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十六门诤其五戒及与八戒具不具得。余对皆悉共诤一法。今此乃于二种法中别起二诤。拷实具论。五戒门中别有两诤。八戒亦尔。五中二者。依如毗昙五戒要须具受乃得。但就持中或持一者名为一分。持二戒者名为少分。持三持四名为多分。备持五戒名为具足。不畜妻者名为断淫。若依成实及大智论分受亦得。受一戒者名为一分。受二小分。受三受四名为多分。全受名具。加不畜妻名为断淫。今此偏举成实一诤。毗昙所立略而不举。道理如何。受五戒者亦有分得不分得义。是义云何。受五戒时先归三宝。归三宝时具得成体名为具得。如昔比丘三语得戒。后列戒相。问能时不别举别问。若堪持者答言能持。若不堪者答言不能。约就此时名不具得。义既如是。毗昙法中闻三归时全得戒体。便言戒相亦不分得。所以成诤成实法中闻列戒相随堪分受。谓体亦尔所以成诤。文中有三。一释摩男请问如来优婆塞义。如来为解。二摩男重请一分之义。如来为释。三人闻起诤。五戒之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就八戒中准依余论具有两诤。毗昙所说八戒必须一日一夜具受乃得不得增减。成实所说且言日夜多少皆得。今此偏举毗昙一诤。成实不论。道理如何。八戒斋中亦有具得不具得义。若论受斋局唯在于一日一夜名为具得。一日一夜是斋分故。若直受戒时分不定名不具得。义既如是。毗昙法中闻斋日夜谓戒亦然所以成诤。成实法中闻戒不定谓斋亦尔所以成诤。文中迦旃初举己说问佛是非。次佛为辨。或一日等但得戒善不名得斋。一日一夜方成斋故。下明弟子不解起诤。八戒之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
  第十七门犯重失戒不失戒义。先辨诤相。有人宣说犯重失戒有言不失。次辨道理。亦失不失。失其受力故名为失。不失受体名为不失。犹如燋种无力有体。义既如是。不须偏执。文中初明犯重之过凡闻起诤。后说犯重但名污道凡闻起诤。罗汉比丘名毕竟到。见道已上名为示道。示犹见也。七方便人名为受道。外凡造过名为污道。
  第十八门明二乘人有得作佛不作佛义。先辨诤相。诤相可知。次须论理。亦作不作。守小不作舍小便作。义既两兼。不得偏执。文先明作。言一乘者乘行一也。言一道者道法一也。言一行者是乘体也。言一缘者道法体也。法是行缘故名为缘。据大摄小。其唯一故皆当作佛。愚闻不解。便言定作。如来复说须陀洹等得小涅槃。愚人不解。便言二乘定不作佛。
  第十九门辨明佛性即离之义。先辨诤相。有人宣说五阴之相即是佛性。有人说离。次须论理。理则佛性不即不离。实不同相故言不即。相实是性非相外名为不离。义既如是。不得偏执。文中但明说性不即凡闻起诤。不离一边略而不举。若欲更辨不异后门为是。不说。明不即中有四复次。一说性六事人谓定离。二说性如空人谓定离。三说性如似宅中宝藏人谓定离。四说犯禁及阐提等皆有佛性人谓定离。
  第二十门明阐提等有性无性。先辨诤相。有人宣说众生定有。有言定无所以成诤。次须论理。理则不定。生死身中即无佛果名为不有。不无佛因说为不无。又如下说四种佛性。一阐提人有不善阴及理佛性名为不无。无善五阴及佛果性名为不有。文中有三。一佛说有性我说众生即佛性等法说明有。次喻后合。二如我为王说箜篌下佛说性无。先喻后合。三明众生闻之不解作种种说或有或无。
  第二十一门有十方佛无十方佛。先辨诤相。有人闻说一国。无有二佛俱出。便言一向无十方佛。有人宣说有十方佛。次辨道理。初非后是。文中初说一国无二人闻起诤。后佛宣说有十方佛不彰起诤。以当理故。
  上来别答。如是诤论是佛境界是第三段结叹显深令人仰推。
  若人于是生疑心下是第四段明其愚智取舍得失令人舍著。
  若人生疑犹能摧坏无量烦恼如须弥山舍著得也。举劣显胜。疑有二种。一是邪见前方便疑。唯增情惑不能破结。二是解心前方便疑。能破决定邪见烦恼。今据后门是故说疑能破烦恼如须弥矣。疑者犹能摧坏无量邪执烦恼如须弥山况正见者。若于是中生决定下取著失也。于中决定是名执著总显其过。
  迦叶白下问答广辨。有九问答。前八问答明断善根。后一问答明生善根。就前八中初二问答明执著义。次四问答明疑惑义。后二问答明疑及著断善根义就明著中初一问答明执著相后一问答明著善恶。文显可知。
