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新华严经论
新华严经论
第六重令善财证法别者。如经中从第二会光明觉品。于如来两足轮下放光明遍照百千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如是无量无数无边无等不可称不可量不可说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蒙光照。及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文殊师利。乃至十色世界中觉首目首等十首菩萨。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同时发来。各说一法。如是十法共成信位法门。如善财童子于觉城东是文殊师利。说种种法而生信心。还仿前信位之中文殊觉首等十首菩萨所成信位。第三会升须弥山顶。法慧等十慧菩萨各说一法门。共成十住。如善财童子南行至妙峰山顶见德云比丘。及已下十善知识。还如前经中。升须弥山顶。法慧等十慧菩萨说十住法门。第四会升夜摩天宫功德林等十林菩萨。各说一法共成十行法门。如善财童子南行至三眼国见善住比丘。及已下十善知识。还如前经中。功德林说十行法门。一一以行行之。第五会升兜率天宫金刚幢等十幢菩萨。各说一法共成十回向法门。如善财童子南行至广大国青莲华长者。及已下十善知识还如前经中。金刚幢等十幢菩萨所说十回向法门善财一一询友以行行之。第六会升他化自在天宫。金刚藏等菩萨说十地法门。如善财童子至此阎浮提迦毗罗城婆珊婆演底夜天。及已下十善知识。还如前经中。他化自在天宫金刚藏菩萨说十地法门。善财询友一一以行行之。第七会升第三禅为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所有法门十一地等觉位中普贤境界。如善财童子至摩耶夫人。及已下十善知识。还如前璎珞经中重说华严次第。十一地法门普贤境界。善财询友一一以行仿而行之令成后则。第八会佛地法门于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时说。如善财童子至海岸国大庄严园林毗卢遮那庄严藏广大楼阁弥勒菩萨所。以为善财佛果圆满善知识也。还如前经中如来于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及三十七如来出现品。如经中如来出现品前。普贤行品。出现品后离世间品。还是普贤菩萨说。善财童子一一仿之。还从前五位摩耶夫人十一地等觉位中。乘普贤行。而自成正觉。出现世间。还以普贤行导利众生令离世间。善财童子还以仿之。从弥勒菩萨后自见其身。入普贤身中。即明自乘普贤行自成正觉于世常以普贤行导引众生令离世间。自见其身入普贤身者。明行满同普贤故。法相似。同一体故。如出现品。即是经中如来自放眉间光灌文殊顶。放口中光灌普贤口。令此二人共相问答。明因果理事交彻相入故。以此二人理事体用二门成佛果故。出现世间。如善财童子至于弥勒所。弥勒菩萨令善财还见初善知识文殊师利。善财闻已。忆念之间便闻普贤菩萨名。乃入无量三昧门。便见其身入普贤身。及于弥勒楼阁中会三世事在于今时。即是善财童子功穷极果。弥勒菩萨而与会之令成法则令使后学信解证入无疑。经中但有法门。未有人求学者故。令善财询友一一以行行之。一如前经之法则。若也空施法则还恐在行犹迷。故令善财以行行之。令使后学无滞。弥勒令善财劫见文殊。明从法身理体根本智为因见弥勒菩萨是善财乘法身本智为因。及诸善知识所行普贤行。以成自己佛果。见弥勒之后入普门法界。自见其身入普贤身者。虽成正觉常以普贤行利益众生。即明文殊普贤弥勒佛果三人始终一处。表通因彻果。此三人之道。是古佛之大都。是源始之法际。若速解者即本来全得。处迷者自没轮回。为古佛道法本来常如是故。非生灭法。无作为也。修之者及以放逸者。皆有作者故。欣寂不当。放逸还非。以自情缠乖其圣性。是故道者。以定慧力善自观之勿滞其事。
