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集解
大般涅槃经集解
案。僧亮曰。是二所得者。观苦二法合行。涅槃得果名。二果即苦也。离一切受生者。生是苦本。故先说生也。复观烦恼因缘者。次观四道业及烦恼是因。苦道是果。因果通名有道。四道相生。莫识其次也。宝亮曰。智者观业已。次观业烦恼所得果者。第五门观苦。明业烦恼与苦。更互相生。六道因缘。俱无微乐。故圣人令断苦而修道。
善男子智者能作如是观(至)当知是人能断众苦。
案。僧亮曰。不造新业。坏故业者。十二因缘总三苦。见三苦。坏一切业也。观一切地狱者。观苦苦也。复观人天者。别观坏苦也。深观三界诸苦者。别观行苦也。智者若能观苦八种者。总结也。
善男子智者深观是八苦已(至)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案。僧亮曰。求身求财者。身是内命。财是外命也。作业者。作善恶也。增长者。长善恶也。作业。作意业。作果。作身口业。即是取也。爱取是轻重之名。轻为重因。取是果也。经云。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知是轻重也。爱因缘取。取因缘爱者。爱取有增。次为因灭。以为因性有增减。明其可断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悉是何等一切法耶。
案。僧亮曰。第八美经之德也。净则涅槃。因即是行。涅槃三法。皆是因。无法非因。言一切法是。而义不决定。言旨未显。故定之也。善不善诸法之本。以本摄末。亦同一切善知识。摄一切梵行也。宝亮曰。大段中第八文。次明叹经。若依此学。必出生死。成清净梵行。昔教所明理未正。与生死未相分解。故不成真梵行。今就此中赞叹。凡有三番。第一总就境智为叹。第二偏就三十七品无漏智体为叹。第三历十想取远资发义为叹。今迦叶既问。故佛答言一切是。此通就境智为言。夫境能发解。智生有由。所以通束为清净梵行。虽有此判。其旨未显。故迦叶更举诸法问。一切法不定。如来今者。定以何法。为一切耶。佛又答言。大涅槃经。乃是一切法之宝藏。故知此经理正具明六行。能生人信慧。速出生死。是以莫问彼法此法。皆因涅槃生。亦即因此境智。得大涅槃。所以尽得作清净梵行。故下频作三十余事。赞叹此经之力用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现在诸佛之父母也。
案。僧亮曰。一切法谓经法也。能济穷乏。谓之宝。无宝不备名藏也。此经说佛性果。能出生死名宝。说果则无法不常。说因则无法非性名藏也。自大海以下譬藏。猛风以下譬宝也。
善男子是故此经摄一切法(至)即是卅七助道之法。
案。僧亮曰。先说正因。更说缘因之近者也。宝亮曰。上已总就境智。今正取真无漏体。明真无相解。不与惑俱故。所以得名清净梵行也。五方便中。虽是相似解。要体未免惑。由是颠倒故。非清净梵行也。
善男子若离如是三十七品(至)是故不得名净梵行。
案。僧亮曰。不说有漏为梵行者。道品二种。为说无漏相续。至涅槃名行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是故得名清净梵行。
案。僧亮曰。举五识无烦恼非倒。以决之也。非男生男想者。五识取男女未了。未成烦恼。非令不取。取相是倒。能生贪嗔也。
善男子若有菩萨于三十七(至)毕竟名为大般涅槃。
案。僧亮曰。此九句。初七是因。后二是果也。若知因果功用差别。则知梵行也。宝亮曰。转卅七名。作九位说也。何故尔。凡夫无解。谓言位定不得作多少说也。今明法相无定故。转为九位。就九位中分。唯分定慧。遗于戒。能助生定慧。非正道体。是故不取也。分九名为四意。第一有四位。就上中下品为名也。第二有三位。据工用为名也。第三一位。就当分所除为因也。第四最后一位。标果受称也。初四就渐增进受名者。初第一念无漏。能与后解作资。故名初品无漏为根也。第二念无漏为因者。能生后力转强。故称因也。第三念无漏名受者。如三受心后。即生烦恼。今此中义亦同。既解慧稍深。转能摄生后无漏。故名为受也。第四念名增者。此无漏念念增明故。所以受增名。然后从初住以上。次第相生。讫至金刚心。地地中。皆有此四法。故知斯四。就稍稍增进受名也。次有三法就工用受名者。明品品中。尽有此三。何以知之。主名为念。能守境也。导名为定者。因念守境。于缘中静虑。而得定也。胜名为慧者。定虽能守境。令心不散。若无胜慧。或无容遣。此能除力胜故。名之为胜。若尔从初住以上。金刚以还。当地于念念之中。皆有此三义。然无别心也。智实者。此是第八法。亦应是公用。然法小异。何故尔。言实名解脱。从初住解去。当地中谈无。或不论能治。今者明其所除。据行人所得无为功德。就无缚边作语也。第九知毕者。就极处为言。据涅槃果体为旨。
