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义记

  自下别答。依上四句次第释之。先解初问。慈悲二心虽俱治嗔。治嗔不同故得分四。文中初先牒其问辞总呵不应。何以下释。以是义下总以结答。是故已下举上伴侣相资不同助以显别。释中初征。下对释之。明嗔有二。一粗二细。修慈断粗。修悲治细。故得立四。于中六番。初番就中先举二嗔。次列两名。后约辩治。夺命之嗔粗重易舍故慈能断。鞭挞之忿轻微难离修悲方治。以是下结。第二番中先举二嗔。次列。后治。嗔众生者应生处生。或容浮薄故慈能治。嗔非众生不应处起。性必深重修悲方治。第三番中先举二嗔。次列。后治。有缘生嗔。性容轻薄故慈能治。无缘生嗔。性必深利故悲能治。第四番中先举二嗔。次列。后治。若藉过去久远因缘而生嗔者去因玄远嗔容轻微故慈能治。若藉现在因缘生嗔亲相起发嗔必增强修悲方治。第五番中先举二嗔。次列。后治。嗔圣人者不应处生易可除舍故慈能治。嗔凡夫者可嗔处生难可除遣修悲方治。第六番中先举二嗔。次列。后治。上嗔易断故慈能治。中嗔难去修悲方治。极微细者修慧方断是以不论。以是义下结答前问。是故以下牒上伴侣相资之义助以显别。
  复以器下答上第二三缘之难。随彼三缘应说为三。但以器别故说为四。受化之人名之为器。复以器故应名为四总以标举。器若有慈则不得有悲喜舍心别以显之。无乐众生是慈之器。有苦众生是悲之器。得乐众生是喜之器。究竟解脱是舍之器。于彼器中应生慈处则不得生悲喜舍心。余亦如是。以是下结。
  以行分下答第三难。前言见行多修慈悲爱修喜舍是故应二。佛今答之。行时有别是故应四。行分应四总以标举。若行慈下别以显之。
  以无量故亦得名四答第四难。向前难言无量应一。若言四种则非无量。佛今答之。良以具足四种无量故得言四。
  自下第三约就大小辩定优劣。如来先辩。第二领解。如来辩中先举四数。夫无量者则有四种。次列四名。次辩其相。解初门中先问后辩。缘多众生故名为缘。而不能得自在三昧。与乐艰难故非自在。辩第二中先问后释。如缘父母兄弟眷属与乐心易故名自在。所缘狭少故非无量。既非无量云何上言是无量心有四种乎。盖乃是其无量中分故名无量。如一比丘众僧中分亦名众僧。此亦如是。后二门中皆初征问。后辩可知。以是义下就人辩定。以是义故名四无量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乃是诸佛如来境界辩大异小。以是亦缘亦自在者在佛菩萨不在余故。非二乘知是如来境。如是四下辩小异大。于中初言声闻缘觉虽名无量少不足言分小异大。诸佛菩萨则得名为无量无边明大异小。领解可知。
  自下第四明修成相。亦得名为分定大小。始修名小。终成名大。始修之时缘观分别心有所缘则有所不缘故名为小。又难成就故名为小。终成之时灭去缘观心如虚空无所分别等众生界平等摄取故名为大。又成不退过余始学故名为大。文中先明始修之小。菩萨住于初地已下明其出世所成之大。就所修中有二问答。前一问答明修非大。后一问答辩明所修非大所以。前中先问。颇有菩萨住大涅槃得慈悲心非是大不。菩萨人大。涅槃法大。依此所得应当是大而有非者。理在难知故为此问。下佛答之。言有总答。若于下别。是名得慈。非大下结。
  别中应先辩修得义然后辩文。义有三门。一就生缘以明修得。二就法缘。三就无缘。