第七明六位菩萨来众别者。且如权教之内所说菩萨诸地位次。但说假真如为因果。仍地前三贤未能正证。初地之中。一地证一真如。十地证十真如之后。方能始见佛性。前证真如。复言有十真如障。真如既能成障。明知权教之中既施设假真如非本真也。所说地位三乘同闻声闻人天共会此经不尔。总是果位菩萨六位之中一位具十。又当位之内十个菩萨下名悉同。各从十方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至佛所。信位之内初名觉首。次名目首。有十首菩萨也。创初起信。即有一切处文殊师利。所从来国金色世界。本所事佛皆号不动智。华严经即事表法。无一事不表法门。金色世界者。白法也。金为白色。明法身本体也。不动智佛明法身之内无作性智是根本智也。文殊师利即是能证之因。不动智佛即是所证之果。今举此因果同体无二。用成十信之初门。还令诸信者。信果成因。还修果法。以成因位。十住初心初心之上便成正觉。为从证果本智为因也。是故此经下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权教菩提同有为故立能证所证也。一念之间无有能所。能所尽处名为正觉。亦不同小乘灭能所也。了能所本无动故。此乃任法性故。动寂皆平。为本智非动寂故。妄谓为动。愚夫不了。弃动而求寂为大苦也。故维摩经云。五受阴洞达空为苦义。为小乘有欣厌故。为苦生也。以此文殊等十首菩萨。还兴果德示悟众生。法华经云。以佛智慧示悟众生。使得清净故。以此义故。觉首等十首菩萨。皆从本所事佛下名皆同名之为智。所谓不动智佛。无碍智佛。解脱智佛。如是十智如来所来。皆表所从本智。所来来处是己身之智。所来者。是因也。即明因从本智果来。犹如全将金体以成环钏。全将佛体以成菩萨。全将佛果以作自身。今还以自佛本智成初证也。一切众生总皆如是。今从佛所来者。即表初发心时顿证本智。佛体用以成初觉。以此正觉初证。之因。是彼十首菩萨以因从果来。次十住位中十慧菩萨。所谓法慧菩萨。一切慧菩萨。胜慧菩萨。如是等十慧菩萨。各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至佛所。所从来国。本所事佛。所谓殊特月佛。无尽月佛。不动月佛。如是等十个月佛所表是果。法慧等十慧菩萨所表是因。还表因从果来。佛皆为月者。表此十住之内创证果德无明热除性清凉故。以此义故。表果德清凉故。佛名为月。像此位初证者故。还同体清凉也。经云。法慧菩萨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以三昧力故。十方各过千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名曰法慧。普现法慧菩萨前。慰叹善哉。如此言千者。为一一佛皆满十方故。不同权教有限量彼此国土也。此即明此位之中创发心时因果相成无差别体故。是故菩萨与佛号同名。法慧为印因果为一体故。佛名与己同名。表一切证道者皆然。前十信中不动智佛。是根本智此。十住中佛果名号月者。是随位进修获益之果。因果者。即是非因果之因果。但以无依止处名之因果。亦不同外道以情拨无因果。不同人天凡夫系成因果。不同此二名为佛因果也。如此位中十住初首证。此非因果之因果也。是故初发心时即是佛故。如此位中无上慧菩萨颂云。凡夫无觉解。佛令住正法。诸法无所住。悟此见自身。非身而说身。非起而现起。无身亦无见。是佛无上身。
问曰。何故前信位之中十首菩萨不入三昧即便说法。又无同名觉首佛而称叹。何故此十住位中法慧菩萨入三昧始说法。又千佛世界微尘数佛与法慧同名皆号之为法慧。来慰叹。何故前十信无此等相者何为也。
答曰。为信位示果法。因果同举但令生信。未有实证故。不入三昧。以十住之位入真实证故。以此义故。须入三昧。方能真证为与众生成证法则故。为正证果德同号佛来印成因果一味故。前信位中但且成信未正证故。以此不入三昧。无同号佛来。印成因果。当如是知。如是信解。如是千佛已次万佛者。明进修行相故。如十行品中功德林菩萨。入菩萨善思惟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佛。皆同一号。号曰功德林。而现其前。叹慰功德林。还如前位。因果同故。其佛名号与菩萨名同。还以菩萨为因。佛为果德。二体同故。是故同名。十林菩萨本所来国。皆名为慧。功德林菩萨等十林菩萨。各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十万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来。其国名亲慧世界幢慧世界宝慧世界。如是十慧世界。本所事佛。所谓常住眼佛。胜眼佛。无住眼佛。如是等十眼佛。
问曰。何故前十住位中同名法慧佛。只举千佛刹微尘为数。所有菩萨来亦过千世界外所来世界名同皆名为华。本所事佛同名为月。何故此十行位中本从来国皆同名为慧。本所事佛同名为眼。何意如是。
