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虚空世法尚不同华起灭。况如来随顺圆觉湛然真常是虚空之体性邪。觉为空性者。佛顶云。空生大觉中。又云。寂照含虚空。复言平等者。然圆觉虽是虚空之性。而冥合不分。周遍法界无分无限无别能依所依。故云平等。此意云。空在觉中空尚常寂。况觉为空性。岂增减耶。喻犹不及故云况复。后金矿喻。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 金在矿中销矿金现。非销始有。若因销有。销顽石等亦应得金。故知虽假炉冶销镕。金性要须本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
  经无穷时金性不坏 此明在矿则隐出矿则显隐显虽殊金性本来平等。
  不应说言本非成就 释成金性本有也。
  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法合也矿喻烦恼。金喻觉性。炼出洁净即有晶光。及能随匠随模。作佛等像或种种器。喻佛三身也。然此一喻唯答佛不再迷之难。前就圆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以成普眼段中众生本来成佛之义故举空华元来不起非后始灭。法合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所以俱通三难。今就不坏因果之相。故说销矿出金。华则始终本无。矿则因销始尽。意云。圆顿之理虽齐。迷悟不妨成异。既有多生习障。还须背习显真。真显则究竟清净。若但用前喻。即拨无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见若但用此喻。即成众生觉性本来不净。失真常理。亦成邪见。道理微妙一喻难齐。故说两事。是知此喻唯答第三难也。三显浅难造深文二。初所造离念。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 先标觉心为宗。后方拂迹者。明非断灭。但离所拂非无觉心。拂有三节。
  本无菩提及与涅槃 拂转依之名也。由转烦恼生死故曰菩提涅槃。体虽即真名因妄得。
  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此。两节皆双拂对待。圆觉性中都无。此事若有少见则迷圆觉。故华严云。于法若有见此则未为见。若无有见者如是乃见佛。二能造带情文四。一举胜彰劣。二举喻显情。二诫息妄心。四重彰妄义。今初文有两对。初小圣理智对。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 沈空滞寂灰身灭智。
  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 若未入灭即有余涅槃。若已入灭即无余涅槃。下第二凡心真觉对。
  何况能以有思惟心 种种计度。
  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此上两对意云。小圣真智尚不能亲到小圣之理。况凡心劣于前智。真觉又超前理。转转悬隔何能造耶。如百寮尚畏宰相百姓岂亲天子。此正同金刚经四果之人尚无心言我证得四果岂。如来有定法得阿耨菩提耶。二举喻显情。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 举喻也。此下显情。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即知前举胜此举喻。并是显分别心不能证觉。密讥前三种翻覆疑难。前云有思惟心。即是此云以轮回心。前云圆觉境界。即是此云大寂灭海。可深照之。三诫息妄心。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指前未出轮回等文也若远指即文殊章先断无明。或指余经皆如是说。四重彰妄义文二。一无实体。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 举能起之根识有。心者识也。起者心所也。
  皆是六尘妄想缘气 举能牵之尘境。
  非实心体 实心无念故。
  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纵实有思惟。思惟尚不能证觉。何况此心早已如于空华。自无其体。向上更欲求证。何异空华结果。故言展转妄想。二无胜用。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从第一核疑之本。兼此第三一段。大意总是责问者滞情分别过患。所以其中此节最亲。因前三番之疑便都指但是浮心巧见总不能证觉。四结问不当理。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乍看连次之经。即似唯结巧见之文。细详其义乃都结第三一段。问前赞善哉。此责非正。何也。答前赞者美其起教。此责者显其实理。此一段疑最障修证。若不征起。末世长迷征有斯益。故前赞也。刚藏所征意在佛责。故知责此之过。始彰征起有功。乍看似前后乖违。细详乃始终符合。可审玩味。妙在斯焉。偈中四段。前三全同长行。后二句全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长行先举妄相。偈文先标实性。
  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

  略不颂空华。影在后段故。
  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华相

  所造离念良由长行华无起灭。喻中结文与此段同。故此亦取空华之喻。意该前后。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能造带情。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此第四一段是依解起行也。与长行第四互有互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上二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下(一)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第三深究。轮回之根者。谓穷其展转根元。推其差别种性故。于中文四。初三。今初。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上。次正陈辞句文二。初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 因舟行岸移等喻。悟得真随妄转。
  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决定)道眼 五眼之中即慧眼法眼。具真俗故。
  于大涅槃生决定信 永不信余。首楞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
  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不执月运岸移等。二请后文二三举法问。二结益请。初中二。一问断轮回。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 大般涅槃。
  海 具足三德能建大义。体深用广故如海也。
  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因前章云。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故今问断之方。
  于诸轮回 前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故此云诸。
  有几种性 既一切皆是轮回之相。未审有几种性。二问修悲智。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 法门无边誓愿学故。即从假入空成大智。
