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义记

  下明修断。句别有四。一观爱取互相因起。二知断爱取业苦不生。三正修断。四若人下结。上来第一修道断漏。
  自下第二辨出道体。于中初说大般涅槃经以为道法。后说三十七菩提分以为道行。法中迦叶初先总问。云何梵行。如来总答。一切法是。迦叶重问。一切不定何等一切。下佛先叹。后为辨之。涅槃经是。于中初以四十二句别叹经胜。后总结叹。
  行中初言我说此经虽摄一切梵行即是三十七道正出道体。下叹显要。若离不得声闻果等反叹显要。以是缘下顺叹显要。何以下释。释中四句。明道性能成其要义。
  自下第三明道分齐。有四问答。迦叶初问。有漏能作无漏法因以何义故不名梵行。下佛答之。有漏颠倒故非梵行。第二迦叶问世第一为漏无漏。佛答有漏。第三迦叶就之设难。彼性不倒何故不名为净梵行。佛答第一为无漏因。似于无漏向无漏故不名颠倒。一念不续故非梵行。第四迦叶举彼众生五识作难。五识非倒复非一念以何义故不名梵行。迦叶以彼五识之心取境不谬故言不倒。前后数起各非一念。不言一一多念相续名非一念。佛答五识有漏颠倒故非梵行。先举次释。增漏名漏解为漏也。著想倒等释为倒也。问曰著想是想非识。今以何故宣说五识以为著想。依如成实。想是通名意识所收。若依毗昙。想是心法非六识体。然是通数与六识俱。此经所说多同毗昙。五识之心与倒想俱。从伴以彰名为倒想。三十七品性非倒下举是显非成前非梵。
  自下第四明摄道法。根等九种是其道法。修起名摄。文中初先略以标举。若知根因乃至毕竟名净梵行。迦叶白下问答广论。先问后答。答中先赞。后为辨释。释中初先通解九法。根本因增。云何异下别释初三差别之相。
  前通解中合有五番。初番定体。中间三番约修辨相。后一类释。就初番中初八是因。终一是果。因中八种。即是十种。通大地中八之数也。十通地者。如毗昙说。想欲触慧。念思解脱。忆定及受。除想及忆。余者皆是。根是欲数。因是触数。摄是受数。增是思数。主是念数导是定数。胜是慧数。实解脱数。于此八中受念定慧。道品法中具列其名。余虽不列道理具有。问曰此思与道品中正思何别。彼是觉数此是思数两体全别。问曰何故偏举此八。以此通数常相随逐成道要故。问曰想忆亦是通数何故不举。想于趣道远方便中非不有力。正道之中假之义微。忆于道法无大功力为是不举。余别心法有无不定故略不举。从斯道因得涅槃果名为毕竟。
  中间三番约修辨中。初就出世成熟行中以别九法。次就从始趣终门中以别九法。后就从小入大门中以别九法。就初番中先解欲心以为根义。于中初法。次以喻显。喻别有四。迦叶白下问答会通。有两问答。迦叶先举不放逸心对欲征问。下佛为释。欲是生因。不放了因。迦叶下复举佛对问。如来为释。初知因佛自证因欲。次解明触以为因义。先问后解。解中合有十阶九对。此九对中藉前生后悉名为触。非唯一种。就初对中先定触体。或说为慧或说为修此为取信对慧辨之。下将信心对近善友以解触义。近友望闻即复名触。如是一切。次解受心以为摄义。先牒后释。释中受时能作善恶总相通论。受因缘故生烦恼等约对显治。增等可知。解毕竟中虽得世乐出世乐等简非异是。若能断等彰是异非。要息缘治方为涅槃毕竟寂静无为之义。故断三十七品所行名涅槃矣。妄智是障故须断之。是故我下结彼涅槃为毕竟义。
  自下第二直就大乘从始至终以别九法。初四可知。因是四法能生长道欲念定智举法大多。长一欲字。当以念心共欲相随。并伴通举故有此欲。与禅支中忆念相似。彼正明念通忆而举。此亦同然。余皆可知。
  第三番中从小向大以别九法。文亦可解上来三番合为第三约修广辨。下次类显。约十二缘类显九法。欲名识者识心缘境义说为欲。六入触对六尘境界义说为触。受能领纳故名为摄。无明迷惑增长业行故名为增。名无明心为无明识。名之与色是报体性故说为主。爱能导生诸烦恼结故名为导爱中增强方名为取故说为胜。有实得果故说为实。生老病死因缘中极名曰毕竟。此等皆就相似义说不依次第。
