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赞

  三乘者。佛.及菩萨.并以声闻。说法令他得智断惑。可名转法轮。独觉不尔。涅槃经言缘觉说法不能令人得燸等法。由声闻等不识药.病不与声闻转法轮名。理亦何爽。
  经。从久远劫来(至)或常如是说。
  赞曰。结会今古。非但今日方赞涅槃永尽众苦。久来常说。故古同今。
  经。舍利弗当知(至)方便所说法。
  赞曰。下有七颂。今说真实。颂如是皆为得一切种智。中分四。初二颂根熟来逢。一颂念之应度。三颂正说真实。一颂结成法仪。此初也。我见先以权教度者。曾于佛所已闻权教。善根熟故。今来逢我。故上文云是会众生曾见诸佛。亦曾见释迦。今总言诸佛。
  经。我即作是念(至)今正是其时。
  赞曰。念之应度。为说佛慧令生修学。今根已熟何得不教。
  经。舍利弗当知(至)不能信是法。
  赞曰。下三颂正说真实。分二。初一颂明钝不堪授。后二颂明利则堪授。此初也有五过失不堪受大。一钝根闻法不解。或阿颠底迦。二小智虽复聪明情见不广。或趣寂者。三者著相谓起计执空.有二相错学乱行。或不定种姓。执有非空根未熟故。四憍者恃己盛事。诸富贵者醉逸纵任。或根未熟有性凡夫禀性醉逸。五慢者恃己陵他。五千之辈。或复具起七种慢等诸烦恼者。不能信大。不应授与。
  经。今我喜无畏(至)悉亦当作佛。
  赞曰。此明堪授。初颂明舍权就实后颂除疑。记得喜者喜无量。不嫉众生成佛事。无畏者决定义。作师子吼理决定故。于菩萨中者对胜人前故。二乘发心皆菩萨故。依真实理说一乘道名为正直。不随机权说有三故名舍方便。但说无上一乘之道。即显今直唯说一道非于余故。地前顿悟菩萨疑自独得菩提声闻无分。不定种姓菩萨疑于佛果自亦无分。欲退向小故。今闻法此疑皆除。现前名高千二百声闻。疑不得作佛。今正为说悉当作佛。涅槃由此说须陀洹八万劫乃至辟支十千劫到。到于十信初发心也。此等修行极为迟钝。不如初修始业菩萨。此据不定。非诸二乘皆定作佛。故涅槃第三十四云。我于一时说一乘一道一行一缘能为众生作大寂静。永断一切结缚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众生到于一有。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于大众中唱如是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皆得佛道等故。
  经。如三世诸佛(至)说无分别法。
  赞曰。结成法仪也。大乘妙理体无分别。三乘不异悉皆作佛。故说之也。
  经。诸佛兴出世(至)斯人亦复难。
  赞曰。下第六段有七颂。颂前第一未闻令闻。分四。二颂法说四希。二颂半喻显二希。一颂半劝信。一颂叹结。此初也。一佛出希。二说法希。三难闻希。四能听希。佛出希者如贤劫千佛。今第九住劫已四佛出。后第十劫弥勒佛出。至第十五劫有九百九十四佛出。此劫坏已鹘卢支佛独王一劫。经十二劫后始有星宿劫。千佛中初净光称王佛出。后更三百劫空过无有佛。故佛希也。如迦叶佛住寿七日不说此法。及今释迦成佛四十年。方说此经故是说希。常处八难。叵与佛相逢。故难闻希。虽逢出日更闻小乘不希大法。故能听希。
  经。譬如优昙华(至)过于优昙华。
  赞曰。喻显二希也。一颂颂法出希。一颂半颂闻赞希。闻法及赞叹过优昙华故。行真法行。则为供养三世佛故。自听闻教他闻合名闻法。庆慰闻此云欢喜。赞叹闻此云赞。行此四种皆真行故。
  经。汝等勿有疑(至)无声闻弟子。
  赞曰。劝信勿疑。
  经。汝等舍利弗(至)诸佛之秘要。
  赞曰。叹结深妙。此为诸佛秘藏胜道。
  经。以五浊恶世(至)终不求佛道。
  赞曰。下第二大段有三颂。颂破四疑分三。初一颂佛何时出化以三乘。出五浊世。次一颂云何知增上慢。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不信此法无有是处。一颂云何堪说。除佛灭后现前无佛。此初也。
  经。当来世恶人(至)破法堕恶道。
  赞曰。颂释。云何知增上慢当来恶人不信此法者多是增上慢。不但增上慢所余恶人亦不能信。佛在慢者上已说相。灭后难知故此独举。
  经。有惭愧清净(至)广赞一乘道。
  赞曰。颂释云何堪说。有具四德。一惭崇重贤善复顾自身羞耻过罪。二愧轻拒暴恶。复顾世间羞耻过罪。三清净内外无瑕。弃世名利。四志求佛道不顾二乘。能信此经不愚法类乃可为说。设愚法者。若遇余佛便得决了一乘道也。
  经。舍利弗当知(至)自知当作佛。
