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赞

  经。我本著邪见(至)于空法得证。
  赞曰。下四颂除悔。中分二。初一颂半叙昔舍邪以归正。后二颂半叙今识小以向大。此初也。本事珊阇耶外道领一百门徒。后归佛出家证人空理。得阿罗汉称梵志师。名为拔邪得证空法。
  经。尔时心自谓(至)非是实灭度。
  赞曰。下二颂半叙今识小以向大。于中分二。初一颂识知小。后一半知真大。此初也。昔时不识谓真灭故。
  经。若得作佛时(至)永尽灭无余。
  赞曰。知大为真灭得作佛时。内具诸相好外为众生归敬。方成永尽二种生死更无有漏。故知大乘是为真灭。
  经。佛于大众中(至)疑悔悉已除。
  赞曰。下七颂半颂今疑灭。分二。初一颂结前悔尽。生后疑除所由。后六颂半正释疑除。此初也。
  经。初闻佛所说(至)恼乱我心耶。
  赞曰。下六颂半正释疑除。复二。初一颂叙疑生所由。后五颂半正释疑灭。此初也。佛昔说三乘我已得讫。今说为一与本说乖。说我所得非真果灭。故心中惊谓佛是魔恼乱我心。此疑于事名异熟生不疑于理故非烦恼。或前忧疑皆示相起。非在鹙子犹有忧疑。
  经。佛以种种缘(至)我闻疑网断。
  赞曰。下五颂半释疑灭中有四。一颂显佛言巧心安。所以疑断。二颂明三世佛同说方便。所以疑断。一颂解佛说同。所以疑断。一颂半知佛与魔道迹不同。所以疑断。此初也。佛说有二一法说二喻说。种种缘者法说道理。种种喻者比况说也。外现此二巧言说法。内心安固如海不动。所以疑断。言词不巧理喻乖宗。心有动摇智迷真境。内.外可阻疑便难灭。今则不然所以疑断。
  经。佛说过去世(至)演说如是法。
  赞曰。此明三世诸佛同说方便所以疑断。初颂过去后颂未来现在二世。初皆方便后方真实。即领前品三世佛同。众说道乖可令疑起。群圣同范今疑故灭。
  经。如今者世尊(至)亦以方便说。
  赞曰。此解佛说同。所以疑断。从生及出家身方便也。得道者意方便也。转法轮者语方便也。初说三乘同三世佛教故言亦以方便说法。三业乖张可令疑起。色心相顺所以疑除。又始末说乖可令疑起。初后语顺故令疑灭。
  经。世尊说实道(至)谓是魔所为。
  赞曰。知佛与魔道迹不同。所以疑断。魔说乖真所以疑起。佛语符妙由此疑灭。
  经。闻佛柔软音(至)安住实智中。
  赞曰。下合十四颂。喜今闻而恼尽中分二。上十二颂半断疑悔讫。此一颂半快得安隐。慈悲接引故出柔软音。如雷隐震以说玄理故名深远。清彻如迦陵声极可爱乐故甚微妙。离名利等诸瑕秽事。说一乘义故名演畅清净法。畅谓远也明也。心既大喜疑悔永除。舍昔处权之心取今住实之智。实谓一乘今所求证。权谓二乘昔方便也。
  经。我定当作佛(至)教化诸菩萨。
  赞曰。此颂第四知佛子而道成。今我为佛子当作菩萨。从佛大乘言教所生。既修大因定当作佛。外为天人所敬能转无上法轮。究竟唯说一乘。故能教化菩萨。
  经。尔时佛告舍利弗(至)随我受学。
  赞曰。第一周中自下第三如来述成。同药草喻重述成故。于中分三。初陈往遇。次述今逢。后显还令依前取实。此初也。曾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常教化汝等者。优婆塞戒经言。舍利弗曾六十劫行菩萨道。有婆罗门从其乞眼。鹙子与之。彼得眼已投之于地。双足践踏骂詈而去。鹙子悔恨遂退大心。此说彼时故昔教汝。二万佛所以为善友常化大乘。鹙子彼时亦随受教。
  经。我以方便(至)生我法中。
  赞曰。此述今逢。退大心已后。佛知怖大情局小果。化以声闻令证无学。渐导诱之名为方便。证生空理无漏智起。住佛法内名我法中。从佛法所生尔乃是真生故。且如鹙子退姓。大姓近生而远熟。所以初发大心而中退。小姓近熟而远生。所以中发小心而证果。初教发于大意为令证实之因。中求小而果成为令舍权之渐也。
  经。舍利弗(至)已得灭度。
  赞曰。下显还令依前取实。分二。初谈创兴实意。为修权而忘实。后显令忆本心。说法华而复本。此初也。我昔教汝志愿佛道者创兴实意也。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者。为修权而忘实也。未证声闻果前未得无漏宿命之智。虽六十劫练根得声闻无漏宿命智所知犹近故。昔修大乘汝今悉忘。便谓所得是实灭度。不肯进修。前卷请中。世世已曾从佛受化。今言忘者此中有四解。一自忆从佛修小佛说教大悉忘。二佛说初教大乘今忘。自忆中途学小从化。三鹙子自忆他人不忆。今寄之说他人故言悉忘。四前说佛加故忆。今谈自心故忘。亦不相违。
