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集解
大般涅槃经集解
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至)唱言如来说无心数。
案。僧亮曰。闻说此已。即谓无心数。唯是一心。前后用之。不许有想受诸数。
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至)唱言如来说有心数。
案。僧亮曰。恶智是识之第一缘也。所以说为缘者。明缘间识昧。必生爱取。因触而生者。识在缘。是名为触。后但名识。体一义异也。然非是触者。触初取缘则昧。众数续生则明。明昧性殊言非也。说有心数者。闻非触。谓数性异。与触俱起。取缘不同。与心体别。失旨也。僧宗曰。闻说四法生眼识。乃至受取相生。不解前后。谓呼一时并有。乃至不善心二十一心也。俱不尝复为诤也。宝亮曰。初造缘识。因眼识后起想受爱取有等。然非初识。诸人便言别有一更乐触。能和合生诸心数。复非是心。故言有心数也。佛意者。亦得言有。亦得言无。前亦是心。后亦是心。故无别心数也。因境取缘。故众心来共缘一境。心家之数。亦得有心数也。有人不解。闻有使心别自有数。闻无便谓即是一心。中间不得生灭故。是以成诤也。道慧记曰。取名为业者。重者名为业也。触缘想受者。生乐受也。从乐后受生爱。爱后广生诸善心数也。因触而生者。因六识后生。然非是触者。从识后次第生想受等。名为心数。凡夫不解。谓别有心数法。此为失也。
善男子我或时说唯有一有(至)说有五有或言六有。
案。僧亮曰。有众生有五阴。名众生阴。是有为也。二者谓因果也。三者谓三界也。四者谓四生也。五者谓五道。六者为六趣也。七者谓七识处也。八者谓八神生也。或云。是八禅此不摄有。尽似非人。九者谓九众生居也。不得佛意。不解广略。直以五六为定也。僧宗曰。第十五诤论也。佛说一有至二十五。皆是随方释化。
善男子我往一时(至)唱言如来说八戒斋具受乃得。
案。僧亮曰。不具受得者。不一时受五也。以其心弱。不能誓止五恶。故不能生戒。一时受五。则心强能生也。不能具持。便舍四留一。是名一分也。不违佛意。谓单受一戒。不得戒也。具受乃得者。以一日一夜为具。何者。在家戒有二种。一终身。二不终身。不终身者。以心为期。或一日。或十五日。或一日一夜。或但一月。成但一夜皆得成斋。经有证。迦旃。乃至一时念。以时念促故。心若不能发戒。答言不成也。或者闻之。以一日一夜为定限。多少皆不成斋。失旨也。僧宗曰。第十六诤论也。若论正义。五戒随受持多少。随得其福。若八戒。或一日乃至一时。但应具修乃得。此异五戒。闻说五戒可分受。谓八戒亦可分得也。闻八戒具受乃得。谓五戒亦尔也。宝亮曰。一分优婆塞者。佛一时说。受三归已。五戒中受一戒。名为一分。物情不解。便言。佛说五戒中。但受一戒。便具得五。复成诤论。又为一人说。或一日一夜。是善不名得斋者。本语一日一夜。但一时一念。不名作斋。是人善即是得戒。或者不解。谓言不得斋。亦不得戒。所以诤也。道慧记曰。一分优婆塞者。先受五戒竟。然后舍四持一。是一分也。若使发家一戒者。此不能发得无作也。若言优婆塞发家不具受得者。此失旨也。夫八戒斋。昨日夜受。乃至作二日受一日受皆得。若单一日一夜。一念一时。此皆名得善。非得八斋斋戒也。记曰。夫斋者。过中不食。一日一夜清素。谓之为斋。八戒者。为庄严此斋故。谓八戒斋耳。但一念一时。受八戒者。非不得也。但斋不成就。故言得善。不名得斋。凡夫不解。谓须一日一夜具受。方得八戒斋法。此为失也。
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至)犯重禁已失比丘戒。
案。僧亮曰。名杀贼。谓杀烦恼贼。由于净戒。能生净慧。名圣所受戒。犯重戒已。破于圣戒。不名比丘。失比丘者。闻失圣所受戒。谓一切皆失。失旨也。僧宗曰。第十七诤论也。若论正义者。犯四重戒。是所破者不生。所不破者悉在也。道慧曰。随所犯失也。宝亮记曰。不能生无漏耳。非为都失戒也。犹有破戒在。而言犯重都失。非比丘戒者。失旨也。
善男子我于经中为纯陀说(至)犯四重已不失禁戒。
