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欲求圆觉 谓言闲即契道。
彼圆觉性非任有故 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放纵身心。设令善恶不拘。即名无记之性。七贤岂是大道四皓宁为圣人尚昧欲天焉冥觉体。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警怀。勿沾斯病。故前云。若不修行常居幻化云何解脱。
说名为病 三止息妄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 生心恐非。随情虑失。一向止息岂合任之。但止妄即真。何须别照。
得一切性 息念故离相。离相故得性。是诸法无性之性。非即觉性。
寂然平等 意云。由我心生妄想故。招苦乐差殊。今但止息妄心。妄尽自然平等。此病从前静观中来。迷彼取静为行。及证诸念之言。因成此病。
欲求圆觉 谓言止妄即真。
彼圆觉性非止合故 觉本无念。见念既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既乖真。性本无止。止亦违性。故言非止合故。故前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说名为病 四灭除心境。
四者灭病 前但止息心念令寂。此则计于身心根尘本来空寂。又前不妨见有根尘。但不随念爱染。故云止息。此则于根尘亦无。坚持空寂之相。由见空无故云除灭。
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 意云。烦恼之本即是身心。若执身心烦恼何断。故标断烦恼。释身以空。又断尽烦恼空却身心身心尚空根尘何有。
一切永寂欲求圆觉 身等本空故名永寂。诸相既。泯寂相现前拟将此心求证圆觉。此病从寂观中来。彼诸轮中皆云。寂灭及断烦恼。迷彼成此。
彼圆觉性非寂相故 夫觉体灵明不唯寂灭。今灭惑住寂。岂得相应。况圆觉者非动非静。双融动静。恒沙妙用无碍难思。住寂之心何能契合。言即似近理即全疏。与理相违故言非也。
说名为病 三结明真伪。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 将前四行自验其心。随落一门则知是病。故言离者则知清净。然上四门皆是诸经观赞。况前三观具有斯文。今此以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无观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穷善友圆意。不究佛教圆文。才悟一门之义。便不能久事明师。才见一经妙文。便不能广穷圣意。但贪单省执一为圆。是以经文总诃为病。若能四皆通达不滞一门。即此四中并皆入道。虽然作种种行。元来任运清闲。虽顿觉身心本空。习起还须息灭。又须常冥觉体。不得取四为心。则自然休时非休。作时非作。故净名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即上所释病除法在。是正观也。虽不取四病。而慧解昭然不得惧落四中便不建志立节。
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复有闻斯四过离四。又更生情便信胸襟别为见解。故云邪观。又作是观者离四也。他观者取四也。问为说简师之时求于离病之者。为说学人自离四病。若说师病者。何以问中别标其目。又结云作是观者等。若说学人病者。云何标云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答二皆不异。既闻经识病。须求离病之师。既事此师。即修离病之行。然别释之中。若师若徒病无别相。虽含二意而无二途。解释结文之中即须科简。若结行人即依前释。若结简师。师无四病即须归依。名为正观。若纵智别求。名为邪观。故菩萨戒云。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而实有德。是故不得观法师种姓。意云。但观病中离与不离。莫观种姓贵之与贱。三辨事师之心。此当答第三行何等行之问。故标云欲修行者。结云如是修行。然且唯说事师更无别行。故但作此科判以当修行。谓菩萨行门本无定迹。随当时事随差别机。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闻菩萨行。文殊亦不具说。但令亲近善友矣。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 如善财南迈普贤西游等也。涅槃经说。是具足因缘故。故法句经说。善知识如父母眼目脚足梯蹬衣食铠绳药刃等。乃至云。善男子善知识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我今教汝亲近。大众闻已举声号哭等。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 夫善友度人种种方便。师徒心契法意方传。是以俯就物机相亲相近。愚者无识憍慢便生。慢既翳心即不入道。故云应断。
若复远离应断嗔恨 或欲除慢或遇异缘。相去相离便生嗔恨。云疏我亲彼。说爱说憎既一念嗔百万障起。非论失道。亦堕三途。故此令断。论语云。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又怨。怨则此嗔恨也。不逊则此憍慢也。
现逆顺境 远离名逆。亲近名顺。又违情曰逆。随情曰顺。故胜鬘云应摄受者而摄受之。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则佛法久住。
犹如虚空 心无改易。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 结示同体悲智。所以然者。若不了善友及诸众生与己同体者。则虽知菩提可进。而不能屈节事师。虽知萨埵可悲。而不能忘躯弘道。故此示也。
如此修行方入圆觉 结因成果。四名除病之行。是答第四除去何病之问。文二。初明所治。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自他憎爱前已频明。今复说者。是种子故。是入道微细病故。由此种子难契圆明故。随所闻法门。即生心作意舍此取彼。憎妄爱真难忘能所故后能治云即除诸病。现行粗而易觉。种子细而难明。故偏指也。后明能治文二。一等心观人。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 七品行慈之中此当上怨。同上亲也。观之既同应与上乐。二等心观法。
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前既云怨家父母无二。例此观法应云涅槃生死不殊。不殊则无自他憎爱。故知诸病秖由爱真憎妄见自见他故。不能久事师宗。但自生情起行。今既断斯种子。则诸病自除。所以观人中云即除诸病此云亦复如是。又此于诸法中明自他憎爱。尤显异于前段。前段不言法故。五显发心深广。正答第五问也。文三。一总标发心。二别明心相。三通结离邪。今初。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 诸佛因地皆发此心。依此愿修方成正觉。若无心愿策引。所修行亦不成。二别明心相。此同金刚经中具四心也。四心者。彼经弥勒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今此文二。文二合故。一广大第一。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 广大心也。彼云四生九类。
我皆令入究竟圆觉 第一心也。彼云入于无余涅槃。各随宗故。然菩萨发心皆无分剂。等众生界不择怨亲。普使修行同归圆觉。虚空众生无有边际。菩萨悲愿亦复如然。由发此愿自熏成种。承此愿力任运而化。不要起心。三世诸佛悉同于此。若不尔者。即与二乘无异。二常不颠倒。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 常心也。我入觉时我即圆觉。众生亦尔何有取者。故天亲云。自身灭度无异众生。故名常心。若见有众生因我入觉。即非常也。
