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集解
大般涅槃经集解
文殊师利譬如国王(至)直欲试汝诸菩萨事。
案。僧亮曰。鸟譬佛也。无量由旬譬观空也。海譬生死也。龟鱼譬六道。己影譬应身。明空有两息也。凡夫者。谓具缚者也。少智者。指二乘也。敬遗记。僧宗曰。此请门第八。拂二大士迹也。慧朗述僧宗曰。此中有两譬。前明下不及上。以鸟譬明上能知下也。后文殊自拂迹也。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至)纯陀闻已悲塞默然。
案。僧亮曰。纯陀昔愿最后设供。申述常住。言理已显。不灭现灭。不食现食。其粗周矣。今文殊先发。然后口告也。法瑶曰。前文殊催纯陀设供。为纯陀所诃。似若文殊前言为虚。是则丈六之身。复都不受人施也。时会之供。便为空设。不遂素心。是故放光照文殊身。以证文殊向言不虚。故宜催也。僧宗曰。请门第九。催供也。上来显常拂迹既毕。物情不复滞迹也。虽食而知不食。故重放光。表迹必去也。道慧记曰。纯陀向请住。而文殊傍论。事既已竟。今放此光。以酬其意也。既不许其请住。所以因光而催供也。慧朗述僧宗曰。从此下。讫琉璃珠譬。为下根开常住因果宗也。
佛告纯陀汝所奉施(至)第二第三亦复如是。
案。法瑶曰。欲令速设。使时会各遂素心。故三告之。
尔时纯陀闻佛语已(至)同声劝佛莫般涅槃。
案。僧亮曰。恐一人之诚。不能仰感。故凭大众令共请。
尔时世尊复告纯陀莫大啼(至)有为之法多诸过患。
案。僧亮曰。非无所益。乱心迷道。非行者所宜。当观其身。释无益之旨也。汝身是所应。所应既不得。住应岂得住耶。宝亮曰。杂毒者。昔教生解。因果未分。亦言杂毒。就今经而谈。金刚以下。虽明解非毒。而其体与苦未相分。故亦言杂毒。
于是纯陀复白佛言(至)是故汝今不应啼泣。
案。僧亮曰。纯陀重请之意。谓佛慈悲。以应苦众生。今我现苦。所以愿佛留慈应也。佛答意。以去必有益。住则无益也。诸佛法尔者。以生灭为苦。无生灭为乐。故我灭此生灭之苦也。
尔时纯陀复白佛言(至)[雨/復]思自惟复生庆悦。
案。僧亮曰。如来现同有为也。人知有身为苦。厌苦求灭。所益弘多。所以庆悦也。
佛赞纯陀善哉善哉(至)速办所施不宜久停。
案。僧亮曰。皆至是处者。现同起灭处也。皆如幻相者。令其观空。以止悲恋之乱也。以方便力者。若诸法不空涉有。不名方便。佛心不应无著也。以佛心无著。证诸法空也。诸佛法尔者。证无著是佛果也。我今受汝食者。证方便。不食而受。盖方便之益。僧宗曰。此下讫品。第十段领解也。
尔时纯陀为诸众生(至)从坐而去供办食具。
案。僧亮曰。善已今施。必成佛福田也。涅槃难了。若檀行成就。自当了也。道慧记曰。纯陀迹未善解设供之法。故携文殊去也。
卷第五(纯陀品下)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哀叹品卷上)
释地动 出空不空空等十五法门 合正法宝城譬 释伊字释槃 释若离若不离无常想义 释五十七烦恼义
哀叹品第三
