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大般涅槃经义记
前问次答。下次明其上中下别。先举次列下辨可知。
前广那含。下次广上得食已住。喻以错鱼得食已住牒举前喻。是人亦尔约之显法。云何下释。有六复次。一上界受身故名已住。二不受欲界一切趣身故名为住。此二就果。下四就因。三断无量结少在名住。四终不造共凡夫事故名为住。五自无畏令他无畏故名为住。自无罪恶故自无畏。不恼害他故他不畏。六能远离色欲二爱及悭贪等故名为住。
下次明其罗汉辟支菩萨及佛以为俱行到彼岸义。到彼岸者喻罗汉等略举其人。下辨其相。如龟俱行牒举上喻。下约显法。于中先明护根如龟。先问次辨。是故下结。下明其人似龟俱行。水喻世间陆喻出世出其行处。下明俱行。能观烦恼如龟行水。到于彼岸如龟行陆。是故下结。
前分七人。下明有性。先举其喻。后约显法。如恒河中七种众生虽有龟鱼不离于水是举其喻。不离水性非是不离河中之水。河中之水喻于生死。众生水性喻于佛性。为是须别。下约显法。如是微妙大涅槃中合恒河也。阐提至佛合七众生。虽有异名合前虽有龟鱼之名。不离佛性合不离水。下重辨之。是七众生总牒七人。若善法者别牒信善求有凡夫。并牒信善求出凡夫。若不善者别牒最初常没阐提。若方便道别牒五停至世第一七方便人。若解脱道别牒苦忍乃至须陀。若次第道别牒斯陀乃至那含。若因别牒罗汉辟支及上菩萨。是佛因故。若果牒佛。亦可若因牒三乘因。若果牒彼三乘之果。悉是佛性就之论理。是名如来随自意语结以显深。
自下第三于前义中有难解者问答重显。重显向前到彼岸义。前言罗汉乃至诸佛到于彼岸。其岸未彰故下辨之。到复未显故下须释。先论彼岸。后彰其到。前中迦叶初问起发。于中先问大乘彼岸。有因有果无因无果泛立道理。涅槃名果常故无因举佛上言。如来于前师子品中广明涅槃是果无因。故今举之。下就设难。若无因者云何名果。为此难者欲使如来辨因显果令人修证。下复问其小乘彼岸。亦名沙门举小乘因。名沙门果举小乘果。下问云何。征问欲使如来具辨令人修证。下佛答之先对初问明大涅槃有因故果非全无因。是中为明涅槃有因。乘举一切类以显之。先举七果。次列七名。下广辨果约之显因。就第四门余残果中得第三身延年益寿是其果体。下明远因。复言即是延年益寿。谓衣食等能延年者能益寿者说为远因不论寿体。第七门中先辨果体。即是涅槃离一切恼。下约辨因。三番论之。一总相分别。一切善法是涅槃因。二近远分别。先举次列后辨可知。三生了分别。于中先举世间生了。次约论出。出世亦有生了二因。下辨其相。三解脱门三十七品为一切恼不生生因亦为涅槃作了因者。望方便果说为生因。方便之果能灭烦恼故令一切烦恼不生。能灭烦恼使不生故体是有法。从因修起故三解脱三十七品能为彼果而作生因。非是直望数灭无为而说生因。即前生因能了性净涅槃之果说为了因。是故下结。
下答后问。辨明小乘所到彼岸。于中初先牒问略辨。先牒问辞。次辨。后结。
迦叶言下问答重显。先问何缘八正道者名沙门那。下佛为解。其沙门那正翻名息息众过故。从斯得果名沙门果。文中三番。一能息乏名沙门那。沙门名乏举其所息。为业烦恼驱驰六道所以名乏。那者名道举其能息。此出那体非解那义。那义名息。故五度中阿那出息般那入息。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正解那义。断一切乏故名为息。下牒结之断一切道牒前能断一切乏道。以是义者以是圣道断乏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斯得果名沙门果。二能息恶名沙门那。如世乐静亦名沙门举世名义。此名略少。若具应言乐静息乱名沙门那。如是道者亦如是下约之显法。三息下为上名沙门那。如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门举世名义。如是道下约之显法。
