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大般涅槃经义记
是故义下是第三段举说证成。是前乳酪同彼四缘所生眼识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我说言因生法有因灭法无。
自下第三约就盐喻破定有无。初先略破。若言已下因救广破。就初略中先举盐喻。下就破执。若非醎物先有醎性世人何故更求盐耶破他先有。下彰先无。于中先明醎非先有以余缘故而得醎也明非自有。
广中先举邪人救义。次非不然。何以故下随救广破。前中即用盐喻为法。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若言不醎之物皆有醎性微故不知。由此微性盐能令醎正立有义。若本无下破无成有。喻中种子自有四大喻不醎物先有醎性。缘外增长喻盐令醎。合喻可知。
是义不然总非前说。下随救辞广以破之。于中先就盐喻以破。后就种子四大以破。前中初言不醎之物先有醎性牒其救辞。盐亦应有微不醎性举盐类微。是盐若有如是二下破盐二性。恐人被微立盐二性故须遮破。于中初举。何缘下微。是故知下结盐无二。如盐以下以盐无二类破余物。盐中既无微不醎性。不醎物中云何有醎。
下次破其种子之喻。先牒直非。何以故下释以显非。三句破之。一以先后次第微破。二以外类内。三以内类外。次第说故。是初破也。若使子中即有芽茎乃至果实便是一时。何故子先乃至果后。子先果后次第说故明知先无。
不从已下是第二句以外类内。明外四大从缘集生先无自性。内亦如是。何得先有。于中为显四大缘生泛举诸法类以显之。不从方便乳中得酪简酪异余。谓不假于人方便生苏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如是非方便得明余异酪。四大如是明外四大类同诸法皆方便得。彼外四大从缘增长先无自性。内亦如是何得先有。
若说已下是第三句以内类外破他救义。他人救言从外四大增内四大故内有性。不见从内增外四大故外无性。故今举内类同于外明内四大亦有不藉外大增长应先无性。即事显之。如尸利沙果先无形质。见昂星时果则出生足长五寸。如是果者实不因于外四大增。亦应同外先无自性。
自下第二就三种语辨性分齐。于中先辨三种之语。后约显性。前中初先举昔所说。云何下释释随自中先问。次辨。后总结之。辨中有二。一就比丘明随意语。二就如来。前中六句。一诸比丘问舍利弗受身之因。二舍利反呵不为宣说。三比丘自说。四共诣佛所向佛说之。五舍利弗问佛是非。六如来普印。就佛明中舍利初问。如来后辨。如是下结。释随他中初问。次辨。后总结之。辨中随彼长者意解用以显已名随他意。于中有三。一芭吒难佛。二如来将彼用以自解。三说罪怖之彼闻惶恐悔过求救。初段可知。
第二段中句别有四。一如来反定。幻幻之人名幻人耶彼答言善。二如来反问。知旃陀不彼答言知。三如来反征。汝知旃陀是旃陀不彼答言非。四如来将彼类显自己。明已知幻而非幻人第三段中句别有四。第一如来说罪怖之。彼闻得罪求欲与财。何故如是。波斯匿王先有成教。有犯佛者罚财入官。彼闻得罪谓招此坐故求与财。二如来为辨。罪非失财谓堕三恶。彼闻惶怖请佛救免。三佛为说法彼闻得果忏谢归依。四如来赞叹。
随自他中初问次辨后结可知。
下约辨性。十住少见名随他意。先辨后释。说一切生皆有佛性不断不灭终得菩提名随自意。说一切生皆有佛性恼覆不见彼此同知名随自意。
自下第三就其一语明阴界入摄性周尽。先论一语。后约辨性。前中如来或为一法说无量法总以标举。为彰一法摄法周尽说无量法同归一法。如经中下三番显之。中约辨性。文显可知。
自下第四约就七语辨明宣说佛性所为。为令众生不放逸故。先辨七语。后约论性。前中如来说有七语总以标举。次列七名。因中说果名为因语果中说因名为果语。说现在法望前为果望后为因名因果语。立喻显法名为喻语。假举世间不应有事而显诸法名不应语。随世流布说男女等名世流布语。有所宣说令他众生从已化意名如意语。虽举七语为约后一明已为生说性之意。
下广释之。解因语中初问。次释。后总结之。果语亦然。因果语中先问次辨。如经中说众生现在六入触因略以标举。众生现存六入及触是过去世业行家果。现所造业复为来因名因果语。下重显之。名过去业果释为果语。如来亦说为未来业是业因缘得未来果释为因语。是名结之。次三可知。如意语中先问次辨。辨中五句。一呵毁禁令人持戒称已化意名如意语。此就凡夫。二赞须陀令人生善称已化意名如意语。此就二乘。三赞菩萨令人发心称已化意名如意语。此就菩萨此三约人。四说三恶令人修善此宣其事。五说一切烧及与无我令人厌离此彰其理。此二就法。