  众生缘中得有二种。一离欲得。二方便得。离欲得者凡夫先来曾依诸禅修四无量。后退诸禅无量亦失。后断下结。得上禅时本失无量。与禅俱得名离欲得。虽复得之而未现前。更起方便修习乃现名方便得。修之云何。先分众生以为七品。怨亲各三谓下中上。中容为一故有七品。良以中人无多阶异故合为一。此经及与毗婆沙论同为七品。人言九品当应谬耳。修法云何。经论不同。依如成实。修前三种在先于彼上亲所起。乃至末后上怨所成。亲所易益。怨难利故。至第七品即名为舍。以平等故。是义云何。先缘上亲欲与上乐。于中亲所欲与中乐。于下亲所欲与下乐是第一品。次缘中亲欲与上乐。于下亲所欲与中乐。于中人所欲与下乐是第二品。如是次第乃至末后于上怨所同前六品齐与上乐。修慈既然。悲喜亦尔。唯有拔苦庆喜为异。前之六品唯得名慈乃至名喜。至第七品拔苦与乐庆物义边名慈悲喜。平等义边即名为舍。若依毗昙。修前三种与成实同。然彼宗中至第七品正得名为慈悲及喜三行成就。不得名舍。以是亲想非是中容。忘怀心故以非舍故别须修习。修法如何。先缘中人而修舍想是第一品。以中人所先无怨亲易修舍故。次缘下怨而修舍想是第二品。次缘中怨而修舍想是第三品。次缘上怨而修舍想是第四品。怨想易遣故并除之。次缘下亲而修舍想是第五品。次缘中亲而修舍想是第六品。后缘上亲而修舍想是第七品。前六是其修舍方便。后一舍成。以其最后上亲所成。故杂心中说舍无量为无贪性。亲想难离故后除之。毗昙如是。大乘法中与昙毗同。故地持中前三之外别修舍心。问曰。前三益众生心可须修习。后一是其背化之心何劳修乎。释言。若不修舍无量。是则前三虽能齐益。多先益亲后及其怨。又无舍心益亲心易利怨心难。为除是过故须修舍。又无空舍前之三种便成爱见故须修舍。众生缘慈修之如是。次修法缘。
  法缘之中义别有七。一观众生唯是五阴事相之法无我无人而修慈心。二观众生唯是五阴生灭法数无我无人。三观众生体是因缘假名法数如土木城无我无人。四观众生体是妄相虚幻之法如揵闼婆城无我无人。五观众生体是妄想情有之法如梦所见无我无人。六观众生体是真实如来藏性缘起集成五阴法数无我无人。七观众生体是真实如来藏性缘起法界无我无人修习慈心。余亦如是。
  次明无缘。无缘有四。一观五阴虚假无性。二观五阴空寂无相乃至因缘假名亦无。三观五阴妄想所见由来无法。四观五阴体是真如。从本已来不起不灭而修慈心。余亦如是。修成之义具应如此。但今文中唯就生缘以辩修相。余略不论。
  众生缘中唯明修慈。余略不辩。文中有二。一分慈境。二于上亲下约境修慈。境中初先据要分三。后离为七。三中菩萨于诸众生三品分别总以标举。亲怨中人列其名字。下分此三以之为七。亲中分三谓上中下。怨憎亦尔。即以为六。中品不分是以不论。通之为七。下约修慈。于上亲中与增上乐是第一品。于中下亲亦复平等与增上乐。即是第二及第三品。第四一品于中人所与增上乐。文略不说。于上怨中与少分乐。于中怨所与中品乐。于下怨所与增上乐。是第五品。如是转修于上怨中与中品乐。于中下怨等与上乐。是第六品。转复修习于上中下等与上乐。是第七品。下重显之。若上怨中与上乐者名慈心成辩后异前。菩萨尔时于父母所及上怨所得平等心显其成相。上来别竟。是名下结。
  自下第二辩前所修非大所以。迦叶先问。世尊何缘得如是慈犹不名大。下佛为释。以难成故不名大者略释非大。何以故下广释非大。于中初法。如豌豆下四喻显之。
  下次明其所成是大。文别有二。第一正明所成是大。二先得世下举小显大。前中菩萨住于初地名曰大慈就处总指。下别显之。言何以故征前起后。下对释之。句别有三。
  一于阐提大恶众生堪忍不嗔故名大慈。先举阐提次明不嗔。以是下结。