前解彼岸。下释到义。于中先明小乘到岸菩萨佛下明大到岸。小中先明罗汉到岸。后论辟支。罗汉到中义别三番。一约沙门及沙门果解释到岸。罗汉修前沙门之道得沙门果名到彼岸。二约五分法身明到。初举次列下释后结。三约四智解释到岸。四智之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文中初举。次广辨释。我生已尽依毗婆沙是断集智。依胜鬘经是断苦智。文中初言永断三世生因缘者明其因亡。亦断三界五阴身者彰其果丧。准毗婆沙举其显前。若准胜鬘举前显后。梵行已立依毗婆沙是修道智。若依胜鬘是证灭智。文中初言所修梵行已毕竟者彰其因圆。又舍学道明其果极。准毗婆沙举后显前。若依胜鬘举前显后。所作已辨依毗婆沙是证灭智。依胜鬘经是修道智。文中初言如本所求今已得者明其果极。修道得果彰其因圆。准毗婆沙举后显前。若依胜鬘举前显后。不受后有依毗婆沙是断苦智。若依胜鬘是断集智。故胜鬘云所断烦恼更不受后名不受后。文中初言获得尽智明其因亡。无生智者彰其果丧。准毗婆沙举前显后。若准胜鬘举后显前。前举次释。以是下结。下解辟支到彼岸义。如前罗汉辟支亦尔。
下次明其大乘到岸。菩萨及佛具六波罗蜜名到彼岸举因显果。是佛菩萨得菩提下约果显因。先辨后释。文显可知。
从如恒河至此第一广明七人悉有佛性。
自下第二诫劝舍著。于中有二。一举信谤诫劝舍著。二佛性不名一法已下明性唯是佛随意语诫劝舍著。前中初先广显谤相令人舍远。若言阐提未生善下举谤显信令人习学。前明谤中文别有三。一约七人行修得失以显谤相。二约七人通局之义以显谤相。三明前二起谤所由。就初段中别有三句。一明七人不修之失。不修身等即能造作五逆等罪常没三涂故名为失。二明七人行修之得。近友闻法思惟修学得到彼岸故名为得。三约显谤。良以七人不修身等常沉没故。言一阐提定得菩提是名染著。又以七人近友闻法思惟修行到彼岸故道言阐提一向不得无上菩提是名虚妄。
第二段中先明七人通局之义。始终通论一人具七。前后别分七人各一。下约显谤。于中初就菩提明谤。次就圣道。后就佛性。就菩提中良以七人各别一故心口异想言一阐提定得菩提谤佛法僧。现未得故。内心乖法名为异想。口言乖法称曰异说。又以一人具足七故说言阐提不得菩提是亦名为谤佛法僧。当来得故。就圣道中良以七人各别一故说言八道凡夫所得谤佛法僧。现未得故。又以一人具足七故道言八道非凡夫得是亦名为谤佛法僧。以当得故。就佛性中亦以七人各别一故有人说言凡夫众生有佛性性谤佛法僧。现未证故。亦以一人具足七故道言众生定无佛性是亦名为谤佛法僧。当必得故。
自下第三明谤所由。由无信解是故我说二种人谤略以标举。不信不解列其二名。若人信心无有慧下彰此二人生过不同。有信无智增长无明。有智无信增长邪见。不信之人嗔恚心下明俱起谤。不信之人嗔恚故谤。无智慧人不解故谤。是故我下结成昔说。
上来明谤。自下第二举谤显信。文别有四。一就菩提反举其谤。若说阐提未生善根便得菩提是一谤也。若言阐提舍一阐提次于异身则得菩提是二谤也。二就菩提翻谤明信。若说阐提生善不断后得菩提不名为谤。三就佛性反举其谤。于中初明说有成谤。谓说众生有其报佛果德佛性常乐我净不作不生恼覆不见当知是人谤佛法僧。下复明其说无成谤。说阐提人无法佛性犹如兔角从方便生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亦名为谤佛法僧。亦可前说众生身中已有果体所以成谤后说无因所以成谤。四就佛性翻谤明信先举所说后结不谤。前中四句。初言非有如虚空等简是异非。解有两义。一约佛性因果分别。非现有果如彼虚空。非现无因如彼兔角一向全无。二约法报二性分别。非现有其报佛体性如世虚空本来有体。非现无其法佛之性如彼兔角本来无体。如上文中说法佛性不如虚空不可得见。说报佛性不如兔角不可得生。此中所说与前左右。二何以下辨非异是。解亦有二。一约佛性因果分别。虚空常有不如佛性果非本有。兔角恒无不如性因非是本无。二约法报二性分别。虚空常有不如报佛性非本有。兔角恒无不如法佛性非本无。此前一对。三是故下正辨道理。解亦有二。一约佛性因果分别。是前不同虚空等故本来有因而无其果。二约法报二性分别。是前不同虚空等故本来但有法佛性体无报佛体四有故破下约是破非。佛性有故破他说性无如兔角。佛性无故破他说性有如虚空。此后一对。前举所说。如是不谤结成信义。
前举信谤诫劝舍著。下明佛性。佛随意语余人不知诫劝舍著。于中四句。一明佛性不定一法乃至万法一切皆是。二明此等或因说果或果说因。三结此说是其如来随自意语。四明如来随意语故名如来等。如来外国名为多陀阿伽度阿罗呵者此名应供三藐三佛此翻名为正真正觉。