案。慧朗述僧宗曰。从前品末放口光催供。讫珠譬。犹是请门明常。此为下根说也。有六段。第一放光催供。第二动地大众哀叹。第三说五譬讥请佛也。第四佛劝问又夺其所得也。第五比丘叹昔教。第六说胜修也。敬遗记僧宗曰。哀叹品初。犹属前品纯陀腾大众请。是第二请门明常也。从复次比丘若有疑惑以下。是开宗中。第三劝夺门明常也。有四别。第一夺果。第二夺因。第三举宝珠譬。成昔果所以虚也。第四结会二教也。宝亮曰。大分此品有七段。第一说偈及长行。陈己之苦讥请佛也。第二佛即劝舍昔之所得修也。第三比丘还更请佛住世。教我修方也。第四佛复劝令但随佛教。修三胜修。必获常果也。第五比丘复请若佛果是常者。何不住世。示我胜修耶。第六更劝明今日灭度。为汝有偏执之病。汝但莫保昔日所行为实也。既三劝三请竟。众人始怀一疑云。理若果然者。佛初出生。何不早为我说。第七便会通古今也。道慧记曰。大分此品为四段。第一大众哀叹。第二佛开涅槃宗。第三说胜修。第四会通也。又曰。分为九段。第一将欲涅槃。所以动地。第二大众说偈及譬请佛。第三佛说两偈。止其悲请。第四若有疑惑。开常无常之端。发于众疑。劝其令问。即说三点涅槃也。第五比丘未能受故。所以还叹昔教为是也。第六佛为说胜三修法也。第七比丘更请佛住。佛以迦叶。当为依止。止其两请也。第八还以珠譬。劝其令舍昔之所修。修今胜修也。第九会通昔日不得即说。今日得说之意也。后六段自相属也。智秀曰。从此入长寿品。至童子迦叶问。正说之第二也。大意有六段。第一现动地。表佛必至。第二时众说偈及五譬。请佛住世。第三佛举诸法以劝问。第四说胜修以夺执也。第五说医譬。会通古今。第六段重作六翻。举法以劝也。法安曰。此品是开宗之第二段。有三别。第一讥请。从品初。讫伊字涅槃。第二执昔教请。从快说无常。讫三修也。第三举今教为请。从如佛所说离四倒者。讫品也。三列之中各有两翻。从始讫五譬。是请体。次从佛告比丘以下。答所请也。就第二请中。初从快说以下。执昔教以请也。我既不解。愿住世为说也。次从佛赞比丘以下。酬己所请。云但习今教。得离四倒也。就第三请中。初从离四倒者。讫随佛入涅槃。谓若佛是常。常则不灭。云何不住。教导我耶。次从我以正法付嘱迦叶。以酬己请也。明骏案。此品大分为五段。第一大众见地动。知是表灭。乃哀叹说五譬。以邀请佛也。第二佛说两偈。止其哀叹也。第三举法劝问。讫珠譬也。第四时诸比丘。闻说珠譬。始悟于理。是以发问。昔日何以不即说耶。第五佛以新旧医譬。会通古今也。就初段中。有三章。第一经家叙地动事。第二大众说偈自陈。第三以五譬讥请也。就第二段中。有两章。第一寄言激切。谓莫如凡夫也。第二以偈说法。止其哀也。就第三段中。有五翻。第一举法劝问。第二比丘执昔所得。不解今旨。第三佛说胜修。夺己所执。第四比丘闻胜闻夺。此则已昔为非佛今为是也。以己未解。仍复致请。谓佛正应住世。教我令解胜修。乃以命要请也。第五佛以珠譬。晓其迷也。第四第五段。不复开也。
纯陀去已未久之顷(至)是故此地如是大动。
