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集解
大般涅槃经集解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亮曰。明四无碍。以假得为名。实则无得言虽有异。而义不违地目也。僧宗曰。第一存有得为四倒。无所得为无碍也。宝亮曰。凡有十双相对。此第一有倒无倒为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二明闇相对。宝亮曰。慧与无明相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三以因果相对。宝亮曰。以生死与涅槃相对。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四以因中行相对。宝亮曰。以菩萨乘与二乘相对。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五以教相对。宝亮曰。方等小乘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有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六定乱相对。宝亮曰。空三昧与生死轮。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七以常无常理相对。宝亮曰。同此释。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八以解惑相对。宝亮曰。以第一义与五见相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九以因果人相对。宝亮曰。佛与大乘相对也。
善男子汝之所问亦无所得(至)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案。僧宗曰。第十遣问遣答相对。宝亮曰。同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离魔眷属为佛弟子。
案。僧亮曰。广明无得之义也。所以示者。空是万行之主故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世尊是义云何。
案。僧宗曰。此下第五段也。向十无遣执。其封心稍弭。今欲更引证也。宝亮曰。此下竟六念处。广上第一譬也。物情所执。本以相惑居心。故处处滞碍。则不能得无方致化。今明十地菩萨。金刚心满。烦恼永尽。故能无方隐显。百变自在。故言无所拘执也。迦叶今难意言。若佛果得无拘执。何故上说本有今无之偈。独为纯陀。不普为大众。得知如来未免拘执也。
佛言善男子我为化度(至)文殊师利即得解了。
案。僧亮曰。佛答意谓。尽说法也。此下先广明本有今无义。后别答问。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文殊等(至)是无常者无有是处。
案。僧亮曰。明佛为计著众生说地名无得耳。无计著者。则说地名有得也。文殊解了者。上文殊将问差别无差别义。闻此偈即了也。
善男子如来普为诸众生故(至)虽见诸法说言不见。
案。僧亮曰。此下正答问也。如毗尼中说。随俗故问也。僧宗曰。此第六段也。自初说十一空。人情闻无。心无所寄。故述八种知见及四无碍之利。既闻有说。更复舍无封有。为遣此滞。还说十无。复洗执情。时众闻空有互说。莫知所厝。如来呵止其心。当寻求教下之意。如来所说。莫非利益反常之说。尚当时为益。岂况空有二说。而更生封执耶。说有为。善知世谛。说无为。明诸法斯空。是则有不乖无。无不背有。岂得乖有无之言。而增其执耶。虽知诸法。说言不知者。假就外道学也。见亦如此也。宝亮曰。此下别答。无拘执相。既言知。复言不知。此是反常之说。明如来住空平等地。能种种说法。自在随意。若尔。汝云何难言。佛有拘执耶。虽知诸法。说言不知者。虽知常住。而唱言无常也。虽见说不见者。佛明见真常。而说言不见也。
有相之法说言无相无相之法说言有相。
案。僧宗曰。有相之法说无相者。实自不灭。言断灭也。无相之法说有相者。佛实绝相。言菩萨王宫生也。宝亮曰。三十三天。实是生死。而说云。是常我乐净。是谓有相说无相也。无相说有相者。谓说涅槃。是苦无常也。
实有无常说言有常(至)我乐净等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如阿罗汉未来有生死之相。而说无也。实无究竟之相。说言有也。僧宗曰。实有无常者。谓三十三天说之为常也。实有常者。说偏教滥佛地。
三乘之法说言一乘一乘之法随宜说三。
案。僧宗曰。三说一者。破异三之惑。说同归之教也。一说三者。昔日方便随宜之教也。