  赞曰。此中三颂颂品第四大段。劝发喜心令欣作佛。初一颂半明佛法皆同不学。不了后一颂半劝知生喜欣求作佛。如文可解。

  法华经玄赞卷第四(末)

  大治五年庚戌十月二十六日乙未申时药师寺善明房得业奉读受已了觉印之。
  同年十月三十日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移点已了觉印本者皆点本也以此可悉之也。
  保安三年五月三日书毕法隆寺僧觉印之。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五(本)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譬喻品第三

  三门分别。一叙来意。二解品名。三释妨难。
  来意有二。一鹙子上根闻法说而已悟。四人中性必假况而方知。上已化于上根。下将晓于中性故此品来。二论云自此已下为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说七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及为三种染慢无烦恼人三昧解脱见等染慢。即为治此说三平等。又云余残修多罗明十无上义。此意总显下有二十六品明此三义。七譬喻在七品。一火宅喻此譬喻品。二穷子喻信解品。三云雨喻药草品。四化城喻化城品。五系宝珠喻五百弟子授记品。六解髻中明珠喻安乐行品。七医师喻寿量品。随其次第各在一品。三平等有九品。一譬喻.二授记.三五百弟子授记.四授学无学人记.五法师品.六持品.七提婆达多品.八常不轻.九见宝塔。初之八品皆有授记说初乘平等。后见宝塔中合说生死涅槃法及身二种平等。其十无上有二十一品。初九无上有七品。一药草喻.二化城此有第二第三两无上.三五百弟子授记.四见宝塔.五安乐行.六涌出.七寿量。此有第八第九两无上。上七品中除第二第七自余五品各一无上。余残修多罗是第十无上。谓余十四品并是第十无上。于中有二力。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三品。一分别功德.二随喜功德.三法师功德。修行力中复有七力合十一品。一持力有三品一法师.二安乐行.三劝持。二说力有一品谓神力。三行苦行力亦一品谓药王品。四教化众生行苦行力亦一品谓妙音。五护众生诸难力有二品。一观音普门二陀罗尼。六功德胜力有一品谓妙庄严王本事。七护法力有二品一普贤二嘱累。后十无上是初七喻。三平等残名为上残。故本论中解七喻三平等已云。余残修多罗明无上义。第十无上是前九种无上之残名为下残。故本论中解第十无上云。十者胜妙力无上余残修多罗说。
  残有二义。一者文残曾未说故。二者义残前虽已说义犹未尽。所望别故今复说之名为义残。恐文繁长故略不说。至下品中一一疏释。其药草.化城.五百弟子.宝塔.持品.安乐行.寿量七品。或文或义重说之故。其七喻者谓凡夫有学名有烦恼。有七种增上染慢。为对治此说七譬喻。如执化城以为真城。即是所求世间三摩跋提将为真灭。执无学满故更无所求。二乘无学名无烦恼人。有三种法执染慢。彼三昧解脱见等法执望二乘虽不名染。此回心已即名菩萨。法执染此菩萨名染无烦恼慢。论翻颠倒义意如此。无上义者于大乘中可说有之。余乘即无。由此三乘说有差别。教.理.行.果等有异故。论引佛言不离我身是无上义。故二乘中不说此义不能解故。由此无上即是一乘教.理.行.果。随其所应配诸品取。七种具足烦恼众生者。第一求势力人起第一颠倒求功德增上慢。以世间诸烦恼炽然而求天人妙境果报。为此说火宅喻。富贵自在名为势力。谓诸凡夫求此天人妙境.外果并内果报。不知烦恼炽然烧煮。为此说火宅喻。天人势力烦恼烧煮如火宅故。世尊今者说有二车。即是世间善根三昧菩提假解令其出宅。后令渐入佛大涅槃。故论云第一人者以世间种种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戏。后令入涅槃故。此中不说解脱道中正证生空择灭真智名为世间三昧假解此是羊鹿非是车体。从彼观后入世间定观前所证以心粗故不见正智及生空如。乃见惑业后苦不生心便变作涅槃想解。正智所证根本观中所得择灭。下名化城。不说假观所变为城。不息苦故。今说后时后得智位能变想解。名为世间善根三昧。轻安喜乐种种功德假名羊鹿假名种智。与之游戏后化一乘方令入于佛大涅槃。至佛位中能入牛车即是二智即是菩提。所入涅槃即是宝所。后化城喻二乘执彼惑苦不生故为涅槃。理实涅槃解脱道中是正智证。故说入化城众商皆倦息。前后诸智皆悉不能了一切法故。实非种智。说羊鹿车有名不见登。说此世间三昧善根。与令游戏故。二乘执此以为二车。实非车体。如二乘者所起四颠倒。正观不然。后方想解缘此起执。化城亦尔。今为对治求势力人颠倒求功德增上慢。说此车喻。故此品来。此余诸义各至品释。