案。僧亮曰。佛与纯陀。说常住感应之义。备于上文。纯陀既去之后。疑者应发。而未即问者。冀佛稽延也。故现必去之征催令问也。六种动义。备之华严经也。此中有两意。前讫众生心动。动中有声。说大小之相也。从兜率天下。至如是大动。明必有大事也。学地有三种。无学地有三种。而五种已过。此第六也。法瑶曰。大士既去。无人扣发。是故动地。以表涅槃。速其劝请之端也。伊字涅槃。因斯而唱也。宝亮曰。此第七相也。此端来意。非为召众。但时人见佛威光恬然。情意小惰。更现此相。以表必去也。此下讫老少二人譬。第一自陈己苦请。而讥佛也。有三意。第一说十一行偈半。正陈苦而请也。第二后两行偈。明佛若在世。有除苦之益也。请竟佛默然故。第三更引事讥佛也。智秀曰。此第一段也。地中有此声者。表两义。一者令知今是大动。二者令知此动为涅槃相也。慧朗曰。前品末放口光。此品初动也。皆是欲为下根人。重说常故也。从放口光讫偈。六段中。第一现涅槃相也。有三章。此第一章。
时诸天龙乾闼婆(至)如来见放舍犹如弃涕唾。
案。僧亮曰。明佛去之苦也。智秀曰。此下讫五譬。第二段。自陈哀叹。以请佛也。
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炎(至)譬如须弥山。
案。僧亮曰。佛若住世。有如是之益也。
世尊譬如国王生育诸子(至)唯愿久住不入涅槃。
案。僧亮曰。上两章。备陈去留之损益。申己苦以请佛。而不蒙慈顾。此下讫长行。以五譬过佛也。第一明无善始令终之美。第二明以有为为苦。无为为乐。畏有为故。佛非无为也。第三说无为乐。以子在狱。父不得乐为譬也。第四慈而不等。第五都无慈也。法瑶曰。此譬自言虽得正见。而般若未具。请佛住世。成我般若也。僧宗曰。四部不一譬诸子。明慧不耶。喻端正也。初教定慧。令我修学。生我慧命应追胜慧。教以深理。则慧命不断。佛今既去。胜慧不续。非杀如何。宝亮曰。我未免四魔。而佛见舍。岂非以子付旃陀罗耶。
世尊譬如有人善学诸论(至)则不复畏堕于地狱。
案。法瑶曰。此譬谓佛具足。若应住世。为我说之。如其涅槃。于诸法畏而不说也。昙济曰。如来如似畏有为也。
世尊譬如有人初学作务(至)云何如来得受安乐。
案。法瑶曰。此譬明我未得解脱。请佛住世。教我令得也。昙济曰。喻小乘初业也。囹圄者无明也。有人问者菩萨也。敬遗记僧宗曰。声闻教修行。断诸烦恼。为初作也。彼人以能勤故。得罪于囹圄。今明虽断粗惑。而细者不倾。故为阴果之所笼樊也。有人问之受何罪者。天下有无事。傍人为复顾问。不能为益。若世尊果去。则同傍人泛尔无慈者也。又释。以慈悲为官也。宝亮曰。谓佛不应负誓者。昔发四弘愿。处生死度一切众生。云众生病愈。我病乃除。今我幸是可度之数。而佛息化。岂不违誓耶。慧朗述僧宗曰。初学菩萨。怀大慈悲。誓为众生。不舍生死。生死之应。必不可免。如官所收。若众生得度。佛乃安乐。云何今日。独离苦恼耶。有人问者。余大菩萨。问始行也。
世尊譬如医王善解方药(至)唯愿久住莫般涅槃。
案。法瑶曰。佛若不住。教我令得解脱者。则有秘吝。如彼医也。昙济曰。虽谓有慈。而心存胜负伤平等也。
世尊譬如老少病苦之人(至)久住于世勿入涅槃。
案。法瑶曰。此譬明己习学始。尔未成法身。请佛住世。咨问修学。法身可成。昙济曰。若有慈者。则应救苦。今既舍苦。岂谓有慈也。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至)远离诸非法自慰受欢乐。
