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妙法莲华经玄赞
妙法莲华经玄赞
此生死沉沦六趣众生以六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开合.四处所.五寿量.六因果相。
释名者。六者数名。趣谓所趣。五蕴假者起烦恼.业所归趣处。立以趣名。带数释也。地持云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俱舍云光洁自在神用名天。涅槃经云以多思故名之为人。杂心云意寂静故名之为人。杂心云以从他求。又常饥虚恐怯多思故名饿鬼。俱舍云以傍行故名为傍生。或名畜生。畜者育畜之义人之资具人所畜养之生。故名畜生。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如前已释。那落迦此云恶者。造恶之者生苦器中故名苦器。无地狱名处所不定非唯地故。地持云增上可厌。杂心亦云不可乐故名为地狱。梵云阿素落此云非天前已解讫。
出体者。六趣皆以第八异熟识而为自体。无覆无记性摄。故唯识云此第八识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又云此识足为界.趣.生体。无劳别执有实命根。又有情流转五趣.四生。然趣.生之体即异熟识故。
开合者。六趣总为一。谓一期生死。次开为二谓善趣.恶趣。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或开为三谓三界。或开为四谓四生.四有。四有者一生有.二本有.三死有.四中有。及四种生死谓方便生死.因缘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或开为五。谓五趣除阿素洛。或开为六。如此文等说有六趣。杂心非天鬼趣所摄。瑜伽.佛地天趣所摄。正法念经鬼.畜生摄。伽陀经中鬼.畜.天摄。今依大乘唯天趣摄。以瑜伽.佛地为正。行多不实谄诈为先。不同诸天直实行故名曰非天。如人不仁亦名非人。不言非鬼非畜生故。今此离之故分为六。或开为七。谓七有五趣及业有中有。或开为九。谓九有或九有情居。或开为二十五有。如下当说。余门如下第二卷经火宅颂中当释。瑜伽第四正法念经亦具陈述。此说万八千界六趣之生于此悉见。
经。又见彼土(至)修行得道者。
赞曰。此睹三宝出现有三。一佛.二法.三僧。僧中有二。一声闻二菩萨。此声闻中有其四众。论云修行者未得圣果。得道者已得圣果。四众之中有此二类。因目睹佛身耳便闻法。并见彼众随佛修行。
经。复见诸菩萨(至)行菩萨道。
赞曰。此菩萨也。因缘者是所以义。谓为求出生死速证佛果成就众生。为此因缘修菩萨道。或为严净佛土成就众生修菩提分。行菩萨道。或为修四摄六度行菩萨道。如是等种种所以。
信解者信而且解。住地前位未得圣果。
相貌者三业相仪。行菩萨道。貌仪也。应为貌字[狔-尸+白]猊皆非。住于十地已得道果。由种种所由行菩萨道故入二位。
又因缘者外遇良缘值善友也。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故。
信解。相貌是内修行。内修行中内心行名信解。身语行名相貌。心观妙理名信解。舍头目等名为相貌。
行菩萨道者。论云依四摄法教化众生方便摄取故。信解。相貌皆是行菩萨道。四摄法者。一布施。如后当释。二爱语。常说悦意.谛实.如法.别义之语。远离频蹙含笑先言。命进问安随宜慰愈。见有昌盛而不自知觉善法增而申庆悦。说佛法教恒为胜益。于已怨仇起清净意。于极痴者誓除疑惑。于真福田谄诳恶行都无嫌恨修难爱语。欲除障盖为说先作。心调善者为说谛法。多放逸者诲令出离。有疑惑者谈说决择。依四净语起八圣语。三者利行。由爱语故先示正理。随所学处悲.无染心劝导。调伏.安处.建立.能令获得现利财位.后利出家.俱利离欲.轻安.解脱。习近恶友未植善根。著大财位深极放逸。外道僻执邪见诽谤。常起八缠十恶业者。于此一切皆能开解起大悲心。虽受大苦心无劳倦倍生欢喜。虽处财位最胜第一。而自卑屈如仆如奴。如旃茶罗如孝子等。无染无伪真实哀怜慈愍之心。永不退转。四者同事。以此义利若劝他学亦自修学。教他知已所修同事。善根坚固不生退转。令作是念此所教我定有利乐。彼自行故。不尔便言汝自不善何能教我。汝且于他咨受此事。故须自行。菩萨利他行虽无量。举此四摄摄一切行。故不论余。章义如无垢称疏第二卷。
经。复见诸佛(至)起七宝塔。
