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赞

  得大势者。所至之处世界振动有大威势。众生遇者自然苦息。获大胜乐有前二能。
  经。常精进(至)菩萨。
  赞曰。此二自利他对。自行常勤他利不倦。
  经。宝掌(至)菩萨。
  赞曰。此三济贫救对。宝掌济贫苦众生。手中出宝 药王为大药树救治王诸疾 勇施一人通能二事。勇出财.药。财.药俱摄。
  经。宝月(至)菩萨。
  赞曰。此三导明破闇对。宝月能导智明如月可重 月光破诸痴暗犹如月光 满月能为二事。
  经。大力(至)菩萨。
  赞曰。此二神通小大对。由作神通警策有缘皆令发意。能动百千世界名大力 能动无数世界名无量力。
  经。越三界(至)菩萨。
  赞曰。此二离染进善对。越三二界离染也。越者离度义。
  颰陀婆罗云贤护。护守善法令不失故。
  经。弥勒(至)菩萨。
  赞曰。此三世间出世间对。弥勒姓慈拔离生死世间。
  宝积.导师引至彼岸出世。宝积引至菩提。菩提法宝积而与之。
  导师为大导师引至涅槃圆寂。故此三别合成七对。
  经。如是等(至)八万人俱。
  赞曰。此结也。肇公云。此皆菩萨无生身。无生身者无处不生故言无生。无生故塞三界门。无处不生故。垂形六道。
  经。尔时释提桓因(至)二万天子俱。
  赞曰。上明内护五众。下明外护十众。于中人非人为二。非人中天非天为二。天中欲色界为二。欲界有三。一帝释。二四王。三自在。此初也。或地居.空居为二。地居中帝释.四王为二。此初也。
  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无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彼国古名致甘露处。即劫初帝释与阿修罗战以山为[禾*(替-曰+貝)][禾*(替-曰+貝)]乳海。得甘露致于此地。因以为名焉。帝释往昔有三十二人以为同伴。有善法夫人.圆生夫人.欢喜夫人.设支夫人同修胜业。故生天中。有善法堂.圆生树.欢喜园.阿修罗女.设支夫人。此等因缘如宗轮疏。
  经。复有名月天子(至)万天子俱。
  赞曰。此四王众。三光乃是四王天摄。更无别天。有经观音名宝意作日天子。即此宝光。
  大势至名宝吉祥作月天子。即此名月。
  虚空藏名宝光作星天子。此名普香。日宫火精作。径五十一逾缮那。月宫水精作。径五十逾缮那。星亦水精作。极大者十八乃至小者四俱卢舍。一俱卢舍三里余。此并空中旋绕四洲。
  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丑目。北方多闻。居妙高之半腹第四层级。亦住七金山之顶。三光四天高下去地四万逾缮那寿量形相如余处说。
  经。自在天子(至)三万天子俱。
  赞曰。下空居天 夜摩天.睹史多天名自在天子。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名为自在。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名天自在天子。不乐异熟果乐自乐他变为乐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又解他化天主名自在天。第四禅主名大自在天。又自在天是帝释臣。大自在天是帝释之师。若后二解无四空居欲界天也。
  经。娑婆世界主(至)二万天子俱。
  赞曰。此色界天。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初禅大小等于欲界一四天下。一千初禅始等二禅。二禅为火灾顶。一千二禅始等三禅。三禅为水灾顶。一千三禅始等四禅四禅为风灾顶。乃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也。故娑婆界主大梵王。即第四禅主。
  梵摩云寂静.清净.净洁皆得。亦云梵洁也。今唯言梵但略云尔。
  尸弃者火灾顶即初禅主.火灾尖顶故。光明者二禅主小光.无量光.极光净天主故。等表三禅主也。然大般若五百七十云。堪忍界主持髻梵王故。尸弃者顶髻也。即持髻梵王是堪忍界主。梵王之别名。光明是余禅主。
  经。有八龙王(至)眷属俱。
  赞曰。下明非天众有五。初龙众也。第一名喜。次名贤喜。此二兄弟。善应人心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初能令人喜。后性贤令喜。故以为名。
  娑伽罗者即醎海之龙。
  和修吉者此云九头。绕妙高。食细龙之类也。
  德叉迦者此云多舌。舌有多故。或由嗜语故名多舌。
  阿那婆达多者此云无热恼。无热恼池之龙。离三热恼故。一非火沙所烁。二无风吹衣露形。三无妙翅鸟所食。无此三种所生火恼名无热恼。华严经云。大地菩萨为此池龙。兴大悲云荫覆一切众生。离苦法门而得自在。于鳞甲中流出诸水日夜无竭。济瞻部洲诸有情类。