  二能广益故名为大。除无利益名大慈者明能拔苦。欲与利乐名大悲者明能与乐。余处多说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今以何故说慈拔苦悲与乐乎。释言。慈心正欲与乐。若不除苦乐则不生故说除苦。又与乐故苦事不起故说除苦。悲心正欲拔众生苦。若不与乐苦则不去故说与乐。又除苦故乐事得生故说与乐。于生心喜名大喜者。见生得利等皆庆之故名大喜。舍中泛论具有七种。一心性平等名之为舍。二于众生舍离一切怨亲之碍故名为舍。三见众生究竟解脱放舍名舍。四舍一切贪嗔等过故名为舍。五证空平等舍离众相故名为舍。六以己善根施与众生名之为舍。七利众生无所悕望故名为舍。故维摩云。有所福祐无所悕望故名为舍。今此且依三义释之。无所拥护名为大舍是前第二舍离怨亲。以无偏亲故无拥护。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名舍是前第五行空平等名之为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是前第六舍五善根与他名舍。问曰。已善云何施他。愿以己善饶益于彼。后得乐时如愿能益故名为施。此是第二广益名大。
  四三唯四无量能令已下能生广行故名为大。唯四能令增长具足六波罗蜜辩胜过劣。余不必尔举劣显胜。
  上来正明所成是大。自下第二举小显大。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乃发三菩提心方得出世正明菩萨从小入大。因世已下总以结之。
  自下第五明四无量实益不虚。迦叶先作无益之难。后佛明益。难中有三。一明慈观不真。二若非虚妄实与乐下明慈无实益。三若实不得乐如佛所说我念往下执因疑果。
  前中初法次喻后合。下结明虚。法中世尊除无利益牒前大慈。与利乐者牒前大悲。实无所为略显不真。如是思惟即是虚等广显不真。喻中有五。合文可知。虽口发下结以明虚。
  第二难中若非虚妄实与乐者以理定佛。而诸众生何故不以佛菩萨力一切受乐即事以征。
  第三难中执因疑果。若当真实不得乐者牒上虚因。如佛说下举其实果。若不实者云何得与此义相应执因疑果。就举果中如佛说等别明慈果。独修慈心乃得下结。别中先明修慈生梵。次为帝释。后作轮王。生梵正报。帝释轮王是余残果。余文可知。
  下佛先叹。说偈下答。答中还三。一对上后难辩明慈心有实果报。二夫修慈者实非妄下对上初难明其慈观是实不虚。三迦叶白菩萨思惟悉是真下对前第二辩明慈心有实利益。
  初中四偈。其第一偈对一众生明其劣慈。其第二偈对一切生以显胜悲。先举悲心。是名已下叹以显胜。后之两偈举他广施对上劣慈比校不及。显前胜悲果实无穷。设使五通明福田净。五通行净故偏举之。悉满大地彰福田多。有自在主奉施所安。象马种种明施物广。其自在主能为广施故偏举之。此施得果虽复无量。欲比向前一众生中所修一慈。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况能令加。十六亦是一数之门。如一斤物十六两等。于彼劣慈尚不相比。何况胜悲。
  第二段中夫修慈者实非妄想谛是真实总明慈实。若是声闻缘觉已下别明慈实。慈若有无非有无下就实叹胜。初总可知。
  别中初先开列两门。若是声闻缘觉之慈是名虚妄。是第一门举妄题真。虽复生心不能实益故名虚妄。诸佛菩萨是实不虚。是第二门辩真异妄。
