成佛时还成众生迷理之佛。所说法门还解众生心里迷佛众生。以此不异故知众生心。经云不可说诸菩萨各从他方种种国土而共来集者。约万行差别名为他方。以法随根应物调伏名种种国土。不出如来大圆明智。名为而共来集。众会清净者。无情识也。法身无二者。与佛同一体性等无性也。无所依止者无得无证也。而能自在起佛身行者。无作之智同佛用也。坐此座已者。会此十回向法界本也。殿出殊好者以智所感也。出过诸天者。以智报感非有情为也。解云。菩萨所报相约行所生。论主颂曰。
  菩萨以忍为垂鬘  惭愧恒为衣服饰
  戒品涂香及末香  慈悲普覆为其盖
  正心不动禅定幢  智慧幡破诸邪见
  方便常住生死海  饶益众生为妓乐
  总持演畅妙法音  闻者解脱为歌乐

  已上如文可知。此段有不可说他方菩萨众。此一段诸天住兜率宫。菩萨众总有一百五十个百万亿众。若他方所来菩萨有不可说。诸天庄严高座及宫殿色类。有一百八十种差别。一类有百万亿。如来及菩萨自福庄严无有限数。此会所将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万行。但为长养初发心住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惯习自在故。时亦不改。法亦不异。智亦不迁。犹如竹[竺-二+韋]依旧而成。初生与终无有粗细。亦如小儿长初生而为大无异大也。此直以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养道之方便佛果在于初发心。又十住中一住具十住之功用故。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总十住中总具足故。犹如神龙马王所生。其神驹生在其地。与父迟速相似。唯力用未如其母。如初发心菩萨。以乘如来一切智乘。初生佛家。与佛同智。唯神通道力未如。以待大悲万行长养故。虽长养功终法不异也。时不迁也。终不出初发心时力用功毕。如龙女不出刹那际三生成佛。是如善财一生得佛果亦尔。一生义者得无生也。今且约立无生有十。一诸蕴自体无生。二诸见自体无生。三空无生。四性无生。五时劫不迁无生。六涅槃生死无生。七说法音声寂默无生。八智慧分别无生。九神通力性自周遍无生。十不出刹那际对现三世尽古今劫一切众生前身无生。有此十种无生义故。是名一生当得菩提。是此经意。以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法方便用资初发心佛果。绝前后之情所望故。以资粮与佛果同时互为体用相资故。故号为觉行互严。此经以果资行令行无著。以行资果大用得办。如三乘以意生身菩萨未说乘佛一切智乘者。推佛果在十一地后三祇之劫终也。即地前三贤为资粮。十地为见道。佛果在十一地后三祇之劫也。如此教与三乘中五位行相。一倍颠倒行相不同。后当更明。

  兜率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

  将释此品。三门如前。
  第一释品名目者。明以金刚幢等十菩萨各从异佛刹来。处兜率天宫至如来所。各化作妙宝藏师子之座已。各以十回向法门因果而偈赞之。故名偈赞品。异佛刹者。从十行中来入十回向。
  第二释品来意者。此品为欲成十回向中因果法门故。此品须来也。
  第三随文解释中。义分为二。第一长科经意。第二随文释义。
  一长科经意者。于此一品大意前后总作十一段长科。一从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而说颂言有五十二行经。明金刚幢等十菩萨众十方来集彰因示果不二分。二如来不出世已下有十行颂。明佛以实示权分三。尔时坚固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明叹佛身性相无比要常亲近供养无疲大愿成满方能履佛所行道分。四尔时勇猛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明佛及法要以净心净行方了见佛有为不堪分。五光明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明一佛身而生多佛身如幻而生起分。六尔时智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明佛智无依无作不造不内不外而能现形普遍分。七尔时宝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明如来所有应现非情所为任智无功众生自业应见分。此段约自修行之行智现相应故。非时分智立时分者是情故。多时少时俱是情故。八尔时精进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明佛身非内外十方佛同等无有内外身对众生业现分。九尔时离垢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明如来以无心无思无依之智性无表里对现十方随根普应分。十尔时星宿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明如来无心意识可名为佛众生以有心意识及住寂灭心者总不能见佛分。十一尔时法幢菩萨已下有十行颂。明宁受众苦不舍如来分。已上各说一法共成十回向心。或但说有众生著有。或但说无众生著无。如经星宿幢菩萨颂云。众生有分别。是佛是世界。了达法性者。无佛无世界。如下文法幢颂云。宁可恒具受。一切世间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此二颂皆相成就有无恐堕边见。余例知。如观十方何意为观众意之同别。亦观十方世界诸佛法同不二。
  二随文释义中从第一初五十二行经义分为十段。一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来诣佛所。是诸众来集分。二其名曰已下至法幢菩萨。举所来十菩萨名号分。三所从来国已下至妙香世界。是诸菩萨所从来国土分。四各于佛所净修梵行已下至观察幢佛。举本所事佛之号分。五其诸菩萨已下至无量功德有八行经。明诸来菩萨化座而坐放光显德饶益分。六所谓已下至犹若虚空有七行经。明诸来菩萨见无依止清净法身智慧遍游十方事佛自在无碍分。七如此世界已下至无有差别。明都结十方同此来集分。八尔时世尊已下至神变之相。明如来放光所在普照十方彼此大众皆相见分。九如是菩萨已下至皆来集会有十六行经。明诸来菩萨往因同佛善根至法究竟自在分。十在于佛所因光所见已下至颂有两行经。明都结十方同此世界菩萨集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