除彼我人一切诸相 不颠倒心。故天亲云。远离依止身见众生等相。故无著云。已断我见得自行平等想。故信解自他平等。上来总是彼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三通结离邪。
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可知。偈中文五。全同长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且标举也。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一也)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二也) 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三也。长行达已同凡。此乃敬师如佛。
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四也。但讽前能治。以所治憎爱是犯戒因。云未解脱亦违戒德故。此云不犯及永净也。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
五也。此句长无此有。般涅槃之义。留对下佛出现文以释。后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得道之处名曰道场。谓于此处誓志克期。加功用行以求证入故名加行。下根修证者。谓虽信解前法。而障重心浮。须入道场自为制勒。缘强境胜则功用有期。问此入道场但是修前三观。何得别为大科。答观行法门虽同。修之方便有异。随机施设故。故此文先结前云。若在伽蓝安处徒众随分思察。如我已说。结已然后说道场仪式。故知别是一段矣。
于是圆觉菩萨 义如前释。文四初三之初。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正陈中二。一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解之可知也。一请后。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 蹑庆前之文。
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 举所为也。下正请云。
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间道场也。
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问加行。
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结请。下三唱仿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正说长行中二。一答道场。二答加行。初中二。一结前。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 正法像法。
若法末时(末法)有诸众生具大乘性 宿有闻熏种也。不同唯识永简余性。
信佛秘密大圆觉心 闻慧初开。
欲修行者 菩提心发。上皆明当机也。
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指前普眼法门及三观诸轮所说。谓圆机菩萨不滞空闲。种种施为作诸利益。广度群品。修学法门。随其闲暇分中。则便思察三观。故言随分。非谓见解未圆名为随分。二正说文三。一道场期限。二限内修行。三诫取邪正。今初。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 菩萨逢益即为。遇缘且赴。如法华中官事当行之类。
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 若无胜利。须建道场克志加功以期圣果。则三期皆是自利。为简利他故名无他事。亦可王贼命难名为他事。定三期者。过则情生疲厌。少则功行未圆故量克三期亦无别义。然约三根配之。有其二意。一约障尽难易配长期下根。中期中根。下期上根。二约精进懈怠配者。即反于此。根有利钝期有远近。对病设药斯之谓欤。
安置净居 欲使内外清净身心洁白事理称可。二限内修行文二。一明道场行相。二明遇夏安居。初文二。一明随相用心。
若佛现在 对当会菩萨众。
当正思惟 明不假设像等。当知唯心无外境界。
若复灭后 对末世众生。
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明设像之意。谓大师去世不睹真仪。设像谛观引心入法。相即无相即见如来。亦可想佛真身常在不灭。若称理说者。观行无间是佛现在。间断之时是佛灭后。断后复作观行思唯。是设像存想。今且依事行释也。次下明礼忏仪式。
悬诸幡华 严持坛场也。备如方等经说。
经三七日 去其久近。无别所表。方等经极少七日。久则不遮。次下正明法事。准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总有八重。一供养。二赞佛。三礼佛。四忏悔。五劝请。六随喜。七回向。八发愿。今略唯二。谓礼佛忏悔。然文虽略法必具行。论中亦云。应当精勤礼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常不休息。得免诸障善根增长。华严亦令礼敬称赞供养忏悔等。
稽首十方诸佛名字 礼佛也。以名召体观而礼之。准勒那三藏礼佛观门。优劣有七。一我慢礼。二唱和礼。此二非仪。三恭敬礼。敬从心发运于身口五轮著地。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五起用礼。观身与佛皆从缘起如幻如影。普运身心遍礼一切。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缘他佛。七实相礼。若内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实相。见佛可礼亦是邪见。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名平等礼。故文殊云。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等。然后四礼皆属观行。谓第四空观礼真谛佛。入法之性故。五假观礼俗谛佛。从体起用故。六中观礼第一义谛佛。不计空色直见本觉真性故。七则三观一心礼三谛一境佛。不取真弃假泯绝无寄故。今经既是随相门中。且当第三第五礼也。余在下离相摄念中。
求哀忏悔 具云忏摩。此云悔过。若别说者。忏名陈露先罪。悔名改往修来。其所忏法不出惑业报等三障。今欲忏者须知展转起由。由无始不觉。起贪嗔痴发身口意。造一切业受诸苦恼。忏有二意。若约责心三障俱忏。若就所作唯忏恶业。恶业复有性罪遮罪。遮罪依教作法忏之。性罪即须起行。起行有二。一事行。如方等佛名经等。二理行。如净名经观罪不在内外等。余意如上。
遇善境界 感应也。或见佛像。或睹光明。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堕群邪。故下文云。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若天台意。即与信等相应。名善境界。
得心轻安 获益也。身心调畅轻利安和。神爽气清支体柔润。二明离相用心。
过三七日(蹑前)一向摄念 亦名会缘入实。谓初以尘心粗重。令托胜相为缘。相既皆虚诚宜入实。摄念者。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乃至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然论与经皆先以礼忏等。除惑业之浊。次以正念摄驰散之动。空而又寂。方能现佛之像。二明遇夏安居。文三。一标异声闻。