善男子善欲即是初发道心(至)毕竟者即大涅槃。
案。僧亮曰。初发道心者。欲救众生。能发菩提。欲有三种善为道根。或说慧说信者。欲为发心之本。触是入行之始。名因缘。根有利钝。利慧在初信因缘。故说诸恶烦恼。因信求法。终断烦恼。皆是信力。至其成果。为信解脱。受时作善恶者。受苦乐受。善友说道。乐修则进。摄取道品。不乐则退。故言受时也。生诸烦恼者。释之也。求乐则生。乐即能断。因善思者。虽乐修道。要识其对治。应善思惟。宜修则修。道品日增。要须专念者。宜修勤修。念不念缘。成定之主。能为善分别。说智为最胜。心定见法名分别。究尽名智。初得为导。转明为胜。证解脱时者。证有无也。解脱者。有余涅槃也。出生死为实。毕竟者是无余涅槃也。宝亮曰。向者佛一往列名。今下去次第。更作五重来解。今第一释云。根本是欲。欲者。欲乐之心也。因名明触者。触对前理。故名明触也。摄取名受者。摄受诸行。故名受也。增名善思者。是得理之胜心也。守境不移故。称主名为念也。导名定者。摄心一缘也。胜名智慧者。谓破烦恼也。实名解脱者。则智体无累缚也。毕竟名涅槃者。据工用都满也。从善欲即是初发心者。下第二重解。从初一念无漏。讫至成佛。名之善欲。由是善欲。能得成佛。故名为根本。如来先说不放逸为本。今乃说欲者。明欲是根本。以不放逸助成故。名为缘因。若众生无所知时。依佛得解故。名佛为根本。今者众生有知。自证得之时。要因欲心也。明触者。或说为慧。或说为信。义无所在。从信得解故。解来惑遣。谓之明触也。受名摄取者。能摄生万善。众恶永消。如受后起业。道生必除也。因善思惟。得理转深。能破烦恼。故名增也。然观解治结。要赖专念。故名念为主也。得定之时。能见万法。故名为导也。于诸解之中。智慧最胜。故得胜名也。虽得四禅神通安乐。不名为实。若坏烦恼证解脱时。方是真实。故名知实也。若断除少苦。不名毕竟。要得大涅槃。无一切苦。究竟无为。方称毕竟也。
复次善男子善爱念心(至)获得果报名为增长。
案。僧亮曰。厌苦欲灭名善。是故名触者。灭苦须法在善友。经说道一心谛受。受则能善思惟者。受已思义道品增。白四羯磨。以戒为出家。白四得戒之本。名触。名因。二种戒者。戒为道根名摄。即是初发讫。即是相似不断。譬四品善根。下中上。下品名根。中品名因。中与下相似也。增者。讫能生相似上品。灭中品名相似。能生上上。名生相似。上上似上也。起中下为增根。即是作讫。增即可用。譬炊米为粮。炊成名因。饭时是用也。宝亮曰。下余三种。瞩文易见。然凡天执著。谓言唯真无漏。得作九名。故今处处。施此九位。高下无定。乃至十二因缘。名字亦得作此。九说既数重释竟。人由未解。故迦叶更问。前知根等三法。云何有异。佛还作数重释。此三法正上中下品。次第相生。因果用异。故得此三名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乃至得称优婆夷义。
案。僧亮曰。上九法说道品次第功用差别。未说行义。说十相是所行之法也。宝亮曰。第三番历十想为叹。若依此经修十想。莫问凡圣。例皆通叹。何意尔。昔教明理不周。修十想不成。依今所说。凡圣修行。悉不乖理。所以通叹十想者。谓厌离食想。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此三是始观。次有四想者。无常苦无我多过罪。此四是涉理观。得理小深。后余三想。离想灭想无爱想。是入圣观也。就文中。先观无常想。先观粗。后观细也。从远离常慢下。第二次修苦想也。从非我我所者。下第三次观无我想也。从智者观无我已以下。第四次观厌离食想也。从具足如是四想下。第五次修世间不可乐想也。又从有智之人。已修世间不可乐想下。第六次修死想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云何名为(至)是则名为粗无常也。
案。僧亮曰。一内。二外者。有情是内。无情是外。次观闻者。闻贤圣所说也。无车轮许者。地肥果实。家内种殖。皆悉丰足也。
既观粗已次观细者(至)故受盛法复是苦。