下约论性。说诸众生悉有佛性令人趣求舍离放逸称已化意名如意语。
依宝性论。为五义故说生有性。一为众生于自身中生怯弱心谓已无性绝分不求。二为轻慢余众生故说生有性。彼当作佛云何可轻。故法华中不轻菩萨若见四众高声唱言汝当作佛我不轻汝。以知众生有佛性故。三为妄执我众生故宣说佛性不同情取。故胜鬘云如来藏者非我众生非命非人。四为执著虚妄法故宣说佛性不同所取。五为诽谤真如来藏谓是空寂断灭无法。故说佛性是真是实常乐我净。今此为令不放逸者同彼初义。
自下第五重就向前随自意语。彰性渊深唯佛独知余人不测诫劝舍谤。如来复有随自意语总以标举。下别显之。于中有二。第一略明佛性有无诫劝舍著二如恒河下广辨有无诫劝舍著。略中有四。一明性有无。二举人不解诫劝舍著。三重辨有无。四重诫舍著。
就初段中先就如来明性有无。后类余人。佛中先举有无二门。次列后辨。如有无下类显余法。如前所辨佛性有无如是一切善不善等恶法悉无善法皆有。是名下结。乃至阐提佛性有无亦如是者降佛已下始从后身乃至阐提佛性有无。类上可知故言如是。言异者善根之人望上有恶而无善法。望下有善而无恶法。阐提一向有恶无善。
自下第二明前所说众生不解诫劝舍著。我虽说性众生不解明凡不解。佛如是等随自意语举佛独知成凡不解。如是语者后身不解况于二乘。其余菩萨彰圣不解。我往一时在耆阇下举浅况深成圣不解。
自下第三重辨有无。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无者。有不善性无其善性。佛性缘起为不善阴。故不善阴名为佛性。阐提有此。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无者。初地已上名善根人。通则种性已上菩萨斯名善人。彼有善性无不善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有俱有理性。或性二俱无俱无果性。
自下第四重诫舍著。若解如是四句义者不应难言定有定无正劝舍著。若言众生悉有性不举佛独知遮其偏著。如来如是随自意下牒佛独知呵其偏著。备前四义。众生云何一向作解广中有二。一就人明性。二是七人不修身戒心慧已下诫劝舍著。前中有三。一举喻相约之显法。二如恒河中七种众生不离水下辨其喻意约之显法。三迦叶言若有因则有果下于前义中有难解者问答重显。
就初段中先举喻相。后约显法。喻中先举次列后辨。法中初言涅槃河中有七众生。合初前师子中宣说生死以为恒河。此说涅槃经法为河生死为水。经中所说从凡至佛为七众生。皆是水性喻不离性。
次列其名。三门分别。一就三乘别行分别。二就三乘共行分别。三就三乘通行分别。
别行七者。声闻缘觉菩萨及佛各有七人。声闻七者。大位分之外凡常没。五停心后乃至暖顶名出已没。忍心及与世第一法名出已住。苦忍已去名为观方。斯陀行去名观已行。那含果后名行已住。罗汉名为水陆俱行。缘觉七人相同声闻。唯有最后独悟为异。菩萨七者阐提常没。始学发心名出已没善趣名住。信不坏故。习种观方。性种名为观方已行。故华严中名为十行。解行名为行已复住。初地已上水陆俱行。佛七人者外凡常没。善趣名为出已还没。种性已上说之为住。初地观方。二地已去名观已行。八地已上名行已住。如来名为水陆俱行。
共行七中三门分别。一开小合大以论七人。于中前六与向声闻七人之中初六人同。罗汉辟支菩萨及佛通皆名为水陆俱行。二开大合小。凡夫二乘悉名常没。常没凡夫二乘地中余之六种与向如来七人之中后六人同。三大小俱开。此义如前。师子品说外凡常没。五停至顶名出已没。忍世第一名出已住。须陀乃至阿罗汉果名观四方。辟支名为观方已行。菩萨名为行已复住。如来名为水陆俱行。
通行七者。一一人中皆通三乘。今此偏就通行论七。但下文中初二后一彰通隐别。中间四人偏举小乘略不论大。
