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 积德可知。二显胜。
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凡全偈者。所谓四句。句有二种。谓文句义句。若约文句。即两句为半偈。若约义句。即说一切法本来空寂。是半偈也。显空体不空方为全偈。或无常真常为半及全。三以宿因显信经胜。双明福智者。经文自显文二。一明闻信。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 二验宿因文二。一反显。
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 二顺明。
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亦如金刚文势。然此宗信者。必是即解之信。信该果海不是小缘。故验宿因。亦非聊尔人耳。五答护持。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为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前问云何护持。今答意云。但莫令恶魔外道恼身心者。即是护持。然恼身心俱通魔外。若以义配者。外道以邪智惑人令疑。是恼心也。魔以神力令种种不安。乃至病等。是恼身也。故经说。众魔者乐生死。外道者著诸见等。二事皆令初心行人退屈。实藉护持。四禀命外护文三。一力士众。
尔时会中有火首 首头也。头有火焰故。
金刚 执此杵故。若取名者云露肩神。
摧碎金刚尼蓝婆 未详唐语。
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层。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 此神初发心时常发大愿。愿为力士护修行人。
其家 在家众也。
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 凡发大心多有障难。障难多种略举灾病。故云乃至也。今由神护一切皆除。
财宝丰足 修道资缘也。不必富奢方名丰足。故次但云。
常不乏少 不乏少故。进趣妙门不退屈也。二天王众。
尔时大梵王 别指初禅王娑婆世界主。
二十八天王 总指三界。
并须弥山王 别名帝释。
护国天王等 别显四王。别标三类者。以梵与释诸佛转法轮时皆为请主护世持国使灾害不生故。于总列之外而更别明。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正明护持三鬼王众。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 亦云鸠槃茶。食人精血。其疾如风变化稍多。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来至道场而为上首。
与十万鬼王 其数十万。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岩穴。其形可畏通变极多。不属人天。住居鬼趣。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 无障难故不退。
其人所居一由旬内 一由旬则四十里。一云十六里。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碎鬼神境界者。护佛菩提心故。五时众受持。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文殊所问经说。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名利所染故。二所说清净。以如实知法体故三得果清净。即说益也。
自惟无始迷心海 旷劫漂沉生死波
尘沙诸佛出人中 浮木盲龟难值遇
何幸此身逢了教 千重疑滞类冰消
寻思累世积闻熏 惭愧多生善知识
上士慈悲哀末世 始终次第为咨询
能仁应感称心源 本末无遮顿演说
已采群筌扣真寂 随应圣旨解斯文
普回功德向众生 同入神通大光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
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
(宗密)庆以天幸窃禀
