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赞

  经。所谓诸法(至)究竟等。
  赞曰。此显第七句。佛所说法依证而说。故论引经有五句。谓何等法。云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体法.论有四释。第一番依舍权就实乘解。初说三乘名何等法。次于一一乘起种种事说。名云何法。次依三乘门修行清净。名何似法。次明三乘唯一相故名何相法。后究竟唯一佛乘无二乘体。故名何体法。第二番依展转训释法。何等法谓有为无为法。云何法谓因缘非因缘等。以因缘生释有为。非因缘生释无为。何似法谓常无常法等。以常释非因缘生。无常释因缘生。何相法谓生等三相法。不生等三相法。以有生等法释前无常。以不生等释常。何体法谓五蕴体非五蕴体法。五阴即生等。非阴非生等。第三番但解后三句。唯依有为解。其初二句不异于前。所以不解。论云何似法者。谓无常有为因缘法。何相法者。谓可见相等法。何体法者谓五阴能取所取。五阴是苦集体故。亦是道谛故。如论可解。第四番依说法法用说。何等法者谓以名句字身说故。云何法者依如来所说之法而说之故。何似法者能教化可教化众生故。何相法者依音声取故。谓令听者依于音声取所诠法故。何体法者假名体法相故。虽令依声取所诠法。法性离言故。所诠者假名体法非称法实。不令依文便生执著。然今经文恐人不解。翻译之家遂依第二展转训释法而释。然少不次以义正之不违圣教。若别义释。便是人情非为圣教。如是相.如是性合是第一何等法。相是有为.性是无为故。如是体者是第五何体法。谓五蕴体非五蕴体故。合而为文。如是力.如是作者合是第三何似法。力谓常法。常法有力能故。作谓无常法。有造作故。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合是第二云何法因缘。果报之中有为是因缘所生法。无为非因缘所生法。建立果义名因。成办报义名缘。亲得果名因.疏得果名缘四果名果。异熟名报。如是本末是第四何相法。生等三相法是末。体是事故。不生等三相是本.体是理故。究竟等者重解理本。法性究竟也。本论牒经更有何等.云何.何似.何相.何体。佛重以此显前五义更无别理。

  法华经玄赞卷第三(本)

  保安三年十月廿四日移点已了以兴福寺圆如房本法隆寺觉印为令法久住为之以左然可为正云云。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三(末)

    沙门基撰
  经尔时世尊(至)无能测量者。
  赞曰。下二十一颂分之为二。初十七颂半颂前二妙。后三颂半劝发信心。显今说实。初中复二。初二颂总颂二妙。后十五颂半别颂二妙。此即初也。初一颂总叹法师妙。后一颂总叹法妙。总叹佛身.及所成德.法体妙也。
  经。本从无数佛(至)难见难可了。
  赞曰。下十五颂半别颂二妙。于中分二。初十四颂颂法妙。后一颂半颂法师妙。初中分五。初一颂颂读诵.修行二深。次一颂颂果行.增长功德心.快妙心三深。次一颂颂无上深。次一颂半颂入深。后九颂半颂不共二乘住持甚深。此初也。不颂标文但颂八深。本从无数佛受持读诵甚深也。具足行诸道修行甚深。由此二故其智慧门难见难了。
  经。于无量亿劫(至)我已悉知见。
  赞曰。此颂果行.增长功德.快妙心三深。由精进勇猛于无量劫行此诸道。果行甚深。善名远振增功德心。道场得果我悉知见。故名快妙心甚深。甚深希有法皆成就故。
  经。如是大果报(至)乃能知是事。
  赞曰。此颂无上甚深。性谓道理。相谓事义。前脱此文难解法者如来能知。今此文有。
  经。是法不可示(至)信力坚固者。