略相说广广相说略。
案。僧宗曰。如一因缘。广则十二。略则唯因果而已也。
四重之法说偷兰遮偷兰遮法说为四重。
案。僧宗曰。事现于律也。如僧戒为轻。而尼戒为专。
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至)如来明见众生根故。
案。僧宗曰。如僧独行非犯。尼则为犯等也。
善男子如来虽作如是等说(至)随宜方便则为说之。
案。僧亮曰。因虚妄说得法利者。语心则无虚妄。若虚妄而有益。必亦说之。重释上事耶。
善男子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
案。僧亮曰。二谛之名。出自佛说。不由凡夫也。假有名为世谛。无有是第一义也。说假有。欲表非有。故于佛是第一义也。僧宗曰。二谛之名。出于佛口。不出凡夫。说于假有。欲表非有。而于如来。常是第一义也。宝亮曰。世谛虽复森罗。于颠倒者。常有也。于无惑者常空。未尝有也。若以佛而取。恒是一谛。然至佛之时。乃知众生是梦。于如来终日不有也。有无可有。无无可无。寂然无相。故于佛尽是第一义也。智秀曰。昔说涅槃。都无身智。言未了义。即是虚故。名为世谛。此之世谛。其实非无法。为佛所鉴。即为第一义也。
何以故诸佛世尊为第一义(至)诸佛终不宣说世谛。
案。僧亮曰。释上义也。众生著有。佛明非有。说假有以汲之。为令众生知假有非有。若不知非有。佛亦不说假有。何者。虽复假实不同。为患是一。何须说也。僧宗曰。向反常说。令回其解云。如来随方释化。为益不同也。宝亮曰。凡夫要约世谛故。乃识万法无也。故云为令众生。得第一义。故说世谛也。
善男子如来有时演说世谛(至)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案。僧亮曰。说佛无常。凡夫谓实。是第一也。说第一义。众生谓。佛说于世谛者。佛说常乐。是第一义。凡夫便谓假。是世谛也。宝亮曰。近而取之。假名实法空。皆是世谛。远而取之。九地以来。所得无我空者。亦是世谛。唯有涅槃。体常寂灭。为真谛耳。而物情所谓九住以还得空。负第一义。论理悉是世谛也。
善男子是故汝上不应难言(至)云何难言无所得耶。
案。僧亮曰。明佛意难会也。闻为计者。众生说无得。是平等地。便谓一切无得。还结上也。僧宗曰。此下第七段。向闻反常。双遣物情迷闷。心无所厝。还说有得。以收其意也。常得涅槃。即第一义也。宝亮曰。佛说无方。岂汝境界耶。智秀曰。第二正答难也。有得之义。即是菩提涅槃。
迦叶复言世尊第一义谛(至)亦名菩提亦名涅槃。
案。僧亮曰。第一义谛。真实之称也。真法有三种。十一空通智为道也。智即菩提也。结尽无为。名涅槃也。此二皆第一。僧宗曰。第一义理。理应是常。常则无可得。若于事有得。则是无常。欲使如来释所以为常。非始有也。
若有菩萨言有得道(至)犹如佛性无得无生。
案。僧亮曰。此通难三法也。
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至)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偏难于空。明无相可得也。宝亮曰。涅槃是众德上总名也。此三德唯一体。若是可得。应是无常。何故常法无得有。故非常也。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至)以是义故不可捉持。
案。僧亮曰。以苦行等为道。是则无常。以空为道。是则常也。菩萨少见佛性。得名为常。外道伏结。以还生故。故名无常。僧宗曰。先释常必在佛。以有烦恼[雨/復]。故不能得见。得见之日。非始有也。宝亮曰。道若无常。云何能令行人断惑成圣耶。
善男子道者虽无色像可见称量可知而实有用。
案。僧宗曰。不可令非色而无其体。体居万惑之表。行满则用也。
善男子如众生心虽非是色(至)一切菩萨了了见知。
案。僧亮曰。见空断惑。有空之用也。了了知见者。以二事证有也。一谓断结。二谓可了了见也。僧宗曰。借众生心。以为况也。
善男子见有二种(至)虽如是见初无见相。
案。僧亮曰。复以见为证。世间思慧不了。修慧则了也。僧宗曰。此下第八段证有道也。有五翻。此即第一明有见者。故知必有也。宝亮曰。相貌见者。谓九地以还信见也。眼见者。十住了了见也。又释十住见不了。故曰相貌见。佛见满足故称之眼见也。
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于往昔(至)名为凡夫菩萨亦尔。
案。僧亮曰。以见有了不了因缘故。故知有也。引昔所说。见有见相。是世间也。见无见相。是佛菩萨也。僧宗曰。第二翻引昔。已为舍利弗说。故证知有也。宝亮曰。世间不知见者。外道也。所知者。佛与十住。亦知。外道所不知者。佛与十住亦知也。然世间所不知者。谓佛性也。外道不知而起断常之见。菩萨虽知。不言有所知相。是故无拘执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九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