案。僧亮曰。以慈愍故。是以现灭。备之前文。但凡夫爱缘悲重。不可理悟。今偏告比丘。以厉诸人也。宝亮曰。此下第二劝也。有三意。第一戒时众。第二总因果中劝。第三劝舍昔日所得。修今伊字也。此即第一对比丘。戒凡夫也。诸佛法尔者。有感则应。感尽归真也。乐不放逸者。教令持戒守心。正忆念者。其修定。下句修慧也。智秀曰。此下第三段。正举诸法。述佛本意。劝令问也。有三别。第一将欲使问。先两偈。止其乱心也。第二广举诸法劝问。第三更举异缘劝问。此即第一。止其哀乱也。
复次比丘若有疑惑(至)我当随顺为汝断之。
案。道生曰。佛虽为纯陀。说不灭之义。而诸比丘。执昔教不已。今将释之。以明今昔之教。则妙善同也。说一切皆者。本为众生著三界之惑。以遣不空之病耳。言迹既漫。理应致疑。今许其疑问。微言得显。引背归宗也。僧亮曰。开宗有略有广。此广劝问也。诸比丘观四非常。断疑成道。闻佛常住。应于此果生疑。则应问而无问者。必以昔说是实。若以昔说为实终不悟今教也。是故称名。发其疑端。昔说一切空。今言不空。是可疑也。僧宗曰。此开宗之中。第三也。前第一因施明常。第二纯陀腾大众请明常。今此第三劝夺门明常也。所以将夺而先劝问者。向以五譬讥佛。或言吝法。或谓慈偏。今劝其令问上开宗之旨。发今昔二教。显二种不可请。既所未达。今应疑问也。生死虚假。终归于空。涅槃圆极。湛然常存。为不空也。昔说无常。止于三界。今言无常。三界外也。昔以三无为为常。今明妙有以为常也。宝亮曰。此下第二举因果。总劝问也。智秀曰。第二广举诸法。以劝问也。
亦当为汝先说甘露然后乃当入于涅槃。
案。道生曰。如必不疑不知问者。亦当自为汝说。终不使汝。遂堕疑惑也。僧亮曰。谓汝自有疑。而不能问。我当为说。然后涅槃。宝亮曰。总答前五譬讥请意。自出世以来。说苦无常。除余四倒。今说常乐具足入道。何致终始之讥耶。今昔所说。穷幽微之理。岂有畏法过耶。今入涅槃。广为汝说甘露极理。令得常乐我净之法。有何乖愿耶。今欲令汝识常。与文殊等。岂谓慈偏耶。出世已来。教尔正路。今复示汝甘露妙道。岂曰无慈耶。
诸比丘佛出世难人身难得(至)如求金沙优昙钵华。
案。僧亮曰。所谓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僧宗曰。向来劝问。从此下夺也。有四段。第一夺果。第二夺因。第三举宝珠譬。明昔果所以是虚第四结会二教也。宝亮曰。此下第三偏劝舍昔所得果也。有四意。第一先叹比丘能离五难。并劝也。第二正夺果。第三夺昔所行因。第四劝修取今常果也。智秀曰。此下讫如世伊字。第三别更举异缘劝问也。有三章。一举比丘德。第二举比丘失。第三举佛真实教敕。以劝问。
诸比丘离于八难得人身难(至)是故汝等不应放逸。
案。僧亮曰。向与今夺也。昔偏执以为足。更不进求。岂非空过放逸人耶。僧宗曰。比丘既勤勤请住。佛不许住。而乃劝问。所举之理。非其境界。绝咨启之方。乃退保所得。息进向之路。承其此念。故有空过之责。举昔苦行。以显大慈之难负。
汝等比丘云何庄严(至)值遇宝城取虚伪物。
案。僧亮曰。此譬广上事也。城喻涅槃。僧宗曰。佛果排遣累。喻城之防非也。戒防身口外失。如墙也。定水为堑也。慧能决断除恶。如俾倪也。保其所得。谓取虚伪物也。宝亮曰。第二夺果也。宝城无体。为众宝所成。若一德不备。不得称为大涅槃也。昔之所说。乃是涅槃因缘中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