案。僧亮曰。受道者。谓八圣道也。此三皆是净戒。得具无漏名到。世间无漏名受。未至名示。即是污道者。清净能至涅槃。名为道也。污者不净非道。不失禁戒。谓净戒常在。与恶业共生名污。如玉投泥名污玉。失旨也。僧宗曰。闻说不生。便言一切都失。闻说污道。便言。犯重不失禁戒也。宝亮曰。今云污道者。由犯戒污行。不得圣道。但不达之流。亦闻失。莫问犯不犯尽失。若闻污。莫问犯不犯悉污不失。是故成诤论。毕竟到道者。无漏戒也。示道者。信道五根中戒也。受道者。外凡夫戒也。道慧记曰。正义者。犯重之人。但有污戒在耳。净戒则失也。或者谓。净戒失故。污戒亦失也。谓不失污戒者。言净戒亦不失。皆失旨也。毕竟道者。谓一身中。得罗汉也。示道者。须陀洹向也。受道者。初果乃至第三果也。污道者。破戒者也。又曰。竟道罗汉也。示道三果也。亦曰无相行也。受道自果以来也。又曰。五善以来。及外凡夫持戒者也。智秀曰。到道者。得真无漏者也。示道者。信根已立者也。受道者。始能承受。信根未立也。此三皆以戒善为体也。污道者。犯于重禁。用所犯罪。行余净戒也。
善男子我于经中告诸比丘(至)至阿罗汉不得佛道。
案。僧亮曰。至佛更无异路。名一也。皆得佛道者。八万行具能至佛。故名道。闻一乘一缘。谓声闻已具。是则失旨也。僧宗曰。第十八诤论也。闻说一乘一道。谓唯有一道。则伤方便也。闻说须陀洹分流。乃至罗汉。言唯一向永不作佛。并失佛意。成诤论也。宝亮曰。诸人唱言。四果皆得佛道。理实得佛。所以言诤者。以其言得者。谓即时得。不道未来故也。言不得。便谓始终断灭。一向不得。所以成诤也。
善男子我于此经说言佛性(至)众生佛性离众生有。
案。僧亮曰。第九地佛性有因有果。因即众生非难也。果非众生。系属于因。亦不说离也。而或者以众生无常。便言其离。是则失旨也。僧宗曰。第十九诤论也。若论正义。佛性于中道。而言因与果异。不得言即不离因而得果。不得异也。闻说同于虚空。谓一向离众生外。别有此性。都不相关。闻说实藏。便言已有。在于因中。皆不当理。为诤论也。
善男子我又说言众生佛性(至)众生佛性离众生有。
案。僧亮曰。正因及果。二性是常。佛以虚空为譬。离与不离。义同上释也。
善男子我又复说众生佛性(至)众生佛性离众生有。
案。僧亮曰。义同上释也。
善男子我又复说众生者(至)悉有佛性或说言无。
案。僧亮曰。如盲说象。盲问乳等。总结上事。明不见者。说不得实。所以诤也。
善男子我于处处经中(至)诸大乘经中说有十方佛。
案。僧亮曰。若有二佛。众生则不生难遭之想。而或者闻此说已。谓十方界皆无。所以起诤也。僧宗曰。第二十诤论也。若论正义者。就应用之中。此间一化。唯有二佛。不解此意者。言十方无余佛也。闻说有十方佛。便言。俱有十方佛。无别法身。是则伤于本迹。二论相诤。俱失理也。宝亮曰。众生闻有十方佛。作是念。若此佛法严念。我当向彼间佛学也。欲捉物心。故云一世间中无二佛也。若闻有者。便言。佛佛不相关。若言无者。但得有一。是故诤论也。
善男子如是诤讼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案。僧亮曰。众生有三众。二乘人根在正定。于向诤事。虽不自见。而能从此。生信断疑。宝亮曰。上既列诤论竟。今还结也。明如此之理。非浅识所知。佛是一切智人。随根施作。无非益物。唯智者乃知也。
若人于是生疑心者(至)生决定者是名执著。
案。僧亮曰。信等五根。能断烦恼也。众生二种。有爱多。有见多。而爱多者。于二说生疑。若从善友。必能生信。以断疑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不能放舍是名执著。
案。僧亮曰。见多则执。执则著也。宝亮曰。此下是大段中。第四也。明执著故起邪见。断善根之相也。凡愚妄计。尽是无明。皆不称理。故六十二见。通名为疑。但于邪执之时。自有决不决心。然正理而于皆是不了之心故。此下文句。佛广解阐提起过之源。以已之痴。推无因果。易可见也。
迦叶复言世尊如是执著(至)不能摧坏诸疑网故。
案。僧亮曰。执者之信。不从解生。虽信即不信也。何者。信无我之心。必不信世谛之我。故信即不信。谓非善也。不能坏诸疑网者。以净信断疑。而信不从理。不成净信。不能断疑也。
迦叶复言世尊如是人者(至)是人亦当名著名疑。
案。僧亮曰。谓执者。于所执不疑也。不疑即是疑者。佛语皆实不虚。虽复偏执不疑。已为二说所坏。信不成就。即是疑也。
善男子是可名定亦得名疑(至)是人何故生于疑心。
案。僧亮曰。疑从二种见闻觉知法生。今以见类闻也。疑由佛二说。须陀洹无二说也。
迦叶言世尊如佛所说(至)是故我言不了故疑。
案。僧亮曰。广释疑缘。皆由先经见闻。后则疑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五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六