  就明疑中迦叶初言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乘前为问。佛前说言执著之人不坏疑网故名不善故今问之。此人由来于法不疑云何不坏。下佛答之。夫不疑者于正义中心不决了即是疑也。
  第二迦叶乘言重问。若执著人于法不疑即名疑者。有人决谓须陀洹人不堕恶道。是人亦应名著名疑。下佛答之。是可名定不得名疑对问略释。下广释之。初先明疑。后显不疑。就明就中初三譬喻广显疑相。一切众生先见二物。后更生疑结成疑义。何以下释。于二物中心不决了所以生疑。我亦不下翻对前疑以显不疑我于须陀无二说故彼人不疑。
  第三迦叶乘言重问。如佛所说要先现见然后疑者牒佛前言。有人未见亦复生疑总翻佛语。下别显之。何等征问。所谓涅槃就法以辨。一切众生从本以来不见涅槃亦复生疑明不由见。譬如有人路值浊水喻说以显。下佛答之。先解其法。后释其喻。法中涅槃即是苦断非涅槃者即是苦也直立道理。一切生下明人皆由先见生疑非不先见。见有二种总以标举。见苦非苦列其二名。苦非苦者即饥渴等辨其二相。下明众生因见生疑。见已生疑当有毕竟离是苦不正明生疑。是故下结。下释其喻。先牒问辞总非不然。何以下释。是人先于余处见水有浅有深。是故于此未到之处而生疑心。不知为当同于昔浅为同旧深第四迦叶乘言重问。是人先见深浅水时已不生疑。何故于今而复生疑。下佛答之。本未行处心不决了是故生疑。
  下二问答明疑及著断善根中初一问答出疑著人。是谁问也。断善答也后一问答正明断善。世尊何人能断善根乘前请问。下佛答之。初先略答。离是四下随别广答。若有深见无因果下总以结之。略中总明黠慧利根善能分别简利异钝。远离等简恶异善。良以不能近友闻法正思修行故断善根。如是能断总以结之。
  广中有四。一谤无施。二谤无父母。三谤无因果。四谤无圣人。谤无施中有六复次。一明无施若有施者。现行施时舍财为因。未来还应得无财果。二施者受者财物无常故无布施。三施主施人色力寿命安乐辨才。受者受已作善恶业。所作善恶施主不得。明知色力寿命等果施者不得。于中初法次喻后合。下结无施。四施物无记明无善果。五施者是意无见无对。非是色法云何可施。六施佛像命过父母。无受施者云何有报。
  第二谤无父母之中有六复次。初直设难。若言父母是众生因则应常生。以不常生明知父母非众生因。二若言父母是众生因因无缺少。所生之子一人应具男女二根。然无具者明知非因。三眼见众生不似父母明知非因。四众生父母同于四无明知非因。先举四无。次明父母同彼四无。下就设难。若言是因父母死时子不必死明知非因。五有化生及湿生等明知父母非众生因。六举诸鸟得身各异明知非因。
  第三谤无因果之中有三复次。一现见世人行善有苦造恶得乐明无果报。二谬引圣说。有人修善堕坠三涂。有人行恶上生人天。明无果报。三举圣人所说不定证无果报。
  第四谤无圣人之中有九复次。一有烦恼时道不能坏。无烦恼时道则无用。明无圣人。先总说无。何以故下破有成无。于中先明有烦恼时道不能破。后明无时道无所用。下牒结无。
  二人不斋得明知无道。于中三句。一明十二因缘斋等。二八正下征道同之。三而今下以不齐得证成无道。此是第二。
  三圣人犹有共凡夫法证无圣道。谓饮食等。
  四以圣人犹有烦恼业苦不尽明无圣人。于中先明圣有烦恼圣人受乐明有贪也亦骂辱等明有嗔也。复有嫉妒及憍慢等受于苦乐明圣有苦。作善恶等明圣有业。是因缘下结无圣人。若有道下难无圣道。
  五道性多怜不应待人修习方得。待修方得明无圣道。于中有五。一明圣人法多怜愍。二何故下明怜由道。三若道性怜下征破须修。四如其无下难道非怜。五结无圣道。此是第五。
  六不同四大令人齐得明无圣道。于中初明四大斋等。若有圣下征道同大。然今已下不同证无。
  七就涅槃一异征无。文别有六。一就一设难若诸圣人有一涅槃当知无圣正征令无。何以下释。常法无得无可取舍故无圣人。二就多设难。若诸圣人涅槃多者道则无常正征显过。何以下释可数法故。三重就一设难。涅槃若一一人得时应一切得。四重就多设难。涅槃若多则是有边云何名常。第五双就一多设难。若涅槃一解脱是多如盖是一牙。舌是多是义不然双牒以非。何故下释。随一一人所得各异非一切得则是有边。边则无常云何得名为涅槃乎。涅槃若无谁为圣人。六是故下结无圣人。此是第七。
  八道不假缘应一切得不一切得明无圣道。于中初明道非缘得。何故一切不作圣人约法征人。若一切下以不齐得结无圣道。
  九难破道因成无圣道。于中先举二种道因。谓闻及思。修即是道故不举修。下就设难。先难有因。此二因缘若有因生所从因缘复从谁生。如是展转有无穷过。下难无因。若此二事不从因生一切众生何故不得。