辨世间所不知见觉菩萨知见觉 广辩菩萨修戒相 广诫弘通法者之轨则广释六念第一辨十号释婆伽婆等
梵行品之第五
迦叶菩萨言如佛世尊(至)不名世间不名非世间。
案。僧亮曰。不名世间者。不名佛法中在家人也。不名非世间者。不名信根以上人也。
尔时迦叶闻是事已(至)众生闻秘藏即得不生灭。
案。僧亮曰。说地能已。说梵行粗竟。此叹佛也。初偈明佛善说正道。称为医王。次偈释医王义。备治所治。毕竟不发也。次偈与法设譬。后偈说法体。智秀曰。将欲咨前义旨故。第五先以偈叹佛及经教。
迦叶菩萨说是偈已(至)若非世间有何异相。
案。僧亮曰。此下说经之能也。依经修行。速得出世。如圣行品末功德藏王所说也。宝亮曰。此下广料简知见觉人也。故迦叶因难。以启发耳。智秀曰。此讫六念。第六段辨菩萨世出世异。有三意。第一约戒定慧。第二约法师仪轨。第三约六念法。明其同异。
佛言善男子言菩萨者(至)亦同世间不知见觉。
案。僧亮曰。大判菩萨有二种。有世间者。有出世间者。若当持戒清净。心固不动。终得发定生慧。知九十六种道所计者非。知佛法所明理者是也。是信用修行。断二边尽。属知见人也。问此是何处人。是信首五根以上。此人永与生死为隔。无复入三涂之忧。名作出世间菩萨也。若信心不立。持戒不净。虽复见涅槃经信心受持。不识九十六种所计者非。佛法所明者是。此名作四念处。前人是世间菩萨。还结属不知见觉人数也。此下去凡有三重文来料简。初就信慧心中。成就不成就来。简向所解者。即为第一重也。第二就弘法人中料简。若是恶世中持清净。不生诽谤。识知九十六种道所计者非。验佛法所计者。此是出世间菩萨。落知见觉人位也。若当虽复恶世弘通此经。持戒不清净。又生物诽谤。复不识知内外是非。此名世间菩萨。属不知见觉人流也。第三就六念来简。若依涅槃经。作六念处成就。知内外是非者。名出世间菩萨。是知见觉人。若使作六念不成就。由依昔教学。复不识知内外。是非名作世间菩萨。不知见觉者也。
菩萨闻是涅槃经已(至)是名菩萨修持净戒。
案。僧亮曰。知有佛性。能得常果。而发心者。虽迳生死。不失此念。经之能也。僧宗曰。第三翻明道虽不无。要须戒定慧。
戒既清净次修禅定(至)是名菩萨修清净定。
案。僧亮曰。闻思慧得非修慧也。明能修二慧。是净定也。
戒定已备次修净慧(至)所知见觉非世间也。
案。僧亮曰。身中有我。则身大我小。我中有身。则身小我大。是身是我。虽小大皆是。非身非我。两无也。慧能断结。先断于常。牢固不动者。诸见是犯戒之本。见尽戒不动也。
善男子菩萨见所持戒(至)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案。僧亮曰。上说不悔。由戒而生。未释相生之义。此释相生者也。
迦叶复言云何菩萨(至)以净戒故心得欢喜。
案。僧亮曰。不因涅槃经持戒。是世间戒。则具四恶。不见佛性出世也。
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见面貌(至)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面譬净戒。镜譬毗尼。此虽无镜。余经有也。
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至)以是因缘心则悦乐。
案。僧亮曰。上譬一生中有喜有不喜。此譬命终时也。牛譬经教。牧女譬行者。瓶譬人身。酪譬破戒。酹譬持戒。城譬涅槃经。脚跌譬无常。瓶破譬命终。苏已出外。浆不足惜。譬持戒人身利己出。余不足顾。喻欢喜也。苏在酪中与瓶俱失。譬破戒人身利未出。与身俱丧。喻可愁恼也。
迦叶复言喜之与乐(至)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案。僧亮曰。五法佐助。重释净戒。所以为涅槃因。由得慧等佐助。离五盖故。王五种涅槃。释所以具信等五法。推功于慧。能离盖及见疑。故具五根者。得五解脱也。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至)不以毁戒受持修集。
案。僧亮曰。说五种持经。以明出世。何者。余经所说。未究竟故。不备持之行恶。令人谤经。持经起恶。虽能自利。不能利人。非出世菩萨。是以佛但令出世持经。应究行之义。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至)非我弟子是魔眷属。
案。僧亮曰。无有实功。是名掉戏。若转诸有。名轻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