  赞曰。此颂入甚深。甚深者佛所说法名字章句。意难得故卒难入解故。名为人。又佛自住持是深法中故名为入。不同外道虽说诸法。自不能入。由佛世尊说因缘理。唯佛自入余不能知。意趣难解故名入深。论云佛自住持不同外道。说因缘法甚深故。此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因缘道理绝语言故。诸众生类无能得解。除诸菩萨信力坚固者。初地已上得四种证净。信佛.法.僧.戒故。能信法妙。而未圆证如是二妙。故此下云不退菩萨亦不能知。不能知者不能圆证非不信知。虽见道前比信亦知。非证信故。既非坚固所以不说。
  经。诸佛弟子众(至)其力所不堪。
  赞曰。下有九颂半颂不共二乘所作住持深。中分三。初四颂颂声闻不知。二颂颂辟支不知。三颂半颂菩萨不知。长行但有二乘不知。因显彼不知亦说菩萨不知。声闻不知中分三。一颂半总颂一切声闻不知。一颂别颂皆如利根鹙子不知。一颂半别显皆如利根鹙子并余弟子共度不知。此即初也。曾近善友诸漏皆尽。住阿罗汉。此最后身有是三德。其智慧力不堪能知。
  经。假使满世间(至)不能测佛智。
  赞曰。此明世间皆如鹙子。利根第一尽情思共度量亦不能知。既不知佛智。故智慧门难解难入。尽音兹引反。任也穷也。或秦引反本尽之尽。思音息字反。无息兹反。不尔便与度量无别。
  经。正使满十方(至)亦复不能知。
  赞曰。十方利根皆如鹙子并余弟子。亦满十方共度亦不知。
  经。辟支佛利智(至)莫能知少分。
  赞曰。此颂辟支不知。辟支望声闻名利根。麟角望部行亦名利根。亦复不知。若未入声闻决择分善而作独觉。便成麟角。入决择分已后作者。皆成部行。在解脱分未定生时可成麟角。生数多故。已定生者亦成部行生数少故。
  经。新发意菩萨(至)不能知佛智。
  赞曰。下三颂半菩萨不知。中分二。初二颂半凡菩萨不知。一颂十地上圣亦不能知。此初也。新发意菩萨具六种德。一亲近.二达义.三善说.四数众.五一心.六长时。测度亦复不知。刹梵云刹多罗此云田。田土也。有云国亦云土义译之耳。字书本无此字。说文作剟。楚乙反刀割物声。黍音七声也。
  经。不退诸菩萨(至)亦复不能知。
  赞曰。此地上圣不知。或初二颂半七地已前不知。初地已上亦名新发意。证发十种心故。后一颂八地以上不知。亦名不退故。前门甚深有此八种。今第八中叹佛智者。显智深故其门亦深。
  或十五颂半别叹法妙中初六颂叹智门妙。准前科配。其中末后一颂半颂不共深故。次八颂颂叹智深。三乘不知佛智慧故。准义科颂则可知矣。
  经。又告舍利弗(至)十方佛亦然。
  赞曰。此一颂半颂总叹法师妙。无别颂也。
  经。舍利弗当知(至)要当说真实。
  赞曰。下三颂半劝发信心显今说实。中分二。初一颂半唯告鹙子显今说实。后之二颂普告二乘显初方便。此初也。汝既未证我之所说。于我所说当生信心。
  经。告诸声闻众(至)引之令得出。
  赞曰。此二颂普告二乘为二。初颂普告至涅槃者。后颂显佛化以三乘之意。由处处著著界地故引之令出。且说三乘。理唯有一。此会唯有声闻极果缘觉即无。故言及求缘觉乘。声闻不尔。
  经。尔时大众中(至)各作是念。
  赞曰。下第二段四众惊疑发扬鹙子之请。有三。三度请故佛止亦三。止皆居前请皆在后。论释三止云。初止为相。令问取一乘。次止欲令大众推觅深境。渴仰欲闻。后止欲令恶人退廗。至下当知。又三请中初挟自他疑故请。次陈大众于余佛所已植因故请。后述自他已从今佛化堪闻故请。论五段中自下第三大众定疑分。于自所证心生决定。于佛所说遂有疑生。若依惊疑发鹙子请。请既有三。文随三段。初止既属前唱一乘。二止摄属此请文中。初请分二初大众疑后鹙子请。论说第三定疑分有三云。自此以下依三种义示现。一决定义.二疑义.三依何事疑义。初二义在大众疑中。依何事疑义在鹙子疑中。大众疑有二。初标疑众后申疑意。此初也。
  经。今者世尊(至)所不能及。
  赞曰。下申疑意有二。初牒所疑缘由。后正申定疑。此牒佛前所说疑缘由。佛所得法甚深难解者。牒佛前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有所言说意趣难知者。牒佛前说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此二深故二乘不知。初是显上后是接下。合名方便。何故佛叹此为疑意。