  上来一段通释九法。下次别解。根因及增三法差别。以此三义粗况相似故须辨异。先问后辨。辨中五番。初番直就起因辨异。根即初发因即相似续生似前。增灭相似生相似者舍前自分更起胜进。二就起因得果辨异。根即是作初作因也。因即果者由前作因牵生当果。所生当果与后现时果用为本故名当果。以之为因彼果现用说之为增。下重显之。未来之果以未受故名之为因受时名增。三就增因得果起用三义辨异。根即求者造因求果得即因者所得之果能为用本故名为因。用即增者依果起用说之为增。四约位辨异。根即见道因即修道增即无学。五缘正二因得果辨异。根即正因如世种子。因即方便如世水土。得果名增。
  自下第五明趣道仪。亦说名为趣道方便。迦叶先问毕竟涅槃云何可得。下佛为辨。明修十想故得涅槃。于中有四。一开章门。二总结叹。三广辨释。四总结叹。
  前中初举。下列其名。名中初六明摄对治。后四离过。治中初三观法通义。后三观于内外之事。后离过中观过生厌名多过想。无碍正断名为离想。解脱证除名为灭想证寂离染名无爱想。若约位分。地前修厌名多过想。见道断惑名为离想。修道除结名为灭想。无学清净名无爱想。此四犹是地经之中依厌离灭回向于舍。第二段中结叹可知。
  第三释中初六摄治一处辨释。初先正辨。后明观益能成七想。前正辨中初观无常。先问后辨。辨中有三。一观色无常。二观心无常。三总结叹。就观色中文复有三。一分人为二。初发久行。二分法为二。谓粗与细。三就人辨观。先就初发明其观粗。后就久行彰其观细。粗中约就内外起观。众生名内。外物名外。先开二门。次辨。后结。辨中有四。一就所见内法起观。二就所见外法起观。三就所闻内法起观。四就所闻外法起观。初中四句。一观众生时变异故是无常。二观众生肥瘦不定故是无常。三观众生贫富不定故是无常。四观众生善恶不定故是无常。文皆可识。第二所见外法无常。文亦可知。第三所闻内无常中既观见法复观闻法结前生后。下正辨之。初观诸天。次观劫初一切众生。后观轮王。第四所闻外法无常。文亦可知。上来辨竟。是故当知内外无常总以结之。
  前明观粗。下就久行明其观细。既观粗已次观细者结前生后。下正辨之。于中初问次辨后结。辨中初就未来之法观细无常。后就现在。就未来中于内外色乃至微尘在未来时已是无常略以标举。何以下释。释中初以可破坏相显细无常。后以十时前后变改显细无常。现中有三。一观人盛衰显细无常。二观四大及四威仪显细无常。三观内外各有二触能为苦因显细无常。于中初观内外各有二种苦因。饥渴寒热出其因体。饥渴内因。寒热外因。复观是下用前所观显法无常。下结可知。
  上来观色。下次观心。如内外色心法亦尔举色类心。何以下释。释中初言行六处者缘境不同显心无常。或生喜等改变不定显心无常。
  前色次心。下总结叹。是故当知色非色法悉无常者结无常义。菩萨能下结无常观。智者修已远离常慢赞明修益。
  苦中初先结前生后。次辨。后结。辨中有四。一总观苦因于无常。二观无常故受生老病死之苦。三观无常故受于苦苦。四观无常故生五盛阴。
  次观无我。于中初以无常及苦显法无我。智复观苦即无常下破情显理。于中有五。一以苦无常破定有我。苦即无常无常即苦观法非我。若苦无常云何说下征破情执。苦非我下重显非我。众生云何说言有我重破情执。二以和合无性破我。观一切法有异和合总明法和。不从一和生一切法亦非一法是一切果别显法和。一切和合皆无自性总明无性。亦无一性亦无异下别显无性。诸法若有如是相下结破说我。三观诸法无独能作破定有我。一切法中无一能作别推无作。若一不下以一类余明皆无作。四观诸法无独生灭破定有我。于中初明不独生灭。次明诸法和合生灭。是法生已众生倒想言是和合从和合生明凡倒惑。众生宣说生灭和合从于神我和合而生。众生倒想无有真下破情显无。五就一异破定有我。于中先推何因缘故众生说我。下正破之。于中先就一异以定。次就破之。先就一破。后就多破。一多俱无总以结破。
  次明厌食。于中初先结前生后。次辨。后结。辨中先教修习厌想。后教正愿。前教厌中初观四食无常苦等是可厌恶。后观段食不净生厌。复就前中先别后结。别中先观段食生厌。有三复次。一观诸法无常苦等不应为食起三种恶若为贪食起三种恶所得财共苦无分者。二观由食生身心苦。苦中得食不应贪乐。三观饮食能增长身。我为舍身不应贪食。观余三食及后总结文皆可知。观不净中初先正辨。迦叶言下辨观虚实。前中初举。何以下释。是名下结。后中先问后答可知。教修愿中先举邪愿诫之令舍。后举正愿叹之令学。