和尚华严疏文。虽乖礼足且解生焉。(宗密)恨以累有事故。不获早赴起居。下情伏增惶惧。既未系目。敢自陈心。若不粗述本缘。宁表诚素。欲书实语。恐尘渎视听。进退无已。伏惟照恕幸甚。(宗密)本巴江一贱士。志好道而不好艺。纵游艺而必欲根乎道。自龆年洎弱冠。虽则诗书是业。每觉无归。而复傍求释宗。薄似有寄。决知业缘之报。如影响应乎形声。遂止荤茹。考经论。亲禅德。狎名僧。庄居屡置法筵。素服滥尝覆讲。但以学亏极教。悟匪圆宗。不造心源。惑情宛在。后遇遂州大云寺圆和尚法门。即荷泽之裔也。言下相契师资道合。一心皎如万德斯备。既知世业事艺本不相关。方始落[髟/米]披缁服勤敬事。习气损之又损。觉智百炼百精。然于身心因果。犹怀漠漠。色空之理。未即于心。遂屡咨参方蒙授与。终南大师华严法界观门。佛法宝藏。从此顿彰。同志四人琢磨数载。一句中理论则通宵未休。一事中义旨则尘沙莫算。达水常湿宁疑波湛之殊。悟镜恒明不惊影像之变。净刹秽土非坏非成。诸佛众生何起何灭。由是念包三世同时互促互延尘与十方。全体相即相入多生。谬计反覆枉受于沉沦。今日正观始觉元同于大用。然后所显境界。离情则随照分明能诠大经。配文则难为通会。章句浩博因果重叠。理虽一味势变多端。差别义门囡尽血脉。不知科段意莫连环。纵使历诸讲场。不添已悟。名相繁杂。难契自心(宗密)谓言章疏例只如斯。遂休心传教。适志游方。但以终南观门为助缘。以离情顺智为自力照融。通法界而栖托。指事理悬说。为利他以梦幻身心游影像世界。神冥妙境智历义门。跋涉江山至于襄汉。于恢觉寺遇灵峰阇梨。即和尚门下一哲人也。寝疾数月渐至羸极。相见三日才通其情。愿以同声之分经及疏钞。悉蒙授与。议论未周奄然迁逝。斯则夙缘法会忍死待来。若见若闻无不叹讶(宗密)渴逢甘露贫遇摩尼。腾跃之心手捧而舞。遂于此山返关绝迹。忘餐辍寝。夙夜披寻。以疏通经。以钞释疏。寻文而性离。照理而情忘。偶之于心会之于教。穷本究末宗途皎如。一生余疑荡如瑕翳。曾所习义。于此大通。外境内心豁然无隔。诚所谓太阳升而六合朗耀。巨海湛而万象昭彰。妙德妙智而顿开。普贤普行而齐现。五周四分一部之网在纲。六相十玄三乘之流会海。义则色空同于中道。教则权实融于圆宗。理则体用即寂。而性相宛然。智则凡圣混同。而因果不坏。显随缘而不变。弘经则理趣周圆。指幻而识真。修观则禅心使旷。荡九会经文无不契心。由斯可谓契经矣。使一真心地无不印经。由斯可谓心印矣。是知执三藏文者。诚为失道。局一性义者。犹未圆通。想夫斯流固宜绝分。声闻聋瞽谅不虚哉。(宗密)未遇疏前。每览古今著述。在理或当。所恨不知和会。禅宗天台多约止观。美则美矣。且义势展转滋蔓。不直示众生自心行相。虽分明入处犹历渐次。岂如问明释文殊偈。印灵知而心识顿袪。悬谈开分齐章。显真空而相用繁起。起不异性故。事事融通。通而互收故。重重无尽。悟此则全同佛果。方是圆因。随缘造修无非称体。开顿渐禅要。可以此为楷模。传权实教门。可以此为轨范。药得雪山善见。群疾俱消。宝获沧海摩尼。千珍随念。况悬文卷半。诸义尽包。备核源流。遍穷名体。然后融成本部。全拣全收。苟能精之。已领百家之文义。少功多获。要在兹焉。凡曰释流孰不可习。(宗密)夙生多幸同种善根。遇如是经逢如是疏。顷于王膳未敢即餐。今得明文印决。心意泰然。誓愿生生尽命弘阐。当时便被僧尼徒众。因请赞扬务自温习。课虚顺命。但依文配读而已。讵足以发明于人。为显圆宗多惊抚掌。爰有宿机坚种闻即禀承。从始洎终可数十人。誓愿修学。盖兹疏文玄妙。传之不虚。岂以微才能感如是。襄阳讲罢。暂往东都。礼祖师塔。便拟驰赴。拜觐盖缘夏逼。且止永穆寺。襄阳徒众迤逦访寻。再邀第二遍讲。复闻兹经遂允众请许。终悬疏却赴上都。今月七日才毕。听徒泰恭遂断一臂云。自庆所逢之法。玄妙难思。用表恳诚。厥愿修学。此乃和尚道威德洽。教令将行。门下宗枝有斯精苦。伊且割截支体伤断筋骨。都无痛恼。神色宛然。自初至今身心仍旧。若道若俗无不异之。观智之功感应昭著。时台省询验。事迹分明。留守崇敬大经已申中书门下。据伊本意。岂尽显扬。然发起门亦藉旌表。沿伊手疮未愈。官司牒寺委令将养。未便游行。以此礼觐转见迟违。下情无任伏增惶惧。谨差听徒僧玄圭智辉。先具申述(宗密)才微语拙领悟难陈。伏乞慈悲特赐摄受幸甚。不备学徒(宗密)惶恐百拜上。
华严疏主清凉国师大和尚
唐元和六年辛卯岁九月十三日在东都上清凉国师诲答
十月十二日玄圭智辉至。得汝书。遥伸师敬。备述行迹。领大教之玄趣。说传赞事诚感凄然。心纳矣。吾自传扬。或面言心授。或展转分照盈于异域。然仲尼倾盖伯牙辍弦。亦藉形声矣。不面而传得旨系表。意犹吾心未知有也。非凭圣力必藉夙因。当自慰尔。转轮真子可以喻也。泰恭断臂重法情至。加其恳祷。然半偈忘躯一句投火。教有文矣。意存身外有重法之宝尔。宜诫之。后学勿使效之。当断其情虑。勿断其形骸。当断其妄心。无斩其肢分。则浅识异学安其所不惊视。苟俗无发肤之诫。则玄化不广而自博矣。汝当笃志幽趣。傥得一面印所悬解。复何嘉焉。如忽缘阻。但当心契玄极。岂山河形声所能隔哉。勉之不多云。老僧澄观付。
宗密法子收
十月二十三日学徒(宗密)裁书再拜。
本讲华严疏主。玄圭智辉回。伏奉诲示。纳所微悟。许厕法席。顶戴奉持不任忻惧。多惭陋质。未效勤劳。空呈寸心。坐蒙收采自惊侥幸。喜极成悲。伏蒙慈愿弘深降斯过分。一经印决顿觉光辉。学流进功时辈增仰。幸甚。(宗密)便欲奔赴给侍。缘泰恭臂疮未愈。慎风不敢冒路。再三涕泣。愿侍随行念伊迹苦。不忍弃遗。伏惟照察。不备学徒(宗密)再拜上。
本讲华严疏主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