目下第六约就虚空辨性同异令舍邪解。良以上来数说佛性犹如虚空。人谓全同故须辨异。次前说性不如虚空。人谓全别故须说同。文中初先明性似空。迦叶白言如来佛性非三世下彰性异空。前中迦叶先问起发。如佛所说性如虚空云何如也。下佛为辨。先辨后结。辨中有三。一明佛性非三世摄如似虚空二非内外如似虚空。三无挂碍如似虚空。前中初言空非过去未来现在佛性亦尔略辨同义。善男子下广显同义。于中有四。一广明虚空非三世摄。二佛性亦尔辨法同喻。三虚空无故非三世摄结前第一。四佛性常故非三世摄释前第二。初中复二。一正明虚空非三世摄。二以空无下破有显空成非三世。前中先别。后总结之。别中初言空非过去略以标举。何以下释。无现略解。下重显之现起之法缘离谢往可说过去空无现起故无过去。无现略举。何以下释。无未略解。下重显之。未来之法从缘始集可名现在。空不如是故无现在。无未略举。何以下释。无现过去对问略解。下重显之。若是现起谢往之法未起未谢说为未来。空不如是故无未来。以是下结。自下第二破有显空成非三世。以诸外道说空为有故须破之。有即三世所以须破。以空无故无有三世正辨其无。不以有故破有显无。次喻后合。无物是空释成无义。上来广明空非三世。佛性亦尔辨法同喻。虚空无下结前第一。佛性常下释前第二。佛性常故非三世摄略明佛性非三所以。如来已得菩提已下就人显之。佛得果时证穷性实知性本来常寂不动。故所有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义下结法同喻。
自下第二明非内外如似虚空。虚空无故非内非外明喻似法。佛性常故非内非外辨法同喻。
自下第三明无挂碍。如是无碍名为虚空明喻似法。如来得已一切无碍辨法同喻。亦以如来得菩提时证穷法实见一切法平等无碍故就论之。故言佛性犹如虚空结法同喻。
上来三番广明如空。以是下结。以是三义似空因缘我说如空。
下次辨异。文别有四。第一迦叶征喻同法令空是有。二佛为辨异。第三迦叶举喻类空令空是有。四佛重辨异。初中如来佛性涅槃非三世摄而名为有举法类空。虚空亦非三世所摄何故非有征空同法下佛为辨。明涅槃等有处无故对无说有。虚空之体无处不有是故不得对无名有。于中初先辨法异空。为非涅槃名为涅槃为非如来名为如来为非佛性名为佛性略以标举。下广释之。先解涅槃。初问后释。一切烦恼有为生死非是涅槃。为破如来有为烦恼非涅槃故宣说涅槃以此为有。次释如来。先牒后解。阐提乃至辟支佛等非是如来。为破此等非如来故宣说如来以之为有。下解佛性。先牒后释。墙壁瓦石无情之物非是佛性。为简此等非佛性故说性为有。性有二种。一能知性。谓真识心。此真识心众生有之外法即无。故上说言夫佛性者谓众生也。又妄心处有此真心。无妄心处即无真心。故上说言凡有心者悉有佛性。二所知性。所谓有无非有无等一切法门。此通内外不唯在内。今此所论约初言耳。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辨空异法。一切世间无有一处而无虚空知复对何说空为有。
第三迦叶举彼四大类空令有。云何为类。若佛宣说世间无有一处无空不得对无说空为有。世间色处悉有四大。亦无有处而无四大无无可对。亦应不得说大为有。世间无有无四大处可以形对而犹得名四大为有。世间虽复无处无空可以形对何为不得说空为有。迦叶此言如来不答何故不答。以非问故云何非问。世间空处则无四大。对彼无故说大为有。无有一处而无虚空。知对何无说空为有。为是不答。
自下第四如来重复对上初问简法异空。若言涅槃。非三世摄虚空亦尔是义不然牒以总非。何以下释。释中有三。一明法异空。二虚空性下明空异法。三是故我说佛性常下总结其异。就初段中涅槃是有总明异空。下别显之。为智所照名为可见。为心契会名为可证。具足平等法门之身及不思议变化之身故云是色。可为行者寻求趣入名为足迹。可以言论称曰章句。体备万德称之为有。德状殊分说之为相。为心攀历故曰名缘。众圣同趣名归依处。离世纷动说为寂静。体无闇障名曰光明。永绝危怖称曰安隐。究竟所到故云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摄总以结之。
自下第二明空异法。空无是法是故名无明空是无。若有离下破有显无。先破其有却显其无。以诸外道计空为有故先破遣。于中合有十一复次。初一约就非色心法破空是有。次一约心破空是有。后九约色破空是有。
初中若离如是等法更有法者举他所立。谓离向前涅般之法。应三世摄以理征责。虚空若同是有法者重牒所立。不得非是三世所摄以理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