  经。我今还欲(至)佛所护念。
  赞曰。令忆本心说法华而复本也。初化小机而向大名为声闻。而说大乘妙法莲华。回心已后名教菩萨之法佛所护念。故知妙法莲华亦傍名无量义等也。体性功能有别。对机显理有殊。分为二经故耳。如初卷说。
  经。舍利弗(至)所行之道。
  赞曰。第一周中下第四段佛为授记。有二。初为授记。后人天供养赞叹回向。初复分二。初明授记。后有一颂结会令欣。初文有二。初授因记。后授果记。此初文有四。一时节过无边劫。二外遇良缘值若干佛。三奉持正法。四具行利生。要因行满果方成故。未入十信尚二万劫。况起心后时节应远。故此第一先说劫多。方遇诸佛得入大劫持正法等。
  经。当得作佛(至)佛世尊。
  赞曰。下明果记。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六。一内德成满。二外土庄严。三说法同今。四劫名异即。五辅翼胜劣。六法住短长。此初也。目睹雨华放光耳闻法华智光。又外餐秘法内发智光。因斯二义故名华光。夫记佛名理非一准。且如释迦弥勒因睹彼佛以为名。鹙子最初假见闻而立称。智度论云三百比丘脱衣上佛举手为相。记名大相如来。又千天子见佛土庄严而发净意记名庄严王佛。又彼舌相品十万亿人见十方菩萨来以华供养。发心得记佛名觉华。劫名华积。如是等类不可一准。或此皆是初所逢佛。后遇此缘因符往愿。
  授记略以六门分别。一授记所由。二谁能授记。三谁所授记。四授记差别。五释妨难。六声闻类异。授记所由略由五义。一论云为生声闻决定心故非成就法性故。非已证得二空法性而为授记。令生决定趣向大乘故为与记。二论云显佛法身性平等故。有为有异故。说三乘。真理既同法身无异。三为除菩萨久疑心故。久疑声闻不得作佛。今闻授记故久疑灭。四为欣佛者见此授记。欣自当得行佛因故。五说一乘十义所以。即是此中授记所由。
  能授记中有三。一所依二记体三记用。所依即能授记者。六处示现五是如来记.一是菩萨记。如来记者一别记二同记三后记四无怨记五通行记。菩萨记者名具因记如常不轻品示现。礼拜赞叹言我不轻汝汝等皆当作佛。示诸众生皆有佛性故。记其当来佛之名字唯佛与记。余圣不能不能别知当佛名字国土等故。下人不能知上事故。若谙含与记菩萨亦得。具佛性因故。此经既尔。一切经中能授记者不过此二。记体谓后得世俗智。记用谓言教。唯他受用变化身等。五蕴之中随应为体。十地菩萨.三乘异故。
  所授记有二。一所依二体性。所依即是所授记者。论云有六处示现。一别记舍利弗大迦叶等四大声闻。众所知识名号不同故与记别。二同记富楼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同一名故。俱时与记。三后记。学无学等共同一号。虽亦下根非众所知。故后与记。四无怨记与提婆达多记者。示现如来无怨恶故。五通行记与比丘尼及天女记者。示现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萨行者。皆证佛果故。六具因记。示诸众生有佛性故。此之六记。别记在譬喻品及授记品中。同记在五百弟子受记品中。后记在授学无学人记品中。无怨记在提婆达多品中。通行记在法师品及持品中。具因记在常不轻品中。以理而推异生未发心及发心已后二乘不定性及诸菩萨此之四人名所授记。法华一会为化舍权而就实故。无为十地菩萨授记。谈昔古事故。有未发心前具因记。别唯有异生发心已后但闻法华无一不成佛。是及不定姓二乘之记更无余也。因体即是无漏善根通现及种。因所得果体通五蕴。多是化身及他受用者。显慈悲故显德高故。有差别故有化众故。下诸记别当具显示。
  授记差别者。首楞严经中佛告坚意菩萨授记。凡有四种。有未发心而与授记。有适发心而与授记。有密授记。有得无生法忍现前授记。是名四种。唯有如来能知此事。宝云经中亦同此说。瑜伽四十六说略由六相。蒙诸如来于无上正等菩提授与记别。何等为六一安住种姓未发心位。二已发心位。三现在前位。四不现前位。此上四种同首楞严。彼密授记即不现前在密处故。或得无生忍名现前。未得者名不现前。或身在座名为现前。身不在座名不现前。下第四卷与同记中有不在会。佛令传记是五。有定时限。谓尔所时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六无定时限。谓不宣说决定时限而与授记。今舍利弗即当第二第三第六。已发大心现佛前住无定时限故。涅槃经言须陀洹八万劫到。乃至阿罗汉二万劫。到辟支佛十千劫到。所言到者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知经尔所劫方到十信初心。始入初劫。菩萨地言迂回修行不如初心始业菩萨。耽寂灭味极深重故。由此今言过无量劫方始供养若干千万亿佛行菩萨道等。有三决定。一种姓定遇缘便能证于正觉。二发心定发大心已更不退转。三不虚行定得自在已于利有情终不空过。初在地前五种菩提中发心菩提故。次在初地证发心故。后在八地。今依初定故与授记。