答曰。为十住位中从凡创证果德始从凡夫来故。国土名同皆名为华。为创住佛所住自佛智慧开敷故。证佛慧初生诸佛。家故佛号皆同为月。以表得法清凉如月。此十行位中始终总佛内外俱真。国亦以法为名。佛亦以法为号。前位始证以表如月清凉。此位已真纯名之为眼者法眼也。为此行中明法眼圆明应机照俗以成德故。以次千及万数渐渐增广者。明法界圆明不增不减。但以佛果位菩萨引生方便。引接凡庸令增胜故。皆为如来密意方便故。如佛名经无量声如来日月光明如来世尊。偏增致敬重加三礼。云灭罪多者。如来方便引凡心生令策志故。岂谓诸佛体同一味功德有差别耶。今时佛果中诸菩萨安立地位境界增广。如是渐次言千佛世界万佛世界。乃至数终一一数体缘起相彻。一一数中始终相入无前后际。是诸佛密意方便故。犹如十钱去一钱十总无著一钱十全成。为诸数如响应声同时缘起故。得初即得终。还以性齐时齐缘起同时故。今此中安立境界法门。
新华严经论卷第五
新华严经论卷第六
长者李通玄撰
初地菩萨多百法明门王。化多百佛世界。二地菩萨多千法明门王。化多千佛世界者。不同权教实有分限。如前数法互相彻入。又如人以指画空作百千微尘数复以手除之令尽。然彼空中无有增减。以情量故见彼虚空数有增减。此亦尔。所有菩萨安立诸地法门增减亦复如是。为成诸有情故使令进修。若也一概皆平无心进也。凡夫无有进修之心。发心修至不修。方知万法无修也。而实教菩萨一得一切得。为称法体中无前后故。犹如帝网光影互相参彻相入无前后际也。亦如百千宝镜同临妙像。一一镜中影像相入色像齐平。如佛果位中诸菩萨。为从性起法身根本智为十住之中创证心故。所有法门境界皆悉依本。以体用通收皆悉彻故。还以性齐。即时齐故。更有余不齐之法为不可也。不同权学情障未亡九地已来未见佛性。所立地位皆有分齐而实可得。为未见佛性有假真如影故。是故经云。十地差别如空中鸟迹。如地位法门权施增减。为逐众生情故。体道者。真俗便真为一真。一切真故都无假法。不可于此圆教作增减见同其渐也。此经所有一切众海菩萨天龙诸神等众。皆佛果位海诸菩萨众。非是凡夫。欲令入者即同圣故。明毗卢遮那摄化境界等众生遍故。皆是佛果位众以化仪主伴故。如是果德位众共会成法示悟众生。成法之后入法界品中文殊师利。以此果德法门。出祇园会外。东行欲往觉城中利乐于人。舍利弗。六千比丘路上发心得十耳十眼。觉城东会善财遍求诸友。一生佛果圆明。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皆如善财。经文不可一一具陈。同会总皆如是。若也无缘总亦不闻。如祇园罗汉比丘等。同会不闻不见如来说此华严经典。是五众同会于文殊所同闻此法。悉皆同证之流。是故经云。此经不入余众生手。能深信者。情过三乘权学之流。何况能证者。故此经贤首品中云。一切世间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为甚难。是故当知。正集海会。未有人中凡夫。纯是诸佛果位菩萨。集会成其教法。文殊觉城所化。始明以此教法将用利药阎浮提众生。善财等五众。总表实得此法者。余义如前所明。如是来众纯是果位菩萨。来明果德。用备上机。都无权教菩萨小乘人天凡夫因果等众来集此会。权教菩萨至于九地已来不预此众。何况凡夫。何以故。为行六波罗蜜故。虽有行十波罗蜜者。由三僧祇劫成道果德故。不同此教一时即一切时非情所收故。出祇园会文殊东行六千比丘路上发心者。此明许声闻亦有最上之器堪能入此最上乘中。又彼六千比丘。于舍利弗所。皆新出家。未忻小果。以器利故。方能发心。至此位流。已登小果卒回难得。如舍利弗即是影响声闻。非实声闻也。即是已登佛位。入流接凡。以此义故。此经来众与权教不同。化佛设有处纯会菩萨。无小众者。亦不同此教。何以故。或有教说。即因成佛者即不行五位。或五位行相体用不同。如前已述故。如是准例无有同者。法既不同。众亦全别。又于此经中所有来众有十种同法。与诸经来众不同。一色身同。二法身根本智同。三慈悲智同。四言说法轮同。五来处同。六所成法则同。七与佛因果同。八事佛师弟同九报身国土圆满同。十怀疑获益同。
一色身同者。如五位中诸菩萨。各从十方来。一一方来众皆有十佛刹微尘数众菩萨来。皆金色身目发绀青。当位菩萨色身相似。诸天八部之众当类相似。明得法同故报亦同。如初会中。有五十五种部类。虽别明行门摄化异故。然其行相身色法门。五十五部互相参彻。一行作多行。多行作一行。一身作多身。多身作一身。相似故。前后十处十会例然。
二法身根本智同者。如十处十会中所有众海。皆同如来法性身。本智慧故。设有新学凡夫入会之者。见闻佛法刹那证入。皆齐如来法性身根本智故。无有入会见闻法者不同佛身智慧者。五百罗汉身在会内。不见不闻不知不觉此之大会及所说法门。不同权教菩萨二乘人天八部同会见佛闻法获益全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