  解品名者。譬者况也类也。玉篇云。比类以相晓。喻者开也晓也。玉篇云晓也谏也。今举世间之近迹况类出世之深致。以开未语用晓前迷。晓喻之譬名譬喻品。或譬即喻名譬喻品。
  释妨者。一问。此以喻晓理名譬喻品。前直以法彰应名法品。答前后相例理实应然。立者不同何详所以。但以方便者法中之别义。譬喻者况中之通名。通别既殊得名遂别。未可相例。二问。何故七喻唯此独名。余兼别称。答喻虽有七此最初故。虽标总称即自别名。余品不单名譬喻故。三问中根领。记别标信解。上根领记理应别开。何故此品之初寄明鹙子领记等事。答中根领记文广义长。所以别开。鹙子不然故寄此说。又因鹙子领记启请方陈喻况。故在此初寄明领记。
  经。尔时舍利弗(至)得未曾有。
  赞曰。就此品中大文分二。初鹙子闻法领喜述成得记。后佛广以譬喻化彼中根。初文属前第一周法说一乘。初周有四上法说讫。自下第二鹙子闻法领解。自责而生喜于中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二。初标闻法以喜生。后释欢喜之所以。此初也。依俗间释。踊跷也。跃跳也。跷足跳者喜之极也。闻真道以起权故踊跃。称悦所希之意故欢喜。表发大心故即起。心契所说故合掌一心请益。瞻仰尊颜启本所怀故言白佛。法音者大乘言教也。曾所未闻得未曾有。又由三义所以欢喜。一闻佛说法心安如海。知佛非魔所以欢喜。二闻今一实解昔三权。三为一因所以欢喜。三闻佛说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所以欢喜。
  经。所以者何(至)无量知见。
  赞曰。下释欢喜之所以。有四。一失大法以兴嗟。二处小阶而起欢。三喜今闻而恼尽。四知佛子而道成。此初也。豫者入也关也。玉篇预先办也备预也早也。切韵若逸作豫正应为预。尔雅为预。逮及与也。古文为与。左传云公必与焉。感者激也。伤者叹也。昔闻菩萨如是受记之事我等不入。昔闻授记之流不及授记之事。所以感激恨切伤叹失于如来五种知见。或失如来智性智相之知见也。
  经。世尊我常独处(至)而见济度。
  赞曰。下处小阶而起叹。有二。初叹住小。后自责躬。此初也。常恒也。每者数也。屡也。非一定辞。入者证也。法性者谓人无我真如。彼同证故。我与菩萨俱能证入无我真如。云何如来独以小乘而见度脱。或性谓体。同入佛法体类之中。有本作尝谓曾经也。
  经。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赞曰。下自责躬。有三。初标。次释后成。此标也。咎谓罪失我之愆过。咎音巨久反。字从人各。人各相违即成过咎。
  经。所以者何(至)而得度脱。
  赞曰。此释所由。所因者成大菩提之因行也。谓于七地四菩萨行。一菩提分.二波罗蜜.三诸神通.四成就有情。故迦叶言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好乐。故正觉因即此四行。待者承望.渴仰.希须之义。鹙子自言。若我等辈承望希须渴仰无上正觉之因。佛必以大乘而见度脱。但由我辈于大因中不生希待。所以世尊不以大乘而见济度。或因谓菩提心。略为三种。一厌离有为。二求菩提。三深念众生。即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
  经。然我等(至)思惟取证。
  赞曰。此成自责。然由我等不解佛之方便随宜所说诸法。初闻即信即便受行。思惟取证。故佛不以大乘度脱。由此是我辈之咎也。
  经。世尊(至)快得安隐。
  赞曰。喜今闻而恼尽。克者专也。昔来修小专自悔责不求于大。又疑菩提于己无分不生欣趣。或复自身已得解脱与佛无差。闻佛今说佛所得法甚深难解。二乘不了疑佛为魔。今既闻说一实三权知昔修小为大之因。所以悔断知已作佛菩提有分。所得解脱是佛方便故疑亦断。心开意解身意泰然。泰然者安泰怡然之貌。既无疑悔故快安隐。疑悔若生恒不安隐。何得泰然。断者徒管反截也绝也。又都乱反。今从初。问疑生分别。入见即除。悔多忧俱。离欲便舍。如何鹙子今二方除。答烦恼之疑预流即尽。烦恼伴悔离欲已除。今法执之类异熟生疑。如阿罗汉疑黑盐之辈。于事之疑。恶作名悔未爽于理。此恶作体即是善愧。轻拒暴恶故。或即是厌。慧俱无贪之一分也。亦即省察心心所故。但是悔相性必粗动故。离欲舍。离欲有悔必是恶作。以悔名说从果为名。岂离欲已而不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