  释妨难者。论云彼声闻等为实成佛故与记别。为不成佛与授记也。若实成佛者菩萨何故于无量劫修集无量功德。若不成佛者云何虚妄授记。此意难言。若声闻等但住百劫等练根修声闻行。即实得成佛而与记者。菩萨何故于无量劫修集无量功德方得成佛菩提。少因已能实成佛故。若声闻等虽修少因不得成者。何须今者虚妄记耶。论自答言。彼声闻授记者得决定心非成就法性故。此意说言。令声闻等得决定成佛心进修妙行。非已证会成就二空法性真理而与授记。论又解云如来依三乘平等说一乘法。以如来法身与彼声闻法身无异故。与授记。非即具足修行功德故与授记。十地菩萨成就法故功德具足。诸声闻人功德未具足故。是以菩萨修无量行方得菩提。声闻未修无量功德。但令得定成佛之心故与授记。问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为记经三大劫当得菩提。答显扬论说依变化身非业果身。故不违理。成唯识说。即是变易生死别名。此意说言未发心前现身有限。由受记后发大誓愿求大菩提度有情类。便入边际无漏胜定资昔所作感今身业。令其长时与果不绝。此所资业。由无漏资。展转微妙旧粗异熟。已后。微细广大殊妙异于本故。犹如变化。由此变易异于旧时名变易生死。数数资长乃至成佛。由彼分段生死虽皆永尽说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变易未尽说更二百由旬方至宝所故。分段生死虽皆永尽。受变易生乃至作佛。趣寂声闻便无此事。故胜鬘云无明住地为缘无漏业为因。有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生。广如瑜伽佛地唯识别章等说。
  声闻类异者。论云声闻有四。一决定。二增上慢。三退菩提心。四应化。如来与二授记。谓应化.退菩提心者。除决定.增上慢者根未熟故。如来不与记。菩萨与记。菩萨与记者方便令发心故。常不轻记是。此言未熟者增上慢者可尔。趣寂毕竟不熟云何言未熟。未者不也。准理应云趣寂之人不愚于法信根未熟佛不与记。不分明记当来之世得作佛故。菩萨与记奄含记别有理佛性故。方便令发信大乘心。增上慢者信向根未熟。佛亦不分明记别当来成佛之事。菩萨亦为奄含记别。方便令发信向之心。今合为文言根未熟。非趣寂者当亦可成佛。庄严论云余人善根涅槃时尽。菩萨善根不尔。涅槃经中说。须陀洹等皆得成佛名不解我意。故知趣寂定不作佛。应化声闻者有人言即舍利弗。四大声闻上根.五百中根.学无学下根。今解不尔。华严经初说有舍利弗是应化。后入法界品舍利弗将六千弟子从自房出。文殊师利为说十法乃发菩提心。即此中授记者。故非应化也。舍利弗独是上根声闻。四大为中。五百等为下。准下经言富楼那等是法华一会应化者也。如摄论十义一乘中解化。与楞伽等经同。声闻多劫入涅槃饮三昧酒醉逸而卧。后从定起发心向大等。是诸佛菩萨之所化作诱余类故。
  经。国名离垢(至)人天炽盛。
  赞曰。下第二外土庄严。化净土也。文有其十。此中有五。一国号名离垢纯善所招无六垢故。二土相其土平正心离高慢。于胜劣二中无怖无蔑。离谄慢故。三净秽。清净严饰众生心净故佛土净。四安免安隐丰乐无杀盗打骂病刀饥馑三恶因故。五善恶天人炽盛由无外他恶知友故。分别烦恼一切不行便无恶道人天乃盛。
  经。琉璃为地(至)常有华果。
  赞曰。此文有五。六严饰琉璃为地心无瑕故。七路住有八交道。修八齐戒八圣道故。东西有四南北有四名八交道。或东西有八南北亦八。从一方为名。或八方之道名八交道。如道方九轨曰逵。八道严金绳界道行四总持之所感故。九林薮七宝行树修七圣财持七支戒故。十果实常有华果恒修七觉八解脱因所增长故。
  经。华光如来(至)教化众生。
  赞曰。下第三说法同。今有二。初明同今。后释所以。此初也。以同今故名为亦以。虽非恶世非秽土也。既言清净明化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