赞曰。此睹灭后行化。有二。一入灭二起塔。梵云波利抳缚諵。此云圆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涅槃讹也。涅槃以六门分别。一体.二名.三得时.四得人.五能障.六入意。体者涅槃有四。一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四无住处涅槃。此四之体即大般涅槃。有三一总四之体皆一真如。真如具三方成涅槃。能生圆觉名摩诃般若。体觉性故。在二乘身不生圆觉非为觉性不名般若。大智度论云。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故华严云自性清净心亦名无师智。二出所知障名为法身。胜鬘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在二乘等不名法身非功德法所依止故。三众苦都尽离二死故名为解脱。在二乘等分段死尽。虽离二缚非圆解脱。然二乘者亦微得此。三乘同坐解脱之床。由此二乘亦名得涅槃。然非大涅槃。义不具足故。又依涅槃经第二卷。大涅槃要三事具足名入大涅槃。般若能证二空之智。法身即是所证二理。解脱即是由智证理。障尽所得假择灭。体如伊字三点。涅槃亦尔。由智证法身而得择灭。法身为本依之有二故。如伊字二点在上一点在下。别不成者三事条然有其别体。许别时得理亦不成。三事涅槃不异不一要俱时得方名入故。纵不成者般若为最下品。解脱为次中品。法身为次上品。三法俱时三品而得。此亦不成。竖上下名纵。傍前后名横。若三别体前后证之理亦不成。由起大智证法身理。离缚解脱。三事不一不异名入大涅槃。非如二乘执三别体有其三品。前后别得。或俱时得。成入涅槃。余别出体释名等义如唯识第十卷抄。今明彼佛示入无余。非入大涅槃。初得成佛彼已得故。所应度者此已度讫故入涅槃。其未得度者亦皆为作得度因缘。故起宝塔供养舍利。
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窣睹波云高显。言塔讹也。
又论本科照境已下文云 依器世间者。傍照万八千。竖朗下二界是。众生世间者所见六趣众生是。数种种者。下云示现种种观故。即余五所见。观见此中种种事故。论开为四。一者食。谓所见佛资长义。任持义是食义。然资长众生殊胜善法。住持众生善根不坏故佛名食。又云是示现依止住食。若尔菩萨八地以上。对法亦名示现住食应入此摄。又受用义是食义。受用法乐能食故名食。二闻法。如名可知。三修行。谓四众修行得道。及菩萨行菩萨道者。四者乐。谓所见入灭。生灭灭已彼寂为乐故。又乐有五一自性乐。二因乐。三苦对治乐。四受断乐。五无恼害乐。此复有四。一出离.二远离.三寂静.四觉法。此入涅槃是后四中寂静乐也。示现种种观者。此显宝塔无数恒沙观知此故。又观见此种种事故名种种观量。种种者解下颂中。入涅槃已起七宝塔。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等。是。又重科所见七事云。六趣众生是具足烦恼差别。佛下足六事具足清净差别。具足清净差别中有佛.法.弟子差别。示现三宝差别故。弟子中复乘差别。声闻.菩萨二乘别故。即此清净中有世界有佛。见三宝者名为有佛。有世界无佛见入涅槃。及为起塔名为无佛。
法华玄赞卷第二(本)
保安三年十月十九日移点已了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法隆寺僧觉印为令法久住为之。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末)
沙门基撰
经尔时弥勒(至)而有此瑞。
赞曰。第六大段大众现前欲闻法成就。文段有三。初弥勒示相怀疑。次众人实生心惑。后慈氏双申两意。发问先因弥勒道满当主。因成现世。逢缘不少植业良多。岂复睹豪光而不知。观等持而不了。但是示有不知之相发问以警群情。故名弥勒示相怀疑。
众人以根地人下不测大圣之征祥。观外相以疑生故名众人实生心惑。
弥勒挟自他之两意发问文殊一人。征先所由故为第三段也。初中有四。一牒瑞征因。二举奇询答。三推功上德。四谦己方陈。此初文也。妙用无方曰神。神通转异名变。外应群物立以瑞名。瑞即信也符应也。此问放光有何符应。所以牒说因以为问。
经。今佛世尊(至)谁能答者。
赞曰。此举奇询答。牒随顺威仪住以为问。入三昧。三昧理深名不可思议 动地雨华名现希有事 或雨华.动地.放光.远照.外应物机皆名神变 牒瑞征因所摄 唯入三昧名为希有事 谁能答者询访答人。
经。复作此念(至)我今当问。
赞曰。文殊师利等推功上德。我今当问者谦己方陈。文殊师利道果久成。示居因末绍佛法王之位。独得法王子名。已曾亲近得遇良缘。供养诸佛深植德本。进财进行名供养故。文殊师利住第四依供养八恒。并前三依合值二十六恒河沙佛故。必应见此希有之相。谦己不知。