  次明修世不可乐想。于中初先结前生后。下正辨之。辨中有五。初一切处皆悉具有生老病死故不可乐。二一切处无进不退故不可乐。三一切世间具受苦乐流转不定故不可乐。四观世间舍宅已下明一切物无不是苦。五观世间非归依处故不可乐。
  次明死想。于中初先结前生后。次辨。后结。辨中初先正修死想。我今设得七日已下励意修道。前中有二。一观念无常。先法次喻。迦叶言下问答辨相。二智者观命系属死下观分段无常。于中初先观命属死。智复观命如河岸下观死坏命。先举六喻。后合可知。下以死想励意修道。
  上来起观。下明观益。能成七想。如上六想即七想因牒前生后。下辨七想。初问次列。畏死勤修名常修想。乐求常法名乐修想。观诸众生为苦煎迫生慈愍心不欲恼害名无嗔想。念诸众生无常流变无所恃怙不生嫉忌名无妒想。于乞食时常修正愿名善愿想。观身无我舍离慢高名无慢想。厌离世间专心定意名于三昧自在想也。下叹显胜。先叹有行。名善解下叹其有解。前中初先叹其自行。名大医下叹其利他。自中初言是名沙门名婆罗门叹其人也。以能息恶故名沙门。梵行无染名婆罗门。下叹其行。先叹因圆。到岸果极。因中寂静解脱叹其断德。不起恶业名为寂静。离烦恼染说为净洁。免离众苦说为解脱。智者正见叹其智德。知过求出故名智者。识是达非称曰正见。到果可知。利他可识。下明解中是名善解如来密者解上如来随自随他随自他等三种语也。亦知诸佛七种语者知上因语至如意语。初先自知。后断他疑下释后四。能呵三界释多过想。远离三界释前离想。灭除三界释上灭想。于三界中不生爱著释无爱想。
  自下第四总以结叹。是名具十是总结也。若有具下是其叹也。
  上来第一问答辨法。自下迦叶荷思赞叹。
  陈如品者。就此辨修成德分中大判分二。三告至此约对影响辨修成德。由前广论诸比丘等便能悟入。故下第二重复对之辨修成德。所为人中陈如为首。佛偏对之。即就其人以题章目名陈如品。就此品中初至获得寂静色来是其辨修成德所摄。因灭无常苦空等阴名为辨修。证得常乐我净等阴说为成德。有十五句。初之六句约对果阴辨修成德。色无明下有其九句。约对因阴辨修成德。准验斯文。旧人相传言佛无色大成谬矣。
  若有人能如是知下第四破邪通正分也。于此分中对破外道以通正义。对破众魔以通正说。故名破邪通正分也。文中有三。一赞正毁邪以召邪徒。二邪众云集。三如来对破。
  初中复三。一赞其正。若人能知是名沙门名婆罗门明其有人。具足沙门婆罗门法明其有法。二毁其邪。初先直非。若离佛法无有沙门无婆罗门明其无人。亦无沙门婆罗门法彰其无法。一切外道虚假诈下举诈显无。初先直辨。何以下释。三我常下彰己所吼类劝陈如。赞正毁邪名师子吼。
  第二段中文别有四。一诸外道闻毁咸嗔求欲告佛。云已众中有人有法。二诸外道诽毁如来以相安慰。三因前诽毁有人赞佛众闻求试。四诣王求听王引见佛。初中先嗔。后共详议。第二段中四人发言。初人言佛所作如狂不足可忧。第二言佛宣说常等诱我弟子深是可愁。第三言佛妖幻不真不久磨灭不须愁虑。第四言已愁恼为物彰已能灭以安众心。此第二竟。
  第三段中文亦有四。初有外道叹佛有德不应与诤。二众闻嗔呵。三因众呵广叹佛德。四众闻求试。文皆可知。第四段中文亦有四。一共诣王所王见嗔呵。二赞王求试王复嫌责。毁王赞已王便听许。四王引诣佛彰彼欲问请佛为答。文皆可识。此第二段邪众云集。
  自下第三如来对破以通正义。问人有十。始从阇提终至须跋。此十人中三门分别。一就见分别。阇提婆私邪见外道。说涅槃法为无常故。先尼迦叶我见外道。富那及净边见外道。犊子是其疑心外道。疑道有无并疑得者。纳衣是其自然外道。说一切法皆自然有不从缘生。此亦其是边见所摄。弘广须跋戒取外道。弘广执取乞食为道。须跋执取苦行为道。
  二所显分别。对初二人明涅槃法。对彼阇提明了因所显性净涅槃。对婆私吒明断障所得方便涅槃。对次四人明其理法。于中初对先尼迦叶明无我理。对后二人明非断常中道之理。对后四人明圣道法。对彼犊子明其有道及有得者。对彼纳衣明道缘生非是自然。对彼弘广明修者得不修不得。对彼须跋明调心是道非是苦行。实观是道非世八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