  摩那斯者此云慈心。华严经云。将降雨时先云七日待众事了。然后始雨。故名慈心。
  优钵罗者此云红莲华居池为名。
  经。有四紧那罗(至)眷属俱。
  赞曰。梵云紧捺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初歌四谛。次歌缘起。次歌六度。后歌一乘。或初三种歌三乘之教行。后一歌一乘之理果。故名持法。或歌一乘教.理.行.果如次配之。随佛所说一会之法所宜歌故。如世乐音歌君德故。
  经。有四乾闼婆王(至)眷属俱。
  赞曰。乐音五孝反。梵云末奴是若飒缚罗。此云可意音。亦名如意音。乐者令人爱乐也。正法华云。一名柔软天子。二名和音天子也。梵云健闼缚此云寻香行。即作乐神。乾闼婆讹也。西域由此呼散乐为健闼缚。专寻香气作乐乞求故。乐中有二类。一非丝竹也。鼓磬之类。二是丝竹。箫筝之辈。非丝竹之下者名乐。上者名乐音。丝竹之下者名美。上者名美音。或此同前歌神音曲。如次同彼。
  经。有四阿修罗王(至)眷属俱。
  赞曰。梵云阿素洛。此云非天。索洛者天之异名。阿之言非。以多谄诈无天行故。名曰非天。如人不仁亦名非人。瑜伽.佛地论说为天趣摄。杂心名鬼趣。正法念经是鬼畜趣。伽陀经说鬼畜天三。有云罗睺阿修罗是师子儿。畜生所摄。今依大乘瑜伽为正。此有五类。一极弱者在人间山地中住。即今西方山中有大深窟。多是非天之宫。以下四类十地经说。二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罗睺宫。三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勇健宫。四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华鬘宫。五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毗摩质多罗宫。准此已下八万四千深于须弥矣。与起世经相违。彼说须弥东西去山一千由旬外有毗摩质多宫。纵.广八万由旬。七重城等是别聚落。亦复无失。罗睺此云执日。非天与天斗时。将四天王天先与其战。日月天子放盛光明射非天之眼。此为非天箭锋。以手执日障蔽其光。故云执日。今为第四。应知。初列婆稚者。旧云被缚。非天前军为天所缚。正云跋稚迦。此云团圆。正法华中最胜是。即当勇健。次执日后与天斗。时有勇健力。跋陀缚义此非被缚。
  佉罗骞驮者佉骞皆去声。驮平声呼。古云广肩膊形貌更大。次勇健后当华鬘是。梵云吠摩质呾利此云绮画。明文其身。或云宝锦用冠其服。云毗摩质多罗讹也。此为最大天帝释之妇公。舍支之父。说此因缘如宗轮疏。
  经。有四迦楼罗王(至)眷属俱。
  赞曰。梵云揭路荼此云妙翅鸟。羽色妙不唯全金故。旧云迦楼罗翻为金翅鸟皆讹谬也。增一阿含说。佛告诸比丘有四生妙翅鸟。谓卵.胎.湿.化。有四生龙亦卵.胎.湿.化。比丘当知。若卵生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自投于海。是时此鸟以翅辟水令两向分。而取卵生龙出而食之。设欲取胎生龙等鸟即丧亡。如是胎生鸟唯食胎.卵二生龙。湿生鸟食前三生龙。于化生龙。设欲食者鸟即丧亡。化生鸟能食四生龙。设使龙身。而事佛者。是妙翅鸟不能食啖。所以者何。如来恒行慈.悲.喜.舍四等之心。是四等心有大筋力有大勇猛。不可阻坏。故妙翅鸟不能食之。故诸比丘当行四等之心。今此次第即四生鸟。亦云大威德者。诸龙怖故威德广大。大身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大满腹恒食饱。如意颔下有珠。
  经。韦提希子(至)眷属俱。
  赞曰。此人王众。佛以住此王城说法故独举之。梵云吠题呬弗呾多。古云思惟子。今云吠是胜义。题呬云身。即东毗提诃之名。彼毗提诃男声中呼。此吠题呬女声中呼。此是山名。亦是彼山中神名。从彼乞得因以为名。韦提希讹也。梵云阿社多设咄路。此云未生怨。阿阇世讹也。未生以前已结怨故。亦名折指。由造逆业闻小乘经忏悔已后。犹堕拍鞠地狱。后得独觉果。涅槃经云阇王不遇耆婆来月七日当堕地狱。闻大乘经忏悔已后不堕地狱。又有经云。忏悔已后得柔顺忍。以母标名故言韦提希子阿阇世王。加涅槃经等具陈其事。
  经。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赞曰。列众中第二明其仪轨。尊敬情深各礼佛足方受正法退坐一面。
  经。尔时世尊(至)尊重赞叹。