我今当问。论云问于一人多人欲闻生希有心。是故唯问文殊师利。心多未了疑出多人。解在非多答唯在一。论云示现佛与弟子互相随顺。证.说等法皆不相违。为现大相因故者。大相谓所说妙法。因谓神变。今现瑞相为说之因。又大相者即现瑞相。瑞相即因。与所说法为因故。又因者所以。问现神变等大相之所以也。何故唯问文殊不问余人。有二法故推于文殊。一现见诸法文殊证知诸法故。二离诸因缘自心成就彼法故。谓文殊师利离诸构画。及离比知并从他闻之因缘故。所以推之。示现种种瑞相者。示现彼彼事。事非一故名为彼彼。如彼事现没住灭。所见六趣众生现在彼生死中没名为现没。所见佛.法.四众.并诸菩萨。现在彼住名为现住。见佛入涅槃。并为起塔。现在入涅槃故名现灭。所见七事无不摄尽或住即现在。灭即没无。见入涅槃并为起塔名灭没。所余五事皆名现住。论以文殊能记彼事。是故问之。文殊师利所作成就因果成就所作者。谓彼所修作法。此有二种。一福德二智慧。内德满也。因成就者谓一切智成就。缘即放光.雨华.动地。外德满故。重复释言因者相也。谓现大瑞相此因。之果者谓所说大法。文殊外因既满内德复圆。故能知佛亦说妙法果。故今推问。
经。尔时比丘(至)今当问谁。
赞曰。众人实生心惑也。是佛光明牒说因放光。神通之相牒威仪中雨华.动地。外相众人共睹。所以牒之生疑。入定非众所知所以不牒为问。以根.人.地并居下故不能测知佛之入定。既不知入于何定。亦依何处以生疑。故不问也。
经。尔时弥勒(至)文殊师利言。
赞曰。下第三段双申两意发问先因。有二。初长行后重颂。长行有二。此初双申两意。
经。以何因缘(至)国界庄严。
赞曰。此后发问先因。而有此瑞总也。神通相者牒威仪中雨华.动地。放光明等牒说因也。弥勒挟自.他以为问。睹外瑞而共同故。双牒瑞以生征。不牒入定以为问。外人不疑入定。下亦不颂入定故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者。论总解经意云。种种佛国土者。示现彼国土中种种差别。示现为化四众.六趣众生。所现秽国及净妙国土。无烦恼众生住处。为化十地菩萨所现净国。于彼国土佛为上首者。诸菩萨等依佛住故。佛于二国得自在故。长牒前文。所以所见之中先说佛为上首。凡说重颂有十所由。一为利.钝两根。二为前后两众。三为直.曲两乐。四为难.易两解。五为真.俗两随。六为取.舍两分(长行取善颂文舍恶)。七为标.释两则(长行标颂文释)。八为智.辨两殊(长行智无尽颂中辩无尽)。九为解.持两异(长行为解法颂中为持法)。十为说.行两别(长行为乐说者。颂文为乐行者)。颂此十曰 利钝与前后 直曲难真俗 取舍及标释 智辨解说行 长行与颂六义不同。广略或有无 合离与前后 文质并隐显 是曲直差别 至下文中一一当显。
经。于是弥勒(至)大光普照。
赞曰。梵云伽陀此翻为颂。颂者美也歌也。颂中文句极美丽故歌颂之故。讹略云偈。此只焰颂。进诠体义劣于名句。退为所依不及声文。故于百法不别建立。然以声上屈曲为体。即名句文更无别性。不同小乘颂依于文及文士者。此乃室卢迦三十二字处中颂也。凡有六十二颂分之为二。初五十四颂颂前瑞相。后八颂颂正兴问。初中复三。初一颂颂前说因中放光能照。次三颂颂前威仪中雨华动地等。后五十颂颂说因中照境所见。此初也。先颂放光后颂雨华。六不同中前后不同。随文便故。
经。雨曼陀罗(至)地皆严净。
赞曰。下三颂颂威仪中三事。一颂半雨华。半颂动地。一颂四众欢喜。此颂雨华。不颂入定自知不问。众亦不疑。长行四华。此颂二者。合离不同。华为栴檀香风似赤白檀香气可远闻故悦可众心。地皆严净乃与长行有无不同。
经。而此世界(至)得未曾有。
赞曰。初二句颂动地。后一颂颂四众欢喜。
经。眉间光明(至)上至有顶。
赞曰。下五十颂颂照境所见分齐。为二。初一颂半颂照境。后四十八颂半颂所见。此颂器世间。即照境也。皆如金色显可重故。光虽白色表一乘为本。所照如金彰一乘可重。或示现诸佛净土之相。令修一乘外果之因。故如金色。至下当知。下文殊颂中亦现净土故。或豪虽白光乃金色。
经。诸世界中(至)于此悉见。
赞曰。下四十八颂半颂所见六事。前七事中不颂入灭。文分为六。初一颂半颂六趣众生。次半颂颂见佛。次六颂半颂闻法。次一颂半颂四众。次三十一颂半颂行菩萨道。后七颂颂灭后起塔。此初也。即众生世间中。具足烦恼差别。生死。是总通惑.业.苦。所趣是别即六趣果。或所趣果体即生死。以业.烦恼.假者有情为能趣故。经自释言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受报好丑是所趣果。善恶业缘为能趣因。由善业为异熟因贪等为润缘受人天好总报。人天好总报行善众生所归处故。由恶业为异熟因贪等为润缘。受三恶趣丑总报。三恶趣丑总报行。恶众生所归处故。名为所趣。于此悉见。中有.业.烦恼名为能趣。外器世间名趣资具。内异熟果名为所趣。如有颂言 兽归林薮 鸟归虚空 圣归涅槃 法归分别 即以所归为所趣。假者有情以善恶趣为生死所趣。论明具足清净差别。即数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