  经。佛说一解脱义(至)是义所趣。
  赞曰。下申定疑。谓到于涅槃已上名为决定义。于自所证有为无为果法决定久已无疑。而今不知是义所趣名为疑义。谓于前说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中而今不知是所说义。何所归趣意趣。如何说何宗趣。故名疑义。趣音七句七俱二反。今从初反。谓疑意云若说解脱我已得之。又说难知意说何法。故论云决定义者。有声闻方便证得深法作决定心。于声闻道中得方便及涅槃证故。如是二种法示现有为无为法故。如经尔时大众中乃至。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言二法者。谓方便及涅槃证。方便者有为能证生空智道。涅槃者谓无为所证空理。于此能得能修。此二中得决定故。论云疑义者谓声闻辟支佛不能知故。是故生疑。如经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故。
  经。尔时舍利弗(至)难解之法。
  赞曰。下鹙子请。中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分二初申疑后请决。此初也。依论下是第三依何事疑义。依何事疑义者。如来说声闻解脱与我解脱不异。三乘同坐解脱床故。是以生疑。生疑者生因中疑。因谓所由。云何如来数数宣说甚深境界。前说甚深后说甚深不同声闻。声闻与佛解脱既等。更何不同。除此已外不同何法。于此所由而生疑惑。大般涅槃有其三事。摩诃般若.解脱.法身。解脱虽同。般若.法身即是佛之智慧性相一乘果体。彼所未得四众不解。所以生疑。如经尔时舍利弗乃至而说偈故。何因者何道理所以。何缘者何事缘由绪。诸佛第一之方便此为总句。下别显此甚深微妙即佛智慧。难解之法即智慧门。牒前二故。此中疑者是法执类。异熟生摄。
  经。我自昔来(至)难解之法。
  赞曰。此请决牒。自既未闻。四众疑起故。愿佛说敷施演说也。
  经。尔时舍利弗(至)不可思议法。
  赞曰。十一行颂中分四。初三颂半颂前问中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三颂颂前四众咸皆有疑。一颂半颂我自昔来未闻自疑。三颂颂请唯愿世尊敷演斯事。初中分三。一颂半颂前佛自告申。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等法师妙。一颂颂前所得难解所说难知法妙也。一颂合颂叹法及法师妙。无问而自说。此初也。慧日大圣尊者。以佛智慧犹如日故。涅槃经言。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炎。既能还自照亦灭一切暗。佛之二利亦复如是。增一阿含经说。日出有四事。一者日出之时众暝皆除。二农夫作务。三百鸟悉鸣。四婴儿啼哭。佛告诸比丘。若日出时众暝除者。喻佛出世除去痴暝靡不照明。农夫作务者。人民之类普共田作。此譬檀越施主随时。供给衣服饮食床廗卧具病缘医药。百鸟鸣者譬如高德诸法师等能为四众说微妙法。婴儿啼哭者。此喻弊魔见佛出世心大愁恼。亦如经中赞佛偈言。如来金色如山王。亦如日出照世间。能拔众生长夜苦。故我顶礼三界王。故今赞佛云慧日也。久乃说是法者。成道多年不曾显说。今方说之。故云久也。此上二句标。下一颂颂佛前说种种念观。
  经。道场所得法(至)亦无能问者。
  赞曰。上半颂颂前所得难解菩提涅槃智慧甚深。后半颂颂前所说难知智门甚深。以二乘不知故皆无能问者。
  经。无问而自说(至)诸佛之所得。