  赞曰。众成就中文段为二。上来列众此明佛所威仪。论解众成就中有四。上已解三。此为第四。四众者。古云魔.梵.沙门.婆罗门。此说色欲二天之胜.人中上首。故顗师云。一影响众在座默然。二发教众如鹙子与弥勒三请是。三当机众禀教悟解。四结缘众时未悟解结后因缘。又有四众谓声闻.菩萨.并客.旧二众。古人疏有多义。然此后文。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周回曰围。坐匝称绕。进财行为供。有摄资名养。修谨曰恭。崇仰曰敬。敬甚曰尊。尊深曰重。是理谈美曰赞。触事谕德曰叹。论解有四。一众围绕。二前后。三供养恭敬。四尊重赞叹。论牒经同此经之中少前后义。今准应言。尔时世尊为诸四众前后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文方具足。其前后者各见佛对其前为之说法。即以面向为前。所不向为后。望一一人皆有前后不以方处为前后也。
  经。为诸菩萨(至)佛所护念。
  赞曰。此即第三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略有三义。一依人先为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后为声闻方说一乘。二依利先以一乘利他教理化根熟菩萨。后以一乘自利行果方化初根回心声闻。三依法先谈法体后谈功能。故未说法华已前先说无量义。名为时至。大乘经者此是通句。余是别句。十二门论六义名大乘。一出二乘。二佛最大此乘能至。三佛之所乘。四能灭大苦与大利乐。五观音等大士所乘。六能尽诸法源底。摄大乘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即万行是。或乘大性故名大乘。即真如是乘运载义。无著金刚般若论说七种大。名虽少别义与对法第十一同。对法云即此乘性由与七种大性共相应故名为大乘。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教为所缘故彼名法大。二行大性具二利故彼名心大。三智大性了二无我故彼名信解大。四精进大性三大阿僧企耶修习百千难行行故。彼名净心大。五方便善巧大性。由具智悲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彼名资粮大。六证得大性。成就十力四无畏等诸功德故。彼名果报大。七业大性穷生死际建立佛事故名为大乘。彼名时大。乘体根本即真如理。是无相故。与胜鬘同。胜鬘经云。一乘即大乘。大乘即佛性。佛性即涅槃界。末通万行亦乘亦大。七大性体。通有为故。至一乘章当具显示。此为总句。名无量义等三句。是所说大乘。经别名。正法华中唯有二句。论牒经有十七名。正合论文应云。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最胜经典.大乘方广.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诸佛秘法.诸佛德藏.诸佛密处.能生诸佛.诸佛道场.诸佛法轮.坚固舍利.善方便.宣说巧一乘.第一义处.妙法莲华.最上法门。论云。一无量义者。成就字.义故。以此法门说彼甚深妙境界法故。深妙境界即佛最胜之境界故。能诠教法说彼义故。教亦无量。由此字教及所诠义皆名无量。无量义经云。以诸众生性欲无量故其所说法亦无量。法无量故义亦无量。义无量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无相。如是无相无相.不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所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无上菩提。善男子。譬如一种子能生百千万。百千万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此经典者亦复如是。从于一法生百千义。百千义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无边之义。是故此经名无量义。论不唯取所生教理名为无量。无量之体即真智境。体能成就。成就彼字.义故。
  二最胜经典。此于三藏中最胜妙藏故。
  三大乘方广。无量大乘法门。随大乘众生根机之法。此经具有住持成就故。
  四教菩萨法。为化根熟菩萨随彼法器而能成就。不化二乘等故。
  五佛所护念。依佛有此依余无故。
  六诸佛秘法。此法甚深唯佛所知。秘是藏义故。
  七诸佛德藏。诸佛功德禅定之藏。在此经故。
  八诸佛密处。若根未熟非法器故。而不与之。
  九能生诸佛。闻此法门能成报化身菩提故。
  十诸佛道场。此法门能成无上菩提非余经故。能显诸佛法身智故。
  十一诸佛法轮。破诸闇故。
  十二坚固舍利。三佛如来功德法身。此经具有而不坏故。
  十三善巧方便。依此法门得成佛已。复为众生说天人等五乘之法。成佛智慧巧方便故。
  十四宣说一乘。显示如来无上菩提究竟之体。二乘非究竟故。
  十五第一义处。此法门即是如来法身究竟住处故。佛之法身名第一义。此法身住处名第一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