下辨其相。于中具列十八种人就之论七。言十八者。一是阐提。二是信善求有凡夫。三是信善求出凡夫。四五停心。五别相念处。六十二缘观。此即是其总相念处。七暖。八顶。九忍。十世第一法。十一见道。十二须陀。十三斯陀。十四那含。十五罗汉。十六辟支。十七菩萨。十八是佛。此十八中初之一人直名常没。常没三涂。其第二人义有两兼。望其三有名为常没。望其三涂名出已没。次有四人义皆两兼。一遇恶友暂出还没。还没三有。二遇善友坚住不退即为住人。次有两人皆具三义。一遇恶友暂出还没。二遇善友坚住不退即为住人。三学观四谛名为观方。其次两人义有两兼。一名为住。二学观谛名为观方。次有两人直名观方。从此已后皆有住义。隐而不彰。次一名为观方已行。次一名为行已复住。后四名为水陆俱行。
就初人中先牒。次辨。后以喻帖。辨中有二。一明其人没之所以。二恶住者则有六下广显没相。前中初明闻法诽谤无信故没。远善友下于善不修无行故没。前无信中言有人者谓阐提人。闻涅槃等举所谤法。于中有三。一闻说如来。二一切生下闻说佛性。三一阐提下闻说菩提。下彰其谤。闻已不信即作是念明其心谤。念涅槃经是外道书作是言等明其口谤。下无行中明其不能近友闻法思惟修习。文显可知。
上来第一明没所以。
下显没相。文别有四。一略举六事。二是名下就之辨没。初先结前。何故下释。三所言下广释前六。四是人具足如上六下广显前没。是人具足如上六事能断善等明造恶因。是因缘下明没恶道。是人身口心业重下没不能出。何以下释。心不生善明无治因。无量佛出不闻不见明离治缘。是故下结。上来广辨。如恒河下举喻以帖。
涅槃义记卷第九
奥书损失可惜可惜。
涅槃义记卷第十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自下第二明其信善求有凡夫。此有两义。一常没义。常没三有。二有暂出还没之义。还没三涂。文中先明常没之义。复有常没非一阐提简前起后。何者下辨。是名下结。下明还没。句别有四。一明四善得恶果报初举。次列。后总结之。二就其人明出没义。若修是四名没已出出已还没略以标举。下广释之。先释初没。次释其出。后解还没。文皆可知三引说证成。偈中前二造业故没。后二彰其烦恼故没。四举喻以帖。先举其喻。如上二下将法以帖。如上偈中烦恼及业二种之人如彼大鱼暂出还没故言如是。
自下第三明其信善求出凡夫。此有两义。一遇恶友暂出还没。二遇善友出已即住。文中有二。一总辨其人。二是人不具如是五下就之开分退住两义。
前中有四。初言有人乐著三有是名为没牒前起后。出从彼来是故牒之。二得闻下对没辨出。三何缘下释显出义。离恶生善故名为出。先问次辨后结可知。四是人虽下明出不具。于中初明信心不具。是人虽信亦不具足总以标举。下别显之有七复次。一就佛涅槃明信不具。直信涅槃常乐我净不信如来二单就涅槃明信不具。彼说有二。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无为涅槃常乐我净。有为无常无我乐净。三就佛性明信不具。虽信佛性是众生有不信一切众生有之。四就信体以明不具但信不具。五约起因明信不具。但从闻生不从思生。六约圣道明信不具。但信有道不信得者。七约三宝因果法相明信不具。于中先举邪正两信。次列后辨。下就正信以彰不具。虽信三宝不信同体。虽信因果不信得者。故名不具第二明其戒不具成不具信。戒亦不具牒前起后总明不具。下别显之。有七复次。一约起因明戒不具。名前信心以为戒因。第二唯有威仪之戒无其戒戒名戒不具。定道无作从威仪戒生。从戒生戒故名戒戒。于中初问。后对辨之。先举次列后辨下结。有有作戒无无作戒名戒不具。始修名作。成名无作。于中初举次列后辨。是故下结。四虽持于身口之戒杂于邪命名戒不具。五有求戒而无舍戒名戒不具。无舍相戒名无舍戒。第六有其求有之戒无随道戒名戒不具。七善恶通信心无简别名戒不具。于中先举善恶二戒。次列后释。下辨后结。
第三明其闻不具足。信戒不具闻亦不具牒前起后总明不具。下别显之。有四复次。第一约就十二部经明闻不具。但信六部不信六部且言六部理实论之。于十二中随所不信皆名不具。二虽受六部不能读诵为他解说名闻不具三虽受六部但为论义为胜他等名闻不具。第四近友闻法思惟如说修行乃至解脱不具此等名闻不具。于中先举具足之闻。是人无下对之以显闻不具足。前中初言我说闻具总以标举。云何下别。先问后辨。于中先明亲近善友。是诸师等于是人下明闻正法。得智慧已能善思下系念思惟。得正义已身心寂静明如说行。于中六句。次第可知下对前义明闻不具。相亦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