  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众生无边誓愿度故。即从空入假成大悲。惑病既多方药非一。若无方便少汤添水。恐落爱见大悲。故须问也。一结益请。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 即能照也。
  肃清 缘尘不杂。
  照耀心镜 即所照也。心净如镜故。六祖偈云。心如净明镜。身如明镜台。
  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无能无所自在圆明故。即同法华双开菩提涅槃是无上义。下三唱仿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 本清净之轮回。无差别之种类等故。
  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 真性无生本来清净。众生未悟。妄心见生。生即必灭。故是轮回。今悟实相了心无生。心既不生轮回永绝。如是忍可名无生忍。上皆赞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许也)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次下正说长行中二。一答断轮回。二答修悲智。前中二。一推本末令断。二明种性令知。初中二。一示所断。二劝令断。初中四。一指爱为本。二欲助成因。三展转更依。四起诸业报。初中二初约贪欲以标指。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谓对所贪五欲。标指能贪之爱是轮回之本。首楞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以是因缘故有生死。又涅槃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贪爱何忧何怖。又佛名经云。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先令断者。如树除根等。谓由于五欲引起爱心。能令众生生死不绝。言种种者。或天属之恩如父母等。或感事之恩如得惠赍等。或任运生爱。即自身及名利色味六亲等。或因敬成爱因恩成爱。或因爱结恩。恩之与爱应成四句。谓因非爱等。又所贪之境众多。故能贪之爱不一。然贪与爱亦有四句。谓贪非爱等。若对治简境则有顺有乖。若约妄简心则皆为过患。又唯就爱复有其三。一恶爱。谓禽荒色荒及名利等。二善爱。谓贪来报行施戒等。三法爱。谓乐著名义。及贪圣果而修行等。故下云。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后约受生以结定。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卵等四生则受生差别。故瑜伽释众生云。思业为因。壳胎湿染为缘。五蕴初起为生。若以四生配六道者。天及地狱化生。鬼通胎化。谓鬼子及地行罗刹是胎。余皆化生。人畜各四。人具四者。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则常人。湿则柰女。化为劫初。畜具四者。金翅及龙。余兽皆胎。余鸟皆卵。然著地飞空若水若陆。微细蠢动或卵胎。或湿化。不可具分品类。皆因淫欲正性命者。淫谓耽染爱著。但是情染总得名淫。纵使化生亦依业染。但约欲界轻重者。俱舍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四洲之人同四王界。余诸异类卵湿胎形。心染气传。难具分析。受性禀命莫不由之。既性命由淫。淫复由爱。故云爱为根本。二欲助成因。
  由有诸欲(境也)助发爱性 心也即爱之种子。
  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由外尘欲牵起爱心。亦由爱心贪著于欲。贪欲故造业。造业故受报。由此生死不断。故肇论云。众生所以久流转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于心。则无复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槃。三展转更依。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欲谓贪淫。命谓身命。无爱欲则不生。无欲身则不有。当知欲因爱有。身因欲生。既有此身还生于爱。由爱身故还为欲因。复感未来生死果报。如是展转相续无穷。四起诸业报文中二。一别释。二总结。初中三。一恶业苦报。
  由于欲境起诸违 不可意。
  顺(可意)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 由爱彼境。境不顺心便生热恼憎嫉。憎嫉故起嗔。嗔故杀害逼恼打骂凌辱。种种恶业从此便兴。亦可境称爱心而生耽著淫盗饮啖侵夺绮妄种种恶业。文无者略也。言种种者。十不善等。
  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三恶报也。无畜生者。取其文润成句。以二例知。亦可翻译传写脱漏。义必合有。故华严云。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二善业乐报。
  知欲可厌 知爱欲心是恶道因。于彼欲境深生厌离。
  爱厌业道 怖彼恶道不造恶因。于离恶法门深生爱乐。
  舍恶乐善 比由爱欲故造恶。今知欲可厌故。舍十恶乐十善也。
  复现天人 乐报也。华严云。十善业道。是人天受生因。判云乐报。粗相言之。若论人间八苦天上五衰地居斫截残害驱摈。岂能免苦。若于天鬼畜中。开出修罗即戒六道。三不动业报。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 知其爱恶爱善俱未免苦。弃彼爱心乐修舍法。舍法即四禅八定。而不知乐舍之心还同彼爱。故云还滋爱本。
  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上二界殊胜依正二报也。由于欲界修得此定。各随其地而生彼天。二总结。
  皆轮回故 爱为根本故皆轮回。
  不成圣道 不了自心故非圣道。前指无明此标贪爱。发润备矣。然十恶业一向须除。十善八定则但除其病。第二劝断文三。初正劝。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既知生死皆由贪爱故。欲脱生死先断此二。远公报应论云。夫事起必由其心。报应必由于事。是故自报以观事而事可变。举事以责心而心可反。渴者喻其至切。二通妨。恐有难云。若尔云何菩萨亦有贪爱故受生邪。故下通云。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菩萨示现受生。非爱为本。但以大悲益人为利。欲行教化。须现受生示同凡夫同事利物。故净名云。众生病则菩萨病。示现等者悲深也。非爱者智深也。三显益。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先能除舍方可勤求。如出矿金始堪为器。故首楞云。如是贪欲。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有无二无无二亦灭。于佛菩提方可希冀。问从前但云贪爱。何故此云及除憎爱。答由爱身爱境。境违于情或身被恼。故生憎也。是知憎亦由爱。故虽兼憎意但说爱。二明种性令知者。谓由前说始终动静乃至思度佛境皆是轮回。故弥勒问其种性。意云。比闻余教只言五道轮回。今何得三乘行人亦未能免。故佛为说。由本贪欲显出五性。故属轮回。不以悟净圆觉为本因故。然菩萨性中修证行相。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余如广疏。文中二一总标因依。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 厌恶乐善。三乘教熏积习既深遂成别性。楞伽云。随说彼而成。皆名教熏起。
  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若遇邪师教者。则于人法二我极为坚执。名之为深。若遇二乘人说人空理。于法虽未离愚。于人已无坚执。对前为浅。若遇菩萨及佛。深浅相望可知。二别释差等文二。一所依。二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