  赞曰。上半合颂叹二妙。无问自说从三昧起便即告故。第三句法妙。第四句法师妙。
  经。无漏诸罗汉(至)愿佛为解说。
  赞曰。下三颂四众疑有二。初一颂颂声闻无学有学之疑。二颂颂缘觉等众愿佛说。疑喻如网罗生难出。犹豫者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犹性多豫在人前故。凡不决者谓之犹豫。尔雅云犹如麂善登木。郭璞云健上树也。
  经。于诸声闻众(至)为是所行道。
  赞曰。此颂自疑。自先得智为是果法。为是因道。若是果者所得已满今何所赞。若是因者更欲趣求因所成故。前说众人于自所得生决定心于佛说疑。今者鹙子无决定义。于自所得亦生疑惑。又前创闻于自犹定。今重思虑于自所得亦有疑生。故不相违。
  经。佛口所生子(至)时为如实说。
  赞曰。下颂请说。分二。初一颂颂声闻弟子请。后二颂颂余众请。此初也。禀佛言教圣道方起。教从口出故名口生。简异胎藏精血成故。
  经。诸天龙鬼神(至)欲闻具足道。
  赞曰。颂余众请。此土佛出无转轮王故说诸国转轮王至。具足道者大乘理故。
  经。尔时佛告(至)皆当惊疑。
  赞曰。下第二段有二。初止后请。此止也。论下第四解定记分。记谓记别。分明记别深密之义。名为记别。即十二部经中名记别经。记别经有三。一记弟子谢往过去德失差别。二授诸大人成佛记别。三分明记别深密之义。如下十二分教章中具说。此即第三记别经也。论云自下依四种事说。一决定心。二因授记。三取授记。四与授记。决定心者佛心本来已有决定所为之人。由此便有后止及说。是以决定心论不配属经。通下文意故。论云云何决定心。已生惊怖者令断惊怖。为利益二种人。故如来有决定心。惊怖有五。一损惊怖。如所闻声取以为实。谤无大乘而作是言。如来说言阿罗汉究竟涅槃。我毕竟取如是涅槃。是故阿罗汉不入涅槃。此即决定种姓声闻。声闻者所闻教声取之以证究竟实果。我毕竟已取如是涅槃。果已究竟谤无大乘。不堪闻今为说大乘。若闻今说彼非究竟。即惊疑阿罗汉皆毕竟无入涅槃者。反道疑生故名为损。二多事惊怖。以大乘众生生如是心。我无量无边劫中。行菩萨行久受勤苦。生惊怖心起取异乘心故。谓不定姓地前菩萨。住大乘中。已经多劫行菩萨行名为多事恐彼起心退趣异乘故。今为说令其不退。三颠倒惊怖。分别我我所身见不善法故。谓根未熟定姓凡夫。烦恼尤重不堪为说。若为说者更生烦恼。颠倒惊怖。四悔惊怖。谓若为说。大德舍利弗我不应证如是小乘法。自止小果归向大乘。即以悔心名为惊怖。五诳惊怖。谓若为说增上慢者作如是说。云何如来诳于我等自谓道满更无余故。声闻有二。一定姓二不定姓。凡夫有二一未得谓得二具重烦恼。菩萨有二一退位二不退位。定姓声闻即损惊怖。不定姓声闻即悔惊怖。未得谓得凡夫即诳惊怖。具烦恼凡夫即颠倒惊怖。退位菩萨即多事惊怖。不退位菩萨非此五中。舍权就实欣趣佛位。方为说一乘故。此说一乘不逗彼器。论云正为利益二种人故。如来有决定心。谓多事及悔。利益悔者引摄一类故。利多事者任持所余故。今此唱止及下正说。佛心先定为此二人。余非正为。即是十义说一乘中初二义也。观此文意多事。一种不说有惊。说即无惊。自余四种说即有惊。不说无惊。故论总言已生惊怖令断惊怖。因授记者。如经止止不须复说。乃至天人皆当惊怖。即下二止文等。是因应为闻者之二义。不堪为闻者之退廗故名为因。因授记皆生惊怖。有三种义。一欲令大众推觅甚深境界故。二欲令大众生尊重心毕竟欲闻故。此上是应为闻者之二义。三为令增上慢者离法座而去故。即是不堪为闻者之退廗。今此第二止。但为应为闻者之二义。第三止方为不堪闻法之退廗。其取授记如经。尔时世尊下即许可摄受许当为说是。与授记者如经佛告舍利弗下正为解释一乘等是。定记四中初决定心唱止及为说之所由。次因授记但是止其请之所由。取记许为开释。与记正示陈说。今言惊疑令为应闻者惊张疑惑。推觅深法尊重欲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