  下广显之。云何知耶征前起后。云何得知二乘慈虚佛菩萨实。下对显之。先广后门明佛菩萨慈是真实。慈若无常是声闻下广上初门辩明声闻缘觉慈虚。明佛菩萨慈是实中先明菩萨慈是真实。能为善者名实思下明佛慈实。菩萨慈中三门辩实。一有实用故名为实。二能为实治故名为实。三能生实行故名为实。初中先别。当知下结。别中观土以为金等约就外法以明实用。观实众生为非生等约就内法以明实用。
  第二段中先问。次辩。以是下结。辩中谓能断除烦恼总明实治。夫修慈下别明实治。
  第三段中四无量心能为一切诸善根本总明慈等能生实行。下别显之。别中且就一慈以论。余类可知。于中先明出生大乘不共善法。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慈为本下出生三乘共行善法。
  前不共中四无量心皆能出生。且论慈行。慈行实能生一切善。且说布施。若不见贪无缘生慈若不生慈则不能施反明无慈不能行施。以施因下顺明有慈故能行施。此言略少。若具应言由见贫穷故生慈心。由生慈心故能行施。以施因缘令生得乐。
  所谓已下广辩施相。先列施物。如是施时心无系下明其施心。心中有二。一自行心净。二菩萨施时慈心等下化他心净。
  自中依如相续解脱说施有五。一者无障。亦名无疑。谓行施时断离悭障。二者无顾。不求名利及与恩报。三者无过。修行施时不离烦恼无方便过。四无妄想。心无分别。五回向菩提。今此具有。
  先明无障。如是施时心无系缚明其无悭。不生贪著彰其无贪。远离此二故云无障。次明回向。以施回向阿耨菩提。
  下明余三。无顾无过合为一门。无妄想者别作一门。文中初先开列两门。心无依止是第一门。略明无顾及明无过。妄想永断是第二门。略明无妄。
  下广显之。先广无依。句别有八。一不为怖而行布施。二不为名。三不为利。四不求人天所受快乐。五不生憍慢。谓于受者及他人所不起慢高。六不望前人现在反报。七不诳他。以其实物如实施与。八不求富贵。此之八句广上无依。此八句中第五不慢第七不诳广显无过。余显无顾。
  凡行施下广前妄断。于中初先正明离妄。菩萨若见持戒以下举过彰离。
  前中初明不著有相。虽不见下不著无相。常行施故。
  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初明由分别故不能行施。次明菩萨不行施故不具檀度。后明菩萨不具檀故不得菩萨。
  喻中但喻向前初句。于中有四。一由乞生悭喻。二其人下诸佛菩萨教修惠施喻。三彼人下妄想分别喻。四如是痴下分别妨施喻。初中如人喻彼悭者。箭喻乞人。由彼乞求发其悭病名被毒箭。第二段中诸佛菩萨亲益其人名为眷属。为令其人破离悭病安住善法名欲安隐为除毒矣。访求施法名为命医。教依施法发遣乞者名为拔箭。第三段中由生分别停其施意是故说言且待莫触。我今已下正显分别。于中有三。一分别乞人推其来处故言是箭从何方来。问其遣者故言谁射为是刹利婆罗门等。二分别其行。竹耶柳耶分别其戒。戒有坚软。坚者如竹。软者如柳。其镞铁下分别其慧。慧能破障故说为镞。慧依教生是故问言何治所出。慧有坚软故复问言刚耶。柔耶其毛已下分别其定。定能正心如毛直箭。故以喻之。定必在人。人有凡圣。是以问言是何鸟翼乌耶鹫耶。三分别乞辞。由彼乞辞能生悭病故说为毒。辞有自作他教之别。是故问言为从作生自然而有。辞有美恶故言人毒蛇毒耶。此第三竟。第四段中明由分别妨行施业。是以呵言如是痴人竟未能知寻便命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