案。僧亮曰。十时者。出胎名现在。未生名未来。终不渐长者。不念念灭也。内外各二者内则饥渴。外则寒热。观坏苦也。无常器。即是行。观行苦也。
善男子智者复观生即是苦(至)若一若多二俱无我。
案。僧亮曰。有异和合者。说法异。和合异。和合即无性无我。无有一法。能为作者。此破作者。和合故灭者。因灭果灭。和合灭也。
智者如是观无我已(至)是名成就厌离食想。
案。僧亮曰。虽得无我等观。今饥则须食。寒欲得衣。故生烦恼。食生贪故。先观食也。如被剥牛者。物触则苦也。如火聚者。思愿后身。后身如火也。三百鉾者。识本乐缘。缘皆是苦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智者观食(至)不空食于国中信施。
案。僧亮曰。令与相似者。观米如虫。麨如骨末也。
善男子智者具足如是四想(至)是名智者善修死想。
案。僧亮曰。次修死想。无常生灭。灭已不续。名死也。
智者具足如上六想(至)则得称可沙门之相。
案。僧亮曰。又从若具足如上六想即七想因下。次第七修多过罪想。不复解多过罪。直作七句来释。一常修想者。常修上六想也。二乐修想者。乐修上六想也。三无嗔想者。修六想时。心都无嗔也。四无妒想者。修此六想时。心无有妒也。五善愿者。修上六想。常非誓愿也。六无慢想者。修此六想。不怀慢心也。七三昧想者。若修上六想。常求三昧也。能呵三界者。解第八远离想也。灭除三界者。解第九灭想也。不生爱著者。解第十无爱想也。
尔时迦叶菩萨即于佛前(至)解脱即是大涅槃。
案。宝亮曰。大段第九叹佛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九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七十(憍陈如品第廿五)
释灭无常色获得常色 破外道论阇提首那第一 婆私咤第二 先尼第三 迦叶第四 富那第五
憍陈如品第二十五
案。僧亮曰。第四流通分也。陈如是弟子之长。先受偏悟。今得圆解。委以流通。不亦宜乎。法瑶曰。说经将讫。外道悟解者众。诸人最后受悟者。故付嘱最初悟者也。又一夫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陈如最初。闻五阴无常。今最后闻常而悟也。僧宗曰。因果佛性中道。备于前矣。是以故命陈如。更定因果。说生死五阴无常佛果常也。宝亮曰。上已三重说竟今此第四。次明付嘱流通。捡付嘱之事。不似余经。既顾问阿难。并述已之德。而体为流通故。所以命篇。先对陈如。论于五众。欲以徒众仪轨戒律法用付嘱有在也。又以文辞章句。一切经藏。嘱累阿难。以深理付弘广也。智秀曰。广明义中。第二分也。重以说付传法者。名付嘱说也。寻之下文经来不尽。何以知其然。文为证也。本为付嘱。命觅阿难。阿难至。乃使度须跋。付嘱之言。遂□□。以理而推。义在可知。凡付二事。一者人。二者法。人者即是所度十外道。缘陈如年高德尊。堪为师范。所以嘱也。由阿难弘广。于传化有缘。所以说种付之。一品之中。有四意。第一说常无常法。第二明外道无沙门法。第三列外道来诣佛法。第四正破外道。道慧记曰。陈如既居上生。又先亲是外道。出家已来。为外道所伏。故命以付嘱。
尔时世尊告憍陈如(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色即是缚者。说有为之过也。智秀曰。第一意。略说因果常无常也。
憍陈如若有人能如是知者(至)在大众中作师子吼。
案。僧亮曰。沙门婆罗门。二名皆是寂静之称。法理常定。不知则乱。知则常。静能知常与无常。则具二法。若离佛法。不偏之人。及悉皆无也。智秀曰。第二意。
尔时外道有无量人(至)我若胜彼当事我。
案。僧亮曰。无有静法。终无静人。身口之业皆是假称。乃因而集聚。议与诤道也。
尔时多有无量外道(至)佛告王且止我自知时。
案。僧亮曰。外国法。欲大论义。先白国主也。智秀曰。第三意。列外道来也。
尔时众中有婆罗门(至)所得涅槃亦应无常。
案。僧亮曰。外道说涅槃法异。谓不从因生。所以难佛。若从因生。不应常也。僧宗曰。难意以因无常故。果不得独常也。宝亮曰。此十邪师。盖接化有缘。现迹归降。以示大理源也。凡与外道。论议往复之法。不得款怀。要先于事中。却令其心濡然。后言理也。此一外道。计二十五谛。言性常者。是已所计世性也。此下正破外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