  前略次广。下总结之。若有深见无因无果能断信等正结断善。下辩其相。非愚非天非三恶趣破僧亦尔类以显之。
  前八问答明其断善。下一问答明其生善。迦叶先问何时当生。下佛答中初对前问正明生时。或初入狱怖畏时生。或出地狱罪尽时生。善有三下彰彼善根得生所由。由过去善所生当果不断故生。先举三善。次列三名。过去善因虽复灭尽果报未就是故不名断过去果彰所不断。由此不断当善得生。断三世因名断善者举其所断显所不断。义如上释。断其过去生现之义名断过因。现不起故不能生后名断现因。后不生故复不生后名断来因。唯断此因不断过家当来之果。故善得生。
  自下第三答上问中今欲问阴而我无智如是甚深唯佛境界下明如来善知诸阴以答其问。此是如来随自意语不与他共。是故迦叶乃至精进菩萨不知。唯佛境界。辨此何为。为彰如来智德渊深所知独绝。令彼阐提于佛义法仰推成信。文中有二。一明佛能知佛性五阴。二我终不与世间净下明佛能知法相五阴。知佛性阴为化阐提令生信解。知法相阴为化阐提令修治行。佛性阴中要唯有三。一不善五阴。二善五阴。三佛果五阴。细分有七。始从常没乃至第七水陆俱行。法相阴中粗分有二。一凡。二圣。细分有四。一知染果。二知染因。三知净果。四知净因。具知此等名知诸阴佛性阴中文别有六。一约四答辨性体状。二约三语彰性分齐。三约一语明性周尽。四约七语明说性意。五重约如来随自意语明性渊深。唯佛独知余人不测去人取谤。六约虚空辨性同异遣人耶执。此六段中初二一对为化阐提令生信解。于中初段广就四答辨性体状化令生解。后段明性唯佛独知乃至十住菩萨不了。令彼阐提自舍己执仰推成信。次二一对为化阐提令起愿求。于中初段明阴界入摄性周尽示其求处。后段明佛说性之意为令阐提知佛说意舍过趣求。后二一对为化阐提令离邪过。于中初段重约如来随自意语明其佛性唯佛独知余人不测诚劝舍谤。故下文中明说定有及与定无悉皆名为谤佛法僧令人舍远。后段约空辨性同异令舍邪解。
  就初段中先问后答。问中迦叶乘前所明断善根义。即就其人以佛性。令断善人于己身性生信解故。于中有二。一就时征问。性为过去未来现在。二如来亦说佛性六下就人征问。问一阐提佛性有无。此佛别答。宣审记知。前中初言若断三因名断善根牒佛前言。断善根人即有佛性牒佛上语。下就征问。如是佛性为过为现为是未来为遍三世进退审定。下就设难。若过征前。云何名常以理征责。谢往之法何得称常。佛性亦常当知非过以理验非。以理测寻未敢专决是以言亦。若未牒前。云何名常以理征责。现无当有何得名常。何故已下遮佛无常成非未来。如来若说性是无常故在未来。无常不定何故佛说一切众生必定当得此反征也。若必定得云何言断顺以难之。定得之法体即常住。云何说言阐提现断令在未来。但令未来即是现断故为此征。若现牒前。复云何常以理征责。现起之法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不名常。何故已下遮佛无常成非现在。若言无常迁转不定何故复言常而可见。
  上来第一就时征问。自下第二就人征问难彼阐提有无之义。于中先举如来所说六种佛性。若断善下就人设难。前中如来说性有六牒佛上言。佛前第七功德之中说斯六种故今牒之。下列其名。名如上释。此明因性故隐我乐。义如上解。下文具就五种六种七种佛性明阐提人有无之义。今但举六。言略故尔。就人难中若断善根有佛性者不名断善执有征无。若无佛性云何复言一切皆有执无征有。若言佛性亦有亦断云何说常双牒以征。有而可断便同有为云何说常。
  下佛答之。先立四答。后就辨性。明四答中先举。次列下辨其相。定中初问次辨后结。辨中五句前二世俗因果法定。后三出世因果法定。分别答中初问次辨。于中且就四谛辨之。是名下结。随问答中初问次辨。四句两对。一说无常。二随问以答。三说法烧。四随问以。一门略而不辨。十力已下就前四答以辨佛性。文别有四。第一就其分别答门明性体状。二就置答破离偏著。三迦叶白云何名因亦过去下重显向前分别中义。四众生佛性非有无下。重显向前置答中义。就初段中要分为二。一就如来后身佛性以答前问二就九住已还佛性收答前问。细分有四。一就如来后身佛性明阐提人有无之义答上后问。二如来佛性非过去下就彼如来后身佛性明是三世非三世义答上初问。三九住下明九地下所有佛性有是三世非三世义答上初问。乘前便故先以论之。四是五种下就九地下所有佛性明阐提人有无之义答上后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