广释一阐提计无因果事 论阐提生善根义 论阐提断三世善根义 明断善根人有佛性义 广释九住八住等五种六种七种佛性义 广说解佛性不同皆失中道
迦叶品之第四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善男子断善根者。
案。僧亮曰。将欲咨问断善者。先问疑著是谁耶。
迦叶言世尊何等人辈能断善根。
案。僧亮曰。问利钝二根。何者能断善耶。
善男子若有聪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别。
案。僧亮曰。有世智辨聪。利根之人。能断善根。僧宗曰。第六翻广明起耶见。故断善根也。
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
案。僧亮曰。断善之与正定。皆由利根。何者。若外亲善友。则正。若外离善友。则断也。此说断善之始。第四譬邪见分也。
如是之人能断善根(至)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案。僧亮曰。向明断善由邪见不信。今说生邪见所由也。道慧记曰。邪见破言无施有六事也。
复作是念无父无母(至)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案。道慧记曰。谓无父母有六事也。
复作是念一切世间(至)是故当知无善恶果。
案。道慧记曰。谓无善恶有三事也。
复作是念一切世间(至)作是观时能断善根。
案。道慧记曰。举六事。破圣道涅槃。兼无圣人也。
善男子若有众生深见如是(至)及三恶道破僧亦尔。
案。僧亮曰。结能断善根者。必是利智。不得正解。从痴起见。推求谬执故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何时当能还生善根。
案。僧亮曰。第五生善分。从塞求通也。偏执者。不能分别。能断善根。不执者。则能分别。还生善根。下说佛性不定。事须分别。即是生善之义也。僧宗曰。大段之第二。明还生善也。宝亮曰。大段之第五。明还生善也。众生虽复断于善根。而于受苦之中。得厌苦心发故。还生善根。相续不断。以至佛也。然就此文中。言辞甚旷。略分为五别。第一先明还生善根。定因果之性。第二明中道行。第三引佛三种语。令物虚怀。明佛语无方。不可定执。第四明佛性有无。第五辨得失。以结上也。
佛言善男子是人二时(至)初入地狱出地狱时。
案。僧亮曰。初受苦时。心则生悔。善则还生也。若受苦已切。心乱迷浊。不知生悔。临出之时。乃至悔也。僧宗曰。此利根人也。宝亮曰。若极利根。如五百婆罗门等。止入地狱。即能生善。以此人聪明故也。亦由先来未经大苦。今报生地狱。即觉苦重。便能思惟推寻。悟所作非理。即得改心也。若神根小。复不如至。出地狱时。在后余报。方能改愅也。其中万涂。不可定也。道慧记曰。初入之时。受苦始尔。神明未惛。犹得正识。后出地狱。所受苦轻。展其生心。所以二时。得生善也。
善男子善有三种(至)断三世因故名为断。
案。僧亮曰。过去已灭无。故不可断。未来未至。故不待言也。断三世因名断者。以现在一念善心为因。能生后善。今以邪见障此善心。不得生故。名断三世因也。僧宗曰。明断三世善也。是故不名断过去果者。若过去因。感果已定。报在后生。此报当来必受。故不断也。即此报家之因。因亦是定。亦不可断也。文中略故。但言不断果耳。过去之因。感果在当。因体已灭。云何可断耶。断三世因。名断善根者。若现在有善。即是现善。此善应过去。即过去善也。现在之善。当来相续。即名未来善也。今以此身。成一阐提。恶业现前。故现善应生不得生。即是断现善也。此善若生。便谢过去。以不生故。故无所谢。即是断过去善也。此当来种类。应续而不得续。即是断未来也。从义而言。此之文略。何者。现善能感来果。今断现不起。是则断因。既曰断因。果无从生。岂非断果。亦应云。断果以略故。但举因耳。宝亮曰。夫生善为理。皆三世中也。若过去曾起者。理不可断。但约现在。遮未来故。谓之断二世也。此中云断三世因者。若现在所起之善。此善即谢在过去。为过去之因也。现在善发。由曾起之善。力用相资也。未来善起。亦由现在为因。因故使种类相续也。今现在既断。便是三世之中。善因不起。故言断三世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